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何有些人無時無刻都活在和別人攀比的焦慮中?丨嫉妒情緒
原創 晏凌羊
文/晏凌羊
說到嫉妒,職場恐怕是“重災區”。
一女性朋友獨自去中東旅游,獨自去了耶路撒冷,一路上沒遇上搶劫和性侵,也沒有損失財物,沒被當地人刁難和歧視………
她平安歸來,帶了一大堆漂亮的照片和一些小禮物,興奮地跟同事們分享自己的旅行經歷,可同事們反應平淡,有的人明顯帶有醋意,還有人說她“沒出事兒,是你運氣好”。
她跟我說起這事兒,問我為啥她的同事都這反應。
我說,如果你去的是安全一些的國家,Ta們的反應應該也是一樣的。哪怕你花的是自己的錢、用的是自己的假期、冒的是自己的風險,但總有人見不得你好。你的開心,會對他們形成冒犯。正常人誰會說出“沒出事,算你運氣好”之類的話呢?能說這種話的,大多是盼你出事的。你出事兒了,他們能對你施予同情。你沒出事,他們對你只有嫉妒。
從此以后,她把朋友圈里分了組。
每次出去旅游,她也發朋友圈,但屏蔽了所有的同事。
“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花自己的假日和自己賺的錢出去旅游,發朋友圈要屏蔽同事、領導?我們憑本事旅游怎么就感覺像犯罪了呢?”她這么跟我吐槽。
可我發現,想這么吐槽的,不止她一個。
在人際關系不大好的單位或公司,同事之間能看到的,只是對方的“假朋友圈”。無數人把自己真實的一面藏起來,就是怕被嫉妒,怕被抓小辮子。
以前我在體制內工作,有一些系統內的同事也關注了我微博。
有時候我用上廁所的空隙發一條微博,就有人問我:“你們省總部的人上班都不忙的嗎?還有空發微博。”
有時候,我利用年休假去西藏旅游并po了一張在大昭寺游玩的照片,又有人問:“感覺你們省總部的人假期好多啊。”
實際上,大家執行的是同一套休假制度,我不知道對方是如何得出我假期比他們多的結論。
我講我第一次買房的故事,有人又問:“感覺你們在省總部工作的人都收入好高。”
我心想:你怎么不考慮一下,一個農家子弟想進來這里工作需要啥門檻?要在廣州這樣的城市買套只夠自己蝸居的房子,又需要省吃儉用、努力打拼多少年?
這些話,聽起來像是恭維,但每一句話都充滿了酸葡萄味。
都說人只會嫉妒和自己相近的人(比如乞丐只會嫉妒另一個比他討要得多的乞丐,而不會羨慕皇帝),他們的確不會也不敢嫉妒職級太高的高管。
同事之前,存在嫉妒朋友之間,自然也不例外。
十幾年前,我和一個女性朋友(當時的,現在我們沒聯系了)常約著一起逛街,一起出游。
后來,我和男朋友分手了,還住在租來的房子里。
她呢,結了婚,住進了他老公婚前買的大房子里。
她懷孕后,約了另外一個朋友來我家里玩。走的時候,我送她們到電梯口,順手倒垃圾。
倒完垃圾回來,我聽到她在電梯里說話:“凌子(她說我)好可憐啊,現在還住在這么小的出租屋里。”
她們進電梯后,忘記按一樓了,所以電梯一直停在我所在的樓層。她說的這句話,被倒完垃圾回來的我聽到了。
事實上,她是奉子成婚,說這話時也不過剛從出租屋里搬出去幾個月而已。
沒過多久,我拿出所有積蓄,買入了人生第一套房子。房子地處珠江新城,面積不是很大,她聽說了,還是露出鄙夷的神情,說我的主臥只有他們家次臥大。
我當場懟了回去:“再小,這套房子也是完全屬于我的。而你住的那套,是你老公的婚前財產。”
再之后,我和她漸行漸遠,因為我感覺她無時無刻在和我比較。
這種感覺實在太難受了。
人際關系中,有一種很讓人難受的關系是“確認了你過得沒我好,我就放心了”。
初中時候我有個同學就是這樣。
每次成績出來,她都要看看我是不是排在她后面。文化課我是一直拿第一的,但一算總分,我每次都差她幾分。沒辦法,我體育成績特別差,而中考是要加考體育的,體育成績我只能考她的一半。
整個初中時代,我感覺她一直活在這種“生怕我總分超過她”的焦慮感之中。我有點怕跟她打交道,極力避免和她發生眼神交匯。有時候上晚自習,我都能感覺到她用灼熱的目光盯著我,那目光能把我后背燒出一個洞。
這種不適感,直到我上了高中以后、我們不在一個班了,才慢慢消失。高中會考,我差不多是年級前三,除了語文作文丟了三分外,其他全科(數學、英語、歷史、政治、地理、物業、化學、生物)滿分,而她考得比較差,沒進班級前二十名。
再往后,我的目標是北京的重點大學,她的目標是省內本科,我們逐漸沒了可比性,她看我的眼神也不再灼熱。仔細想想,人生旅途那么長,我們也不過就是陪伴彼此跑過一小段而已,沒有誰是誰永遠的對手,何必呢?
