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博士離職兩難困境:高校索賠51萬補償費能否留住人才?
4月27日,澎湃新聞刊發《博士離職被忻州師院索賠51萬,當事人:只應交84612元》一文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山西忻州師范學院一名女博士近日因離職問題被學校告上法庭:不交51萬補償費不能走。校方提供的依據是雙方于2018年9月簽訂的《協議書》和該院《教職工離職管理暫行辦法》。而在賈某青看來,自己需要支付的離職賠償金額應該是學校為其讀博期間支付的8萬余元費用。雙方爭議的焦點是離職賠償金的數額。
報道刊發后,網友就有關忻州師范學院主張的51萬元補償費是否合理合法,這起勞動糾紛案件中相關《協議書》和《教職工離職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是否合法等焦點問題展開討論。
4月28日,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就此采訪兩位律師,兩名律師均認為,該案件可以參照適用《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上海瀛泰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謝同春律師還認為,在勞動關系終止的情形下,忻州師院理應依法辦理相關勞動人事關系轉移手續。
上述事件也折射出高校與人才的“兩難”局面。有網友認為,該教師“博士畢業就走人”,違反契約精神;也有人表示,地方院校拿合同卡人,留不住真正的人才。其實,山西忻州師范學院這名女博士“離職難”的經歷并非個案,高校教師“進門容易出門難”,在高校人才爭奪激烈的今天并不鮮見。
不交51萬補償費不能走?律師:忻州師院理應依法辦理勞動人事關系轉移
賈某青表示,自己從去年9月25日向學校提出辭職,已經整整6個月。無論根據《勞動合同法》還是《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的規定,自己跟忻州師范學院的勞動關系事實上已經不存在了,但校方始終不放自己的檔案。
2019年9月25日,忻州師范學院地理系教師、博士賈某青向忻州師范學院人事處遞交了辭職報告,被學校領導以“不允許”駁回后,她選擇申請勞動仲裁。
2019年10月23日,賈某青向忻州市勞動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要求與學校解除勞動關系。2020年3月25日,該仲裁委裁令忻州師院自裁決生效后30日內終止與賈某青的勞動關系,并為其辦理人事關系轉移手續。
忻州師范學院不服仲裁委的這一裁決,于2020年4月8日一紙訴狀將賈某青起訴至忻州市忻府區法院,請求法院判令忻州師院“不為被告辦理勞動人事關系轉移手續”,并要求賈某賠償各項費用共計51.0504萬元,稱“被告在未支付原告任何費用的情況下,仲裁委作出終止勞動關系的裁決,顯然是違反了《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第十七條之規定”。
《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第十七條規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提前30日書面通知事業單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但是,雙方對解除聘用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對于忻州師院在起訴狀中提到“仲裁委作出終止勞動關系的裁決,顯然是違反了《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第十七條之規定”,謝同春律師表示,該條規定不直接涉及索賠。對于所謂的51萬元補償費,忻州師院可以依法另行主張。但是,在勞動關系終止的情形下,忻州師院理應依法辦理相關勞動人事關系轉移手續。除非相關協議或規章制度有其他特別的相反約定,法院很可能會駁回忻州師院的訴請。
51萬元還是84612元?律師:違約金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
有關忻州師院主張的51萬元補償費,主要的爭議焦點在于其依據的相關《協議書》和《教職工離職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是否合法合理。
忻州師范學院頒布的《教職工離職管理暫行辦法》規定:
引進的博士,如未滿服務期離職,應按比例退回安家費;根據未滿的服務年限,按每年5萬元交納補償費;按每年0.5萬元交納服務年限補償費;如在校期間通過職稱評定的,根據未滿的服務年限再交納補償費,正高職稱5萬元/年,副高職稱4萬元/年,中級職稱2萬元/年。除此之外,在職培養的博士,還要全額退還學習期間單位承擔的工資、補貼等全部費用。
對于《教職工離職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是否合法,謝同春律師認為,一方面,涉及該規章制度是否依法制定、內容合法及依法公示;另一方面,涉及賈某青攻讀博士學位及回原單位工作是否受限于《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有關服務期及其違約金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
謝同春律師表示,他注意到忻州師院提及“攻讀博士學位屬于學歷教育而不屬于該法條中的‘專業技術培訓’”之觀點,但考慮到忻州師院的單位性質、賈某青的教職工身份及其專業技術職務評定、相關《協議書》有關服務期及其補償費的約定等綜合來看,傾向認為可以參照適用《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當然,具體以當地仲裁委及法院的裁判為準。”
