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圖:羅菲 Logo設計:龔唯 海報:康寧
1
這是一組來自去年夏天在泰國的實地錄音,當時我受邀參加曼谷藝術文化中心舉辦的“模糊邊界:國際行為藝術節”。在曼谷游走,隨處都會遭遇這座東南亞中心城市喧鬧繁忙的交通噪音,還有人氣爆棚的跳蚤市場和夜宵場面。這些聲音鋪墊了曼谷這座城市獨有的聲景底色,那種每時每刻都處于流動與碰撞中的亞洲活力。這使得曼谷一方面非常國際化,非常包容,非常現代,比如繁華的暹羅購物中心。另一方面,它也是一座隨處可見煙火氣的城市,未加掩飾的來自普通人的底層日常生活就在眼前。
本文圖片及錄音均由作者提供
在選錄的這些聲音中,首先聽到的是來自曼谷暹羅購物中心街邊的一場拳擊賽現場。那天正值周末的一個夜晚,十字路口車水馬龍,路邊的拳賽現場人聲鼎沸。激烈的肉搏,觀眾的搖旗吶喊和路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的通勤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把拳賽擂臺搬到十字路口的街邊,還是頭回見到。
隨后的一組聲音是來自曼谷的不同交通工具:通勤船只、輕軌列車、航班、汽車、摩托車,等等。首先是來自華昌站的采音,這是“水上出租”停靠的一個站點,位于曼谷藝術文化中心背后,那是一條貫穿曼谷東西兩端的狹長水域,名為潘發水門(Phanfa Bridge–Water Gate),它與湄南河相連,兩岸都是繁忙的生活區,看樣子曾經可能是一條運糧河。河里有通勤的小船,可以容納十來個人,本地人叫它“水上出租”,價格十分便宜。當然,整個設施也非常簡易,船只周圍用塑料布遮擋,防止河水濺到乘客身上,救生服則掛在頂棚上。本地人說,河水很臟,要小心。沿著水域航行可以看到城市美景,也可以看到真實的平民生活,就像我們小時候穿過一些古城巷子一樣,人們在路邊做飯、洗衣服、聊天、賣東西。掌舵的師傅技術好得驚人,可以在晃晃蕩蕩的水面上操作自如,比如在狹窄的河道巧妙錯船,也可以隨時靠岸買煙、取水、接人,就像鳥兒俯沖到樹梢上叼只蟲那樣熟練輕巧。
接著是輕軌列車上的聲音,我們一行人前往訪問泰國著名藝術家瓦桑的工作室,一個位于居民區里的工作室,他在那里接待國際藝術家,做展覽、藝術節和獨立出版。像他這樣小型的獨立文化藝術空間在泰國非常普遍,就像隨處可尋的大大小小的跳蚤市場。隨后兩段聲音則來自航班從曼谷返回國內降落時候的廣播聲——帶著泰國口音的中文,以及曼谷街頭不絕于耳的馬達聲汽笛聲,無時無刻的城市流動。這些來自水陸空的交通工具的聲響,提供給我們一份有關這座極具活力的亞洲城市的聲音檔案。作為臨時訪客,我們同樣被裹挾其中。
接下來一小段聲音來自曼谷燒烤店里夜宵的場景,我們坐在一家有空調的燒烤店里,夜里十點多,仍然有很多職員下班到這里喝酒、聊天、會朋友。泰國路邊攤、夜宵、二手市場有著非常龐大的規模,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地攤經濟”。曼谷除了有那些定點的大規模集市,更多的是各式各樣流動的臨街攤販,這個由無數人支撐起來的市井正好為游客和本地人提供了十分便利的生活。從早餐、時鮮果蔬、零食、生活用品、旅游小商品,到通勤的嘟嘟車,甚至觀看一場拳賽或娛樂表演,不一而足,都可以在街邊發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攤位上五顏六色的桌椅和餐具都很干凈,至少沒有明顯的油垢污垢,攤主態度也十分友好,這也反映出泰國人對待生活和客人的態度吧。
2
我們坐了整整一夜的臥鋪火車從曼谷到達南泰的帕他侖。這是一個靠近馬來西亞的小鎮,坐落在宋卡湖畔,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這里漁業發達,遠處湖面上架設有許多巨大的,竹竿搭建的捕魚裝置,遠遠望去像成群的動物骨架,也像某種神秘的戰事工程。黃昏或黎明,在昏昏暗暗中,它們的存在讓人感到有些詭異。這里緊鄰塔勒河內湖(Thale Noi)濕地,泰國最大的水禽保護區,有接近兩百種水禽,許多候鳥和本地鳥類在這里棲居,湖面還有許多盛開的蓮花。
濕地周邊的公路上,附近的漁村里,到處都曬著咸魚、魚蛋和各類海鮮食品。這自然是當地最傳統、最受歡迎的食物,只是在炎熱的夏季,腥氣襲人,多看一眼都會感到更加口渴。和曼谷相比,這里的食物也更咸、更辣。
3
在泰國的最后一天,我在帕他侖當地著名的“綠色市集”(Tainod’s Green Market)采音。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由當地社群組成的集市,主打當地有機食品、南泰文化藝術,各地游客組團慕名而來。集市特別有人氣,類似國內的廟會、好吃街。集市上可以見到非常多的有機食品、形象各異的我也叫不上名字的熱帶果蔬、綠植、花卉、手工產品、家庭美食,但不提供酒精飲料,還有不少攤主自己或家庭組成的樂隊演出。據說這個集市所在的院落是由當地一位藝術家購買,然后捐贈給社區,讓大家可以到這里來分享各家的美食和勞作。
我手持錄音機,一邊游走,一邊采音,從聲音中可以感受到當地社群的熱情與活力和對待生活的態度,那種源于當地居民自發互助的傳統。這段采音也是整個泰國聲音日記的最后一段,大約20分鐘。
這些聲音來自約一年前,在新冠肺炎重創全球旅游經濟的今天,這些聲音記憶中的躁動、自由流動的場景,閑適的情緒,宛如隔世。我通過“聲音漫步”的形式,在城市游走,用便攜式錄音設備收集聲音,這讓我對我所生活和拜訪的城市音景有更敏感的觀察,我也根據當時的情緒和直覺來跟隨聲音,最終形成一份屬于自己,也屬于城市的聲音檔案。
(作者羅菲系藝術家、策展人。)
————————
“拾聲”系列從實地錄音出發,用聽覺感受一個地方的人和環境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