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鑫富紀實】行走最不方便的人走得最遠
蔣鑫富
當我感到悲哀,信念暗淡下去,為不幸被剝奪而痛苦時,我對自己的心說,依仗安寧,虔誠!努力升華自己,超越自己的痛苦……。
——泰戈爾
校門前的魯谷峻(右)與本文作者蔣鑫富。
遲到的開頭
我心中,有一個行走最不方便的人。
他,正從遠方,很自信地向我走來。
因為是同窗,從老早想到,這個題目的意思,到現在開始落筆,如何寫好這個“行走最不方便的人”?期間,我已用了十年,或者說更長的時間。
是我口頭說說而已?是我寫作效率太低?還是我把這個人給忘了?如果有人這樣發問,那我就會搖搖頭,擺擺手,再是點點頭,感激向我發問的人。
因為,我要用我的內心來回答——我沒有忘記,沒有一天不記著這個人和想寫的這個題目。要知道此時此刻,筆下的人物,正準備著呼之欲出,出現在我的眼前。
他,將帶給我驚喜,帶給我思索,帶給我力量。雖然他確實遠在天邊,但我要說他近在眼前的理由是:他心里,從沒相信和承認自己是一個——行走最不便且走不遠的人!
誰?是誰在歲月中,經歷著我這個題目的漫長考問?魯谷峻。一個在云貴高原,將近天命之年的江南水鄉的兒子。他說,他的本名叫國晶,這是他25歲前,在魯迅故鄉紹興從出生,到成長一直使用的名字。
而,谷峻的名字,是他25歲之后,也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他為自己當作筆名,專門取用之今的名字。
冥冥之中,仿佛早就與現在腳下那片多情的土地,有著不解之緣的谷峻,對此作過這樣一個解釋:其實,魯谷峻是他在紹興時,第一次發表詩歌用過的筆名。
上篇:老師和同學
1.農家子弟
我記得,我曾對他的解釋作過這樣的說明:谷峻,生在紹興,但卻屬于云貴高原上的黔南都勻,這名字中的谷,是山谷的谷;峻,是叢山峻嶺的峻,谷和峻拼在一起,那就是谷峻他命中注定的立足生根之地!
如今,谷峻在黔南都勻的確立足了,根基立得又穩又實,實——在事業上開了花,結了果。穩——在生活上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賢惠聰穎的妻子和好學上進的兒子,給了他最大的安慰。
本來,我是沒有必要說這些話的。為何要著急地說,是因為谷峻不同于我們正常人,他卻以正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成了一個令正常人敬佩的大寫的人。讓我們看看他寫下的自白: 我是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當我呱呱墜落地時,母親喂我的第一樣東西便是黃連……
二歲時,病魔奪走了我的雙腿;十五歲時,“大學夢”又被擊得粉碎。我懂事了,強迫自己把眼淚流進血管。從此,我開始走路——人們用腳,我用手!
我對自己說,不要流淚,眼淚和熱血同樣珍貴;也不要哭泣,聲音,要留著唱歌……
摔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再摔倒,再爬起來……在無垠的曠野里,我只有咬著冷冷的牙,發出幾聲長嘯!
我不是強者。吃苦是我唯一可以選擇的選擇,而絕非我天生喜歡吃苦。因為對我來說,不吃苦就是沉淪,就是滅亡。我不想,也不可能靠別人施舍活著,就只有憑自己的雙手拼——這便是我的人生。現實,沒有給我留第二條路。
我常常感到累,很想停下來息一會,想玩,也想偷懶。然而,每當這時,我總也會想起我身后的千萬雙眼睛。于是,我就狠狠地給自己抽鞭子,逼著自己前行!
我不會忘記,自己今天之所以站著,我因為無數雙手攙扶著我的緣故。
我不會忘記自己身后的這些目光,是他們——促我前進,一如既往!
路,還很長……
2.塵封的記憶
谷峻是我的同學。
應該說,我結識谷峻(其實讀中學時他一直用的是國晶的名字)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記得第一次聽到魯國晶的名字,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走出本村的新豐小學校門不久,也就是剛剛跨進公社辦的上蔣初中那天。
當時,我們初中的校園,在上蔣村中心位置的一個臺門,叫馬家臺門。臺門有四進,我們初一(2)班的教室在第二進靠東側樓的樓下,五十六個小腦袋在二十八張課桌之間,一排排地分三列擠在車箱一樣狹長的空間里。
同學們看到在高高的雙扇木門上框,裝有上下課用的一只電鈴。
鈴,有碗口那么大,大家只要一聽其聲聲作響,總是一副行色匆匆的樣子。
下課了,多半是急著朝廁所那邊跑;上課了,就紛紛往自己的座位上鉆。在學校,成天的時光就是老老實實泡在課堂里,座位上,聽老師講課、提問;看同學舉手,再聽同學回答和老師點評。然后,就是大家靜靜地做作業或自習。
坐在位置上的國晶,平平常常,好象看不出與別的同學們有什么兩樣。
起初,我坐在國晶的后兩排。我們相互的交往雖然才開始,但是通過課余的接觸和課間遞紙條的舉動,很快就沒了陌生感。記得教室的東墻有兩扇花格的木窗,窗外有一片竹林,林間有嘰嘰喳喳的麻雀,有呼呼不停的清風,還有徐徐飄落的枯黃的竹葉。說實話,我的注意力常常被這充滿生機的窗口所吸引。
有趣的是,我與國晶的目光曾多次在窗口相遇。
面對有趣的瞬間,我們比試過一種眼力,那是一種用作業簿上的紙折成紙箭,然后瞄準同一棵竹,看誰能命中。折紙箭,一次就折上十多支。我們一手捏著一把紙箭,另一只手高舉著一支將要飛出去的紙箭,作瞄準狀。呵,我看國晶往往在似射非射之間,噗哧一下,不知不覺地紙箭飛出去了。
中了,果然又中了。
對于一些玩法,國晶是有兩下子的,他的手,有勁,眼力又好,命中率在班上數一數二。
班主任是個給我們教語文和歷史課的女老師,教風嚴謹。國晶給班主任的第一印象很深,深在他寫得一手好字,長著一個好記性,尤其是作文有深厚的底子。
開學的頭幾天,同學們在課前總要猜測一下將要進門的班主任會是咋副摸樣——是一副兇相?還是一臉和氣?每當鈴聲過后,一雙雙出神的眼睛,望著虛掩的雙扇木門之間將要出現的班主任身影,心里總顯得有點緊張和膽怯。
老師的腳步聲伴隨著推門的吱嘎聲,我們的講臺上,有了班主任的形象。她,一副溫和沉靜的表情,一手放下一沓書本,一手拿起一本學生名冊說:“上課前,先點一下名!”
接著,她用眼神在短短的幾秒鐘時間里,與我們全班同學作完交流,便將目光收回到了花名冊上。這時,我看老師伸了一下下巴,又呼呼地兩下,用她嘴里向上吹出的風,吹動了幾下遮擋在額頭上自然卷曲的劉海。然后,老師自報家門說,她姓徐,叫徐月舫,是我們的班主任。每周,五節語文課和三節歷史課都由她來上。
點名時,徐老師一個個報著,也一個個看著學生站起來,一聲聲聽著應答:到!
于我,聽到魯國晶的名字,特別留意。國晶從嘴里剛喊出響而亮的一個字。
“到!”
