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浦東開發開放:國家戰略的先行先試與示范意義
浦東開發開放已進入了而立之年。三十年彈指一揮間,浦東從昔日阡陌縱橫、發展滯后的農村地區,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城區:城市基礎設施煥然一新、總部經濟集聚、先進制造業和現代化服務業共同發展、城鄉一體化協調推進、城市功能與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從1990年的60.24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27萬億元,以占上海市1/5的面積、1/4的人口,貢獻了1/3的GDP。同時,浦東也成為承擔國家改革開放發展戰略的先行先試區、重大制度創新示范的試驗田,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生動縮影,成為世界觀察中國發展的重要窗口。浦東以在全國改革開放中創造的若干“首個”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新效應和新標桿,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向世人表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發展前景。
1、堅持國際化、高標準發展的理念
浦東奇跡的取得,在于從一開始就堅持了國際化視野和高標準發展的理念,確保浦東開發開放始終保持高起點規劃。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就提出了開發浦東的設想。雖然當時出發點是為了疏解浦西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但人們很快認識到,浦東開發開放更要瞄準國際前沿,體現開放發展的趨勢。在隨后的幾年里,上海圍繞浦東開發組織各類專家論證會、國際研討會進行可行性研究和規劃,逐漸形成了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基本認識。1988年,上海市提出了“開發浦東,建設國際化、樞紐化、現代化的世界一流新市區”的發展設想。
自1990年4月黨中央明確宣布浦東開發開放大戰略以來,浦東開發開放堅持規劃先行和引領,在全國率先采取國際咨詢會、國際競爭性招標方式,既提高了規劃的國際化水平,也提升了浦東開發開放的國際影響力。浦東的建設者始終“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從項目論證到項目實施,從設計理念到功能定位,都體現了浦東開發開放對標國際一流、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浦東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高水平的投資貿易規則,發揮自貿試驗區的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由此可見,始終堅持“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國際化、高標準的發展規劃和戰略設計,是造就浦東發展奇跡的重要基礎。
2、做好重大制度創新示范的試驗田
浦東開發開放能夠始終堅持國際化理念,還在于其最初就被賦予參與全球經濟競爭排頭兵的使命。
20世紀80年代末,鄧小平同志從國際大環境出發,提出“要把進一步開放的旗幟打出去”,并指出“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在這樣的背景下,浦東開發開放向世界表明,中國將繼續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之后,這面旗幟從初期的上海地方發展戰略和構想,上升為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2001年加入WTO后,浦東在開發開放中進一步參與全球經濟競爭,深度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全方位參與全球經濟競爭和發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全方位融入WTO的信心、決心和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浦東承擔起建設全方位高水平開放經濟的新使命,從2013年起,承擔了第一個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戰略任務以及后來的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建設的新使命,率先推動從要素市場開放到制度性開放的創新和試驗,率先以全方位開放發展的實際行動向世界表明中國堅持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的信心和決心。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浦東發展的意義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義,在于敢闖敢試、先行先試,在于排頭兵的作用”。正是這一發展目標和定位,造就了浦東速度奇跡,引領浦東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3、以開放促進改革和制度創新
浦東開發開放堅持國際化發展并參與全球競爭,在邏輯上就必然會順應市場化機制,這也注定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會伴隨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和體制機制再造。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注重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對內搞活,以適應當時大規模招商引資和趕超增長的需要。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人們發現改革與開放的內在關系發生了某種變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某些進展和實際效果,有可能趕不上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此時的浦東開發開放,更加注重開放引領開發,通過培育開放性制度和功能性政策,積極引導新區開發建設;更加注重通過順應經濟全球化規律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邏輯,引導政府職能轉變。2001年以后,黨和政府從國際化發展的趨勢出發,賦予浦東新區率先實施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按照市場化、法治化的基本要求,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城鄉二元結構改革、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國資國企改革、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等,積極探索并率先建立與WTO規則相適應的市場經濟運行體制和機制。2013年浦東承擔第一個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戰略任務,明確提出并堅持形成制度創新的高地,積極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大力推動制度變革,著力于建設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正是因為始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倒逼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創新,浦東新區在獲得長足發展的同時,率先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創新成果。
