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攝影記疫|雍和:上海呼吸(四)
昨天我們說到,蘇珊?桑塔格說,“照片不只是對世界的記錄,而且是對世界的評價。” 雍和以一種樸素的人文精神,踐行新聞的本質所在,但我們正在遺忘它。有人看后,深以為然,有人沉默不語,也有人并不接受。
這其中我們看到三種情況,當然還有可能存在邊緣相交模糊地帶的態度,這并不奇怪。當下的社交媒體之發達,公眾即興發表自己的聲音遠超我們父輩的時代,眾聲喧嘩有妙音也有噪音,畢竟它被傳遞出來。然而作為影像工作者的玄妙之處在于,他出門面對的是喧囂的新聞事件,回到家里則是面對一堆沉默不語的照片,而如何讓這些無法開口的照片發聲,這是所有從事該職業的攝影記者為之努力的地方——從再現到表現——還原現場并追問新聞中的第五個W要素,為什么?并構建起與時代的鏈接點。
2020年4月30日,雍和在上海浦東秀沿路拍下被裁員的工人離開“昌碩科技”工廠的畫面。鏡頭中這位女工拎著大包小包,步履踉蹌,神色飄忽,沉重不堪。這份沉重既來之身體上的負重,也有來自心情上的沉重。在這里畫面“自述”完成了新聞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然后,他接著將采訪到的信息寫成文字,“昌碩是代工大廠,3月復工復產,五天內招工3萬人,但疫情蔓延至全球,沒了新訂單,只能大量裁員。”此刻,因這些信息的增加,新聞事件仍在不斷往前推進、發展,觀眾的情緒也被“吊”了起來,等待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我們認為雍和正在試圖傳遞其對該事件的看法,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是一名資深新聞工作者的價值觀在發生作用。回到前述,在完成上述新聞三要素之后,很容易讓經驗不足的新人或者疲于應付工作的記者在這個環節丟失掉更有價值的東西,尤其在發生拍到了精美的畫面之后沉浸于陶醉興奮之中。但是對有經驗的攝影老炮來說,事件在這里可能并沒有因此而結束,隨著工人們逐漸散去,雍和截住其中一名工人追問“我問他們,那在上海玩幾天再走吧,他們說不了,第二天就回去了,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再找到工作,上海沒什么好玩的,還是回老家再看看。”至此,隨著被攝對象的全數散盡,事件終告一段落,觀眾所期待的“結果”沒有白等,沉默不語的照片終于發出了自己的聲音,而這種聲音隨著不同受眾,他們分別接收到不同強度的訊息和解讀。新聞照片在創作者攝影記者和被采訪對象以及觀眾三者之間形成一個創作/攝影—采寫/圖說—閱讀/傳播的閉環,照片能否參與到社會生活當中成為一個公共集體記憶點,除了取決于題材本身的分量,離不開那份持久的熱愛和擔當精神。
在我們采訪雍和的過程中,他深刻地知道語言是把雙刃劍,唯有那些被記錄下來的照片,與你對視,沉默不語。做攝影記者,真好。
2020年4月26日,上海圖書館展廳,各界名家抗疫寄語手稿展,觀眾在觀看的是華師大教授陳子善寄語“公開透明,尊重科學”。2020年4月26日,上海多倫路雕塑《魯迅和文學青年》,老爸在滑手機,兒子對魯迅自說自話:“不要抽煙了”。上海中小學1月18日放寒假,至今已整100天,家長怕疫情感染,也大都不準同學串門。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人終于等來了線下經濟體的開放,用買買買釋放被疫情壓抑許久的情緒;也有人在溫飽線上努力尋找一線生機。雍和回憶道一次復工的拍攝,“這些求職者從外地來上海打工,他們過來一次需要克服很多困難,重重關卡,來了還要再隔離14天,結果才沒上幾天班又叫他們回去。我問,你們怪老板么,他們也理解,不怪。沒辦法,正式工還有機會留著,但他們這樣的合同工、臨時工全都回去。這個園區幾萬人走掉。”
2020年4月30日,上海浦東秀沿路,被裁員的工人離開“昌碩科技”工廠。昌碩是代工大廠,3月復工復產,五天內招工3萬人,但疫情蔓延至全球,沒了新訂單,只能大量裁員。“我問他們,那在上海玩幾天再走吧,他們說不了,第二天就回去了,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再找到工作,上海沒什么好玩的,還是回老家再看看。”
2020年5月2日,上海“長風大悅城”,市民見頭頂冠狀造型的卡通裝置,覺得好奇。商廈將店堂布置一新,以期拉升被疫情重創的業績。這天是1月24日上海發出防疫警報整100天。2020年5月4日,上海南京東路,全球500強之一的百聯集團派員在街頭“拉客”,此是疫情趨緩后第一個長假,滬上商家紛紛促銷,以期拉升被疫情重創的業績。2020年5月5日,上海外灘,疫情時期,身著漢服手執豎簫的年輕人,加上了口罩。之前B站推出宣傳片《后浪》,引發了熱議。“后浪,我認為其實是一個偽概念。你是以年齡分還是以什么標準,我不知道。有很年輕也很保守、很俗氣的人,老的當然也有很多俗氣的,但也有有銳氣在的,怎么分?各種人都有,而且某些人他在他的專業領域可能是很新銳、很憤世嫉俗的人,但是他在吃上面,穿著上面他很保守很落伍。你怎么去斷定這個人?假如用他穿漢服,去玩卡拉OK,用這東西衡量,我覺得這個線就是衡量不對的,所以我覺得這個題目不好。”在他看來,所謂“銳”,并不完全來自書本,那些憤世嫉俗的、鞭辟入里的意見來自時間和實踐的沉淀,它基于對社會現實的認識。“況且現在不是戰爭年代,平時多小事、碎片、雞肋的事件,而‘銳氣’是要面對一個整個民族的事情,國家命運的事。”
2020年5月7日,上海建國東路“中海環宇薈”商廈,門前冠狀球形裝置,吸引了路人目光。疫情趨緩,零售百貨業在營造氛圍及促銷打折上紛紛出招,以期拉升受損的業績。2020年5月7日,上海思南路,英資“圓和醫療”門診,門庭冷落。受疫情沖擊,絕大多數醫院就診量下滑,營業收入減少,支出卻在增加。同樣是醫院,在疫情期間的面對的困境各不相同,能不看就不看,能不開刀的也就不開了,收入沒有了,這些醫院,特別是民營醫院受到很大的影響。
2020年5月9日,上海廣東路“馬路股市沙龍”,股民在交流分析局勢。疫情趨緩,這是滬上“二級”降至“三級”的第一天。-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