同學們與我一樣,也把目光集中到了這個聲音發出的地方。因為這個喊“到”的人,一下子沒有從座位上站起,徐老師的點名聲和舉著花名冊的手,只好隨目光一起,落在了國晶的座位上。
老師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金邊眼鏡,低下頭,從鏡框上方望著正在作起立準備的學生——國晶,瘦而小的個子,落在座位的前幾排。只見不慌不忙地先將雙手在課桌上用力一撐,然后上身再左右搖晃了幾下,一個的蓄著短發的腦袋便在一片烏黑的腦袋中凸現了出來。
原來,國晶與同學們有著大的不同。
要說他的不同,其實主要是在他的“不便”上。疾病過早地剝奪了他象正常人一樣行走的權力,他的雙腿因小兒麻痹癥留下了終生殘疾。我曾許多次望著他隨搖搖擺擺的雙腿搖晃著的腦袋瓜子,感嘆他能搖晃出許多精彩的地方。
有一次,徐老師給我們講完“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這首毛澤東的七律詩《長征》后,哪知國晶起了詩興,課后就寫了一首,交給老師。
老師看了,仿佛不相信出自國晶之手似的吃了一驚,說好,寫得蠻好。
最后,老師高興得馬上把詩抄到黑板上,像講哪位著名詩人寫的詩一樣,給我們一字一句地作了講解。遺撼的是國晶的這首詩,如今我已記不全了,但還能依稀記起詩中講當年紅軍身處“前有戟,后有戈”這樣一種絕境的詩句。
老師對“戟”和“戈”專門講解說,這是古代一種合戈、矛為一體的長柄兵器,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戟在商代即已出現,西周時也有用于作戰的,但似不普遍。到了春秋時期,戟,已成為常用兵器之一。
春秋前期,魯隱公十一年(前712年),鄭國在伐許前授兵時,即有子都拔棘逐穎考叔的事發生。魯莊公四年(前690年),楚伐隨,“授師子焉”,說明楚國已用戟裝備軍隊了。《說文解字》上說,“戟,有枝兵也?!笔且环N戈的柲頂有矛形尖刺裝置的兵器,少數是戈和刀的合體。以前者居多,后者發現的僅限于西周時代。
不論是戈、矛或戈、刀的合體,其形式都符合“有枝兵”的特點。我為自已遇上了一個講起“文史”來頭頭是道的老師慶幸,也為身邊有一位聰明過人的同學而自豪。
后來的日子,全班同學的興趣漸漸跟著班主任上課的感覺走了。早自修,徐老師叫國晶在黑板上寫上每天要大家必背的五個成語,什么“百步穿楊”、什么“夜郎自大”等。一本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的《漢語成語小詞典》,成了當時我們班上的搶手貨。同學們你考我,我考你,用成語接龍,用成語造句,而國晶總是一個裁判的角色。
與這樣的同學走得近些,再近些,是我當時的內心。于是,一下課我便跑到國晶的座位上,問這問那,看他寫字,聽他呤詩。
沒幾天,我們就成了知交。
3.結交永恒
國晶,也是個性情中人。
當我叫他寫幾個字,我可以當作字貼去練習時,他呵呵一笑說:“好呀!作為知交應該留個字據。”
我被國晶的話打動了。于是,從風剛發的新本子上撕下了兩頁白紙,對中晶說:“兩人簽訂個條約之類的東西,讓我帶回家去,給父親和哥哥看看,我有一個好朋友了!”
國晶點點頭,若有所思地朝我笑了笑。然后,他拿起一支鋼筆,在白紙上寫下了《友好互助合作條約》一行粗壯有力的大字,下面是條約的正文?,F在,這頁紙雖然早已不知去向,但全文的主要內容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條約的大意是初一(2)班蔣、魯倆自愿結為好友,雙方首先在遵循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爭取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紅色接班人。最后是祝愿蔣、魯的友誼萬古長青!
末了,我們各自簽上自己的名字,還按了指印。
放學回家,我把這天與國晶訂的條約拿給大哥和二哥看。哥倆拿過條約,喜出望外!在煤油燈下,他們認真地讀了起來。
大哥說,這條約上的字,寫得一個是一個,活閃閃的,老辣的很。
看完,哥倆對我說,一定要好好向國晶學習!我默默地點著頭。
不久,公社在駐地鳳凰山腳下,給我們學校建起了新的校舍,有初中的,也有高中的,都是兩年制,校名叫“上蔣中學”。這樣,對國晶來說,最大的好處是,他從此可以少走二三里路了。
他們村在西邊,叫腰鼓山。我們村在東邊,叫刁泥山。這兩個村,原本是同一個村。中間隔著一條河,相距老的學校各有七八里路,而相距新的學校,只有五六里路。
去學校,要走過三座橋,還要走過筑在碧綠田野上的那一條長長的機耕路。我再穿過一個叫澄江的村莊,就到新校的門口了。
國晶呢?無法與我同路,同行。
從他們村去學校,他也要走過三座橋。還要走過一段彎彎曲曲的盤山小路,接著是筑在田畈里高高低低的一條石板路。這樣,國晶只要再爬上幾十級臺階,抬眼就能望見學校的西入口了。
新校舍座北朝南,我們的教室在西首邊。
早自修時,火紅的太陽悄悄爬上山崗,給光禿禿的山坡(那時無法封山,樹枝和雜草都被當作柴火和肥料收拾光了),披上了無限的光芒。
我一次次欣賞著學校所在地的風光。原來,地底下還擁有戰國貴族墓葬區,這更是鳳凰山上的別樣風景。
當我一次次看著滿頭大汗的國晶,是從朝霞中興沖沖走進教室大門來的。每一次,與國晶結伴走來上學的那一位同學,總是走在國晶的旁邊當護衛,身上還背著國晶和他自己的兩只書包。
巧的是后來,這位名叫魯伯順的同學,竟然成了我的同桌。
不幸的是他的右手,很小時候因患肌肉痿縮癥,胳膊很細,細得使不出力來,他就全依靠左手做事。這樣,伯順左手的勁也就特別大。國晶腿腳不好使,一旦有了依附物,他的兩只手就可以著力了。同學起哄時,我見過他們倆在座位上一起扳手腕時,各自咬著牙關僵持著勝負難分的精彩場面。
魯迅筆下的紹興水鄉。
好事來了。
這年初冬,教室里安裝了一只小喇叭。有同學覺著新鮮,問給我們上物理課的樓曉敏老師,說小喇叭能把在校辦的那只話筒里說的話、唱的歌一一放出來,這是物理反應,還是化學反應?樓老師先是一愣,想這位同學咋問出這樣的問題?很快,樓老師憨厚地一笑說,這是“物理反應”。
同學聽了,又問為什么?
因為,磁場的強弱,在小喇叭的紙盆里產生振動,將聲波傳到人的耳朵里,聲波使耳膜產生振動,這樣,就能聽到真實的話語和歌聲了。樓老師耐心地解釋說。
課后,向樓老師提問題的這位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學,大聲喊著國晶的名字,說要比比在座位的過道上,不用腿腳,看誰走得快?國晶答應了。結果,提問題的同學被國晶比下去了。國晶最擅長在教室里、課桌間,從這邊到那邊,再從那邊到這邊,靠雙手撐著身體來來回回地蹦蹦跳跳了。比下去的同學不甘心,又從書包里拿出八號鉛絲做的一把彈槍,說要與國晶比眼力,目標就是墻角上的那只小喇叭,看誰能一槍打中?國晶又答應了。結果,國晶又把他比下去了。不過,上課后,國晶吃批評了。班主任徐老師說他:“你為什么一槍將小喇叭上布打破,難道小喇叭上的布,惹你什么了?嗯!”
國晶撓撓頭皮,說不出話來。
“那是坐最后面一排的高個子叫他打的!”我插話道。
徐老師轉過臉,朝我使了個白眼說:“沒你的事!”
