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早期市政和電影業地標
6月6日,蘇州河漫步小組和湯惟杰老師一起,從蘇州河匯入黃浦江的地方出發,接近一段近代上海市政和電影業發展的往事。完整導覽請收聽文內音頻,文末可見航拍視頻。
??“沿蘇州河而行”第一段漫步地圖。 陳鑫培 繪制
我們今天要走的蘇州河這一岸段里面,大家可能會看到很多橋,這也和上海近代市政有關系。實際上很巧,整個上海的近代市政,煤氣、自來水,甚至包括電,都是在蘇州河的兩邊建起來的。
外白渡橋
現在,很多年輕人選擇在外白渡橋拍攝婚紗照。 張廷鈺 圖
外白渡橋也是外地游客來上海熱衷的打卡地,不少人選擇站在乍浦路橋來拍攝它的全貌。 澎湃新聞記者 康寧 圖
外白渡橋大家都很熟悉,它應該是上海黃浦江上比較早的,由于租界出現而誕生的早期橋梁。當年是木頭橋,叫威爾士橋,1855年建造的。上海開埠是1843年,但是上海開始有租界是1846年,從租界出現到建橋也就十年左右。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鋼結構的橋應該是1907年建造的,完全是一個上海地標式的公共設施。
大家還記得李安的《色戒》,當上海變成日戰區的第一個鏡頭,就在這邊。
這個橋在前幾年被一段、一段拆開來,重新維護后再裝起來。這種鋼桁架結構的橋,在蘇州河上也不是只有一座,但這一座是在英國造好運過來,在這拼裝的。
外灘源(李家廠)
外灘源原李家廠片區。 btr的Vlog截圖(btr完整Vlog見微信公眾號“意思意思”)
蘇州河南邊那一片有綠樹的地方,現在這個重新被開發的景點就叫外灘源,它應該可以被看作是上海近代城市的一個起點。1846年英國和上海道簽訂土地章程的時候,劃了公共租界的第一片區域,就是這個地方,在公共租界的土地章程上,這個地點叫李家廠。
沿著黃浦江往南,最南邊這條線當時是一條河,叫洋涇浜。過了洋涇浜那個區域就是法國人的租界,所以說洋涇浜是上海英租界和法租界的一條界河。被填掉以后形成的路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延安東路,當年叫愛多亞路,東邊就是黃浦江。最西就是公共租界,第一個西邊的界限,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河南路。公共租界的擴張主要是由東往西,它的西界不斷的往西(推移)。
中國證券博物館(禮查飯店)
此次蘇州河漫步的起點定在浦江飯店,也就是以前的禮查飯店,帶隊的湯惟杰老師正在向大家介紹這幢建筑的歷史。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現在我們身邊的這幢建筑就是禮查飯店,它實際上是最近20年在中國電影史的最新材料中被發現的,上海有記載的第一次放映電影的地方。在這里,放了大概有20部片子,都是短片,一部片子也就一兩分鐘。
攜帶機器和膠片來的這個人,也住在禮查飯店里面。當時禮查飯店是上海最早的一幢高級西式旅館,里面基本上都是外國人。飯店每天的住客,在上海的報紙上都會登名字。因為那時到上海來的外國人以做生意為主,它要告訴你今天有哪些新的同伴來上海了,增加你做生意的機會。
上海大廈(百老匯大廈)
上海大廈。 張廷鈺 圖
和禮查飯店一路之隔的這個房子是1930年代的建筑百老匯大廈,現在叫上海大廈。它也是迄今蘇州河北岸往南觀賞外灘景觀的最佳視點。我們以前看過很多上海外灘的風景圖,大部分的視點,都是在這個樓頂或者從比較高的樓層往南邊拍的。
同時它是從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出現的第一批明顯的帶有現代主義建筑外觀風格的建筑。后來上海有一家建材公司叫泰山磚公司,專門生產這種外墻面磚。最早這些耐火磚都是要進口的,到了1930年,你可以在上海的建筑月刊上看到泰山磚公司的廣告。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上海公報》就在上海大廈簽訂。大家想一想為什么會把會談、公報放在這兒,是因為這一片是最早的美租界。
我們小時候,是沒有人會在這種季節(夏季)跑到蘇州河邊來的。那個時候,蘇州河有一個專有名詞,叫黑臭期,一年之中超過300天,河水是黑的。在外白渡橋稍微再往東一點,黃浦江和蘇州河當時有一根線,線這邊蘇州河是黑的,那邊黃浦江的水是黃的。那時候,這個飯店(上海大廈)的門、窗都不能打開,太臭了。
吳淞路(吳淞路閘橋原址)
乍浦路橋和光陸大樓
乍浦路橋頭。 張廷鈺 圖
乍浦路橋上有不少人停留,對著東方明珠的方向留影紀念。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黃浦區虎丘路路口,左邊為光陸大樓。 btr 圖
這可能是我們本次沿蘇州河東段走的最后一次過橋(乍浦路橋),過橋主要是為了看光陸大樓。美國好萊塢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黃金時代的八家大公司,只有兩家沒有在河濱大樓進駐過,那兩家主要以光陸大樓為據點。
