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燕京八絕——北京玉雕發展史
北京脈搏 北京脈搏
含香聚瑞熏玉雕是借助高硬度的磨料(古稱“解玉砂”),對玉石進行加工琢磨而成的工藝品。玉雕是我國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以木、石、骨、金屬等材質,在其上刻出圖案、紋飾,便形成了我國多樣的雕塑工藝,如木雕、石雕、骨雕等。玉雕因其材質在眾多雕刻藝術中有其獨特性。
群芳攬勝我國幾千年的文化中,玉很早就是人們崇拜祭祀的對象,是禮天的神器,同時中國人對玉的審美和喜愛還構成國人審美觀的重要部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玉器的用途從“神器”逐漸轉化為王權的象征。早在商周時期,制玉就成為一種專業,玉器是當時重要的禮儀用具和裝飾配件。
北京玉雕的發展歷程
北京地區的玉雕濫觴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平谷上宅文化,當時的出土品為黑色滑石雕像,但數量和用材都不算典型。北京地區的玉器文化隨著北京城的發展,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中逐漸繁榮。遼、金、元、明、清五個王朝均建都北京,文化發達,商業繁榮,大大推動了北京玉雕業的發展。北京玉器文化在明清時期發展至鼎盛,朝廷專門設有玉作,制作宮廷所用玉器,大部分玉匠和玉料都是從全國各地征調過來的,因此北京玉雕作品無論從材質、工藝、品類都代表了當時玉器藝術的最高水平。
清代大禹治水山子北京玉器素有“工精料實”的美譽,善用俏色,并以極具特色的“金鑲玉”和薄胎“水上漂”技藝等在全國獨樹一幟。其風格形成于元代,后世受南作玉雕影響,融合南北玉作之美,又服務于宮廷皇室,風格磅礴大氣。
元代:朝廷重視,飛躍發展
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一部專門的玉器圖錄是元代的《古玉圖》。宋元時期,我國的玉雕工藝已有了質的飛躍。建立元代的蒙古族,手工技藝本身不發達,但統治階級在對外擴張中注重收羅工匠,制作玉器的工匠主要是原金、宋時期的琢玉匠,還有從西域等其他地方掠來的工匠。
百鳥朝鳳瓶元代重視對玉行的管理,從中央到地方都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和人員。據《元史·志第一十八·百官四》載,至元一十年(1293年),設“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秩正一品。掌造寶貝金玉冠帽、系腰束帶、金銀器皿,并總諸司局事”。還設有玉局提舉司、瑪瑙提舉司、璀玉局等。同時在玉石產地也設專門的機構管理開采和制作。元熊夢祥的《析津志輯佚》載:“南城彰儀門外,去二里許,望南有人家百余戶,俱碾玉工,是名磨玉局。”這里的磨玉局就是元大都手工業中專門掌管玉器制作的部門。
元代瀆山大玉海北京最著名的元代傳世玉器是“瀆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時期下令制造的儲酒器,可儲酒30余擔,是元代玉雕發展、可以制作巨型及繁復作品的代表。
明代:繁盛興盛,民間玉作特點鮮明
明代是玉雕業發展的高潮期,不論宮廷還是民間玉器,都有很多精品。明初期(洪武-天順時期)的玉器整體風格比較精致、嚴謹,這時候對手工藝人的管理仍跟元代一樣,沿用匠籍制度,匠籍是世襲的,統治嚴厲苛刻;明中期(成化-嘉靖中期)開始,私營手工業日益繁榮,一些宮廷手工藝品包括玉器開始流向民間,北京城內也出現了一些著名的手工藝作坊,這時候的玉器,既有宮廷的精巧細致,也有過渡時期簡潔潦草的做工。
明代玉瓶明晚期(嘉靖中-崇禎時期),商業繁榮,手工藝興盛。北京是當時和田玉的集散地,吸引了很多從事玉料交易的商人。《天工開物》載:“中國販玉者,至此互市得之,東入中華,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價,而后琢之。”這也反應了民間玉器業的興旺。民間玉器完全是商業化,因此要靠其裝飾與工藝吸弓顧客,這時候出現了玉瓶、玉觀音、玉羅漢等以前沒有的品種,其上裝飾珍珠、寶石等也成為重要潮流。
清代:工藝頂峰,吸收外來文化
玉雕不論是生產規模、品種樣式,還是工藝精致程度,都在清代達到高峰。但這種空前的繁榮和發達,發生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嘉慶十七年(1812年)短短五十多年的時間。
仕女清宮玉作在康熙年間就成立了,隸屬清官造辦處,到乾隆一十四年(1759年)以后,乾隆皇帝親自掌管了造辦處玉作和內廷如意館,使這里成為最高級別的皇家藝術院。同時,清廷完全控制了邊疆地區,獲得了充足而品質優良的玉料進貢,這些都促使玉雕發展走向高峰。由宮廷直接控制的外埠玉作坊當時還有八處,其中蘇州、兩淮(揚州)、長蘆(天津)等處的技術力量較強,超過5000千克重的“大禹治水玉山”(山子)和1500多千克重的“五龍玉甕”就分別是在揚州和天津制作。山子是明清玉器的一大特色,在同一件作品上立體地刻畫人物、山水等圖案,高浮雕、線刻、多層透雕等多種技藝融合,代表玉雕工藝的最高水平。
清代痕都斯坦玉器清朝的宮廷玉器種類豐富,這時期還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精髓,比如乾隆皇帝特別喜愛的“痕都斯坦玉器”,這種玉器胎體薄如紙,表面光可鑒影,帶有伊斯蘭藝術風格,養生殿如意館受令仿制,時人稱為“西蕃作”。
近現代:起起伏伏,振興發展
19世紀末,清政府統治逐漸走向瓦解,清官造辦處開始沒落。20世紀上半葉,北京玉器生產發生了巨大轉變。1900年以后,清政府鼓勵興辦工藝局,培養出一批琢玉藝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工藝局停辦,其內的琢玉藝人相繼進入民間謀生,促使北京玉器行業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繁榮。1937年至1948年,由于戰爭影響,北京玉器行業發展基本處于停滯階段。
岱岳奇觀1952年以前,北京玉雕業仍是前店后廠的經營方式,主要集中在華珍號、魁盛齋等幾個稍大的作坊手中。1953年,北京第一玉器生產合作社正式成立,社員包括了潘秉衡、姚文啟、王仲元等當時知名藝人在社任設計工作。1958年,北京玉器廠成立,由六家合作社和一個公私合營的玉器廠合并而成。發展到1985年,玉器廠還興辦了 所玉器技工學校,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四海歡騰插屏20世紀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由老中青一代、60余位藝術大師群策群力,歷時八年制作完成了四件翡翠國寶“岱岳奇觀”“含香聚瑞”“四海騰歡”“群芳攬勝”。這是北京傳統玉器工藝水平的集中體現,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進入90年代,由于國家經濟體制轉變,北京玉雕藝人的社會地位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北京玉雕成為了眾多北京工藝類別藝人中社會地位較高的行業。
群仙祝壽佩瑪瑙無量壽佛吉祥如意福壽瓶瑪瑙版納月原標題:《畫說丨燕京八絕——北京玉雕發展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