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新聞教育一直搞不好的癌癥是什么?
中國新聞教育一直搞不好的癌癥是什么!?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陳安慶 (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
中國新聞教育一直搞不好的癌癥是什么!?高校新聞教育的雷同化,低水平建設,缺乏與業界的無縫對接備受詬病。
中國各大高校新聞學教育,在傳統媒體黃金發展十年的高奏凱歌聲中,一路裸奔。但這幾年,猛回頭卻發現不少大學本科新聞教育不僅沒有獲得“精英教育”的標簽,反而陷入了連培養“新聞民工”的資格都不遠遠不夠的窘境中。
中國現有持證記者20多萬人,新聞從業人員過百萬,但是從新聞傳播院、系畢業的人員僅僅為3萬多人,占新聞從業人員總數的15%。
從各地方普通高校來說師資力量、教學設備、生源質量、實習平臺均不理想,新聞專業畢業的學生進傳媒工作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
從新聞學界名聲顯赫人大到復旦,從武大到中大,新聞專業畢業生實際從事媒體編輯記者職業的就業率微乎其微,一個班級三十四五人,真正從事新聞業的也不過三五人而已,甚至不足七分之一。
中國新聞教育發展過快,粗放式的擴張使畢業生供大于求。
現實是,新聞系的畢業生,越來越難找工作了。
新聞專業畢業生到媒體行業工作的比重不到10%。很多學生高考志愿填新聞專業,是奔著記者這一職業的理想光環而來的。可是,讀了新聞系,才發現理想離現實是那么遙遠。
這幾年來,傳統媒體面臨廣告收入斷崖式下滑,在新媒體領域的進攻策略短時間內又無法取得實質性突破,經營狀況日落西山。因此,傳統媒體要么裁員,要么鼓勵員工創業,更有一部分媒體直接關門大吉。
許多院校趕時髦一般依然瞄準新聞教育這塊蛋糕,擴張速度過快,師資和教育質量跟不上。
從全國地方院校新聞院系的情況看,師資水平參差不齊,不少講授新聞專業課程的教,有的從中文有的從其他學科轉過來。
很多年輕教師由于缺乏教學經驗和新聞實踐,很難勝任教學工作,談不上教出高水平的學生。
從未上過戰場的教官,只能是紙上談兵。新聞專業的實踐性,要求專業課教師特別是擔任實務類課程的教師應該具有相關從業經驗的教師。
目前中國新聞專業的教師,有媒體實踐經驗的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一方面是傳統媒體經營狀況不好,不招人。
另一方面,很多新聞學子“不愿意陪已經奄奄一息的傳統媒體等死”,向新媒體蜂擁而去。而新媒體呢都是些營銷類的自媒體微信公號崗位,壓根和專業媒體道義擔當,理想情懷,實地采訪,大眾面前露臉,家喻戶曉這樣的愿望,八竿子打不著!去那些企業做公號狗、鍵盤俠,生產一些很low的東西,想想都對不起新聞專業老師幾年苦心教導?!
最后是高不成、低不就。
在目前這個傳統媒體衰微、自媒體還沒有大規模集體上位的時機,新聞系的畢業生就業難注定尷尬。
新聞專業是一個典型的應用型專業,實踐性是新聞人才培養的一個鮮明的專業特色。
一群從未在媒體工作過的新聞專業的教師,能培養出深受媒體歡迎的學生是無法令人信服的。
在高校實踐中,唯學歷論,抬高了教師學歷門檻,使高校從媒體引進人才的難度加大,盡管有不少有著豐富媒體從業經驗的媒體人有意來高校從事新聞學教學與研究,但因為他不時工作量大,沒太多時間進行學歷的再深造,大多只擁有本科學歷,加盟高校新聞傳播院系,成了他們難以企及的事。
在美國一大學的新聞學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沒有當過記者。大部分教授認為新聞從業經驗很重要,而不是博士學位才是聘任一位新聞教育工作者的先決條件。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認為,作為新聞學院的教師,不一定強求博士學位,但是必須要有較好的從事新聞工作的經歷。他們的老師都是一些在報紙、電臺、電視臺等長期從事實際工作的、有業績的新聞工作者。
同時,他們還要求新聞任課教師有較強培養學生的能力,要能在大量的新聞實際能力培養的課程中,非常具體地、細致地、個別地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針對性很強的指導與輔導。
在此背景下,新聞專業面臨的挑戰極為棘手、緊迫。
社會需要什么樣的新聞系畢業生?