光陸大樓建造于1928年,現在已有92年,建成以后它里面有一個叫Capitol Theatre,就是光陸大戲院,也就是光陸電影院,是放映好萊塢首輪電影的電影院。
1981年版上影廠拍的《子夜》,就是矛盾的小說改編的《子夜》,片頭有一個鏡頭是從光陸大樓這邊拍過去的。
新天安堂
新天安堂和劃艇俱樂部(圖中左側建筑)。 btr的Vlog截圖
往這邊就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外灘源,租界最早是以此為基點輻射開來的。這邊是新天安堂,這個教堂大家要知道,實際上它已經不是完整的建筑了。它原本還有一半,教堂建筑應該是一個對稱(的建筑),后來被燒掉了。大概是在抗戰的時候,它的一半就沒有了,那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事情,后來落架大修,在外觀上尊重了三零年代被炸掉一半以后的那個建筑的形態(重新修建)。
再往(圓明園路)里面,有女青年會大樓等,它們(建成的日期)有的是1920年代的,有的是1930年代的,(建筑的功能)都換了幾輪。
劃艇俱樂部
大家看到路的左手邊是差一點被拆掉的劃艇俱樂部。當時在上海的僑民,我估計是以英國人為主,比如說在英國的牛津、劍橋有劃艇比賽,所以他們的劃艇是很傳統的運動項目。僑民到這里來后,每年在蘇州河上都會舉辦劃艇比賽,平時也有訓練,所以他們就建了一個劃艇俱樂部,前幾年差點被拆掉。
我這里順口問一下大家,我們現在說到的生活必須的幾種公共事業水電氣,大家知道在上海水電氣這三種公共服務哪一種最早?煤氣。同治九年上海就有最早的大英自來火公司(靠近西藏路橋),煤氣當時叫自來火,它除了可以在廚房(使用),當時主要是為了點路燈,然后在接下來的電和水里面,電比水還要早一年(引入上海)。
四川北路(北四川路)
四川北路路口,合影留念的人。 張廷鈺 圖
四川北路,當年叫北四川路,它最早時候的北界,就是一條橫過來的馬路叫武進路,這條武進路當時也是租界在這一片區域的最北端。后來北四川路繼續往北,在法理上繼續往北的路段就已經不是租界了,但是租界是靠著這個方式來延長的,跨出它的法理意義上的管制區域,實際上它仍然對越界筑路區擁有管理權。
這條四川北路作為上海蘇州河北面城市的一部分,有一些重要的特征,比如說它的兩邊,有著大量的移民,因為上海本身新的市區就是由移民組成的,四川北路兩邊的移民從廣東來的比較多。所以說,我小時候這里還有很多點心店、酒店以粵式為主。那這棟新亞飯店叫(北)新亞,因為南京路上有一個叫新雅,(北)新亞是當時上海一個比較新潮的(飯店),它提供中西餐飲,但是它的中式餐飲以粵式為主。
上海郵政博物館(原上海郵政總局)
上海郵政博物館。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這棟就不用說了,現在也是上海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標建筑,至今它的功能還和1926年初造時的功能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只不過它現在使用得少了。它是郵政系統的博物館,原來就是上海郵政總局。因為中國近代郵政,上海是一個重要的節點。近代郵政也是英國人向清政府提出,當時郵政還保留著過去老式的(方式),以官府為主,異地、郵驛這樣的系統已經不適應現代了,后來在上海、武漢,北京、天津這些城市就更不用說了,就有了第一批的中國近代郵政。
1920年代,這棟房子建造起來以后,是當時遠東設施最好的具有郵政功能的大樓。我們小時候,它主要(實行的)是管理郵件的功能,原來每天都有大量的郵包、郵車要在這里中轉,小時候我們喜歡到這兒來看看郵票。
四川路橋(里擺渡橋)
四川路橋曾經有一度叫(里)擺渡橋,當然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還是木橋的時候叫“擺渡橋”。為什么另一座叫“外擺渡”,就是在擺渡橋的外側,東邊更靠近黃浦江的地方,后來又造了一座橋,就叫“外擺渡”。而且大家又會發現它有時候又寫成“外白渡橋”,因為在最早還是威爾士橋的時候,它是收費的,后來取消收費,那不就白渡了嗎?白還有免費的意思。
四川北路作為早期電影人的居住地和電影取景地
這一片區域,包括整個四川路,出了很多人都跟中國早期電影有關,比如蝴蝶1920年代曾經住在這一帶。還有阮玲玉。還有一部分是外國僑民,在虹口的四川北路兩邊住的比較多的外國僑民是日本人。
大家這幾年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就是程耳拍的《羅曼蒂克消亡史》,里面有幾個大亨和日本人結仇了以后,商量要去和日本人談什么事兒,里面有一句話“虹口不要去”,因為虹口當時是日本人的勢力范圍。
上海期刊總會