事后,學校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以“學制要縮短,教育要改革”為重點的“學工、學農、學軍”活動。
動員會上,校長說,我們學校要辦印刷廠、要在山坡上開荒種地、還要請復員軍人給我們作“提高警惕、保衛祖國”的報告。
4.學工學農學軍
一時間,學校的氣氛變得嚴肅而緊張了許多。
班上,不少別過紅小兵標牌的同學,紛紛申請加入紅衛兵。我與國晶都是從紅小兵成長為紅衛兵的學生,認為自己戴著紅衛兵袖套,應該成為學工、學農、學軍的積極分子。這樣,課余和禮拜天的時間,我們不是去油印塑料袋,就是去山坡上種菜澆糞。
那年月,地里最缺的是肥料,學校給每個班級下指標,我們放學回家就忙著去拔草拾雞糞鴨糞豬糞,再叫家里人幫著送到學校。
為看完成任務的進度情況,班主任專門將教室后面的黑板辟出一半,用于公布積肥的帳目。板書和刻鋼板,是國晶的拿手戲。當時,我曾懷疑國晶的有關課程的分數高,也與老師叫他刻過期中和期末的油印試卷相關。其實,這是我的一個誤區。
高中畢業前夕,學校舉行了一次題為《我的理想》的命題作文比賽。我的主題思想是:做一個象張思德一樣,為人民服務的子弟兵。國晶的理想是:當一個人民教師。
老師將作文本發給我們后,現場寫,要求用一節課的時間完成。結果,國晶得了全校第一名,而我只得了第三名。頒發獎狀這天,老師叫他向全校學生談作文的體會,他開始有些不好意思,接著一陣掌聲使他鼓起了勇氣。他說:“自己主要是花了些笨功夫,每天都背《漢語成語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詞條。”
原來是這么回事。
飛著黃泥灰塵的操場上,一片安靜。
有同學向站在臺上的國晶發問說:“果真如此,就請教一個字,兒子的子,中間一橫往上去——孑,念啥?在詞典的哪一頁?沒等國晶回答,又有同學發問說:“兒子的子,中間一橫向下去——孓,念啥?意思呢?”
國晶想了想說:“孑孓這兩個字,在第幾頁,是右列末尾的一個詞條,讀jiejue,都是上聲,指蚊子的幼蟲,是蚊子的卵在水中孵化出來的,體細長,游泳時身體一屈一伸。通稱跟頭蟲。詞目有:【孑然】形容孤獨,如孑然一身?!炬葸z】指遭受兵災等大變故,多數人死亡后遺留下的少數人。
說完,又是一陣掌聲,送國晶回到隊列之中。
我拉了拉剛入列的國晶的手,問能不能讓我再讀一讀他本子上獲獎的那篇作文。他說:“行,給你!”
接過作文本子,我打開一看,老師用紅筆寫著一個大大的“優”字,下面有兩行肯定性的評語,令人羨慕。國晶看著我說,他里面一共用了七八個成語,老師夸他個個用得妥貼、精彩。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我們的中學生活就要結束了。
5.我哥給國晶修雨傘
在屈指可數的那幾天里,天公并沒有作美。國晶在上學的路上,遇上了雷陣雨。風雨中,他幸虧手中的傘松掉得快,要不肯定連人帶傘一起,會被吹倒在爛田里。
等到國晶站在教室門口的那一刻,他的衣服已濕透了。我上前問他這是怎么啦?他說:“雨傘翻肚,傘骨都被風折斷了。”
看他收著損壞的傘,一副肉痛的樣子。我安慰他說:“不要緊,修一修,還能用!”
“還能修?”國晶圓睜著眼問我。我說:“我大哥能把這傘修好!”
學得一手鐵匠手藝的我大哥,除了農閑時節外出打鐵,為家里掙點油鹽醬醋的小錢。
我哥是個助人為樂的人,平時在生產隊勞動間隙,他還學會了給社員們理發、修雨傘。當我踏著暮色,從學校回到家里后,頭一樁事體,就是叫大哥給國晶修雨傘。當即,大哥就把雨傘拆散架了。我問哥:“不拆行勿行?”
大哥說:“勿行,因為需要更換傘柄,但家里沒有現成的傘柄。”
怎么辦?
我急。大哥也急。
哪知道,為了我和我的好朋友,大哥吃過夜飯,就悄悄溜出去獨自冒險了。等他回來,我才明白,他原來去村后一座小山上砍淡竹了。那時,村里滿山的竹子全是公家的,統一由大隊副業隊的人管著。
如果,社員要是私自上山砍了一支,被人舉報或抓住,規定要扣罰兩天的工分,還要在村口一爿小店的黑板上張貼改悔書。
望著一支青綠的竹子,我為大哥捏了一把汗。
畢竟,這在當時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
第二天。我早早地到了學校。
窗外。遠處,是田畈里社員開早工忙碌的身影;近處,是幾棵晨風中微微抖動的苦楝樹。透過淡淡的霧靄,我看到了走路一搖一擺的一個熟悉的人,正從一條小河的對岸,向我走來。
他,是國晶。當我把大哥修好的雨傘交到他手中時,國晶感動得差點落下淚來。他打開書包,從鉛筆盒里取出四張面值一角的縐巴巴的紙幣,作為工錢,叫我放學回家后,一定得交給我大哥。我沒收!我怎么能收工錢呢?國晶感激地說:“這實在是過意不去的,過意不去的?!?/p>
次日。我到校時,國晶已在座位上用功了。他見我從他身邊招呼著走過,說:“等等,給你一樣東西!”說完,他就從課桌肚里拿出一節甘蔗,塞到我手里。我看了看這節甘蔗,青皮的,粗粗壯壯,上面還刻了四個凹進去的大字:友誼長存。
下課后,他對我說:“嘗嘗腰鼓山的甘蔗,蠻甜,蠻鮮,蠻水啰格!”
“誰能舍得把這節甘蔗吃掉,拿著看看比吃著還有味道哩!”聽我這么一說,國晶一臉燦然。
6.高考前后
苦盡甘來。
面對決定人生命運的1979年高考,我最想說的是——我們班是榮幸的!
由樓曉敏老師帶隊,我們去了當時被稱譽為“山溝溝里飛出金鳳凰”的富盛中學考點,參加高考。
走近考場,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
高考作文,占語文總分的40%。考題是,改寫《陳依玲的故事》。結果,國晶文科總分中的語文成績,是紹興縣第一名,浙江省第五名。他,滿懷喜悅地填報了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志愿。同時,我最不愿說的是——我們班也是不幸的!全班竟然沒有一個人跨進這年的大學校門。
為什么?
原因可以說出許許多多。但是,原因終究代替不了考卷上的分數。
可是,國晶的分數是可以上重點大學的分數呀,為什么?
因為他——是一個殘疾人,一個行走最不放便的殘疾人。
就在國晶呆若木雞而又神情恍惚的時候,大隊小學里的一位老師對他說,叫他給有關領導寫信求助,或許還有一線希望。這位好心人的點撥,似乎讓他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他開始發狂似地給縣省有關部門領導寫信,像祥林嫂般一遍遍訴說著自己的遭遇??尚乓环夥饧某?,他母親幾個月從雞屁股里積攢下來的那點可憐的鹽巴錢,都被國晶化作了郵資。
可惜,那些信件如泥牛入海,杳無音訊……!