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趙振宇教授有一次公開表示,他認為新聞學博士連最常見最簡短的消息、通訊、言論都不會寫,我認為是不合格的畢業生。
對此一位持反對意見的博士生說:“我是跨專業考取博士的,以前根本就沒接觸過新聞業務,我自己定位以后到大學從事新聞教學,從事新聞科研、教孩子們學新聞,要會寫消息干什么呢?”
表面上看,這位博士先生的話似乎理直氣壯,可是親愛的、尊敬的博士先生,你所謂的從事新聞理論研究或新聞教學,畢竟研究的是新聞啊,連消息都不會寫,還研究什么新聞?
另外,“跨專業考取博士”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或者值得同情的事情,不能成為您“不懂新聞業務、不會寫消息”的理由吧?
如果這樣的新聞學教師進入大學新聞系,我們真有點擔心他會誤人子弟,耽誤一批人。
很多新聞學子只知道埋頭學習,心無旁騖認認真真學習,以為在大學里得了好成績,拿了獎學金,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等畢業到媒體工作,其實大謬。
他們并不了解,不少名牌大學新聞院校的所謂教授、講師,相當一部分是從學校到學校、從書本到書本,缺乏業界經驗,既沒有做過編輯也沒有做過記者。
根本沒法做到新聞教育與媒體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僅有的實踐經驗是在本科或研究生階段在某媒體做過個把月新聞實習生。
為什么不懂業務、不會寫消息還能理直氣壯呢?
其實中國大部分的新聞院校的師資隊伍中,這樣的新聞學導師比比皆是。我們的知名新聞學院為什么生產不了媒體需要的高端人才?新聞院系畢業生就業難,實際上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目前中國高校新聞教育的缺失。
在全美新聞學院排名第一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沒有在采編一線做過10-15年以上職業記者、編輯的人,甚至沒有資格走上新聞學講壇!
在美國新聞院校,大學教授們多來是由具備豐富新聞從業經歷的業界高手組成,他們來自《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界的知名記者、編輯。
或許是秉承了普利策的新聞教育觀吧,美國新聞學院的實踐性很強,學生基本上被當作記者、編輯,教授是主編。
實驗室便是新聞工作室,而每個學生也會被分配到一個社區蹲點,像國內媒體的記者站一樣,每人負責報道該地區的所有新聞。
也就是說美國高校的新聞學院完全模擬現實新聞機構的做法。
教授按照新聞專業標準批改學生的報道,毫不留情,直至體無完膚。許多學生都已經為那些苛刻的評語直抹掉眼淚,但還得重新采訪改寫報道。
新聞學院何去何從?到底應該教什么?
新聞學院,顧名思義應該是培養未來的新聞工作者的地方,但是實際上現在的新聞學院和業界越來越遠。
要不要圍繞新聞論新聞,以技術、職能訓練為主,還是以科研寫論文為主?
高校學者們忙于應付職稱發論文,窮于務虛,且疲憊不堪。一股腦的專注于發表論文的數量,發表刊物的級別,這些量化管理的條條框框,主宰了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
長久以來,中國學術界似乎陷入一個怪圈:教授忙著拿項目,學生忙著寫論文,寫的論文可以從校門口一路鋪到教學樓,令人矚目的學術成果卻比較罕見。
論文啊,論文,中國高校教師們正前赴后繼,忙于花錢買版面登論文,其結果是拯救了一大批瀕臨倒閉的學術刊物。我們的紙上空談,耽誤了多少實干興邦的發展良機?