四川北路路口瑞泰里。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大家遠一點看就可以看出來了,那棟紅色的公寓建筑(瑞泰里),它的立面還有一點中西結合的樣子,你看它是有坡瓦的。那棟房子在我們讀書的時候,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我估計不會超過90年代,在那棟房子的比較靠里面一點,它的一樓有一塊店面,是跟郵政總局有關系的,是上海的期刊總會。你家訂什么期刊,有的時候過了訂閱期要去補訂,他們就提供這樣的服務。
自來水橋、自來火橋和垃圾橋
這個橋為了適應水管(的鋪設),因為水管如果(鋪設得)太低,船來來往往很可能會撞到,所以橋本身又對自來水的水管有保護作用。這個水管是架在橋的兩側的,所以這座橋又叫“自來水橋”。
上海蘇州河上既有“自來水橋”也有“自來火橋”,自來火橋就是西藏路橋。大家別忘了,西藏路當年在南岸有兩個大煤氣包,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那就是1880年代煤氣公司生產煤氣的地方。在它的邊上造一座橋,就是自來火公司邊上的這座橋。
西藏路橋有好幾個名字,一個叫自來火橋,它還叫垃圾橋。蘇州河上(曾經)有兩座垃圾橋,西藏路橋的垃圾橋是比較新的。還有一座就是浙江路橋,就是老垃圾橋。那為什么叫它垃圾橋呢?不是說這個橋是用垃圾做的,而是橋邊上,特別是北側的沿河河岸是運垃圾的碼頭,所以說他們就得名叫垃圾橋,新舊垃圾橋。
河濱大樓
河濱大樓。 張廷鈺 圖
河濱大樓。 btr 圖
這個就是河濱大樓了,這棟大樓實際上是一個長條型的,江西路、天潼路北、蘇州路、河南路四條路圍起來的,這樣一個區塊。大家如果去看它的平面,它是一個非四方形的,實際上是個流線型,s形的(建筑)。造這個房子的業主,就是和平飯店北樓的沙遜洋行。這個房子在1880年代就屬于沙遜集團。這一片地,是他從上海的第一代大買辦手里面買到的,叫徐潤,他大概花了9萬多兩銀子把整個一大片地全部買下來。
這個房子造得很慢,到完工大概經過了四年時間,因為上海在1932年初發生了一二八事件。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房子,不是原來的河濱大樓的外觀。因為1978年上海住房緊張時,在這套房子上面加了三層。這套房子加了三層以后,現在一共有700個單元,可以住700戶人家。它的建筑面積從原來4萬平方米不到,大概3萬9千平方米,到現在大概有5萬4千平方米的建筑面積。
河濱大樓的地磚。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圖
河濱大樓里的吊燈。 張廷鈺 圖
河濱大樓里的旋轉樓梯。 btr 圖
河濱大樓里擺放的舊沙發。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當年,好萊塢的很多公司在這里辦公,包括美國電影協會在上海的分支機構,也在這里待過。
我們現在能夠查到的好萊塢公司,從1933年有記錄開始,一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因為我所依據的這本《上海行名錄》,到這一年的年底就不再出了。也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各種各樣的事業都受到了影響,從這(《上海行名錄》)里面我發現,八家好萊塢大公司里有六家都先后曾在這里設過辦事公司。
記錄中最早搬進來的是米高梅公司。它于1931年來到上海,原來在南京路63號,1933年7月搬進河濱大樓,記錄上應該是早于七月的,很可能是當年的上半年。具體的房間是在我們去的二樓,實際上就是標成一樓的138到141房間。
第二家是華納兄弟公司。1935年至1938年在河濱大樓,1938年以后遷到乍浦路橋對面的光陸大樓,后來一直在光陸大樓。一直到1941年以后,上海好萊塢的各家公司全部停業。因為日本人不再允許美國電影進來,到1945年他們復業以后,華納公司還在光陸大樓。
唯一沒有在河濱大樓里面待過的兩家好萊塢公司,一個是派拉蒙,一個是20世紀福克斯,當年叫福斯公司,他們一直在光陸大樓。但是有一些公司是兩邊都換過地方。所以說,當時的上海電影和美國電影業之間的關聯非常緊密,而且恰巧就是在實際的空間位置上,他們的分支機構就在這兩棟樓里。
當時還有美國電影協會,實際上就是美國電影制片人協會,現在給美國電影分級的這個機構,他們當時在河濱大樓里面也有一個分支。二戰結束以后,有一家英國電影公司也在這幢樓里面,就是鷹獅電影公司。
河濱大樓走道窗外的蘇州河。 澎湃新聞記者 康寧 圖
住在河濱大樓里的貓。 btr 圖
美國電影公司在這個地方設辦事機構并不奇怪,因為歷史上這里是美租界,而且還有一點就是在美國電影圈,特別是好萊塢的電影公司的那一批老板全都是猶太人,而河濱大樓的業主沙遜就是猶太人,這也是天然有親和力的。 ?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