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應奇:探訪挪威最大的二手圖書市場
5月初的某天晚上,有一位書迷在他平日棲居的千島新城例行散步時,偶然在本地的一家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華社的消息,報道的是位于挪威西部的一個名為菲耶蘭德的小鎮,因為那里有一個挪威最大的二手圖書市場,這個小鎮就被稱作書鎮。這個報道還配發了一張圖片,圖上是一名讀者正在兩長排高及屋頂的書架間專心挑書。這則報道和這張圖片顯然打動了萬里之外的這位書迷。也是無巧不成書,剛好這位書迷得到國家留學基金委的支持,將在8月訪問卑爾根大學,于是他就暗暗發愿:到了挪威之后,一定要到這個書鎮一游,以嘗在書鎮尋書之樂。
8月上旬的一天,這位書迷和他在卑爾根大學研修的一位學生,連同哲學系的另外兩位博士生一起,結伴到位于長達200多公里的松恩峽灣盡頭一個名為肖倫的小鎮,探訪維特根斯坦當年在那里建造的小木屋遺址。這位奧地利哲學家對挪威之情有獨鐘,幾乎已經成為一個傳奇。經過五六個小時的奔波,來到肖倫時,已是傍晚時分,他們當晚就住在哲學家的朋友平森特(Pinsent)當年留下過一張照片的瀑布旁的小木屋里,聞瀑聲一夜,第二天一早就登上了位于峽灣終結處一片湖水之絕壁上的那個傳說中的故居遺址,房子已經不在了,只有看上去是用嶙峋的亂石堆成的地基尚存。站在那些幾乎是凌空的堅石上,尋覓著當年船到湖邊后運石上山的早已湮沒的小道,相隔近百年,哲學家那種絕塵拔俗的姿態似乎依然栩栩如在眼前。從山上下來后,一行人就驅車直奔書鎮而去。下午兩點左右,這行人就在陰雨綿綿中來到了這個若是沒有到過就斷難想象的所在。菲耶蘭德其實是個普通的小村子,村子里一共也就200多號人。但這個村子的地形很特別,它四面環山,左右兩側和村背后都是雪山,北側是挪威最高最大的雪山和冰川,南側則有一道峽灣從遠遠望去有些緊縮的岬口蜿蜒而入。村子前面是一座太陽從其背后升起的如屏障似的縱貫山脈,橫亙在這條山脈和村子之間的是一道綿延至此的峽灣,給人感覺像是村子前面有條寬闊的溪流。在沿山脈下端鋪展的南北向的公路打通之前,這個村子本來是一個規模不小的碼頭,那時從北邊過來的行旅到此村子后就必須改走水路,就如同從南面水路進來的行旅到此后就必須改走陸路一樣。公路貫通之后,碼頭的轉運功能就逐漸廢置了,據說現在書鎮上最大的那家書店所在的位置就是當年的候船室。至于這個書鎮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在書鎮免費分發的小手冊中并沒有確切的說明。有說法是這里的村民有在晴天戶外曬書的習慣,慢慢地這個村子就成了附近的書籍集散地,并逐漸輻射到更遠的周邊,于是后來就開始顯現品牌效應,從而形成了目前的格局。但是,說它是書鎮,它似乎又并沒有那么具備商業氣息,這其中的一個原因,據后來一位在書鎮上班的中年女士告知,或許在于書鎮的書主要來自捐贈,就是說,就貨源而論,幾乎沒有什么成本可言,這應該能夠在相當程度上解釋其書價之低廉。還有一個比較獨特的景致是,村子中有些人家即使沒有開書店,家門口也都放著幾個小書架,上面整齊地擺放著各式書籍,當然多是二手的文學書,基本以通俗小說為主。書迷初見時不禁疑惑:難道他們到現在還在曬書嗎?后來才弄清楚,這些書架旁邊都掛著一個布袋,上面寫著取走一本書請往布袋里投入5克朗或10克朗之類的,其可謂“老少無欺”“路不拾遺”之古風猶存乎?