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朱利霞律師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也同樣認為該案適用于《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處理。
朱利霞律師認為,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朱利霞律師補充說,校方相關《協議書》和《教職工離職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與相關法律有一定沖突,但在實踐中,有些地方法院在合理范圍內是認可的。
根據朱利霞律師分析,一般此類勞動糾紛案件,很多后來以調解結案,因為即使最后員工勝訴了,這些信息均稱為公開信息,會對其以后的再就業有一定的影響。律師提醒,勞動者在簽署重要文件前應注意相關違約責任條款,是否能做到風險可控。
高校搶奪人才背景下,教師“離職難”屢有發生
忻州師院這名女博士離職難的經歷不是個案。
隨著國家“雙一流”建設的正式啟動,高校人才爭奪已經愈來愈烈,優秀博士和博士后也是各大高校爭相引進的焦點。
為吸引優秀人才進校任職,高校紛紛開出優厚的待遇:數十萬元的安家費、住房補貼、科研啟動經費等是“標配”,分配商品房、安置配偶工作、解決子女入學問題、報銷來校考察機票等也成為吸引人才的“籌碼”。
“進門容易出門難。”在這樣激烈的“人才搶奪戰”中,高校教師在離職時難免陷入“離職難”的窘境。
澎湃新聞記者梳理發現,這樣的沖突在國內“四非”高校并不罕見。2019年8月30日,一位自稱為四川某高校教師的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反映,因辭職問題與單位發生糾紛,特請求解決,并獲四川省教育廳回復辦理。
在名為“高校教師辭職難,忠孝兩難”的留言中,該網友反映:“我于2019年7月按學校規定向所在二級學院提交了書面辭職申請,學院于當月中旬簽字同意我的申請,之后我將申請交于學校人事處。我入職的時候與學校簽訂聘期為5年,至今我已工作7年整,中間并沒有續簽任何合同與協議,且當時簽訂的合同中并無其他約定內容。因此我認為30天后應該辦理辭職。但是單位的答復是:按照學校有關規定,每年只有10月人事處集中受理,而要到12月才能集中審批。因此要求我等待10月份的受理與討論結果。而據我所知,校長辦公會討論還存在申請者調動/辭職不予批準的情況。”
“請問單位要求等待到10月處理是否合法?我是否可以及時辭職并要求單位依法積極辦理辭職后續手續?若單位不批準我的辭職申請我該如何處理?”該網友在留言中表達了這樣的疑問。
2019年9月5日,四川省教育廳回復該網友:“來信收悉,我廳即交相關職能部門辦理。我廳工作人員于9月4日與您進行了電話溝通,您表示所有相關問題已與學校達成一致意見,無任何異議。”
另據現代快報2019年10月18日報道,近日,畢業于國內某知名高校,曾在美國高校進行學習交流的海歸博士劉老師反映,在鹽城工學院任職期間,因待遇被“欺騙”,2018年10月他正式向學校提出書面辭職,結果被學校拒絕,并向他說明,辭職是違約行為,學校要求退還和賠償138萬余元,包括服務期違約金15萬元;安家費40萬元;副高職稱服務期違約金8萬元;科研啟動費、校級拔尖人才費、團隊建設費約75萬元。
高校傾力招聘博士,“更不舍其離職”
一方面,高校教師出于個人職業發展需要,希望到名氣更大、更能開闊視野、有后勁的高校去就職;另一方面,許多高校特別是中西部地方一些高校,也面臨人才缺口大、招聘競爭激烈、現有人才流失等問題。
比如,以忻州師院為代表的二本院校,面臨著申報碩士點壓力。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要求,高校申請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對師資力量的要求更高,博士、教授要達到教師總數的一定比例。
“忻州師院計劃在2022年申請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目前博士生缺口為180人,我們實在是不愿意看到這一計劃因缺少博士而失敗。”忻州師院人事處處長曹瑞東告訴澎湃新聞,“所以,我們學校一直把博士當寶貝、心頭肉,想盡方法引進博士,更不舍得他們離開。”
廣西欽州學院人事處的張女士也曾對媒體表示,學校的每個學科幾乎都需要招聘博士,交通運輸類、船舶與海洋工程類等專業尤為緊缺。
“欽州學院升級為本科院校以來的時間尚短,本校內部培養的博士還比較少,加上區內多所高校都在同一時間招聘博士,時間短、任務重,競爭空前激烈。我們需要90名博士、20名教授、100名具有副高職稱的老師,目前還有很大的缺口。”張女士說。
“沒有待遇,光說政策,引進不來人才。”廣西百色學院人事處一名招聘負責人對媒體表示,最近幾年學校發展速度較快,各個專業都急需博士、教授等高端人才。為了能夠吸納人才,學校給的待遇力度比較大。
各大高校為吸引人才不斷“加碼”,也引發了一些教師待遇公平問題。
比如,離職時被忻州師院索賠51萬的教師賈某青就認為自己遭遇校方不公正待遇。作為2018年畢業的博士,她無法享受忻州師院2019年出臺的博士引進政策。對此,校方稱,在學校的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即使無法滿足所有博士的經濟要求,也會在科研、課題等方面向他們傾斜,把他們當“自家人”。
“學院培養的博士是我們自家的孩子,如果他們不滿意學院的待遇和環境,我們會想盡辦法改善待遇,提供更好的環境,這也是我們的職責。我們一直在努力將學院建設得更好,以此留下人才。”曹瑞東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