- +1
有數|媒體報道中,哪些職業容易被男女有“別”?
本文為“湃客·有數”欄目獨家作品,版權所有,任何媒體或平臺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引言
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變成女人的。
——西蒙娜 · 波伏娃《第二性》
波伏娃的這句經典語錄指的并不是女性的生理性別,而是“社會性別”。“社會性別”是一種以社會性的方式所構建的社會身份和期待,這一理論認為男女兩性所承擔的性別角色是在后天的社會文化的制約中形成的,這也揭示了男女性別不平等的實質[1]。
新聞報道作為社會文化的傳播者,既反映了社會性別的內容,也影響著社會性別的形成,或許你注意到過新聞報道中的性別標簽的表現差異嗎?比如說,比起“男司機”,“女司機”是否更經常出現?那么,比起男性,女性在新聞報道是否正處于被過度強調性別差異?新聞報道對女性的形象構建是否正是女性被“變成女人”的寫照?
帶著這一連串問號,我們在慧科新聞搜索數據庫中,分別收集了2015年4月9日至2020年4月8日期間各個職業的新聞報道中帶有男女性別標簽和不帶有性別標簽的相關數據。
從多個維度分析后,我們發現,新聞報道中確實存在著對男女性別身份的呈現差異,女性在報道中更容易被強調其性別身份,同時,在這樣的整體趨勢下,不同職業、不同媒體以及不同時間段的數據又有所差異。
而在新聞報道對女性的形象構建中,也呈現出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對女性身份的強調,這一定程度上正是由社會中長期以來所構建的女性的社會形象和對女性的期待所致。
媒體報道較多的職業
帶有性別標簽的報道數也相應地更多
我們選擇從“職業”出發來尋找考察對象,因為不同職業之間的分布是比較平行與多樣的,能夠涵蓋更大的范圍。而根據報道數量的排序結果,下圖是26種在過去五年中相關報道數量上千的職業。令人感到些許意外的是,“記者”一職的報道數量高居榜首,因此我們也隨機抽樣查看了標題中出現“記者”一職的報道,確實有不少是以“記者”為主角的新聞。
(說明:在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全》中66個中類和“中國100種常見職業”的信息后,我們共整理出106種職業作為考察對象,具體請參見附錄)
除了記者,教師、司機、醫生、律師、教授、警察等職業也是新聞報道的標題中最常出現的職業。這些職業的社會熟知度相對而言也比較高,在人們對經常見報的職業的印象中,往往就有這些職業,但是從報道的數量差異來看,或許這種熟知正是因為它們更多地掌握了“媒體”的話語。
那么這些備受新聞報道關注的職業是否與性別標簽相關呢?我們統計了這些職業報道中,標題帶有性別標簽的報道數量,做成了一個新聞報道職業性別標簽紅黑榜,除去報道總數少于100的職業后,還剩58個職業。
從單個職業來看,帶有性別標簽的報道數量和其占報道總數的百分比不一定成正相關。比如記者、律師、教授這幾個職業報道總數和帶性別標簽的報道數量都比較多,但是從百分比來看,帶性別標簽的報道數量僅占其總數的0.87%、0.42%和0.54%。
對比發現,從總體上來看,得到媒體關注較多的職業,相應地也會更多地被冠以性別標簽進行描述。比如司機、教師、警察、演員、醫生、護士等職業都是在報道總數排行榜中位于前列的職業,在性別標簽紅黑榜中,這幾個職業帶性別標簽的報道數量也位于紅榜前列。
男女有“別”
大部分職業的報道偏向于帶有女性標簽
為了進一步觀察媒體對相關職業的報道在性別上的傾向,本文分別計算了各個職業帶有男性標簽和女性標簽的報道數量占該職業總報道數量的百分比,并取“男性百分比-女性百分比”的絕對值,絕對值越大,說明該職業報道的性別偏向越明顯,下圖是按絕對值大小排序后的結果,圖中呈現的是百分比差值大于1%的職業。
總體而言,在各個職業帶有性別標簽的新聞報道中,女性標簽被強調地更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媒體新聞報道總體上具有一定的性別偏向。
