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諳格雷厄姆的投資大師:聰明投資者會讓風險為自己服務
作者:賈森·茨威格
深諳“投資中的人性”的專家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
經典巨著《聰明的投資者》主編
全美財經專欄作家
與巴菲特一起,被譽為“最懂格雷厄姆的人”
如果我們把投資的過程比作一場攀登,那么對思維不清晰的攀巖者來說,懸掛在懸崖之上可能是致命的。但如果你學會控制好最有可能的風險源頭,攀巖會變得出奇安全。投資也是如此。
下面是來自賈森·茨威格的8個可靠的投資策略和建議,你可以通過它未雨綢繆,管理風險,以免自己被風險控制。(賈森·茨威格曾主編經典巨著《聰明的投資者》,《投資的怪圈》是作者2020年又一新作)
《投資的怪圈:成為洞察人性的聰明投資者》 賈森 · 茨威格 著
NO.1 不要急于做決定
因為即便微小的、短暫的情緒變化也會對你如何看待風險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不要一時沖動地買進或賣出。
你可能受到你沒有意識到的因素的影響。上班路上的路怒、與配偶的爭吵、令你煩惱(或高興)的背景音樂、一道紅色的閃光或一抹清涼的藍色——所有這些都可能影響你對投資的看法。把這件事留到明天再做決定,看看你是否還有同樣的看法。
NO.2 跳出固有思維
20世紀80年代中期,面對日本的激烈競爭,英特爾公司的主要業務——存儲芯片制造業務瀕臨崩潰。這家公司的利潤在一年內下降了 90% 以上,夾在對現狀的痛苦和對變革的恐懼之間左右為難,英特爾的管理層一時陷入了癱瘓。時任總裁安迪·格魯夫如此回憶當時的局面:
“我望向窗外,遠處的大美洲主題公園的摩天輪不停旋轉。我轉身對首席執行官戈登·摩爾(Gordon Moore)說:‘如果我們被踢出去了,董事會聘請了一個新的首席執行官,你覺得他會怎么做?’戈登毫不猶豫地回答說:‘他會讓我們忘記過去。’我呆呆地望著他,然后說:‘為什么我們不走出門外,然后回來,主動忘記過去呢?’”
通過走出自己固有思維設定的圈子,格魯夫和摩爾洞悉了哪些冒險是正確的,并鼓起承擔風險的勇氣。英特爾從內存芯片轉向微處理器,這是一個大膽而輝煌的飛躍,為其未來幾年的增長提供了動力。
知道甚至想象別人正依賴于你的建議,會讓你感到有更多責任感,迫使你克服自己的直覺,用確鑿證據來強化自己的觀點。在“9·11”恐怖襲擊之后,我收到了許多驚慌失措的讀者發來的電子郵件,他們問我是否應該退出市場。我抑制住內心的恐懼和憤怒,盡可能用條分縷析的方式回答這個問題,收集了有關美國股市在早些時候發生全國性悲劇后表現如何的歷史證據。我的結論是,在美國現代金融史上,沒有發生過對投資回報造成持久破壞的災難,甚至一場徹底的戰爭也做不到這一點。不到一年,熊市就結束了,那些在 2001 年 9 月的熊市中退出市場的人錯過了這一代人最好的買進機會之一。
如果你發現跳出固有思維比較困難,那就做一個任何人都能理解的練習:在做出一個投資決定之前,問問你是否愿意建議你的母親做同樣的事情。如果你告訴她不要做那件事,那你為什么要做呢?我把這個問題稱為“WWMD 問題”(WWMD 為“What would mom do ?”的縮寫,意思是“媽媽會怎么做?”)。
NO.3 回顧一下歷史
如果你從未經歷過2000—2002年或1973— 1974年的熊市,你很容易誤以為自己有鋼鐵般的意志。每一個新手投資者都應該學習足夠多的金融史,以了解繁榮總會以蕭條告終,最自負的交易員會先死。要了解這一點,不妨讀一下兩本好書,一本是愛德華·錢塞勒(Edward Chancellor)的《金融投機史》(Devil Take the Hindmost),另一本是查理·金德爾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的《瘋狂、驚恐和崩潰》(Manias,Panics,and Crash)。
NO.4 當價格下跌時,風險接踵而至
很久以前,金融分析師本杰明·格雷厄姆指出,大多數人通過股票價格來衡量股票,而通過企業價值來衡量企業,這就導致了思維方式的巨大差異。(見表1)
表 1 股票與企業的區別
奧克馬克基金(Oakmark Fund)的經理人比爾·尼格倫(Bill Nygren)表示,投資者難以應對壞消息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弄明白自己為什么持有這些股票。如果你買入一只股票主要是因為它一直在上漲,然后又因為壞消息而下跌,你的直覺肯定是賣出,這并不奇怪。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緒上的混亂,是因為一旦一家企業向公眾出售股票,幾乎所有人都會關注股價的快速上漲,而忘記了企業本身的價值更為穩定。
