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詩經》中的農事與物候
作為古代詩歌的開端著作,《詩經》記載了西周到春秋時期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數千年前,人們在田地間勤苦勞作的同時,借用民歌訴說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因而這些詩中大多的情感表達也多與某種植物相關。
農業社會里具有與大自然同期性的循環,農業本身也變成一種美學,農民們會將種子埋進土里,等待它發芽開花結果,天生有一種長久的耐心,所以《詩經》是典型的農業美學產生的作品。
南宋·馬和之《豳風圖·七月》
花草樹木,時序節令,農業社會寧靜、秩序感的氣質構建出《詩經》獨特的東方美感,落了地的想象,不再縹緲,帶著了解后的親近,千年前的農業生活也在我們的腦中扎下根來。
蠶桑和織染
《七月》是一首著名的農事詩,從衣食兩方立說,言耕作以及蠶桑。耕作為食,蠶桑為衣服,制作衣服就需要紡織和染色。《七月》詩中提到春日采桑和采蘩的話,都是為了養蠶。據《毛傳》:蘩是一種蒿屬,新生出的嫩芽,用于蠶兒初生之時,大概是把幼蠶覆蓋起來,使幼蠶借以取暖,這是古代養蠶業中的一種措施,我們應該注意。由于這樣的設想,所以夏緯英先生認為《召南》中的《采蘩》和《小星》兩篇,是蠶妾們做的詩歌。
桑葉是蠶的食物,養蠶自然需要采桑。《七月》篇中有關于桑樹整枝的詩句,那就是“蠶月條桑,取彼斧戕,以伐遠揚”。是剪去徒長枝,不讓桑樹過于高大,所以結尾又說“猗,彼女桑”。
《七月》篇在織染方面,有“鳴鶪”的話。鶪鳴是急于織衣之候,故又說到衣料的染色,詩云“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應該注意的是“我朱孔陽”,周人尚赤,他們會用紅色染料的。
衣料染色,古時多用植物燃料,染紅色常用茜草,使用茜草染色,需要較高的技術。古時衣料除用絲織品之外,也用蔴、葛、苧等植物纖維,還用羊毛紡織為褐,故《詩》有《葛覃》之篇,而《七月》言“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作物與種類
而在這些西周和春秋的農事詩中,可以看到若干農作物的名稱。這些名稱,有的是指作物的名稱,有的是表明品類之名,我們一起來談一下作物的種名和其相關的類名。
禾,原來是一個作物的種名,那就是如今產生小米的粟榖。禾字屬于象形字,金文禾字,上部畫出彎曲垂穎的穗形、緊密不散,正是產生小米粟榖的古名。但是,禾字又可用為榖類作物的總名。所以其他作物的名稱也往往帶有禾旁。或者把其他作物如稻、麥之類說成禾。
榖,作為農作物的種名時,也是指產生小米的粟榖而言。如今我國北方種植的粟榖,通俗稱為“榖子”,但是,榖字又可作為作物的一個大類名稱,與禾字相通。
粟,用作農作物名稱時,也是指產生小米的粟榖。粟榖所產生的小米,也叫粟。伸引之凡一切糧食也都可以說是粟。
稷,先秦古書中的所用的稷字,用為農作物的種名時,也是產生小米的粟榖。稷字也可以作為作物的類名用。他們把管理農事的官長叫做“后稷”。
黍,是一種作物的種名。這個作物跟粟榖有鮮明的不同,它的穗子是松散的,如今俗稱叫做“黍子”。
麥,作為一個作物名時,專指小麥,有時把小麥和大麥都說成詩麥,又是一個類名。來,作為一個作物種名,是專指小麥而言。
牟,是大麥。《詩》云“來牟”是指大小麥而言。菽,是大豆,有叫做“荏菽”。荏有柔軟的意思。大豆軟可食,也是一種糧食作物。
稻,就是如今的水稻,是一個作物的種名。稻一名稌,應該還是一個鐘名,大概是方言之異,不是品種名稱。
粱,在《詩》中有“粱”這個名稱,是專名還是類名不是很清楚。夏緯瑛認為,它做專名時,它還應該是產生小米的粟榖,或者指的是優良的小米。
農時和物候
農事的進行時有季節性的,要適時而耕,適時而種,適時而獲,都需要按照季節的早晚而決定,這就叫農時。農事之適合季節者則謂之得時,反之者曰失時。季節屬于歷法方面,照歷法規定可以分為四季、十二月,或更有分、至等分別。各個季節中的氣候不同,因而農作的事項也就不同。但氣候又是常有變化的,若單純地按照季節規定進行農事也不全然適宜,還要借助于物候。
物候主要說的是,自然界生物活動的時候,如植物的出生、開花、結果;動物的出現、休眠和來往的情況等等,常與氣象有關,可作為了解氣候的輔助資料。我國古時進行農業生產早已經注意到物候觀察,文獻中也有記載。
比如《七月》詩第一章之詩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在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這主要講春耕的。在春耕之前,先說“授衣”、“卒歲”的話,以引起春耕。
“七月”是夏歷的七月。“火”是火星。《夏小正》:“五月……大火中”意思就是,在夏歷五月的時候,人面南而立看見火星在正中,時至七月火星火星不正而偏斜,好像流下去了。
《七月》是農事詩,也是物候詩,它是按照月份進行農事的,而月份之中又往往附帶著物候,可見他們進行農業生產是很注意物候的。
文字摘編自《先秦農業考》
古圖摘自《詩經名物圖解》
先秦農業考
本書將夏緯瑛先生的五部重要農學研究著作匯編再版,包括:《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校釋》《管子地員篇校釋》《〈周禮〉書中有關農業條文的解釋》《夏小正經文校釋》《〈詩經〉中有關農業條文的解釋》,均為研究先秦農業史的珍貴資料。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