其中,男女標簽化報道數量差距最大的職業是“法醫”,在所有對法醫的報道中,出現的性別標簽均為女性;除了法醫之外,服務員、會計、乘務員、科學家、程序員等不少職業的性別標簽也都只限于女性。而演員這一職業帶有男性標簽的報道數占該職業報道總數百分比是最大的,超過了2%,但仍不及女性的一半 。
我們也注意到,報道總數和帶性別標簽報道數排名都靠前的記者這一職業在此卻未上榜,說明在記者這個職業的報道中男性標簽和女性標簽的數量是比較平衡的。可見媒體并非不能在新聞報道中做到對男女不同性別身份的平等對待,但是在整體的社會性別的構建中,仍然因為種種原因在報道中對女性性別身份進行了更多的強調。
在具有負面傾向的職業報道中
女性更容易被強調性別身份
為了觀察不同性別標簽職業報道的正負情感偏向,我們根據慧科數據庫的正負關鍵詞檢索,統計出了所選取的106種職業共計132490篇報道中,負面關鍵詞、無負面關鍵詞的報道數量。負面關鍵詞包括通用的負面關鍵詞與具體指向政務、企業、社會、人物、行業這五個方面的負面關鍵詞,如對違背法律規范、道德倫常、主流價值觀的行為的一些表述詞“被捕”“被抓”“起訴”“炫富”“紈绔”等。
在這些職業中,男性、女性各自有哪些職業的報道出現負面關鍵詞最頻繁呢?我們分別統計了男女職業報道中含負面關鍵詞較為集中的職業前十名,其中,男性標簽含負面關鍵詞的報道數量前三為教師、護士、司機,女性標簽含負面關鍵詞的報道數量前三為司機、教授、護士。這基本符合我們印象中新聞報道會比較強調當事人女性性別身份的職業。
那么女性是否更容易在負面報道中被冠上性別標簽呢?我們又計算了不同性別標簽報道中含負面關鍵詞的報道占該性別標簽報道數量的百分比。
(說明:被慧科數據庫所統計的負面關鍵詞的并不一定指向被報道的職業者本身,但是我們認為總體上可以認為這篇報道是具有負面傾向的。)
其中,男性標簽含負面關鍵詞報道占比為10.27%,與無性別標簽含負面關鍵詞報道占比相當;而女性含負面關鍵詞報道占比則為15.58%,高于前兩者。因此可以看出,在具有負面傾向的職業報道中,女性更容易被強調性別身份。
被構建的女性性別形象
——以女司機、女教授、女服務員為例
在前文中,我們通過數據展現了“女性在報道中更容易被強調其性別身份”的現實,但這更多是從標題上分析了性別身份信息所呈現的差異。因此在下文中,我們將選取女司機、女教授、女服務員三種職業作為典型個案,對其報道內文進行了文本分析,進一步挖掘了新聞報道在構建女性形象的過程中的性別差異。
女司機:
任性與無助的性別形象構建
從下圖可見,帶有性別標簽的“司機”職業報道數量從2015年起總體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和2016期間集中出現了數十篇關于男司機和女司機誰更“危險”的報道,可見這一階段正好是對男、女司機報道爭論較為激烈的時期。此后,司機職業的相關報道中含性別關鍵詞報道數量開始波動下降,反映出近五年職業報道中性別平衡意識的覺醒。
通過對五年來67篇標題中帶有男性標簽的中文報道的分析,我們發現,其中32篇是有關2015年成都男司機毆打女司機事件的新聞,這些報道標題中的“男司機”主要屬于區分兩位涉事司機的性別信息,其余報道中有14篇的主要內容是男司機醉駕或撞車的行為,8篇是對司機發生事故的統計,5篇是對男司機救助他人的報道,以及剩下8篇對與司機駕駛行為無關的議題的報道。
而近五年來標題中帶有女性標簽的報道中,有195篇是關于女司機酒駕或女司機撞車的內容。其中,在102篇報道中,女司機呈現了作為弱勢群體的形象,她們需要他人的幫助來擺脫困境,比如需要幫忙換輪胎等;87篇是對女司機的贊揚,大多是公交車、出租車司機幫助他人的行為;還有58篇將女司機刻畫成了“無理取鬧”、“囂張”、“任性”的形象。
對比發現,司機職業報道在性別形象構建上呈現出較大的性別差異。男性司機的報道在內容上幾乎沒有塑造出特定的性別形象,大部分都是客觀描述,而女性司機的報道則構建了女性司機形象的兩大特征:任性與無助。
女教授:
性別身份大于職業身份
作為人們一般認知中因“文化精英”身份而受到社會尊敬的職業類型,“教授”職業報道中的男女報道差異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所選取時間段內,關于“教授”職業的中文報道共有4226篇。整體而言,“教授”職業報道的主題多是較為嚴肅的議題,報道內容以學術觀點輸出、研發成果、社會議題探討及高等教育行業資訊為主。