4、提升城市能級與核心競爭力
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的競爭與合作,突出表現為世界城市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一個城市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參與全球經濟,關鍵看這個城市的經濟能級、城市功能與核心競爭力。國家賦予上海建設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目的在于加快培育和提升上海的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以更好地參與全球經濟競爭。
浦東新區作為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核心承載區,30年來始終把堅持提升城市能級與核心競爭力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不斷加快核心承載區的形態與功能建設。20世紀90年代,以加快建設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外高橋保稅區、金橋技術開發區、張江科技園區為引領,推動浦東開發的空間新格局,培育上海的國際金融、國際航運、國際貿易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全球科技創新能力。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利用主場館在浦東的機遇,浦東新區加大對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城市管理等城市綜合功能的全面提升,加快建設功能性、樞紐型、網絡化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包括浦東國際機場二期工程、新的交通軌道設施體系,等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浦東開發開放更加聚焦城市核心功能與競爭力的提升,全面聚焦“五個中心”建設,形成開放與創新協同發展新格局,造就了今日浦東以外高橋港、洋山深水港為主體的上海集裝箱吞吐量全球第一、浦東機場貨郵吞吐量全球第三的世界級的經濟能級,提升了陸家嘴金融城、張江科學城、上海自貿試驗區等許多核心功能區的優勢,集聚了330多家跨國公司總部以及許多重要的大宗商品和要素市場體系。正是這些強大的城市集聚和輻射功能,奠定了新時代上海服務長三角一體化、服務長江經濟帶、服務全國、影響世界的強大城市能級與核心競爭力。
5、堅持產業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浦東開發開放緊抓產業布局,發展服務業和制造業,在核心功能區建立了全國第一個金融貿易區、出口加工區以及全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吸引外資金融機構及中外合資的零售企業、物流企業等,引導和培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后,浦東順應全球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流動的趨勢,不斷加快制造業升級,特別是借助張江科技園區和平臺,引進并發展電子信息、汽車產業、成套設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浦東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建設張江綜合國家科學中心為載體,全面加快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區建設,加快自貿區與自主創新聯動發展,推動人才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基本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一大批如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項目、大平臺、大基地紛紛落地浦東,開花結果。值得注意的是,浦東在開發開放中,一方面注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互動,努力實現產城融合和城鄉融合發展,不斷滿足城鄉居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避免了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出現的“產業空心化”問題。浦東通過不斷夯實產業基礎和實體經濟發展,推動金融中心與科創中心聯動,為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浦東樣板。
6、發揮國家戰略的示范引領作用
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相促進,是我國改革開放非常重要的一條經驗。浦東開發開放的成功,為全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經驗,最大程度上發揮了國家戰略先行先試和示范引領的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浦東在實施開發開放戰略中便率先探索了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為全國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要素市場體系提供了重要經驗。進入21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浦東以全國首個自貿試驗區建設為抓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要求,積極探索建立與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政府監管體系,在全國率先建立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證照分離”改革、市場監管體系改革、“單一窗口”辦理、海關監管改革、本外幣一體化運作的FT賬戶制度等一系列高標準、高水平的制度創新,為全國自貿區建設和新時代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供了大量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發揮了敢闖敢試、先行先試的排頭兵作用。
三十而立,浦東開發開放創造了奇跡。面向未來,浦東將繼續高舉開放旗幟,在引領上海現代化建設、推動改革開放創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特大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進一步發揮好“窗口作用、示范意義”,在形成“四大功能”、推進三項新的重大戰略任務、打造城市“四大品牌”中,繼續秉持“敢闖敢試、先行先試”的精神,奮力創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奇跡。
(作者: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執筆人:權衡)
(原題為《浦東開發開放:國家戰略的先行先試與示范意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