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圈子到平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經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結論讓人震驚:一個人賺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人脈圈子。這也就是說,除了自身素養、專業知識以外,一個人所處的圈子也可以成為拉高層次的競爭籌碼。
圈子是“跳板”,更是“防護網”
優質的圈子就像一個“跳板”,讓你能突破自己的局限和眼界,到達更高更遠的彼岸。
蘋果之父喬布斯說:我的成功,離不開我的生長環境。我從小就在硅谷長大,周圍鄰居都是硅谷元老,他們在事業上給了我很多幫助。
高曉松從小就在清華大院長大,他面對采訪時自曝:小時候我遇到什么問題,家里人就寫一張字條,說你去問誰誰誰。這些誰誰誰,很多都是中國頭把交椅。我隨便踹開一家的門,進去聊會天就很長知識。梁思成和林徽因就住在我家前面的院子。
在這種牛人成群的優質圈子里長大,高曉松自帶學霸基因,就像他說的:“碩士在我們家基本等同于文盲。”
混優質的圈子,能拉高你的層次,甚至在關鍵時候保住你的成果,像“防護網”一樣護你周全。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有個頂級富豪商會:華夏同學會。這個圈子里面有馬云、馬化騰、李彥宏、劉永好、王健林等商界大佬。
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董事長牛根生為了防止蒙牛被境外機構惡意收購,當晚向同學會發出資金倡議。柳傳志、俞敏洪、江南春等老大聞訊立馬送出3億資金救急,熟悉境外股市的歐亞平立刻安排操盤手買進蒙牛股票,保證股價不被境外惡意買家操控。這就是優質圈子的厲害之處,關鍵時刻,它是你事業的防護網,讓你不至于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理想的生活與找準圈子必不可分
有一種定律叫“圈子定律”,來源于社會學里很著名的“鄧巴數字”理論,也叫150定律——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圈子的人數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約是150人。
人一輩子活動的范圍很小,或許一生只有一個地方最舒服,只有一個人最懂你。有自己的圈子,并在其中怡然自得是很重要的。
周有光先生,尊稱“漢語拼音之父”,貴為世界知名的大語言學家,卻住在一所年久失修民國初建的小洋樓里,五口人住兩間半房子。
周先生卻寫《新陋室銘》自嘲:“房間陰暗,更顯得窗子明亮;書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門檻破爛,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歡迎老友來臨。”
房子雖小,但周先生一家卻過得很開心。直到改革開放后,周先生才搬進了分配的新簡易房,面積也不大。但他說:“心寬室自大,室小心乃寬。”
圈子雖小,絲毫不影響先生的事業,從1952年的《中國拼音文字研究》到2010年的《語文通論》,他一共出版了涉及古今中外的語言文字學研究著作,竟達36部之多。
周有光這個名字,更是熔鑄在中國語言文字發展史上,熠熠發光。
周國平曾說過:我心目中的朋友,既非泛泛之交的熟人,也不必是心心相印的戀人,程度當在兩者之間。“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擁有自己的圈子,規律的生活,中意的人,這便是最理想的生活。
優化自己的圈子
知乎上有個問題:讓自己變得優秀的最佳途徑是什么?
有個高贊回答是:和優秀的人在一起。
誠然如此。“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跟誰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人到中年,最大的不動產,不是房產門店,也不是股票基金,而是一個可以幫助你、指引你的優質的圈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優化圈子,就是優化你的人生。
當初跟隨馬云、任正非、宗慶后等打拼的人,如今基本上都成了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
做對事,你就能少走彎路;跟對人,你就能多行坦途。正如有人說的那樣:“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他有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要看他有誰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要看他與誰相伴。”選擇跟什么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擁有什么樣的人生。
窮人會被窮人圈子里的窮人影響,每天談論打折商品,交流節約技巧,漸漸眼界困于瑣事,久而久之,心態、思維和生活方式就固定在了窮人思維模式上;富人會被富人圈子里的富人影響,每天討論理財投資,未來的經歷發展趨勢,眼界會越來越寬,格局會越來越大。人最大的幸運不是一夜暴富這種意外之財,而是有人可以鼓勵、指引你,在你需要的時候給與幫助,所謂的貴人也并不是直接給你帶來利益的人,而是幫助你優化圈子的人,圈子決定了你的未來。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從古至今,成大事者都更看重“人和”。“人和”的力量,就是圈子的力量,這種力量往往能戰勝一切。
