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民國稿費:魯迅千字6元,茅盾月薪50元,曹禺的《雷雨》沒給錢
李勇軍 鳳凰網讀書
在我國近代出版史上,稿酬制度是出版系統工程的一個重要環節,20世紀30年代曾有過一段出版稿費的“黃金期”。
01
一般標準:千字二至三元
1934年1月,《大公報》采納胡適的建議,開設《星期評論》專欄。它的基本作者隊伍是以胡適為首的名流學者,包括丁文江、翁文灝、陳振先、梁漱溟、傅斯年、楊振聲、蔣廷黻等。該欄刊發的文章是按篇付酬,每篇稿費40元。在當時,這是極其罕見的高標準。這里僅舉幾例來印證——
《申報月刊》第3卷第1號(1934年1月):
投寄之稿經本社揭載后即每篇酌致酬金自10元至200元……投稿人如欲自定數目者亦請預先聲明。
《申報月刊》創刊號封面:周刊第1卷第1期;《申報每周增刊》封面《旅行雜志》第8卷第1號(1934年1月):
投寄之稿刊載后酌致酬如下:甲、文字每千酬現金2至10元.藝術照片或圖畫每幀酬現金5角至10元;乙、每篇或每幀酌酬上海銀行禮券或本雜志:尤有關系之文稿及藝術照片圖畫等特別從優議酬。
《太白》第1卷第6期(1934年12月5日):
文稿一經登載,每千字奉酬現金2元到5元。
另據作家茅盾、編輯俞頌華等相關“當事人”的回憶,可以判定在20世紀30年代,千字2元至3元是最通行的稿費標準。
02
每月二十元可維持基本生活
1932年,徐鑄成擔任《大公報》特派記者兼駐漢辦事處主任。據他回憶,當時白米3元一石,雞蛋1元可買120個。那時他“除薪給貳百元外,又兼為滬、寧兩家報紙發新聞電,共為百元。加上湖北分館之津貼(年有一千余元),生活頗為富?!薄#ā缎扈T成回憶錄》)
徐鑄成的工資有過數次調整:1929年秋,他回宜興老家結婚。一個月后接到報社老總胡政之來信,說為了照顧他的生活,報社決定調他到天津工作,月薪改為70元(此前改任記者時,月薪已由20元升至40元)。這樣,“可以勉強維持一個家庭的生活?!毙扈T成開始做記者是“半工半讀”的.到1930年他才大學畢業。
據孔昭愷回憶,《大公報》采用的是“高薪政策”。比如,老總級人物像胡政之、張季鸞月薪各300元。以此為前提,報社要求自己的編輯記者們,不許在外面有兼職,也不許拿其他的錢(指灰色收入)??妆救恕斑@兩年一直加薪,到1933年是140元”。(《舊大公報坐科記》)
胡政之(右二)、張季鸞(右三)1939年合影上述這些都堪稱高薪的例子。一般認為:在當時如果每月收入20元,便可以維持基本生活了。比如:
1934年11月30日.魯迅在內山書店初次會見蕭軍、蕭紅,并帶他們到白俄咖啡館,便是當場給了他們20元生活費。
1932年,夏衍、錢杏屯、鄭伯奇應約擔任明星電影公司的“編劇顧問”,對方給他們的報酬是每月付“車馬費”50元。
1935年,經周建人介紹,楊蔭深到商務印書館工作。他被安排在出版科校書股,主要工作是和另一位同事編《出版周刊》(商務對外宣傳本版圖書的刊物)。那時,新進員工必須經過3個月的試用期:試用期滿,“館中為我加工資5元,我已心滿意足?!?/p>
1935年3月,郁達夫在《新小說》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小說《唯命論者》,主人公的月工資是38元6角——他是一位有二十多年教齡的小學教師。
這一時期,圖書稿酬大約有三種基本支付形式:
(1)固定稿費,一般按千字為單位計算;
(2)版稅,又稱為“提成費”、“版費”;
(3)買斷版權,又稱“作價購稿”。我們今天沿用的基本上仍是上述三種形式。不過那時,按慣例一般每年在“三節”(春節、端午、中秋)核對實際銷數結算。
上海當時的版稅標準一般在10%-25%之間。例如,1921年泰東圖書局答應郭沫若的版稅是10%:胡適在新月社自訂的版稅標準是初版15%,再版20%;北新書局支付魯迅著作的版稅一般是20%,甚至達到25%。而商務印書館為梁啟超定的標準高達40%。