因此,當股價下跌時,這似乎是個壞消息。正如《商業周刊》很久以前在熊市期間所言:“對投資者來說……低股價抑制著人們的買入欲望。”但如果企業的價值是穩固的,股價下跌應該為人們創造了買入動機,因為它能讓你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多的股票。如果股價跌破商業價值,就有了格雷厄姆所說的“安全邊界”,即股票價格低于實際價值的區間,安全邊界越大,你就越能以遠低于實際價值的價格購入股票。
我常說,股票(stock)的問題就在于小寫字母 t。如果沒有這個 t,stock 就變成 sock(襪子)了。如果人們能用買襪子的心態去對待買股票,就會理性多了。但襪子和股票幾乎沒有任何共同點。(見表2)
表 2 襪子與股票的區別
你會花500美元或1000美元買一雙襪子,而不問它們怎么值這么多錢嗎?當然不會!如果你最喜歡的商店開始打5折賣襪子,你會不高興嗎?當然不會!但在買股票時,人們總會犯這樣的錯誤。
一旦虧損的痛苦和恐懼襲來,你幾乎不可能冷靜地思考,不會用你的大腦來思考正確的行動方案。但面對不斷下跌的股價,你必須系統地分析下跌是否正在給你創造質優價廉的“便宜貨”。這就是為什么提前計劃很重要。在沒有事先計算其背后的基礎業務價值時買入股票,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就像從沒到房子里親自看過就買房一樣。你在股價下跌時,如果打算賣出一只股票,應該先問一個問題:股價下跌是否讓其變成了比以往更好的投資呢?如果沒有事先問自己這個問題,永遠不要盲目賣出。
NO.5 把投資策略寫下來
防止自己被情緒沖昏頭腦的最好方法是提前在投資策略聲明中闡明你的投資策略和程序。投資策略聲明陳述了你作為一個個體或一個組織想要用自己的錢達到什么目標, 以及你將如何達到目標。它列出了你未來的目標及你在投資過程中的障礙。一旦你制定了一份投資策略聲明,就必須遵守。這是你與自己或所在組織之間的契約。你可以通過掌上電腦、手機或桌面日歷軟件,定期向自己發出警告,不要違反自己的投資策略,從而讓你的投資策略發揮更大的作用。
NO.6 換一個描述框架
德國數學家卡爾·雅各比(Karl Jacobi)有一條有用的建議:“顛倒一下,總是顛倒一下。”投資大師查理·芒格解釋道:“正如雅各比所知的那樣,從事物的本質來看,許多難題只有用反向思維才能得到最好的解決。”如果有人告訴你成功的概率是 90%,就這樣反過來理解:這意味著有 10% 的失敗概率。這對你來說太高了嗎?接下來,將注重百分比的描述框架轉換為注重數量的描述框架,即不要想著 10% 的人會失敗,而是想著每 10 個人中就有 1 個會失敗。我怎么知道自己不是那一個倒霉的人呢?如果你隸屬于一個大的組織,那么把你的研究人員分成幾個小組,讓每個小組用不同的描述框架去匯報他們的發現。從百分比的視角和具體數量的視角去評估風險,這樣有助于你做出一個更平衡的決定。
你還應該把證據放到盡可能寬泛的描述框架里。假設你總共有24000美元投資于股票。現在你重新考慮把1000美元投入盈虧概率各占一半的股票中,盈利率和虧損率都是100%。贏了,你就擁有了2000美元;輸了,你就賠掉了1000美元本金。在一個狹窄的框架內思考,你會發現自己要么賺1000美元,要么賠1000美元, 從而使得你的決定變成了貪婪和恐懼之間的一場拉鋸戰。相反,如果把它放在一個比較寬泛的框架中,即我的投資組合的總價值可以上升到25000美元,也可以下降到23000美元,會讓你的決策過程免受大部分情緒的影響。
NO.7 試著證明自己錯了
投資大師彼得·伯恩斯坦曾說過:“風險最大的時刻是你自認為正確的時候,那之所以是你遇到最大麻煩的時候,是因為你往往會沉迷于正確的決定之中。”拒絕反思和自我批評會導致巨大的損失和強烈的懊悔。所以,提前約上持有不同意見的人見一面是個好主意。你不妨給自己制定一條規則:每當一項投資的價格翻倍時,找出對它持負面看法的人,充分傾聽對方的意見。閱讀或傾聽對方的批評,仔細做筆記,然后根據這些負面意見重新比較股票的價格和價值。如果價格不再合理,就是時候賣出了。
NO.8 了解自己
大多數旨在測試風險承受能力的練習都是在浪費時間。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你對風險的反應不像琥珀中保存的一只孤立的昆蟲那樣單一和固定不變。相反,你會出現很多潛在的反應,包括從僵硬的恐懼到太妃糖帶來的美妙感覺,等等。通過之前的分析,我們已經了解到,你對金融風險的態度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你對風險的態度會出現巨大差異,這些因素包括:描述財務風險的框架,你是個體還是隸屬于一個群體,你之前的投資盈虧如何,你是否能夠容易地想到風險,你做決策時的心情如何,甚至外面的天氣如何。這些因素中任何一個微小的變化都會在一瞬間提高或降低你對風險的容忍度。即便如此,你仍然可以通過做很多事情來管理你對風險的態度。
記住,當大多數人說他們對風險有很高的容忍度時,他們真正的意思是他們對賺錢有很高的容忍度。當你所承擔的風險似乎都在得到回報時,你很容易對它們感到放心。但當收益消失、損失激增時,風險的結果只會讓人心碎。
如果你認為投資價值的暴跌不會影響到自己,那你要么是錯的,要么是不正常的。