我挺害怕跟人相處成這樣,可往后的人生中,還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和她一樣的人。比如,有個故人今晚找我身邊至少三個朋友旁敲側擊問我到底每個月收入多少錢。
這類人一直覺得我“就應該”過得不如Ta,但是又覺得我有潛力超過Ta,于是,內心充滿不安。在這種矛盾心理的驅使下,他們需要不停去確認“那個人過得不如我好”這一事實,才能獲得安全感和優越感。
唉,人到中年,總覺得時間過得飛快,我頭上也開始冒白頭發。再過幾年,大家都快入土了。都無冤無仇的,為啥還在比這個?
我參加高考那年(差不多二十年前了),有個鄰村的男生和我是一屆的。
高考成績出來,我考了全市文科第一,他的總分不到三百,后來跟人解釋說自己考那么差,是因為填錯答題卡了。
后來,他到處跟人說:"某羊不就讀書厲害點么?她就一書呆子,除了讀書啥也不會。"
“書呆子”后來上了大學、畢業后進入了他可望不可及的單位,時機成熟了又辭職創業。
而他為了能進書呆子供職機構的下級單位,想盡了各種辦法,卻總是通不過筆試。好不容易筆試通過了,又過不了面試關。
我那時還給他推薦過招聘信息,無奈他自己不夠給力。
沒辦法,最后他進了珠三角一家工廠。
前幾年,工廠倒閉了,他回了老家。現在還在到處跟人說我“除了讀書啥也不會,她能有今天完全是因為幸運”。
要知道,我們都已經是奔四的年紀了。
我不知道大家發現一個規律沒有?靠阿Q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靠意淫別人的失敗獲取優越感的人,隨年紀增長的只有體重,沒有其他。
人的嫉妒心,有時候會以“不看好”的形式表現出來。
比如,有天講到這樣一個故事:閨蜜打算把房子賣給前夫,自己再去買一套。她前夫沒有購房資格,而她沒有購買三套的資格,所以,賣出去的房子她贈予自個兒媽(名義持有),實際屬前夫所有………
我身邊很多這樣的“前夫前妻”。并不是所有夫妻離婚后都會鬧得不可開交,也不是所有前夫前妻相處得像親人一樣就有復婚可能。
有些前夫前妻雖然沒有愛情了,但還是有義氣在。在錢財方面,他們未必相信外人,卻無比信任彼此。這種離婚,也挺文明的。
可是,這個故事可能會讓有的人想起自己那一毛不拔、機關算盡的前夫。
“別人家的前夫”和自己的前夫,差距就是這么大。兩相比較后,就倍感失落。
如何處理對別人的這種嫉妒和自己的失落呢?可以表達不看好。
比如,說我閨蜜的現任、她前夫的現任知道了會如何云云。
可本質上,我覺得這就是嫉妒。
閨蜜沒有現任,她前夫也沒有現任,這就是現在的客觀事實。將來會怎樣,將來再說。現在,人家就是要這么處理房產,你嫉妒也沒用。
還有的人,見別人取得了點成績,就酸溜溜表達一句“小人得志,看Ta能走多遠”。
我就想問:啊,放下嫉妒,單純祝福一下別人不行嗎?
話說回來,再好的朋友,都避不了會有嫉妒情緒的。
你看《甄嬛傳》里的甄嬛和眉莊,關系夠鐵了吧,可眉莊有時候還是會忍不住拿自己跟甄嬛比。
浣碧那還是甄嬛同父異母的妹妹,也會嫉妒姐姐成為主子而自己只是丫鬟。攀比和嫉妒是人之常情。《神雕俠侶》里有個未曾出場的人物:獨孤求敗。人家就是想“求敗”,不也是攀比嗎?只可惜,終其一生,他都沒能找到那個能打敗自己的人,讓人不由得感慨:人生真有一種寂寞叫無敵,有一種孤獨叫求敗。
誰都沒必回避攀比和嫉妒這一天性,因為人人都有攀比和嫉妒心理,只是攀比的“點”不一樣。
攀比心理是人類的天性,社會的發展就是在攀比的過程中進行的。沒有攀比心理的人是不正常的,但過于追求攀比也是不健康的。
只要不明顯、不害人,這種攀比和嫉妒就沒殺傷力。
好了,問題來了:我們當如何正確地嫉妒身邊人?
我覺得最好的做法是,直接跟她說:“靠,我現在有點嫉妒你。”
我一個閨蜜買了一套別墅,我去她們家串門的時候,就把這句話脫口而出了。
我當時真的有點嫉妒,心想為啥住這種別墅的人不是我。
閨蜜聽了,拍了我頭一下:“死鬼,晚上吃餃子,我多給你倒點醋。”
說出來了,自己的不良情緒也排解了,而如果閨蜜剛好能接住你這種情緒,接下來的,也可以是其樂融融的場面啊。
能明著嫉妒,別陰著。陰著嫉妒,傷人傷己。
以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