在菲耶蘭德,嚴格意義上的書店大致有5家,其中一家位于村子入口處,那里有個類似國內景點游客服務中心的機構,說是“機構”,其實就是在那家書店進門右邊有一個值班人員,她就坐在一張書桌旁接受游客的咨詢。這行人到書鎮以后,就是先向她詢問哪家書店英文的哲學書比較多些,因為他們當天要在晚上 8點之前趕回卑爾根,必須在4點左右離開書鎮,所以時間頗為緊迫,需要有的放矢。沿著村子的主道往里走幾步,左側峽灣邊上就是一家大型的舊書店,但是這位書迷當時并沒有來得及進去瀏覽,因為他要尋覓英文哲學書的那家書店在村子的最深處。等來到那家書店,站在巨型書架之間的中心過道上,他心中就浮現出了 5 月初在國內報紙上偶然發現的那張照片,不禁有恍然如夢之感。挪威的書店,越是非學術類的,越是挪威文的書籍居多。要在那里翻出些英文和德文的哲學書似乎并不容易,除了卑爾根大學和奧斯陸大學的書店,在這家二手書店里,這類書已經算是琳瑯可觀的了,但就哲學書架而言,也似乎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格。非常意外的倒是,這位書迷竟在那里找出了他 20 多年前做博士論文時從北京圖書館復印過的英國哲學家斯特勞森的《邏輯理論導引》(Introduction to Logical Theory)英文版,原書初版于1952年,書架上的是 1967年的重印本,雖然書的品相一般,而且是真正意義上的二手書,因為前50頁明顯有仔細閱讀過的劃痕,但對于這位書迷來說,這已經是彌足珍貴的收獲了。眼尖的他還找出了剛剛在卑爾根大學會見過的挪威哲學家希爾貝克的一部20世紀80年代的小作品《論合理性的草稿》(Manuscripts on Rationality)。哲學類被他選中的書多以小冊子為主,只不過這類書多是普通的平裝本。相反,文學類他主要選了一些英文散文詩歌和文論讀物,這些書多為有些年代感的小精裝。淘書數 10 年的他頗為精明地對自己的學生說,這些書放在英語國家是大路貨,但帶到國內,簡直就是精品了!興奮地在這家書里店翻找了兩個小時,他得到的書中年代最早的是一本精裝的《圣西門和圣西門主義》(Saint-Simon and SaintSimonism),出版于1871年。最有史料價值的書則有兩種,一是《歐洲的過去》(The Past of Europe),這是重評歐洲史的經典論文集,分為上下兩冊;二是查爾斯·蘭德爾·巴恩斯(Charles Randall Barnes)的《圣經詞典》(Bible Dictionary),是1900年的初版精裝本,有1221頁之厚,簡直可以說是一部關于《圣經》的百科全書了,卻只要75挪威克朗!這就是國內所謂“白菜價”了。
初到書鎮共逗留了兩個小時,也就看了這家書店的兩三排書架,對資深書迷來說實在是于心不甘。大約兩個禮拜后,這位書迷和他的學生又一次來到了這個書鎮。出于交通的原因,也因為書店的營業時間,他們必須在那里住上一晚,這可謂“壞事變好事”:正好可以一方面緩沖一下那種在書店“拼搶”的節奏,因為這似乎本身就與尋訪舊書活動之機理頗為不合;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再次感受下這個世外小鎮的那種恬淡到蕭索的意緒和氛圍,在滾滾紅塵中,視此種機緣為可遇而不可求委實并不過分吧!
二次書鎮行,說起來整整為此花去了兩天時間,但待在書店里的時間也就六七個小時的樣子,但因為比前次多出了兩倍以上的時間,而且多去了兩家書店,淘得書的質量似乎有了明顯的提升。有一個例子是,有位國內的年輕朋友得知這位書迷將有書鎮之行,就委托他留意下能不能找到吉拉斯(Djilas)的《新階級的最后崩潰》(The Last Decline of the New Class)。但是逛過舊書店的人都知道,對淘舊書者是基本上無法做此指望的,特別還是在挪威語的汪洋大海中!如果沒有對書籍的一種基本的敏感性和直覺力,多半會是令人絕望地無從下手,且無功而返的,特別是在那種要在極短時間內做出取舍的巨大心理壓力下。
二次到書鎮,書迷終于來到了前次沒有來得及進去的另一家學術型舊書店。雖然說了要緩沖下節奏,但到了現場卻完全無法做到:一是書鎮的書實在是太多了,必須盡快翻看;二是書店的營業時間太短,一般從早上10點到下午4點,最遲一家下午6點也要打烊的。正是在這種沖刺般的高度緊張心態下,書迷翻到了一本《與斯大林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Stalin),剛翻了幾秒鐘,就決定收于囊中了。不管你想要消磨多久,書店都是要準時關門的。待回到旅館清點“戰利品”時,卻發現這本書的作者正是吉拉斯,那么,這位書迷是應該把這本書給他的朋友還是自己留下呢?
剛回到旅館一會兒,就來了一支來自祖國的旅游團,于是寂靜到有些荒蕪感的小鎮就開始喧鬧了起來。同胞們開始拍近前的峽灣,高處的雪山以及自己所住的這幢據說有300多年歷史的房子。不料第二天一早用完三文魚,同胞們就喜氣洋洋地坐上大巴離開了,望著揚長而去的沃爾沃,書迷的那位一向愛咬文嚼字的學生忽然嘀咕了一句:“同胞們,你們在書鎮已經歇業時才到,書鎮尚未開業時就走,那又是所為何來呢?”
本文節選自《聽歌放酒狂》,應奇著,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2020年4月出版-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