現如今,新聞專業畢業生到媒體行業工作的比重不到10%。
很多學生高考志愿填新聞專業,是奔著記者這一職業的理想光環而來的。可是,讀了新聞系,才發現理想離現實是那么遙遠。
錢學森之問,到現在仍然是困擾中國大學的現實之問,我們的新聞學院并沒有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所以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沉迷論文自嗨的夫子學究們,自己有沒有下手去搞幾次深度報道?寫過幾篇舉世震驚的大報道了?新聞業界與學界之間似乎充滿了無數個鄙視鏈。學界鄙視業界,業界鄙視學界。學界覺得業界沒學養,不會寫論文,業界覺得學界連個消息都沒寫過,也敢對我指手畫腳。
重理論,重學術,輕實踐,輕實務,實際上這是中國新聞教育一直以來搞不好的癌癥!
我們的新聞學院為什么培養不出業界媒體拿來馬上能用的人才呢?新聞學院的教師們是不是也需要反思一下呢?頭腦中只顧一味埋頭故紙堆和論文較勁,和紙上的功夫較勁。
高校里文科教師對論文的迷戀已經達到癡迷的程度。作為人文學科和工科出具體科研發明不同,評定職稱申請課題、經費,主要依賴的是論文發布數量。
在學術圈奠定霸主、學閥統治地位的基礎也主要憑借撰寫發布論文。可以說,論文是他們的命根子,百無一用是書生,唯一長處就是寫論文。以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作為評審標準,天地萬物,論文最大,陷入一種自我陶醉的“唯論文論”中。
學界應該重實務,業界也應該重基礎,新聞這個行業只有產學研一體化結合,業界學界緊密互動,團結一心才能讓現在瀕死的新聞行業有生氣!業界的高級記者,可以到高校做教授,高校的教授雖然理論學養很深厚,卻未必能下手寫好一篇深度報道。
各有所長,理論需要聯系實踐,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最簡單的道理。
消息不寫何以寫論文?那些不會寫消息的新聞學名校博士們,何以贏得新聞業界的認可?!
新聞專業就業率低對于畢業生而言不是好消息,但是站在媒體更迭的角度看,只能算是一個進步現象的副作用。
學新聞的你其實有機會站在一個行業大發展的風口上,關鍵是:你不要走錯了方向。高校新聞教育的雷同化,低水平建設、缺乏與業界的無縫對接,不能使用移動互聯網時代應用技能、再加上學校隨便請個高喊所謂“新聞無學”的文科教授講專業新聞課,導致所謂科班出身的新聞學子所學的知識,呈現出寬泛、淺薄、雜亂的形態。
就目前而言,新聞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仍然飽受爭議?
是盡量打牢文史哲基礎?
新聞專業的學生,沒有過硬的文字功底,又缺乏相關的專業背景為依托,開始時雖然上手快,但時間一長,后勁就不足了。
還是盡快讓學生掌握新媒體融合應用軟件技能?還是讓學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全媒體時代中具備更多新聞信息生產、整合、辨別、批判的能力,適應媒介自我賦權和公民輿論做大的發展局面?
或許這些答案都對,也或許這一提問本來無解。但有一條毋容置疑,新聞教育一定要面對社會現實,引導學生在實踐動手中進行認識和思考,所謂知行合一,經世致用。
新聞學教育的另一個悖論是目前不少媒體的人才需要更注重技術性、新聞生產層面的訓練,采寫編評得到了關注,而文史哲內功方面修煉缺位。做新聞技工沒問題,但是要成為一個知名記者,沒有文史哲法律經濟方面的綜合修養,會缺乏宏大的視野和文科綜合根基,就會缺乏對理性和方法的追問。而這一切,都是優秀記者需要的。
缺少了這些基礎素質的新聞畢業生,即使世界那么大,你又能走多遠?
新聞是一個“理想者”的行業。新聞傳媒從業者是社會的哨兵了望者,是公平正義的守護者,新聞學院在教學過程中講了采寫編評,講了攝影,講了廣告藝術外卻恰恰忽略了“新聞職業理想精神”的啟蒙與提升。
不少新聞記者浮于表面“萬金油”式的迷茫、新聞界從業門檻低、新聞教育質量不高、水平參差不齊且脫離實際等也多為業界詬病。上哪去找那么多能在悲情中克制感情、客觀記錄、冷靜分析的新聞人才?到底是培養模式出了問題還是用人模式出了問題?
