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紀念館的懸掛紀念板到紀錄片,看美國面對種族主義的藝術
近期,由于美國警察等暴力執法及引出的抗議活動,使得美國社會已然備受折磨,種族平等的話題再一次被放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紐約時報》的作者們推薦了關于種族主義的作品,包括紀念館的紀念板,影像,紀錄片,戲劇等。其中,美國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的懸浮鋼板成為了頗具感染力的文化體驗;紀錄片《第十三修正案(13th)》和《瑪莎·約翰遜的死與生》則分別探討了廢除奴隸制修正案的前生今世與同性戀民權活動先鋒瑪莎·約翰遜的復雜故事;米尼克·莫里索的戲劇《底特律“67”》顯示了黑人決定自己命運的力量;黑人女孩拉塔莎·哈林斯的故事則被影像藝術,呈現黑人少女時代的歡樂和創傷。
是什么填滿了這個令人不安的時代? 是什么因刺激而受到創傷? 由于新冠的大流行,全世界都忍受了數月的封鎖,藝術家們創作出令人舒心的作品,使我們想起了我們在劇院和畫廊的平常白夜,還有音樂廳的狂歡,周末里溫暖的電影。
但是,由于抗議警察的暴力執法和激進活動,美國從上周起已然備受折磨。許多人也在尋求另一種理解,即對社會正義和種族平等,公民參與和經濟權利提出了新的看法。
布萊恩·史蒂文森,《正義憐憫(Just Mercy)》藝術家和思想家們已經向我們展示了這些?!都~約時報》的作者們推薦了其他關于種族主義的作品,包括影像紀錄片、戲劇等,描繪一條棘手的前進道路。藝術家和思想家們已經向我們展示了這些。人權律師和平等正義倡議的創始人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擁有一部回憶錄,以及根據該回憶錄制作的一部影片《正義憐憫(Just Mercy)》擺放在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National Memorial for Peace and Justice)中,吸引著新的觀眾。專門介紹私刑歷史的阿拉巴馬州博物館,展現了其一生的工作。電影制片人阿娃·杜威內(Ava DuVernay)拍攝了紀錄片《第十三修正案(13th)》,完整地展現了廢除奴隸制修正案的前生今世。
美國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
美國對一些歷史回憶處理是不當的,而博物館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對于所有的團結聲明,主流藝術博物館也陷入了掙扎。即使是專注于歷史的機構,例如華盛頓特區的國家非裔美國人歷史與文化博物館,也是以一種比內在的,更具說服力的方式來解決此問題,而對慶?;顒雍臀幕盍σ约皩ψ兏锏哪J樂觀態度則視而不見。
位于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的國家和平與正義國家紀念館通過其概念的清晰性和設計的精妙之處,打破了這一點。 紀念800個因私刑受害者的800塊懸浮鋼板創造了頗具感染力的文化體驗。此外,在當地,每個縣都安裝了相同的標記,這是非常棒的公共歷史。
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當然,山坡上的國家和平與正義紀念館建造得很漂亮,與市中心的遺產博物館一起,于2018年開放。 我們應歸功于這些新機構的司法平等倡議,以及擁有一個出色的網站介紹美國私刑及其延續的遺產。 在疫情減弱后,我們可以前往阿拉巴馬州,從那里開始看起。
《天殺的密西西比》(1964)
在得知三K黨成員炸毀了伯明翰(位于阿拉巴馬州)的第16街浸信會教堂,四個女孩遇難后,妮娜·西蒙娜于1963年9月創作了歌曲《天殺的密西西比(Mississippi Goddam)》。這首歌部分啟發來自這一悲劇事件,部分則是因為民權領袖梅德加·埃弗斯(Medgar Evers)在密西根州杰克遜的車道被暗殺。
妮娜·西蒙妮(Nina Simone)1963年6月,西蒙娜告訴瑪雅·安格魯(Maya Angelou),這首歌是有感而發。西蒙妮說,她氣瘋地翻找車庫,試圖制造槍支。當她這樣做時,曾為警察的丈夫安迪·斯特勞德(Andy Stroud)阻止了她,“尼娜,你對殺人一無所知。 你唯一得到的就是音樂?!?她記著他的話,回到樓上,來到鋼琴前,不到一個小時就寫了《天殺的密西西比》。
這首歌帶有中速節奏,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致敬,活潑的節奏和序言可能讓白人為主的聽眾放輕松。但之后,她的歌詞展現出了對那些要求非裔美國人放慢民權要求的不耐煩。 從根本上講,西蒙妮的歌曲將“黑色憤怒”描繪成對白人暴力的合理而正義的反應。這種感覺使我們看到今天時隔數小時的在亞特蘭大,明尼阿波利斯,紐瓦克,華盛頓特區街道上進行的抗議活動。
《13th》 (2016)
由阿娃·杜威內(Ava DuVernay)執導的Netflix紀錄片 《第十三修正案(13th)》 探討了警察暴行與大規模監禁并存的方式。 1865年,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旨在廢除奴隸制和強制勞役,除非是”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懲罰”。南方經濟因奴隸制廢除遭到重創,為了重建判處大量黑人有罪以作為奴隸制勞作的延續。這部強大且發人深省的紀錄片向我們介紹了奴隸制度和美國種族主義背后的經濟力量,特別是自奴隸制被廢除以來對黑人的復合影響。
