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法治課|女子利用航空延誤險獲利近三百萬,律師爭論是否構罪
6月10日,江蘇南京警方披露,自2015年至2019年,嫌疑人李某用自己和他人的20多個身份信息購買了近900次航班的延誤險,獲得了近300萬元的保險理賠。但李某并非真正乘坐了這些航班,而是利用自己曾經的航空服務類工作經歷,挑選延誤率較高的航班,伺機購買延誤險索賠。
警方查明,李某為逃避系統核查,每一個身份最多購買30到40份延誤險。其中一趟航班,李某以5個人的身份索賠到了10余萬。南京警方認為,李某故意捏造根本不存在的被保險對象,騙取保險公司保險金,構成保險詐騙罪。
這則新聞引發了網友和法律界的熱議。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采訪了多名刑事律師,其觀點主要分為兩類,一類認為,李某為其購買的保險支付了對價,有權索賠及決定購買機票后是否乘機,其行為不涉及犯罪;另一類認為,李某的行為隱瞞了其不是真正乘機人這一真相,欺詐及非法占有保險公司財產,應該入罪。
觀點一:違法但不是詐騙犯罪
在律師鄧學平看來,李某涉罪的重要原因是使用他人身份購買保險,捏造了“根本不存在的被保險對象”。但是,保險公司并不篩選顧客,保險公司只審查購買延誤險的人是否同時購買了某個航班的機票。至于該名乘客到底是誰以及是否實際搭乘該趟航班,保險公司并不審查或關心。因此,只要李某使用真實的身份信息購買保險并且支付了足額的對價,那么她就完成了一次合法的締約行為。
廣西九宇律師事務所律師鄧家志說,一些觀點錯誤認為買了機票不坐飛機,是沒有履行合同義務,是虛假的意思表示而構成詐騙。但問題是,買了機票后就是完成了支付對價的義務,坐飛機旅行是買機票后獲得的權利,權利人有權處分自己的權利,把乘坐飛機當成義務,是對權利義務的混淆。
浙江六善律師事務所律師潘克本也認為,合同法上的真實意思表示僅限于當事人購買機票是否出于真實意愿,乘不乘機并不影響合同成立。雖然行為人借用他人身份證購買多張機票違反相關法律規定,但并不是詐騙犯罪。
鄧學平律師還認為,保險合同是一種射幸合同,其本質特征是保險標的具有不確定性。李某通過收集信息及研判,作出有利于自己的決策——購買保險及索賠。與此同時,保險公司向乘客兜售航班延誤險也是出于商業和逐利的目的,憑什么就只能允許保險公司賺錢而不能允許乘客賺錢呢?
鄧學平認為,李某的行為說到底,就是在利用規則的漏洞去謀取自己的利益。如果保險公司不愿意看到類似李某這樣的行為,應該完善保險條款和改進投保規則,或是去法院主張保險合同無效,而不是動輒尋求警權介入。
潘克本也認為,李某索賠的前提是航班延誤,保險公司并沒有基于航班延誤是虛構的,而遭受財產損失。因此,只要李某購買機票及延誤險的信息真實有效、航班確實延誤,就缺乏實施詐騙的基礎事實和邏輯前提。
總之,三位律師認為,刑法具有謙抑性,社會矛盾超出了民事、行政范圍才能運用刑法調整,不能刑法包攬一切。
觀點二:系假冒正當消費者身份惡意欺騙
在湖南省刑法學研究會原副會長、湖南省律師協會刑事專業委員會原主任賀小電律師看來,李某的行為已經涉嫌犯罪。
他認為,延誤險設置的目的,是保險公司對乘機人因為飛機延誤造成時間上損失的補償。李某購買航班延誤險時,一個隱含的規則是,李某必須是真正的購買機票并乘坐飛機的消費者。但警方披露,李某及她使用他人身份信息購買了機票并不乘坐,買機票只是她的手段,買延誤險索賠才是她的目的。因此,她是通過向保險公司隱瞞她并非真正航班消費者的事實,利用了保險公司對正當消費者作出的承諾,來騙取了保險公司的賠償。
賀小電說,一個真正的航空消費者,不僅僅是購買機票,還包括登記、乘機等過程。延誤險賠償的損失包括了乘客買票登記乘坐全過程,而李某自始至終只是坐在家里,沒有真正去乘機,也就沒有損失。所以,李某的行為,是一種惡意的欺騙,涉嫌非法占有保險公司財物,及得到她不應該得到的利益。
有觀點認為,李某只是根據天氣和個人經驗“賭”航班是否延誤,她可能因為航班并沒有延誤而“虧本”,此時保險公司并沒有損失。賀小電認為,這并非出罪的理由,詐騙目的是否實現不影響犯罪成立。
賀小電律師認為,有的觀點以民事表面上的合法來認定李某不構罪,是錯誤的。李某購買保險的合同中,保險公司沒有進行實質審查,是基于市場經濟的誠信原則,基于購買者具有真實的消費意圖、保險有真實的賠付對象,而進行了表面審查。他解釋說,刑事犯罪的審查需要突破表象,審查行為的實質。在刑事案件中,很多犯罪是以民事行為的每一步看似合法,最后得出犯罪的結論。比如行為人利用關聯公司的交易,最后把錢卷到自己腰包,構成挪用資金或侵占犯罪。還比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中,行為人通過向朋友募集資金,而其朋友又向自己的朋友募集資金,最后演變成向不特定公眾集資構成非吸罪。
賀小電認為,保險本身確實具有偶然性,具有誰都不能控制的情況,保險是一種合法的對賭,但這是以每個人的“小賭”來賭“大賭”。在這個過程中,假冒真正消費者,虛構保險標的,違反了誠信原則,故意占有他人財物,當然構成犯罪。其實,保險事故在這里表現為航班延誤,正因為無法控制而為或然性事件,才能構成保險事故。果若以人不能控制保險事故發生來考量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保險詐騙犯罪,那么,保險事故都因無法控制從而就不可能存在保險詐騙犯罪的問題。
廣東廣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張王宏律師也認為,一些觀點將李某行為引向民商事法律關系而認為沒有觸犯刑法,是錯誤的。因為刑法是比民事更高位階的法律,犯罪構成就構成(犯罪),而不存在民事上可以進行解釋的空間,否則,如深圳鸚鵡案中,養鸚鵡怎么會構成犯罪呢?
張王宏說,在李某案中,對于李某用自己身份信息,以及騙用他人身份買保險索賠,有些技術化的討論認為需要分開認定,但基于李某虛構乘機的事實,該案整體上可概括評價為詐騙或保險詐騙。
張王宏還認為,保險詐騙罪是金融犯罪,類似這類現象多發,會對保險金融秩序造成沖擊。而賀小電認為,若對李某這樣的行為不懲罰,被普及或模仿,將會造成航空領域秩序混亂。比如,職業索賠者提前囤積機票,至航班起飛前才伺機退票,此時,真正需要乘坐飛機的人,很可能因買不到票而無法享用該公共資源。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