實際上,新聞教育不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有改進的空間。要鼓勵新聞學院實踐育人,接觸社會,培養新聞學子理性不偏激的做人準則;不僅有人文情懷還需要有講科學,尊重邏輯和實證的嚴謹態度;明白現實社會的復雜性,懂得新聞業的復雜性,懂得敬畏技術,時刻保持思考與創新。
不能說新聞專業的學生就一定不能勝任媒體對人才多樣化的要求。
一些創新型和有良好的功底的新聞專業的學生進入媒體后,不僅在專業版塊可以擔綱,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做得風生水起,問題是用什么樣的方式培養人才。
背上包,清點下包里物品——移動wifi、自拍桿,筆記本電腦、優盤、電池、相機、數據線,耳機、筆本、電源線……邊拍攝、邊紀錄、邊發稿、邊照顧各種設備成了移動互聯網網媒時代記者工作的“新常態”。
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記者要會寫、編、拍、播……全能型記者已成大勢所趨。面對移動網絡時代的來臨、傳媒技術的變化,新聞教育工作者更要認識、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不要讓學生到工作崗位上再去學習,那時候,學校新聞學院存在的意義已經大打折扣了!
新聞專業老師偏理論而缺少業界經歷,學生在校期間獲取了一定的新聞理論知識卻缺乏動手能力。
我們新聞專業的學生,不會采寫符合業界需求的新聞報道,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地方院校新聞專業畢業生的現狀。
新聞專業學生缺少社會經驗和社會知識,短期內很難適應業界崗位的要求。
在目前就業競爭激烈和情況下,地方院校新聞專業的畢業生很難在競爭中贏得到媒體工作的機會。
國外新聞專業教師80%有業界經驗,而我們有業界經驗的教師不到10%,業界資深媒體人有各自的工作,加上管理上的難度,他們在地方院校新聞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針對中國目前高校傳媒教育的的現狀,必須創新高校傳媒教育運作理念。中國高校新聞學院如果還是穿新鞋走老路、抱殘守缺,不重視業界需求,各搞各的,互相輕視,指定沒有活路。
《全媒體新聞能級金字塔》
◎新聞判斷:新聞快速感知、深度洞察、新聞靈感、發現力、新聞選題、受眾分析、痛點、熱點、焦點、傳播原理分析、傳播效果預估。
◎新聞報道及求證能力:事實核查和核實,采訪策略制定、高強度壓力下的心理對抗、清晰熟練的新聞采寫,新聞編輯,公共服務報告分析,計算機輔助報道,科學方法,歷史檔案查證,數據庫檢索、計量方法應用。
◎語言及講故事的能力:文學基礎,詩歌,敘事、文案、修辭、主題提煉、剪輯、影視特技。
◎分析和解釋:推導創意、調查研究、事實挖掘、多角度詮釋、新聞追蹤力、發現陷阱和排雷、科學史,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歷史、社會學 、經濟學、法學,物理學,藝術鑒賞、科技與社會等課程有助于培養這一能力。
◎計算能力: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建模、思維導圖、高數、大數據分析、算法、計量經濟學,調查分析等。
◎技術能力:視頻、音頻技術、網頁制作、編程,微博、微信運營、數據分析、可視化、無人機報道等。
◎視頻音頻藝術審美能力:中外美學,后現代藝術,攝影,多媒體報道和編輯,音樂鑒賞、美術、戲劇等。
◎時政國情洞悉:國情、民情、傳統文化、中國歷史、官方治理、世界史,民主理論,公共關系、政府關系研究等。
◎文化能力:人類學,文化學、性別研究,社會學、社會階層及權力,中西方比較文化與文學等。
◎使命感和報道目的:堅定信仰新聞專業主義、新聞敬業精神、新聞理想、家國情懷、社會擔當、新聞史,媒體及新聞倫理,應用倫理學,正義論,公民意識等。
(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陳安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