中國的商業圈子
中國是“講關系”的國度,在中國有幾種關系是特別重要的。一個是老戰友關系,一同當過兵的關系很重要,因為他們曾經共患難,信任感很牢固。另一個是同學關系。例如商界的EMBA班總裁班的關系。商人們之所以愿意付出高昂學費,就是沖著圈子去的。
中國商業圈子有幾類典型的代表:
一是以同學、校友、戰友等為紐帶建立而成的,典型代表是華夏同學會。
華夏同學會是一個低調而略顯神秘的組織,由曾經就讀長江商學院和中歐商學院CEO班的大佬們組成,他們每年聚會兩次,由一位同學做東,據傳,不能出席活動的同學將被罰款,款項全部進入華夏慈善基金會。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某教授說:“在偌大的人際關系網絡中,"學友"及"校友"這層關系顯得特別又有趣。當你有著某種名校的血統,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名校俱樂部的功利網絡之中,便掌握起某些重要的社會資源。”因此,華夏同學會的每一位成員在加入之后,就擁有了更多跨行業的資深而優質的圈層資源。
二是“知本”與“資本”相結合的組織,在這里管理專家和實戰專家共享平臺。
如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正和島等。2010年,劉東華辭去《中國企業家》雜志社社長一職,創辦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決策者俱樂部正和島,服務包括線上社交平臺和高層線下活動。
三是商業資本的結合組織,不同業界大腕云集,正如“會當凌絕頂”的泰山會。
泰山會成立于1994年,全名泰山產業研究院,匯聚了段永基、馮侖、盧志強、史玉柱、柳傳志、李彥宏等江湖大佬,并且每年只發展一個會員單位。上世紀90年代,在史玉柱面臨著巨人大廈爛尾、巨人電腦因非法預裝微軟公司軟件而被起訴之時,泰山會尤其是同為會員的段永基向史玉柱伸出援手,支持其依靠腦白金東山再起。2003年末,段永基所在的四通集團以12億元收購腦白金。2007年,史玉柱復出,其臨時將新聞發布會改在泰山會進行,稱泰山會是其能夠復出的重要條件。
四是以地域關系為紐帶建立的商會組織,目前比較集中的是浙商、粵商,如以馬云等八位知名浙商發起投資的江南會。
如今,以地域劃分的商幫正在復蘇,山東商幫、蘇南商幫、浙江商幫、閩南商幫、珠三角商幫成為了中國五大“新商幫”,并且有越來越多的商人開始按照地緣為自己定位。
五是因共同的背景而聚集在一起的圈子。如“接力中國”,匯聚中國的青年精英,包括青年企業家,民企接班人,以及社會各界的杰出代表,他們胸懷積極的社會價值觀,具備未來商業領袖潛質。
一個晉升圈層的平臺
古語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時移世易,現代社會關系得以重新整合,“人以群分“放在今天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人以圈分”,不同的人不僅圈子不同,不同圈子所代表的圈層都是不同的。
許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很多事情感覺難辦,除了個人能力問題外,還因為你所處的圈子的能量不夠。如果能晉升一個圈層,那么許多難以處理的事情都能水到渠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優化圈子已經很不容易了,圈層更不是一個容易改變的東西。不同圈層不僅財富不是一個量級,氣質、涵養和見識都不一樣。而翟山鷹商業弟子預選群所能帶給大家的不僅是蘊含國學精髓的思維方式,還有難以獲得的優質商務圈子資源,更是提供了一個讓大家能晉升更高級別圈層的平臺。
有的人還沒看到圈層,有的人是已經看到了圈層但擠破了頭都還在原地打轉。要想打破圈層,就要加入更多的圈子,就需要擴大自己的活動范圍。如果有機會與各行各業的商業精英一同潛心修行,結交志同道合的有識之士,能量聚集到一起就能突破重重阻礙,獲得許多創造性的啟發,收獲意料之外的驚喜。而許多人需要的正是這樣一個更廣闊的能結識到不同圈層的平臺。
在這個融合了眾多企業家、高管組成的圈子的平臺中,彼此之間的生意合作比比皆是。而且生意的達成,有時候往往只是取決于一個電話,或者幾句話的交流。平臺所帶來的生意和商機,其運作成本顯然遠低于常規的商業合作。這里的關鍵,就在于圈子是一個熟人社會,一旦違約,其在圈子中信譽盡失,代價高昂,因而有足夠的動力維護彼此之間的信任。圈子就在社會中,無處不在。圈子的存在,對個人而言,降低了人們的交往成本;從整個社會運行而言,圈子是一種制度安排,有些正式,有些非正式。它的存在,降低了整個社會運行的交易費用。翟山鷹商業弟子預選群為大家的商務合作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保障,極大的減少了溝通和篩選的成本。
若想取得成功,首先要順應時代發展方向,當下信息高速發展、快速傳遞、有效融合,誰掌握的信息越多,誰離成功就越近,而若想掌握到全球商業的新動向信息,必然要借助優質平臺的力量,平臺越高越大,信息自然越新越精,翟老師的商業弟子預選群正是這樣的存在。
平臺對于個體的作用與價值是十分重要的,曾以為是金子總會發光,卻忽略了周圍的環境,也就是平臺的重要性的人多半都失敗了,還跌得很慘,沒有平臺的承載、展示,很多閃光點是無法全部釋放出來的。
在當今這個數字化經濟的時代,平臺的作用日益突出。大大小小的企業為順應潮流,開始走創新、差異化的數字化轉型的道路。未來將會是一個平臺制勝的時代。當你擁有了平臺,就擁有了一切。沒有平臺一切皆無可能。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如果抓住了當下機遇,找準了平臺,那么想要成功,也將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