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啞目連的前生今世
上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內“啞目連”表演場景雕像
啞目連作為一種具有宗教和民間信仰的傳統戲劇,連年上演。雖無唱詞,動作卻靈活傳神,詼諧百變寄托了民眾對安和、敬孝、良善、因果的情感。由于歷史和現代審美的變遷,啞目連在發展中歷經曲折。目連戲在安徽、浙江、湖南、江蘇、江西、福建、四川、廣東、云南等省均有分布,種類之多,聲腔之繁,難以勝數。浙江舊時目連戲流行甚廣。
公元三世紀,西晉初年,《佛說盂蘭盆經》傳入中國,講的是目連為了救地獄中罪孽深重的母親,聚十方僧眾之力使其解脫的故事。而后,南朝佛教大興流布,盂蘭盆節也隨之廣為傳播。初唐,佛家用梵唄、唱導的方式將莊嚴、雍重的經文傳揚開來,后演化成以唱為主,曲白相生的「變文」,使目連救母這一故事在當時家喻戶曉。南宋初年,目連戲以雜劇的形態變為戲文,在宋、元、明、清四朝始終與宗教祭祀以及原始民俗相結合,目連戲的文本不斷被修飾和豐富,但是目連「救母」的主干卻始終未變。
《佛說盂蘭盆經》中目連救母場景
中國民間百姓為了鎮邪求福,在特定場合組織啞目連表演。它所承載的,不僅是中國鄉間儒釋道和諧共處、相互影響的信仰,還有每個時代人民的質樸愿望。時至今日,在上虞鄉間,每逢農歷七月半或家族白事,都會以戲曲做法事,以期超度亡魂,庇佑平安,可見其深刻的民間價值。
目連戲,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它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有證可考的劇目,被譽為“中國戲曲的鼻祖”、“舞臺上的活化石”,同時也承擔著非遺保護工作中的研究、傳承和發展的重任。隨著啞目連在公眾視野再次驚艷登場,這一古老戲種將穿越千年歷史,在上虞這片文化沃土上重新煥發生機,為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展現出獨特的風采。
時過境遷,啞目連從最初”敬神”的宗教儀式劇,演變為「娛神」”娛人”勸孝勸善的戲劇表演,由「古代信仰」演變成「舞臺展演」,自「世家傳承」至「外姓師徒」。流傳到現在,蘊含著農耕文明的神靈信仰的啞目連,隨著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不可避免地淡出世俗舞臺,但其中蘊含的宗教、歷史、風俗、倫理等內涵,依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中國戲曲故事目連救母場景圖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啞目連演出的舞臺和演出的觀眾越來越少,老藝人也逐漸逝去,年輕一代民間藝人還沒能擔當起傳承的重任。目前,對于啞目連的保護和傳承成為重要議題,上虞對啞目連的傳承發展施行了一系列具體的舉措,復排傳統戲劇“啞目連”成為關鍵。
浙江工業大學主創團隊基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初衷,對“啞目連”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通過視頻記錄的方式呈現“啞目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淵源和現狀,展現其藝術傳承、民俗文化和道德信仰的價值,挖掘“啞目連”在歷史文化中的流布和演變,與現代日常生活的隱喻和關聯,探尋“啞目連”在傳承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宣傳和普及民間信仰文化,使現代人加深對傳統戲劇文化的了解和包容,使地方非遺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承和保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