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毛恩強憶戰疫:每天兩遍對患者逐一過堂,上海方案獲高度認可
新冠肺炎上海醫療救治高級專家組,是如何參與新冠肺炎阻擊戰的?此次上海在戰“疫”過程中,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經驗?
6月12日下午舉行的“紀念民革上海市委會成立65周年座談會”上,民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總支部主委、新冠肺炎上海醫療救治高級專家組成員、瑞金醫院急診科主任毛恩強回憶了此次新冠肺炎阻擊戰的70多個日夜,與大家分享了他參加抗疫工作的一些體會。
6月12日,“紀念民革上海市委會成立65周年座談會”舉行。 民革上海市委 供圖接到張文宏電話被調入專家組
據毛恩強回憶,今年1月19日,上海市布置新冠病毒肺炎防控任務,瑞金醫院進入“一級戒備”狀態,作為急診科主任,他加入醫院的專家組,當天就睡在了醫院。
“2月1日深夜,我接到老友張文宏來電,告知我跟他一起,被調入了‘上海救治高級專家五人組’。”毛恩強說,第二天,他們就入駐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金山院區),開始了“寄宿生活”。
“有人問過我:接到去‘公衛’的電話,害不害怕?我說不怕是假的,但比起害怕病毒,我更怕跑得沒病毒快、沒能救好病人。”他感慨道。
作為急危重病救治專家,自今年1月份以來,毛恩強與新冠病毒搏擊了70多個日夜,“ 70多天只回了一次家”。
“那段日子里,我們忘掉了時間,24小時連軸轉。”他說,當時,每天上午8點半,專家“五人組”就面對大屏幕,對在院患者“逐一過堂”,不論輕癥、普通型還是重癥,每天對200多名患者的救治方案逐一討論。下午4點半,從頭再來一遍“逐一過堂”。如此高密度病例討論的原因在于:這一病毒的特點就是病情變化快,唯恐有什么閃失。
他還記得,當時有名65歲的女患者,2月9日發病,15日極度惡化。那天從凌晨開始,醫護人員就拼了命搶救,直到早上六七點才把病情穩住,最終她痊愈出院了。
“我們經歷了太多這樣的不眠之夜。那些重癥病人,或許叫不出我們的名字,但是我叫得出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因為這次經歷,真的永生難忘。”毛恩強說。
上海救治方案獲高度認可
去“公衛”后不到一周的時間,毛恩強就發現,普通型和重型患者,都會涉及多臟器損傷,除肺臟外,心臟、肝臟、消化道(腸道)、凝血(血液系統)功能等都有受累。因此,他極力主張把急危重癥的治療理念、技術、方法前移到普通病人身上,花大力氣,防止輕型重癥化。五六天的摸索后,專家組很快就形成比較成熟的救治方案。
3月2日,《上海市2019冠狀病毒病綜合救治專家共識》公布,毛恩強是主要執筆專家之一。
“這是我們的心血之作,是我們既往臨床經驗和新發疾病救治經驗的有機結合,也是我們日夜努力研判病人每一個細節的高度概括。”毛恩強感慨道,它獲得了國內、外眾多專家的高度認可,并傳播到了許多國家,為世界各地抗擊病毒做出了貢獻。
從醫30多年,毛恩強習慣了每天與病魔賽跑。他參與過上海乃至全國很多公共衛生事件搶救,但這次卻不同以往任何一次。面對這一新發傳染病,他唯一想的就是:要拿出畢生所學的知識救我的病人。這就是大考,無論對醫生、對醫院,還是對城市、對國家。
醫療模式實時動態調整
在毛恩強看來,戰“疫”至今,上海在救治力量的調配、應急響應等環節,有很多做法值得總結。尤其是醫療模式的實時動態調整,為上海取得今天的成績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本地病例即將清零時,境外輸入病例開始增加,我們又兩次‘過草地’,一點不敢馬虎!”毛恩強說,由于境外輸入的病例有其自身特點,長途疲勞、飲食中斷導致的嚴重低蛋白血癥、文化習慣差異性等均為治療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為此,專家組實時調整了治療策略,加大加強早期液體管理和營養的目標化喂養,并獲得顯著成效。同時,派了2名營養師進駐病房,專門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進行個性化飲食配備,為他們盡快恢復免疫力繼而戰勝病魔打下了良好基礎。
境外輸入病例減少后,毛恩強開始了醫院與市公衛中心“兩頭跑”的模式。自4月下旬至今,作為“走讀生”,仍要定期去金山“公衛”參與治療方案的制定,同時還要兼顧瑞金醫院的急診病人。
“雖然辛苦,但我深知:作為一個醫生,要對得起每一個病床上的生命,盡管不是都能救過來,但應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他們。”毛恩強說,在他看來,這也是孫中山先生終身倡導的“博愛”精神,在一個醫生身上最好的體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