然而,34篇標題帶有女性標簽的教授職業報道所呈現的內容卻與整體趨勢大相徑庭——僅有3篇報道的主題為學術研究成果及科研觀點輸出,4篇為個人學術經歷及獲獎表彰的人物報道,其余27篇均為“女教授批抖音神曲”“女教授穿紙尿褲上講臺”“女教授課堂剃光頭”等主題,此外,“女教授炒股虧損透支信用卡獲刑”這一事件更是喜提6篇不同標題的報道。
而帶有男性標簽的教授職業報道僅有2篇,1篇是作為“遭受女律師侵權”的受害者身份出現,另一篇主題為“課堂幫帶孩子”,并無太大形象構建的參考意義。
由此可以看到,帶有女性標簽的教授職業報道內容大多聚焦于其身為女性的穿著、姿態、舉止等視覺的外部特征,較少以該職業應有的學術成就進行標榜,強調主人公的性別身份而非職業身份,具有故意強調調主人公女性身份從而博眼球、吸引流量之嫌,同時也反映了對女性的性別刻板印象及對女教授群體的性別偏見。
女服務員:
女性受傷害報道中的過度細節描寫
在16篇標題帶有女性服務員標簽的新聞,共有12篇屬于受傷害議題的報道。在這類受傷害報道中,女服務員都是被施暴的對象,且都是被男性施加暴力行為,結局通常是被毆打、強奸甚至殺害。并且,在大多數報道在標題中就會明確將施暴人的性別和服務員的性別標注出來,如:
“暴躁男子拖倒毆打女服務員”
“深更半夜醉酒男子毆打餐廳女服務員”
“三男一女開房拿不出4張身份證 20歲女服務員拒絕,竟遭一頓暴打”“醉酒男飛踹KTV女服務員,被拘14天”
“只因聽到女服務員背后非議,醉漢撒瘋持刀傷人砍車被訴”
“向女服務員表白遭拒,一男子放火致18人死亡”
分析12篇女服務員受傷害議題的報道文本,有10篇報道詳細地描繪了女服務員被施暴的過程,如:
“這兩名男子似乎還不過癮,徑直闖進前臺,將小石推倒在地,并在她身上猛踹了一腳,甚至想用前臺的鼠標、鍵盤砸她。從畫面上看,當時小石已經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打得她躺在地上無法起身”
“一名男子從包房出來,一巴掌將她打倒在地”
“ 劉某對其拳打腳踢,強令孫女士躺在床上脫去衣物”
不少受傷害案件的報道會引用公安的警情通報中的措辭,而上述這些對施暴細節的描寫顯然與此不同。這些文字中不乏文學寫作中的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因而非常有畫面感,這些細節的披露引起了我們的警惕,這很可能會變成對女性受害方式的變相宣傳從而助長犯罪行為。而過于具有畫面感的描述和對女性弱勢形象的構建,也引發了我們的疑問,這是否是對女性受害者的二次施暴?
從這三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新聞報道對女性性別形象的構建正如波伏娃所說,“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變成女人的”。女性在新聞報道中,被賦予了具有性別象征意義的形象,如弱勢、被動,這并非女性本身的生理特征,而是女性的社會性別的表現,正反映了社會對女性性別的刻板印象與偏見。
總體上女性性別身份被強調更多
但隨著時間發展有下降趨勢
最后,我們從時間上做了梳理發現情況也并非完全不容樂觀,從縱向的時間變化來看,新聞報道中的性別偏見正在漸漸改善。下圖是五年來職業報道數量的變化情況。
從圖中可以看出,職業相關的報道總數緩慢下降的同時,強調女性標簽的報道數量下降幅度更大,而帶有男性標簽的報道數量并未呈現明顯的變化趨勢。可見新聞媒體正在意識到并自覺改善新聞報道中的性別偏向問題。
結語
性別偏見是國內外新聞報道中都存在的問題,國外媒體制定的相關規范守則中有不少體現了這一要求,比如:
美國職業新聞記者協會(SPJ)的職業倫理規范規定:“避免被民族、性別、年齡、宗教、種族、地理、性取向、身體殘障、外貌或社會地位等因素限定框架。”
(Code of Ethics: Avoid stereotyping by race, gender age, religion, ethnicity, geography, sexual orientation, disability, physical appearance or social status.)