就在他黯然灰心之際,終于等來郵遞員的好消息。這是給魯家送來的一個印著大紅宋體字的牛皮信封。
國晶強按住自己“砰砰”亂跳的心,默默地祈求著它能給自己帶來喜訊。拆開一看,里面印著幾行短短的鉛字:“魯國晶同志,你好!你的來信收悉,我們對你的境遇深表同情。你的情況不是個別的,我們將向有關部門反映。相信在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國家里,是不會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的……”信的下面蓋著一個“省高校招生委員會”的公章——這是他收到的第一封回信,以后也陸續收到過幾封。雖然大都寥寥數語,而且對他而言,也并無多少實質性的幫助。但失望之余,國晶的心頭依然涌起一絲暖意。
是啊,那么多連自己都不認識的人都在關心著自己,自己并不是一個被社會所遺棄的人。
這對困境中的他來說,不能不算是一個莫大的安慰??!事后國晶思來想去,覺得也難怪,那時在政府部門當中,既沒有“殘聯”,更沒有“殘疾人保障法”,像他這樣的遭遇,也應是意料中的事了……在鄉村漆黑的夜晚,國晶常常一遍,又一遍地翻出那些信來,然后在燈光下默默地讀。
信紙上面的那些有限的文字,如希望的火種,在國晶的心底燃燒。
7.一張黑白照片
陽光總在風雨后。
之后,上蔣公社的一二把手,開始向國晶伸出了溫暖的手。國晶因此走進了與公社機關靠在一起的“五七企業”的大門。他坐在一張帳桌前,成了一名寫寫算算的會計。
我呢?用國晶的話說:“別怕,天生我才必有用!”那年深秋,我應征入伍,去了南京部隊,成了一名和平時期天天上戰場(檢修彈藥)的解放軍戰士。
離別這天,我在鄉親們的鑼鼓聲中上船,到公社機關的輪船碼頭上岸,向接兵部隊首長報到。那一刻,國晶早早地在岸邊等候著我,向我招手了。我對他說,在入伍登記表中有何特長和愛好這一欄中,我填了“寫作和書法”,心里總感到有點虛。國晶又給我壯膽說:“別這樣,你一到部隊,就寫一篇《當我融進熔爐的時候》,給首長看看。”
好!好!我揮揮手,以倒走的方式,向國晶示意。
一年后,一封來自故鄉的信件,到了南京。
我從通訊戰士手中,驚喜地接過信。一看,是國晶的筆跡,信中還夾了一張他自己的一寸照,黑白的。
照片上的國晶,剃著一個小平頭,穿著茄克衫,高高的顴骨,挺挺的鼻梁,炯炯有神的眼睛,面露笑容。
看著,看著!我突然發現照片背面還有字,是他用藍墨水鋼筆給自己寫的兩行字:你不該笑!因為,你還沒有到笑的時候!
我理解國晶,這是他發自心底的話意。
與魯谷峻和他的妻子小李(左)在校門外。
中篇:風華正茂再相會
心有多遠,人,就可以走多遠。
國晶的心,有多遠?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但他心系名山大川,我略知一二。他明白自己東走西奔游歷名勝古跡不是他的長處,然而恰恰正是這個局限,成就了他好學好奇充滿對美好世界的想往。
從書上,他了解中外人文歷史地理知識,從親朋友好友那里,他聽他們講述出門在外時親身感受的難忘記憶。這樣,他從理性到感性,不斷積累和豐富自己的人生。他沒有去過臺灣的日月潭和阿麗山,但他寫出了日月潭和阿麗山的壯美,神奇。他之前沒有跋涉過南國山山水水,但他寫出了對南國的相思。
8.心有多遠
彈指一揮間,二十年過去了。
當我從部隊轉業,回到家鄉后的一個個日子里,關于國晶的近況和國晶的家,總是讓我時不時地有一種掛念,在心頭。
因為部隊的特殊性和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我與國晶自走出學校大門后,便天各一方,許多年不曾相見。其間,我幾次從城里回到老家去打聽過國晶的消息,卻幾次都只能聽到一些他的零零碎碎的事。一天,我找到了他老家的親人。
從國晶親人的嘴里,我聽到了留在我記憶中關于國晶去向的一段空白。
國晶的母親,是一位堅強而充滿智慧的慈母。他喊自己的兒子,習慣叫阿晶。她說,阿晶的出生給家里帶來了好一陣喜慶。的確,在農村,窮苦人家常把兒子看成未來的希望。然而不到兩歲,這個可憐的孩子患上了小兒麻痹癥,全家也隨之跌入深淵。
有一年,國晶的父親脊椎骨折。當這個極“不正?!钡男』镒?,從別人同情的目光中,回到徒有四壁的家時,病床上的父親和滿眼淚光的母親,讓這個一向不屈的男子漢默默流淚了。
困難并沒有擊垮“軟腿”的阿晶,在家人的支持下,他用功讀書,金榜題名。
但命運卻跟他開了一次天大的玩笑——因為殘疾,他的大學夢只能成為一個永遠的夢!
生活以事實告訴了他——理想是美好的,可現實卻常常是殘酷的。為掙一口飯吃,國晶本來連走路也邁不穩的步子,卻不得不扛起鋤頭走向了田野。他開始在生產隊干起了農活,可想而知,等待他的是一次次在田地里栽倒的結果。
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國晶在親人的盼望和等待中,從遙遠的黔南他鄉回到了久別的故土。
從親人的口中,他得知我從部隊回到了家鄉一家報社的消息,興沖沖地尋問上門來了。
9.相會時刻
我喜出望外,特意將老同學安排在縣府二招吃住。
記得那是一個月色濃濃的夜晚,我同時叫來了我們的班主任徐月舫和樓曉敏,還有同班同學蔣金耿、范堯興、魯曉舫、湯良等同學。我們在二招吃過晚飯后,回房間圍坐在一起,說長道短,各自聊起了家常。
最后,我們一個個都靜靜地聽起了遠道來的客人——國晶的艱難經歷。
他說,是腰鼓山這個小山村生養了他,對家鄉的情和愛,他是幾天幾夜也講不完的。尤其是在他參加生產隊勞動的那些日子里,鄉親們把他從爛泥田里拉起來,身上都是淤青,可是除了同情,誰又能幫他改變如此的命運呢?
憑他這樣的情況,做農活等于讓他落地獄……后來怎么辦呢?大家問。
順著問話,國晶說,農活他也做了三四年。烈日將他的皮一層層曬脫。一個人站在猛日頭下,他常常這樣想:自己的希望到底在哪里啊?……他頓了頓,又說,但他決不能就這樣,甘心過著實在難以過去的日子!
難道自己的人生就將在這樣的煎熬中,悄然湮滅嗎?想想在苦難中還有那么多人在支持著他,他想不能就這么消沉下去。
當時,他最樸素的想法,就是要對得起那些關心他的人,更不能讓關心和關愛他的人失望!
10.如“另一半”的愛花
有一個人,是他一輩子也不會忘記的。
國晶說,在他最艱難的時候,這個人向他伸出了一雙溫暖的手。這是一雙城里人的手,雖然白嫩,小巧,但手勁不小,在隊里的女社員中,也算是一把好手。在之后的日子里,這雙手給國晶指引著努力的方向。
她,叫愛花。國晶說,她是紹興最后一批知青,原是一家大型國有企業的會計。因為讀書成績好,她支農前,本來已被推薦去上大學,結果被擠下來,給人頂替了。同是天涯冷落人。那年,愛花在腰鼓山村里,知道了國晶的情況后,開始悄悄地關心起了國晶。仿佛有一種特別的緣分,國晶和愛花的志趣蠻相投。
夏夜。從田里干完農活回家的國晶,忙里偷閑,常常一頭鉆進那間臨河的小屋,在煤油燈下讀書,習字。
記得國晶家這間小屋臨窗的地方,有一張小桌,桌下有兩只空酒壇,這是國晶伏案時專門用來對付蚊子的絕招。
如何使得?國晶拎來兩桶河水,將水倒入壇中,落座后,就將自己的雙腳伸入壇中,好!這樣,雙腳既不會遭蚊子叮咬又涼爽舒服。
城里來的愛花,從窗外張望著一個農家子弟,是如何在專心致志用功的情景。
她,看在恨里,記在心上。為眼前小她幾歲的國晶,這種求知精神所敬佩。
一陣涼風吹來,如豆的燈火和著窗柵的影子,在國晶的眼里飄舞。
這時,愛花的身影出現在了國晶的面前。
國晶一愣,望著天生麗質,留一頭齊肩短發的愛花,國晶從愛花關切的眼神里,感受到了一種的內心的觸動。
和善的愛花開口時,輕輕叫了一聲國晶,嘴角邊露出一絲甜甜的笑。
國晶轉過身,也呵呵一笑。這時,愛花順手從桌上拿過一本書,這是國晶正在查閱的一本小小的《新華字典》。她說,這本字典的容量太小了,她在認國晶作弟弟的同時,打算用有限的幾十塊錢積蓄,專程去一趟大上海,給國晶買一部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辭?!贰?/p>
這天,她還問了國晶的近況,說國晶的事她都聽人說了……人在這種時候有點灰心也是正常的,她叫國晶不應這樣長期消沉下去……,臨走時,她將自己隨身帶來的一本珍藏多年的書,有雙手送給了國晶。
這本薄薄的書,雖已破舊泛黃,連封面封底都脫落了,但在牛皮紙糊的封皮上,依然端端正正地寫著《老人與?!匪膫€娟秀的鋼筆字。國晶捧著這本并不算厚的書,心卻被深深感動了——為海明威,為圣地亞哥,更為善良的知青姐姐!