經濟學家們常說,“理性”的人應該為贏得 100 美元或避免虧損 100 美元的機會支付相同的代價。畢竟,任何一種賭注都能讓你增加 100 美元。但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實驗證明,大多數人不會這么想。不妨考慮下面這種情況:想象一下拋硬幣,如果反面朝上,你將損失 100 美元,那么正面朝上時要贏多少你才會愿意參加這個賭局?大多數人堅持至少要能贏 200 美元才愿意參加。這說明了什么?說明就強度而言,虧錢的感覺至少是贏得同樣金額的感覺的 2 倍!所以,如果你賺到一筆錢,后來又虧掉了,那么你虧錢的痛苦遠遠超過賺錢的興奮。如果你從未經歷過這種痛苦,你就不知道它會帶來多大的傷害。要想將這種傷害降到最低,你可以將任何一項風險投資金額控制在總資產的 10% 以下。這樣一來,即使你最熱衷的股票虧損殆盡,你的投資組合的總額也幾乎能夠保持不變。
大多數人在牛市跑步入市,卻在熊市奪路而逃。很有可能,當大盤上漲時,你最終也會看漲,比平時承擔更多的風險。然后,當大盤轉跌時,你就會過度看跌,承擔更少的風險。
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只要提前知道自己可能會這樣做,你就可以提前為防止這種情況做好規劃。比如,你可以給你投資于外國股票的資金在資金總額中所占的比例設定一個目標范圍,假設把這個范圍定在 25%~30%。你可以在外國股票大幅上漲一年后將投資比例削減至 25%,然后在外國股票大幅下跌一年后將投資比例提高至 30%。這樣,當價格處于危險的高位時,你可以強迫自己承擔更少的風險, 而當價格處于誘人的低位時,你可以強迫自己承擔更大的風險。
心理學家保羅·斯洛維奇說,因為每個人的風險容忍度都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從目標和結果的角度考慮問題更有幫助。
不妨考慮下列問題:將來你需要多少錢?你怎么達到目標?你想要達到或避免什么樣的結果?要回答這些問題,你需要知道你的預算, 計算你的流動資產,并規劃好你未來的收入和支出。雖然這些數字也不完全確定,但與風險等含糊的概念相比,它們可以為你的判斷提供比較可靠的依據。
當你希望在某些投資上大發橫財時,不要只考慮如果你是對的能賺多少錢,還要考慮如果你是錯的會損失多少錢。29 數學家、神學家布萊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提出的著名的“帕斯卡賭注”(Pascal’s Wager)為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模型。既然上帝的存在是一個信仰的問題,而不需科學的證明,那么你應該如何生活呢?假設你賭上帝存在,你將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但如果最終事實證明上帝不存在,那么當你活著的時候,你不過是錯失了一些做不道德的事情帶來的享受,但這就是你輸掉賭博的全部代價。
?現在,讓我們反過來思考一下:假設你首先賭上帝不存在,你一生都在犯罪而沒有絲毫不安,如果最終事實證明上帝是存在的,那么你就輸掉了這場賭博,結果就是獲得了幾十年的低級趣味的刺激,最后卻在地獄里遭受烈火焚燒。用彼得·伯恩斯坦的話來說,“帕斯卡賭注”表明,你是否應該冒險,不僅取決于你判斷正確的可能性,還取決于如果你判斷錯誤會導致的后果。
要做出可靠的正確決定,你必須權衡,你認為自己有多正確,以及如果結果證明你錯了,你會有多懊悔。
本文內容摘自《投資的怪圈:成為洞察人性的聰明投資者》,賈森·茨威格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及作品出處。
《投資的怪圈:成為洞察人性的聰明投資者》 賈森·茨威格著
作者賈森·茨威格,深諳“投資中的人性”的《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為經典著作《聰明的投資者》主編,被譽為“最懂格雷厄姆的兩個人(另一位為巴菲特)”。
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曾是《貨幣》雜志高級撰稿人,《時代》雜志和CNN客座專欄作家,《福布斯》共同基金欄目主編,深諳“投資中的人性”。人性之于投資,直接決定著投資的成敗。讀懂人性,才能避免成為“韭菜”。神經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新興領域,將大腦的反應與日常的投資心理與行為結合起來,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認識投資。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等十多位主流大咖推薦,這本書可以帶你揭開投資迷局,繞過投資黑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