澳大利亞媒體道德準則也規定:“不接受任何理由的種族、宗教、國籍、性別歧視。”
(Code of Ethics for the Austrian Press: Any discrimination for reasons of race, religion, nationality, sexuality or for any other reason shall be inadmissible. )
但在中國2019年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7條31款中,尚未涉及報道偏見問題。新華社發布的《新華社新聞報道中的禁用詞(第一批)》中雖然提到了報道中一般不有意突出某一類型群體或某一種身份,但并未指明具體的身份類型。
因此在防止性別偏見的行業規范缺失的環境下,中國新聞媒體在改善報道中性別偏見的問題上更加任重而道遠。
總體而言,當下的新聞報道中確實存在著對男女性別身份的呈現差異,女性在報道中更容易被強調其性別身份,并且在新聞報道對女性的形象構建中,也呈現出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對女性身份的強調。
女性是社會中的主要群體之一,這些差異會帶來對女性的刻板印象與性別偏見,并不利于整個社會的發展,改善新聞報道中的性別偏見問題,不僅需要行業的規范,更需要整個社會文化對于男女平等的構建。
本文數據來源:慧科搜索數據庫
數據檢索范圍:2015年4月9日至2020年4月8日,慧科數據庫所搜錄的 62家”熱門媒體”(參見附錄)關于106種職業的報道。
數據檢索關鍵詞:以“記者”為例,檢索“記者”得出報道總數,檢索“女記者”“女性記者”得出帶有女性標簽的報道數,檢索“男記者”“男性記者”得出帶有男性標簽的報道數。
注釋及參考文獻:
[1]柳志鵬,熊程.從新聞學角度分析女性主義[J].新聞世界,2013(05):305-306.
附錄:
1.106種職業
安檢員、安全員、按摩師、保安、編導、編輯、裁判員、采購員、測繪員、乘務員、程序設計員、廚師、詞作家、代理人、導播、導演、導游、燈光師、雕塑家、發行人、法官、法醫、翻譯、房地產經紀人、飛行員、風險管理師、服務員、服裝造型師、歌手、工人、公關、公務員、公證員、管理員、行政辦事員、護士、化妝師、畫家、會計、貨運員、記者、技術員、加工員、駕駛員/司機、監督員、檢察官、鑒定估價師、教導員、教練、教師/老師、教授、經紀人、警察、救生員、軍人、咖啡師、勘測員、考古家、科研人員/科學家、客運員、快遞員、理發師、列車司機、律師、美容師、秘書、模特、氣象員、清潔工、人力資源師、軟件測試員、設計師、攝影師、審計、售票員、書法家、飼養員(農民)、調度員、通信員、統計調查員、推銷員、外賣員、維修員、文物修復員、消防員、銷售員、心理咨詢師、演員、養殖員、藥劑師/藥師、醫生/醫師、銀行業務員、營養師、園藝師、運動員、證券交易員、執法員、制片人、制造員、制作人、種植員、仲裁員、主持人、篆刻家、作家、作曲家。
2.“熱門媒體”名錄
-中國大陸地區最具影響力綜合性報章:南方都市報(全國版)、羊城晚報(全國版)、新快報、環球時報、北京青年報、錢江晚報、楚天都市報、北京晨報、新民晚報、新聞晨報、東方早報、都市快報、廣州日報、現代快報、新華每日電訊、新京報、信息時報、揚子晚報(數字報)、南方日報(全國版)(數字報)、人民日報(數字報)、齊魯晚報(數字報)、每日新報(數字報)、京華時報、半島都市報(數字報)、重慶晨報(數字報)、北京晚報(數字報)、北京日報(數字報)
-中國大陸地區最具影響力財經類報章:經濟日報、中國經濟時報、中國企業報、中華工商時報、上海證券報、中國經營報、金融時報、證券時報、21世紀經濟報道、北京商報、經濟觀察報、證券日報、每日經濟新聞、第一財經日報、中國證券報
-亞太地區最受歡迎財經類網絡新聞:英國廣播公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紐約時報、CNBC、時代雜志、福布斯、21世紀經濟報道、北京商報、經濟觀察報、證券日報、每日經濟新聞、第一財經日報、中國證券報、The Daily Telegraph、Fortune、華盛頓郵報、南華早報網、The Independent 、Business Insider US、The Nikkei Shimbun
作者:郭鈺麒 翁曉晴 鄭爽 周楚
編輯:章靛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數據挖掘與可視化》課程出品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