從此,這本普普通通的書,便成了國晶苦難歲月里的精神支柱和良師益友。
因勞作而使雙腿疼痛,這對國晶這條漢子來說,算不上什么。
在鄉村如豆的燈光下,仿佛海明威借圣地亞哥之口,在與國晶徹夜長談:“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讀到這里,他的心情再也無法平靜。
他看到了濁浪滔天的加勒比海上,一位渾身血污的老人,正跟嗜血的惡鯊進行著殊死搏斗的悲壯場面……。是啊,人雖可以暫時戰敗,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遠也打不垮的!
國晶暗暗對自己說,雖因殘腿未能上大學,卻還有健康的眼睛和雙手,還有健全的頭腦,有什么理由自暴自棄呢?“是的,他一定要重新站起來!
書中,老漁民圣地亞哥的英雄行為讓我羞愧,給我啟迪,更使我振奮。他決心從頭做起,向厄運挑戰!沒有教材和復習資料,就四處托人,向村里的老師、同學和朋友們借;白天沒有時間,就擠晚上睡覺的時間學。
一個個閃光的名字在眼前浮現:屈原、杜甫、魯迅、高爾基、雨果、巴爾扎克……如饑餓的人撲倒在面包上,只要找得到的書,他都如饑似渴地找來閱讀。
在上個世紀的1970年代末,在農村,要借書和買書是一件難上難的事,尤其是那些自學考試的書和參考資料,總是十借九空。
他跑到鎮上的書店里,也常常撲空……。村里老師和知青們的書借完了,他就一次次顛簸著往鄉文化站里跑;文化站里的書看得也差不多了,他就拜托溜回城去的知青們回村時給搜尋些舊書來,或者請他們代買。他的父親母親,多少年里未曾給他添過一件像樣的衣衫,卻一直從牙縫里默默地擠出分分厘厘來給兒子買書。每念及此,國晶都心懷愧疚而又感激終生!
求知,求索,求真,讓國晶感悟到生命的禪機,感悟到從歷史深處發出的對生命的謳歌和吶喊,更讓他看到了另一方絢麗多彩的天空……一本好書,讓國晶找到了人生的支點。
國晶喜出望外。
春暖花開的一天,當他從愛花手中接過上中下三本一部沉甸甸的大《辭?!?,感激得不知說什么好。他一個勁地道謝,她一個勁地給予鼓勵。就這樣,兩顆對未來的前景有執著追求的心,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當時,國晶熱衷文學寫作的同時,總是見縫插針地練習書法藝術中的點、橫、撇、捺、豎、彎、鉤。然后,他開始從一本顏真卿的字帖入手,到后來對著名家、名貼,如以書圣王羲之為代表的《蘭亭集序》,從這篇千古一絕的作品中,領悟了什么是魏晉風度,什么是散文文風、什么是書畫同景,等等。
所有這些,愛花看在眼里,愛在心里。她因為讀過不少文學名著,對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有自己固執的看法。她勸國晶不要走文學的路,應該走書法創作之路。這樣,至少不管有什么風浪,能少些麻煩,保個平安。
愛花大姐一句句冷靜分析的話語,似春風細雨,滋潤著國晶求知若渴的心田。
從此,國晶白天下田干農活,晚上就擠睡覺的時間練書法……自他落榜的事,在城鄉傳開,最后,是知青大姐的鼓勵讓他有了前進的方向。這是一條漫長的而艱難的自學之路。
八十年代初的紹興農村,與魯迅筆下的水鄉沒有太多的變化。尤其對農村青年來說,文化生活極其單調而枯燥。而國晶的生活,遠遠要比一般的年青人難過得多。
悶熱的夏夜,別人都去納涼了,他卻在小屋里揮汗如雨;白雪皚皚的冬夜,人們早已進入溫暖的夢鄉,刺骨的寒風讓他的殘腿痛得象貓咬一樣。
幾年如一日,功不負苦心人。1983年,《紹興日報》刊登了國晶書法處女作,隨后,他的數十件作品又在省、市及全國性比賽中獲獎。他榮幸地加入了紹興市書法家協會,還被評為“浙江省青年讀書活動積極分子”。
前兩年,由他創作的一幅反映浙江人艱苦創業的“四千精神”中的——“千辛萬苦”書法作品,高高懸掛在學院的校史館里,作為浙江唯一的外國語院校,國晶的作品在激勵著“越秀”師生奮發圖強。
透過國晶書法作品的背后,作為與他最親近的同學,我聽到了他內心在流血的一些往事。
那是1985年的一天,好不容易在鄉政府謀得一個“出納”差事的國晶,在一位領導的關照下,靠著一手過硬書法和自己的刻苦勤奮,有了立足之地。
何曾料到,正當他潛心案頭的事業時,一位新來的書記竟以他殘疾“有礙觀瞻”為由,把他辭掉了,可憐的國晶再一次被無情打擊。也就是從這天起,他不得不拖著殘腿離開紹興到外地打工……。那一刻,他是多么無奈,多么無助??!
國晶只好拿起筆,給當地的主要領導寫了一封信。信中,他講了自己的實際情況,請求政府給予適當的照顧。信寫出后,國晶一天又一天地等呀等,等了好多天,一直沒有等到半點回音。
國晶很失望。
而這時的愛花大姐,已經回城。但她牽掛的還是國晶,他放心不下。由于,信仰的自由,她回城后雙手捧起了一本黑色封面的《新舊約全書》。
一個寒冬的下午,她突然想到一件事:她要當面給國晶送去福音,并向上帝發誓!從城里到她支農的國晶他村里,如果坐不上輪船班次,就只能用雙腳沿山路走上幾個小時才行。
哪知當她走到半路時,天上下起了鵝毛大雪。
愛花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到村口的石橋上時,天色已近灰暗。她在橋上碰到一位小伙子,便打聽國晶是否在家。小伙子就是國晶家旁邊的鄰居,還是國晶的同學。
當國晶通過傳話,知道愛花在橋上等他去的消息,便馬上出門去見知青大姐了。
寒風中,國晶叫過大姐,要愛花先去他們家里再說??墒?,沒想到愛花就說不去,并一再對國晶說,她是專程給他送福音來的,如果相信,就立馬跟著她在雪地上跪下來,向上帝發誓,國晶答應了。
愛花念念有詞。她說一句,國晶跟一句。
最后,國晶不知自己都說了些什么。
語畢,愛花叫國晶回家,她就掉頭往回城里走了。
國晶回到家里還是放心不下,他又一路找她去了。因為天黑了,愛花不知不覺地走錯了路,她往公社所在地的方向去了,這是與城里相反的方向。
等國晶跟上她的蹤影,愛花感受到了弟弟給她的一種深情。就這樣,他們倆一前一后,形影相隨地走了好遠一段路。
愛花叫國晶不要送了,她自己會走回去的。
那天,她走到城里,踏進家門,夜已經很深了。
愛花到家后,上樓去了。她父母不清楚女兒這是怎么啦?想問,但又把到了嘴邊的話咽回了肚里。
時光流水般地打磨著留在國晶與愛花心中的往事。
有一年的春天,牽掛著愛花的國晶,上城去了她家看望。
在一個古色古香的臺門里,愛花的父母熱情地接待著一位鄉下來的客人。
當國晶知道愛花一直在樓上,很少下樓的情況后,心里真是忐忑不安。在國晶的期盼中,愛花下樓來了。她先朝國晶看了幾眼,然后對他說,沒事的話,可以走了。
天哪?我的天哪!愛花怎么一下子會變成這個樣子了呢?國晶感到很吃驚,也很難過。
從愛花家人的話里,國晶明白了愛花是在個人問題上,精神受到了剌激。
原來,愛花她,將嫁人,嫁給一個在火車站煤場干重體力活的搬運工人。
國晶看著愛花家人的神色,也不好說什么。就這樣,他打過招呼準備走了。這時,樓上的愛花聽到國晶要回去了,便下樓來送行。
她不想讓國晶成為一個出賣秘密的人,于是對國晶再三叮囑這樣一句話:雪地里對著蒼天的發誓,不能告訴任何人,一定。
國晶點點頭,走了。
之后,國晶只是偶爾打聽過一些關于愛花的生活狀況。
然而,聽到的總是些不這么順的事,有的甚至有些凄苦的事兒。
從那時起,國晶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讓自己變得強大,才能拯救自己,才能有力量去幫助別人!