Mekhi Phifer和Regina Taylor在Spike Lee的影片《 Clockers(1995年)》中來自伯明翰監獄的信(1963年)
馬丁·路德·金牧師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翰的一群受人尊敬的牧師的公開信中回應,他們是善良的白人,與該市公共安全專員,野蠻的偏執者布爾·康納不同。他正努力在反對種族隔離和地方性種族恐怖的抗議浪潮中占主導地位。神職人員名義上同情示威者的事業,但仍敦促他們以“法律與秩序”的名義下臺。
1965年3月25日,馬丁·路德·金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對民權游行者講話金則指責了這個職位的不道德行為。在一封信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它變得越來越讓人引起共鳴。這封信是他因抗議活動入獄時寫在報紙上的,對“專心于秩序而不是正義的白人溫和派”表達了深深的挫敗感。
《底特律“67”》(2013)
評論家薩拉米沙·蒂勒(Salamishah Tillet)表示,自己經常講授多米尼克·莫里索(Dominique Morisseau)的戲劇,后者繼承了洛林·漢斯伯里(Lorraine Hansberry)的《陽光下的葡萄干》(1959)與阿米里·巴拉卡(Amiri Baraka)的《荷蘭人》(1964)的風骨,因為他的戲劇涉及到種族隔離和白人暴力的主題。這對于那些民權運動至關重要。
米尼克·莫里索,《底特律“67”》盡管1967年的底特律種族騷亂在此劇的背景下發生,但莫里索還是親密地講述了非裔美國人的兄妹切爾(Chelle)和蘭克( Lank)的故事。他們一起生活在最近繼承的童年時期的家中,并試圖通過將地下室變成俱樂部來賺取額外收入。這出戲有幾個沖突同時發生:兄妹對于俱樂部財務結構的意見相左; 蘭克正設法幫助帶回了一個飽受毆打的白人婦女卡羅琳(Caroline)。在警察突擊搜查了一個黑酒吧后,底特律的暴亂就開始爆發了。
在騷亂開始后不久,三名十幾歲的黑人男孩被殺,兩名白人婦女和七名黑人在附近的阿爾及爾汽車旅館受傷。 莫里索不僅將注意力集中在種族暴力的暴力上,還轉向人的內心和人際交往上,顯示了黑人決定自己命運的力量。即便那個時候他們周圍的世界已然崩潰。
《瑪莎·約翰遜的死與生》(2017年)
許多人認為,“石墻運動”,更具體地說,是針對1969年殘酷的新紐約州同性戀酒吧的暴動,如果沒有變性人活動家瑪莎·約翰遜的參與就不會成功。那天晚上,她是最早抵制警察的顧客之一,約翰遜幫助組織的這次活動蔓延到紐約周圍的社區,并持續了數個晚上。
瑪莎·約翰遜大衛·法蘭西(David France)的紀錄片《瑪莎·約翰遜的死與生》帶我們領略了這位勇敢的黑人變性人活動家,也是現代同性戀民權活動先鋒那令人著迷的成年生活和可疑的1992年死亡事件。我們看到約翰遜的密友維多利亞·克魯茲(Victoria Cruz)追查了已退休的偵探,詢問這懸而未決的案件,帶我們了解了她悲慘的故事的復雜性。
《給拉塔莎的情歌》(2019年)
艾雅娜·斯坦利·瓊斯(Aiyana Stanley-Jones)(2010), 雷基亞·博伊德(2012), 雷尼莎·麥克布賴德(2013),桑德拉·布蘭德(2015),貝蒂·瓊斯(2015),布倫娜·泰勒(Breonna Taylor)(2020),這些只是少數的幾個黑人女性名字。如果他們的家人及黑人女權主義者沒有為她們奮斗,公眾可能會忽略她們的悲慘命運。
在電影《給拉塔莎的情歌》中,導演索菲亞·納赫里·艾莉森(Sophia Nahli Allison)講述了15歲的非洲裔美國女孩拉塔莎·哈林斯(Latasha Harlins)。該女孩于1991年在洛杉磯被一位韓國雜貨店老板槍殺。這件事發生在羅德尼·金(Rodney King)事件的13天后。(1991年,因超速被洛杉磯警方追逐,羅德尼·金被截停后拒捕襲警,遭到警方用警棍暴力制服。1992年,法院判決逮捕羅德尼·金的四名白人警察(斯特西·孔恩、勞倫斯·鮑威爾、希歐多爾·布里森諾、蒂莫西·溫迪)無罪,從而引發了1992年洛杉磯暴動。)
《給拉塔莎的情歌》同時,黑人女孩哈林斯(Harlins)的事件也被制做成了影像作品。這一事件被認為是導致1992年洛杉磯暴動的一個因素。影像作品由艾莉森制作,通過將現實生活中對哈林斯好友友Ty,堂兄Shinese的采訪,并結合“夢境”,以實驗性的藝術手法再現了黑人少女時代的歡樂和創傷,同時又將哈林斯的死重新陷入了長期的虧欠和黑人的叛亂之中。
《與我交談》(2007)
廣播電臺人物皮蒂·格林(Petey Greene)廣播了有關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美國種族主義的殘酷真相,同時保持了聽眾所需的娛樂性。 2007年,一部講述他一生的電影《與我交談(Talk to Me)》也有趣地展現了其真實性。
這部電影由卡西·萊蒙斯(Kasi Lemmons)執導,影片的背景設定是1960年代,皮蒂(由唐·奇德爾(Don Cheadle)飾演)成為華盛頓特區早間廣播中的一種流行的心靈代言人聲音。當馬丁·路德·金被暗殺后,格林為那些因不公正而被推向邊緣的人們表示了聲援,皮蒂和這部電影都為認真反思提供了時間。 他高興地說:“讓您感到心痛,發怒,將一切都帶給我。”
(本文編譯自《紐約時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