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應對習慣性負面心態?這里有兩條思維方式
陶然、銀娟、劉慶 人衛健康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概念,他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他們在實驗中先是將狗固定在架子上進行電擊,狗既不能預料也不能控制這些電擊。在這之后,他們把狗放在一個中間用矮板墻隔開的實驗室里,讓它們學習回避電擊。電擊前10秒室內亮燈,狗只要跳過板墻就可以回避電擊,對于一般的狗來講,這是非常容易學會的行為,可是實驗中的狗絕大部分沒有學會回避電擊,它們先是亂抓亂叫,后來干脆趴在地板上甘心忍受電擊,不進行任何反應。塞里格曼認為,這一實驗結果表明,動物在有了“某些外部事件無法控制”的經驗之后,會產生一種叫做習得性無助感的心理狀態,這種無助感會使動物表現出反應性降低的消極行為,妨礙新的學習。后來,在以人為被試的許多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動物變得非常被動,它放棄逃跑的努力,盡管事實上它是有能力去避開緊張性刺激,但只要它主觀上確定自己無法避開,就陷入無望,坐以待斃。
人一旦陷入習得無助性的狀態,同樣很難相信自己能夠去自我解脫,從而陷入了悲哀沮喪的深淵并不試圖逃走,習得性無助往往伴隨著身體和心理狀態的普遍惡化,易患上胃潰瘍并放棄了對任何社交或性行為的努力。
習得性無助的現象表現出的是認知、動機、情緒上的一套缺陷,所以人們在遭遇不可控事件后,便出現各種功能缺陷——解決問題困難、動機被削弱、消極思維和負性情緒等。從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出,我們不能輕易批評或被人批評自己的人格或能力,人格和能力是屬于相對穩定的物質和因素,這些是很難讓人抱有希望去做出積極改變的。
假使一個人“不努力”還可以再去通過“努力”獲得成績,可如果我們假設自己很笨,那就是再努力都無濟于事,連努力的方向都沒有,只能表現得無助而無奈。
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自己不行的原因,并不是來自于我們所經歷的種種挫折以及失敗,而是經歷了這些事件之后我們所產生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壓力,影響了我們的自我認知,于是對自己的能力、意志力等個性品質產生了懷疑。往往這種懷疑會使我們盡量回避與外界接觸企圖減緩自卑的壓力,時間長了,這種逃避心理會使我們遇到更大的壓力,一個悲觀無助的人不會處理他的負性情緒,采取逃避的態度還會給他帶來更多的全面情緒問題的爆發。
習得性無助實驗中那一動不動的狗并不是真的不能逃離電擊,而是被電擊的已經絕望了。“絕望”只是它心里的一個念頭和想法,這并代表一定是“真實”。這條狗原本是可以逃離電擊痛苦的,但需要狗在壓力之下能保留希望并且做出努力。同樣,我們人類在絕望情境之下,不能像那條狗似的坐以待斃,我們要與悲觀的想法保持一些距離,退后一步時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給自己一點時間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就像一座高山橫在面前,我們只有從遠處才能看清楚也許高山沒有那么險峻,可是在山底下只能被嚇住了。
我們去躲避令人不安的想法可以用來一時的急救,但絕對不是一個長遠的好辦法,長遠之計還是應該和自己的無助和消極思維做一番駁斥,去理論一番,去改變習慣性的負面思維,使自己不再頹喪。心理大師貝克的認知理論解釋了抑郁癥的核心是:有關自我、世界和未來的消極觀念。這些觀念來源于認知上的錯誤解釋,例如災難擴大化和過度概括化、夸張化,情緒調節需要我們對事件重新進行評價。最有效的反駁技術就是去搜尋證據,來證明被你扭曲了的事實,通常我們都能輕易辦到,去發現真相,因為真相就在你身邊,最后總能發現:你的悲觀是沒有足夠證據來支持的,仔細去想想:“你真的是班里成績最差的嗎?”“你真的是世界上最丑的嗎?”“是很多人或所有人都不喜歡你嗎?”“你跳舞、唱歌不好,打球也不行嗎?”“你打球也不行,難道玩拼圖也不行嗎?”
另外一個反駁技術就是發現“其他可能性”。通常一件事情的發生不會只有一個原因,是由多個原因引起的。如果你考試沒考好,下面幾項都可能是沒有考好的原因:試題的難度,老師的公平程度,考試時的身心狀態,你的聰明程度,你用于復習的時間。悲觀者每次都能找出最永久、最人格化很難去改變的原因,比如自己的聰明程度。既然原因多多,為什么要挑對自己殺傷力最強的原因呢?所以可問自己:可不可以用其他方式來看待這件事?當你成為反駁高手,將會把習得性無助轉變成習得性樂觀,其實不良的情緒和行為不一定直接和不好的事有關,它們直接來自你對不好的事的看法,一旦發現你心情不好、很焦慮或生氣時,你就問:“我對自己說了些什么?”也許有時你的想法是對的,那么就思考如何改變困境,防止不好的事惡化。通常情況下,我們的消極想法是不正確的,多練習這種反駁之道,一旦形成反駁消極想法的習慣,你就會快樂許多。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種方法與所謂的“積極思維”是有區別的,積極思維是讓自己嘗試去相信美好的話,例如:“每一天,我都會越來越好,我都會越來越漂亮,越來越討人喜歡,越來越聰明。”這些話沒有根據,有時還與事實相反。大多數受過教育、理性思維或批判性思維的人無法相信這種毫無依據的話,反而認為是胡說八道、信口開河。而習得性樂觀是要實事求是,需要證據的。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只是機械地重復那些積極、貌似自信飽滿的話,并不能改善心情和增加成就感,我們的目的是尊重事實,但是排除過度不合理的消極想法,不去選擇最壞的可能性,不要把一點小事看成大災難,而打擊自己。
增加元氣的生活建議聞花香和果香
曬太陽
看星空
靠大樹
聽鳥語
穿布鞋
吃粗糧
讀古詩
深呼吸
慢散步
多冥想
發發呆
遠離無意義地用電腦
遠離無聊擺弄手機
遠離游戲
節制看電視
遠離黃色信息
晚上十點入睡
能走路不坐車
《尋覓心靈快樂——解讀中國人的情緒》
出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作者:陶然、銀娟、劉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