不久,地處紹興柯橋的一家名叫“王星記扇廠”的百年老字號,打聽到國晶有書法特長,要他去從事寫扇面、特別是微書、微雕的工種,還說如果活做得出色,有可能被轉為大集體的正式工,這樣戶口也可以農轉非了。國晶聽了,欣然前往。
之后,在這一地處浙江紹興柯橋區(原紹興縣)新城一角的“王星記扇廠”,正坐落在蕭甬鐵路和104國道邊,與柯橋老區委、區府駐地叫市岔地方的“季家臺門”緊挨在一起,只是這爿廠隨著業務的萎縮,成為新城建設的拆遷對象,剛剛被夷為平地。
二十多年前,國晶在這爿效益不錯的廠里,呆了幾年。
那時,他埋頭在一盞工作臺燈下,專心致志地寫著扇面上閃著金光的微書。
寫呀,寫呀,一天,一天,國晶常常寫到頭昏眼花的地步,才松口氣,再接著干。
盡管如此,那轉正的事,要有下文,似乎很難。
怎么辦?就這么一直干下去嗎?國晶自覺長年累月,身體恐難支撐。說到底,這也一碗青春飯。
11.古城的革命斗爭
一個偶然的機會,給國晶帶來了一線希望。
本來,這機會和希望,可以早早地降臨到國晶頭上,為何這么說?以國晶父母的意思,那叫“一家不知得一家事,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這是一件什么事?一本什么經?
對此,回故鄉紹興的國晶,住在我給他安排下榻的地方。這是位于古城紹興塔山腳下的稽山賓館(原稱縣二招),內心難以平靜。
他望著窗外濃濃的夜色,手指古塔說,他母親就出生在這塔山腳下,他母親的母親,也就外婆,嫁入的是紹興城內一戶生意人家。
抗日戰爭時期,在紹興淪陷這年,他們逃到鄉下避難,才使他父親遇上了城里出來的姑娘。
國晶母親雖不識得字,但能講不少故事,知道如何相夫教子,她還有弟妹。
在國晶很小的時候,他就從外婆的嘴里,知道了母親和大姨、二姨她們,是跟著外公、外婆從城里逃難出去的。
日本佬進攻紹興城時,原先在城里做小生意的外公拖兒攜女,帶著全家四口逃到離城五十多里外的鄉下避難。
哪料到沒多久,生性耿直的外公因不愿為虎作倀,竟遭鄰村一惡霸地主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被惡霸勾結的土匪殺害于紹興城郊的——皋埠上蔣攢宮宋六陵(該惡霸地主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鎮壓)。
小腳伶仃、孤苦無依的外婆遭此厄運,走投無路,不得不忍痛將三個閨女一個個出嫁,以謀生計。
從此,國晶的母親便在這顛沛流離的國難家仇中,匆匆結束了短暫的豆蔻年華,由一個文弱的城里嬌囡,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繁重的鄉村生活。最終,他母親被歲月磨礪,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鄉村農婦。
生下國晶以后,為娘的暗下決心,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好好上學念書,哪怕自己最苦最累也心甘情愿。
為了報家仇,國晶的母親說,有文化的舅舅,決心與惡霸地主家展開生死搏斗。
不久,這消息就傳到了惡霸馮桂相的耳朵里,他馬上派下手上門,叫國晶舅舅去馮桂相那里。
國晶舅舅不從,下手給了幾天考慮時間,說完不快而去。
當馮桂相一聽到下手說,對方不從的話語,覺得失了威風,火氣一下子上來了。于是,對下手說,三天后,叫國晶舅舅不從,也得從。否則,就是敬酒不吃,吃罰酒。
國晶舅舅聽到風聲,有了防備。
這天,月黑風高。馮桂相的下手趕到國晶家門口,舅舅見前門被把住了,就急中生智,看準了后樓窗。
當時,他的姐姐(國晶母親)馬上撕開一條被單,打上結,叫舅舅抓住被單從窗口滑下去,然后逃走。
開始,舅舅一直往南邊逃,逃著逃發現了屁股后面的追兵。原來,大地主家的下手聽到后門的響動,猜到了要帶回去的人,已經往南邊的山上跑了。
南邊,那是紹興有名的宋六陵,群山環抱,松濤陣陣。
谷間,一條依山傍溪的砂石路,彎彎曲曲向著密林延伸。舅舅耳邊傳來一串急促的腳步聲,他停住了腳步,在路邊的一個隱避處作臥倒狀,等追兵從自己身邊路過。
然而,舅舅的希望還是落空了,他被惡霸地主家精明的下手發現了。
這樣,只能正面迎敵,與之決一死戰。他一手握著木棍、一手抓起石塊猛然朝追兵砸去。
結果,兩個追兵一個被舅舅擊中了身體,倒在了血泊中,另一個見狀,拔腿就跑回去了。
惡霸是不好惹的。國晶舅舅知道自己,已無退路,況且要不了多久就會有更多帶刀帶槍的追兵趕來。就這樣,有膽有識的舅舅,橫下一條心,決定投奔革命隊伍去了。
那年,陳毅領導的新四軍在皖南根據地名聲顯赫。舅舅當機立斷,向北,向北。
當他后來成為一名革命戰士,轉戰大江南北,英勇殺敵,立下戰功時,他已被黨培養成了一名指揮員。
解放后,國晶舅舅放棄了留在北京工作的機會,主動要求到條件比較艱苦的大西南去,建功立業。這樣,他就被組織上安排在了貴州省擔任重要領導職務。
遺憾的是舅舅終因戰爭年代,長期騎馬,屁股騎爛了,留下一身疾病,沒幾年就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舅舅有兩個兒子,那是革命的后代,也是國晶的表兄弟。他們后來都被安排在貴陽的政府機關和文教部門工作。
正當國晶處于走投無路的時候,母親想到了遠在貴陽的這兩個外甥,她想叫他們給國晶幫幫忙,或許國晶憑著自己的文化特長,能找個事做,能有口飯吃。
12.南下!南下
一家人左思右想,覺得只能照母親想的路子走走看。
這天夜里,慈祥的母親拿起針線,為國晶縫縫補補,打點行裝,準備包裹。老人家有個想得細、藏在心底的預防萬一的妙法,那就是將東湊西借準備好的一百塊錢,用小塑料袋密封后,悄悄縫進了國晶一條過冬穿的褲的褲腰里。
臨行時,她對兒子說,出門在外,千里迢迢,如果到了身無分文,萬不得已的地步時,就把褲腰拆開,不要挨餓。
國晶聽了,心一沉,眼淚嘩地流了下來。
次日,他母親早早地借來一只烏篷船,將它沖洗得干干凈凈,又忙碌著默默地為他整理行裝。
那天,為娘的只陪著兒子幽幽地說話,啥都不讓其沾手。晚飯時,母親又端上一只燉好的雞來,對國晶說:這是母親特地為他做的,叫他多吃些……兒子吃了這雞(記),到最遠的地方都會記得母親的!