03
1927-1937年間物價較穩定
1927年前后,夏衍有過一段靠譯稿為生的時期(經朋友介紹,他給章錫琛的開明書店譯稿)。他每天一大早便起床,并給自己規定每天至少譯2000字。當時翻譯稿費大約是千字2元.這樣每月他就可以有120元的收入。
夏衍,中國近代著名文學、 電影、戲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 中國左翼電影運動的開拓者、 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代表作:《狂流》《春蠶》《秋瑾傳》《上海屋檐下》《包身工》《祝?!贰讹L云兒女》《考驗》1929年,26歲的錢歌川從長沙來到大都市上海“闖天下”。經開明書店總編輯夏丏尊推薦,他進入中華書局,初任編輯即拿到了120元的月薪。而當時,中華書局一位叫吳鐵聲的職員,當時的崗位是繕校,月薪才25元:吳本人除去房租5元,寄家里10元,剩下的10元尚可以維持個人開銷——由此也可推算出當時的物價指數。
著名學者、翻譯家何兆武(主要譯著有盧梭《社會契約論》和羅素《西方哲學史》等)出生于1921年,1937年秋天在他離開北京時剛滿16歲。據他回憶:抗日戰爭以前,一個學生每月的生活費10塊錢左右就夠了。在學校吃飯能有五塊多錢,一天三頓就吃得不錯,即:吃細糧不吃粗糧,菜的質量也還可以,至少保證你吃飽,不限量。何的父親是一位中級技術人員,每月有一兩百塊錢的收入。當時,一位小學老師月薪大概30塊錢,資格老的話可能拿到四五十塊:著名中學的老師(比如何所在的北師大附中)一個月能入近兩百塊錢。而教授的收入能達到300塊,甚至500塊(比如馮友蘭)。再比如胡適,名氣大,兼職多,收入更高。1936年湖南省主席何鍵請他作演講,一次就送了5000大洋。(《上學記》)
甚至從1927年再往前推10年,日常生活開支、稿費標準等也基本穩定。
1916年8月,從北京大學預科(三年)畢業的茅盾(原名沈德鴻)到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英文部任職。他當時的月薪是24元。滿5個月之后即第二年的正月,調整為30元——上浮了6元。據茅盾回憶,當時商務對翻譯作品開出的稿費是千字1~2元;只有對林紓(琴南)按千字6元計算。
茅盾在1918、1919年先后各增薪10元,為薪達到50元。加上他平時不斷給《時事新報》的副刊《學燈》等寫稿,每月的稿費也達到40元左右。
按照商務印書館的常規,工作一二年可以加薪,5元為度,最高可以達到50元——但那時大概要工作十來年了。也有一進來就達到月薪50元以上的,那都是在社會上做過事,況且本來就拿過較高的薪水。(《我走過的道路》)
1921年,從北京鐵路管理專門學校畢業不久的鄭振鐸剛到商務印書館時,編譯所所長高夢旦與他談到工資,他說,只要60元就行了。初進商務,一般至多月薪30元,鄭卻不了解情況。但高夢旦笑笑,竟然點頭同意。
04
超低或超高的特例
1934年7月,曹禺的成名作《雷雨》在《文學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刊出。不過曹禺沒有拿到一分錢稿費,因為刊物當時的經費很困難。
《文學季刊》即便是大名鼎鼎的《論語》半月刊,能否正常發放稿費都值得懷疑。因為林祖達在擔任《論語》編輯之前,便是因為索要稿費才與邵洵美得以相識的。林早年就讀于無錫國學專修館和上海持志大學,1936年4月,他的文章《談談子路》在《論語》第85期發表,然而左等右等,直到兩個月后卻既無刊物寄來,也未見到稿費,于是給邵洵美寫信催問。邵告訴他“稿費已通知會計處結算”——而該刊上明明寫的是稿費應是“每月底發出”。(《滬上名刊——(論語)談往》)