聽著母親的話,國晶鼻子一酸,淚水頓時盈滿了他的眼眶。他把雞腿扯下來,塞到母親的碗里,母親嗔著他,背轉身躲來躲去,說啥也不肯吃。
第二天一早,母親送兒子到八九里外的皋埠火車站去。
他雙腿不便,無法走遠路,只好走水路用船送。當整個村莊還在昏暗中沉睡著的時候,只有幾點寒星掛在黑漆漆的天空中,顯得格外寂寥而清冷。
國晶父親,在船尾邊劃船邊掌舵,母親在船梢扳著槳。
四野闃無人跡,耳邊只有“咿咿呀呀”的槳聲在空寂的江面上回響著。黎明前的小河泛著微光,潺潺的流水聲從船底傳來,讓人想起魯迅筆下也坐著烏篷船回故鄉的情景……在他父親一明一滅的一點紅紅的煙火里,母親真是一路的叮嚀。
看國晶摸索著,想從船艙爬過去替娘扳槳,他母親忙叫他別亂動??粗鵀槟锏囊黄鹨环蓮澒瓨拥纳碥|,兒子的心里不禁陣陣隱痛,一種深深的負疚之情涌上國晶心頭。
看!這悠悠的浙東古運河;聽!這河面上潺潺的水聲。在河兩岸,風吹稻花的沙沙聲,為這位行走最不便的人,送行。
回望遠去的村莊,此刻的國晶心想:可愛的家鄉,難道你真的容不下一個愿意自食其力的殘疾青年?他想不通,他不愿與故鄉說告別,說再見。
母親轉過身,揉了揉紅腫的雙眼?;剡^臉,露出一臉的笑容,面對兒子揮揮手說:“去吧,我苦難的兒子!
國晶情不自禁地從車窗里伸出手,向親人,向故鄉,向自己失落的夢鄉,揮手,示別。此次遠走他鄉,不知何時踏上歸程。他,帶著惆悵,帶著向往,帶著囑托,投進了黔南那片心中的高原的懷抱。
花前月下。
下篇:在夜郎國這片多情的土地上
到南國,置身黔南苗嶺、紅水河、都柳江的秀美景色之間,國晶捧起了沈從文的《邊城》。
與作品中湘西的溪水、人家、老人、女孩和黃狗相似的情致,徐徐展現。
想起早年背過的成語典故中,古代西南夜郎國的那個叫“夜郎自大”的成語誕生地,國晶覺得生活對他有一種特別的厚愛。他幸運的是此刻自己的雙腳竟然踏在了夜郎國這片多情的土地上。他苦笑了幾聲,告誡自己可不能夜郎自大,要做個虛懷若谷的人。
出于對黔南山川的愛戀,國晶開始打出了自己曾經用過的筆名——谷峻。
13.吃“折耳根”當代課老師
貴州的一切,對谷峻來說,總是那樣新鮮、那樣的奇麗——那悠揚婉轉的侗族大歌,那古樸典雅的苗族蠟染,那風姿獨具的苗家吊腳樓,那從底到頂都由石板砌成的、沒有一竹一木的布依族石板房……然而,最使他難忘的,還是“折耳根”!
提起“折耳根”,在貴州真可謂男女老幼,無人不曉。但對于那些初次走進這塊高原黃土地的外地人來說,也許對此卻不甚了解。這倒并非說“折耳根”唯黔中大地所獨有,而是因為他們不知“折耳根”為何物,正因此,諸多外地人第一次吃“折耳根”時的狼狽也便命中注定了。
谷峻是到貴州后才知道“折耳根”的大名、并且又在吃了它一頓不大不小的苦頭之后才認識這位“仁兄”的。從紹興來到黔南,谷峻記得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勻下車的當晚,表哥曾設家宴盛情為他洗塵。
他表哥是“老三屆”大學生,在貴州工作已有三十年了。
菜飯十分豐盛,酸菜扣肉、干煸蕨菜、素燴蕈子、還有熱氣騰騰的辣椒堆得小山似的辣子炒土雞……原先他只知道表嫂是當地布依族人,和表哥一起在林場工作,想不到竟還做得這樣一手好菜。
炭火“嗶噗”作響,一家人圍著小土爐,坐成一個團圓。谷峻盡情地品嘗著高原的美酒佳肴。烈酒加上盛情,不擅飲酒的他很快便成了“關公臉”,把一家人都逗樂了。
“這里氣候高寒潮濕,可不比沿海城市,你得學會吃苞谷酒,吃辣椒,還要吃折耳根……”表哥邊笑邊對表弟谷峻說。
折耳根?這還是他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
以前,他只知道這邊的少數民族同胞熱情好客,待人接客時總是大碗敬酒,大塊吃肉,與客人一醉方休;當然,也聽人說過當地有“把螞蚱、蚯蚓和老鼠肉當佳肴待客”的事,盡管從營養學的角度他也知道這些都屬高蛋白質食物,在嶺南還有把老鼠叫“田鹿”的呢,但傳統的飲食習慣仍讓谷峻覺得匪夷所思。
所幸,這天飯局已經過半,表哥家里該不會用這些東西招待他吧?
谷峻正這樣胡思亂想著,表嫂忽然從廚房里出來,手里端著一盤菜,嘴里“嘰里咕?!钡赜盟牪欢漠數卦?,笑著跟表哥說什么。
表哥翻譯說:“這就是‘折耳根'。這里有這樣的說法,叫做‘吃過折耳根,才算貴州人'。你坐了幾天幾夜火車,這東西能開胃提神……嘗嘗吧,地道的”黔”味!”說完,對我神秘地笑笑,自己夾起一筷,嚼了起來。
谷峻猶豫著,看看盤子里的菜,倒也頗覺賞心悅目:鮮紅的辣椒、鵝黃的姜絲、翠綠的小蔥……那所謂的“折耳根”,看上去好像是什么植物的根莖,火柴梗粗細,一小節又一小節,白白嫩嫩的,乍一看,宛如去了皮的“微型甘蔗”。
這,便是“折耳根”!
后來,谷峻知道“折耳根”竟是江浙一帶被稱作“魚腥草”的野草時,他不由得茅塞頓開:嗨,難怪乎“鄉土氣息”這么濃郁,說來說去原來還是“老鄉”呢!