據茅盾回憶,他在協助朱元善編輯《學生雜志》期間,采用學生來稿不寄現金稿費,只發購書券,數額臨時填寫,從2元至10元不等,憑此券可以購買商務出版的圖書。1924年,14歲的費孝通向《少年雜志》投稿,他的第一篇作品《秀才先生的惡作劇》(署名:費北)發表后,得到的便是購書券。
但同樣在商務印書館主辦的刊物上發表文章,該館給名流學者梁啟超開出的則是天價稿費。1922年10月7日,梁氏寫完《大乘起信論》,自感“此文頗極得意”。張元濟也極推崇,便馬上將該文擠進最新一期的《東方雜志》,并通知他,以后他的文章在商務的刊物上發表稿費為千字20元——這是商務從未開過的高稿酬;當時該館給胡適開的稿費也不過千字6元。這其中,一方面由于梁的聲望很高,更主要的是同業競爭(梁的不少高足在中華書局任職)。
梁的作品多,稿費高。1925年他在一封信中寫道:“商務印書館售書費,兩節共收到將近五千元。”商務給梁氏更優厚的待遇是:“自印包售、六折算賬、印費先墊?!?/p>
05
“特殊”稿費
眾所周知,林紓(琴南)是清末民初翻譯家中的怪才。他不懂外語,但卻不影響“林譯小說”風靡一時。林氏一生翻譯小說163種,大部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如前所述,商務給林氏開的稿費為千字6元,而當時翻譯稿費一般只有千字1~2元。查閱《張元濟日記》可以看到,林氏后期的一些譯作,或文字過于粗糙,或內容太低俗,張身為高層管理者,有時卻不得不親自動手校改潤色。即使最終實在無法出版的,也稿酬照付。即便如此,這位“大主顧”還是寫信給編譯所負責人高夢旦,說過去十幾年來商務支付稿費時,計算字數不夠精確;言下之意,希望能給補回一些。高安排實習生謝菊曾從圖書館借出一整套林譯小說,逐字重新計算。謝辦事相當認真,重新核算之下,漏算的字數超過10萬。于是最后竟又給補發了六百多元稿費。
林紓(1852—1924),近代文學家、翻譯家。辛亥革命后,入北洋軍人徐樹錚所辦正志學校教學,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專以譯書售稿與賣文賣畫為生。曾創辦“蒼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學院前身。工詩古文辭,以意譯外國名家小說見稱於時。陳獨秀也領到過一筆特殊稿費:1928年上半年,在國民黨獄中的陳氏撰寫的《中國拼音文字》想售與商務印書館出版,被婉拒;但是張元濟經與王云五、胡適、傅斯年、趙元任等人商量后,決定贈送給陳幾千元稿費——嚴格來說應稱作“退稿費”;不過遠比一般作者正式出版的稿費要高。(《出版巨擘——張元濟傳》)另外,胡適在北大期間,曾在暑假中應邀到商務印書館“視事”。后來商務送他1000元。胡適“不愿受,力勸夢旦收回,我只消500元便可供這一個半月的費用了”。又說:“我并不想做短工得錢。我不過是一時高興來看看,使我知道商務的內容,增長一點見識……我若居心拿錢,便應該守他們的規矩了?!薄@筆收入,也可以算作“特殊稿費”吧。
本文節選自
《再見,老雜志》作者: 李勇軍
出版社: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 細節中的民國記錄
出版年: 2010-3
責編 |_童_指杏花村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網絡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原標題:《民國稿費:魯迅千字6元,茅盾月薪50元,曹禺的《雷雨》沒給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