“魚腥草”學名蕺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氣味腥臭難聞,故又俗稱“臭菜”。它喜長在田疇地角、山坡溪邊等濕潤之地,葉心形,墨綠色,嫩時略呈暗紅,開黃白色的小花,是一味消炎解毒、潤肺止咳的良藥。《大明本草》曰,“魚腥草”于淡竹筒內煨之,敷惡瘡白禿?!侗静萁浭琛贩Q該物“治痰熱臃肺、為肺痛吐血之良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魚腥草可散熱毒痛腫”的記載。谷峻早在大隊讀小學時,有位姓王的校長對中草藥頗有研究,耳濡目染。谷峻對此也略知一二。浙東民間也常用新鮮魚腥草加食鹽舂敷治毒瘡惡疾的。但說歸說,他的腦子里怎么也無法將它和“美味佳肴”聯系起來。
江浙一帶,魚腥草可謂“臭名昭著”。
甭說吃,就連割豬草的人都對它避而遠之,但在貴州它卻出奇的吃香。
當時,農貿市場上普通青菜每五百克賣四、五角,而同樣的折耳根卻要賣八、九角甚至一元多,節假日最貴時要賣到二至三元,連一些時令蔬菜都望塵莫及。谷峻曾請教過一些“老貴州”,據他們說,折耳根最初也僅在一些家庭的餐桌上出現,主要是換換口味,吃法也較單一,大多只是涼拌,但人們發覺此物食后清新爽口,口感獨特,回味悠長,而且又能保健養生,于是“折耳根”的大名便不脛而走。
谷峻說,初來貴州的外地人,如第一次吃折耳根,肯定會大呼“上當”的,但沒過多久,就會與之難舍難分,樂此不疲了。
隨鄉入俗。落腳在表兄家里的谷峻,不久就由表兄牽線,到了一所學校,當起了代課老師,主要給學生上書法課。他自我介紹時,總喜歡把自己的名字魯谷峻,解釋為魯迅的魯,山谷的谷,祟山峻嶺的峻。
多年后,與谷峻相見時,我說他生在紹興,但卻注定屬于黔南那片多情的土地——他的名字便是最好的注釋!”谷峻點著頭,說是。
時光如流水。
轉眼一兩年過去了。谷峻一邊教書,一邊堅持自考漢語言文學的大專課程,努力把學到的知識及時用到業余文學寫作之中。
本來打算幫谷峻度過一段困難時光的表親,到了年底,開始與谷峻丟了亮話:意思是長期食宿在他們家里,總不是個事。反應靈敏的谷峻一聽話中有話,便問表哥,是不是叫他回老家?表親沒吭氣。谷峻想,這等于是一種默認。從谷峻心里打定的主意,那是不回去了的。于是,他明確說,貴州是他的家。
入夜。谷峻輾轉著怎么也睡不去,他想家了,想在遠方的母親和父親。紹興民間有句話,叫“前半夜想想自個,后半夜想想別人家”。谷峻回過頭替表親家想想,覺得他們說的也是。人,總得要靠自己。谷峻想到了書圣王羲之《蘭亭集序》中說的話:及其所之既惓,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心之興懷。是呀,就連古人也是如此感慨。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谷峻想明白了。他不想成為表親家生厭的人,或者成為表親家的一大負擔。
第二天,當表嫂說也經給他買好了回老家的車票時,谷峻很冷靜地反問了一句:是不是真的要他走?回答是:讓他先回去再說。這時,谷峻說,好!他這就走,但不是回老家,而只是從這里走出門,決不離開貴州半步。
天,轉冷了。
出了門,往何處去?高原地方,多的是溝壑,谷峻背著包裹,開始沿路討工。一個人又一個人地打探;一家單位又一家單位地問呀,找呀;沒有結果。
一天,二天,三天過去了,谷峻又累又餓,還是沒有落腳之地。當身邊的積蓄快用完的時候,谷峻在絕望中,想到了母親臨行時對他說的一番話——他打開包裹,拆開了那條過冬的褲的褲腰,從母親縫在褲腰中的一個密封小塑料袋里,谷峻取出了用來救急的一百塊錢。谷峻拿著錢,淚水止不住地往外流,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百塊錢,那分明是一顆遠方母親火熱的心呀!
越是艱辛越向前。谷峻頓時信心滿懷,他填飽了肚子,繼續趕路。
一個天色明亮的午后,有位文質彬彬教師模樣的長者,從谷峻身邊路過,谷峻把他叫住了。
當這位路過行人,看到了谷峻的不便,同時聽了谷峻只要有份文字活做,管三餐飯吃,晚上有個地方睡,不要工錢也心滿意足了的話后,一下動了惻隱之心。
于是,他告訴谷峻說,自己只是黔南民族財政學校的一個普通的老師,學??喜豢鲜樟糇鍪?,要校長才能說了算。末了,這位好心人叫谷峻跟著他,到學校去試試看。
結果,校長聽了谷峻的情況,被谷峻的處境所打動,決定先留用一個月,如果合適,雙方再談后面的事。谷峻被校方的幫助深深感動,他唯一回報的方式便是努力為他們學校做好文字工作。
有了安身之處,谷峻便有了靠山之感。他靜下心,聽從學校的安排,開始刻鋼板,油印,抄寫總結材料,寫通知、出黑板報等等,等等,只要能盡上力的活,他都做,且從不叫苦叫累。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過去了,學校沒有想叫他走的意思。他的懸著的心,也慢慢放下來了。
有一天,校長找他談話,說叫他安下心來,好好干,學校需要他。最后,校長說今后凡是涉及學校出去材料、文件,其文字把關由他最后簽定印發,這可是一個單位地地道道的“文字官”啊。
一席話,說得谷峻熱淚盈眶。
14.讀與寫讓他“顯靈”
工作間隙,谷峻開始寫些與學校、與黔南、與貴州關系緊密的文章,并將其一篇篇地投向《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中國鄉鎮企業報》、《人民文學》、《中國青年》、《東海》、《野草》等報刊。功夫不負苦心人。谷峻的心血終于換來了飄香的碩果。他寫的各類文學作品200余篇,約60萬字先后被發表。
這在黔南州,是一件破天荒的事。
兩年后,也就是二十年前的一九九O年,谷峻,因此被州委領導和宣傳部門所關注。當州委領導得知谷峻還是一名財校的臨時工時,當即批示,給谷峻轉為正式教職員工編制,同時破格錄用為國家干部。真是喜從天降,谷峻的后顧之憂竟然一朝得以解決了。
谷峻將喜訊寫成了信,告訴遠在紹興鄉下的親人,全家人高興得極了。
原以為認了苦命的谷峻母親,馬上跪到在了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面前,又叩又拜。
觀世音菩薩,在一個農村母親心里,是賴以寄托心靈的精神憩園……她認為,潛心求佛,朝天暮日地敬奉著的菩薩,終于為她顯靈了。
多少個清晨和夜晚,谷峻的母親啊,總是虔誠地點燃那盞小小的香油燈盞,在“灶司堂”前三拜九叩,喃喃為兒女默禱……啊,遠在貴州的兒子,也想以自己的虔誠,祈求善慈的佛祖,能保佑普天下的父母,與兒女們平安吉祥。
谷峻的事跡,一時間在黔南州和貴州省的報刊、電視、電臺形成了報道的熱點。
財校也因此名聲在外,尤其是學校重用人才,倡導敬業奉獻的風氣,為社會各界所推崇。
出于學先進、趕先進的考慮,學校抓住時機,專門為谷峻舉辦了個人成果展覽。
展廳里,谷峻的書法作品、文學作品、獲獎證書等,成了參觀者引以為豪的精神食糧。
當時,學校地處偏僻的山區小鎮。
每到夜晚,四周靜悄悄的,特別到了寒暑假,除了大門的門衛值班的老師,唯一留守的那就是谷峻。谷峻的住處,在一個小小的山坡上,這是一間只有十多個平方的小屋。
15.可愛的“小李”讓他有了家
星夜,谷峻透過窗柵,望著天空,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然而,令谷峻想也想不到的是,有一位姑娘,被有關他的報道事跡,與不屈的精神所深深打動,她的心正向他靠攏。
她是誰?學校醫務室的一名醫生。
陽光和暖的季節,谷峻的小屋門口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她,小谷峻幾歲,天生麗質,俊俏的個子,齊肩的短發,一雙活閃閃的眼睛,仿佛要把小屋一下望個清清楚楚似的。
聽到腳步聲,谷峻靦腆地推出門來。
一見,正是醫務室的小姑娘。谷峻笑著,讓她進屋落坐。
姑娘落落大方,伸出手與谷峻打招呼說:你好,魯谷峻先生!
她,同時向谷峻介紹說,自己姓李,木子李,叫景蓮。今后,就叫她“小李”便是。
她還說,看了谷峻的成果展覽,又看了電視上的專題、報紙上的文章,對谷峻產生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崇拜和崇敬。
谷峻被小李夸他的話,給愣住了。他回答說,其實,自己也沒有她想象的那么好。
可小李不這么看,她說,越是有水平的人,就是越謙虛謹慎得讓人親和。
出門時,小李說,她就喜歡這樣實實在在的人,有上進心和有崇高追求的人。
此后,財校小山坡上的一間小屋里,多了一種聲音,一種溫柔體貼的聲音。
小李是本地人,家里的兄弟姐妹都有較好的工作,哥哥還在政府機關管事。
當小李家人得知其個人大事有了目標,都為她高興。然而,當她說出了內心的秘密后,家人都不吭氣了。
他們問她,為什么要找谷峻這樣的人?如果,找了谷峻,今后就苦了。
家人的話,也是真話、實話。
小李聽著,心里也矛盾著。
時間一天又一天過去了。谷峻與小李的交往也多起來了。
他們倆,談理想、談人生、談生活。從書上,談到現實世界。漸漸地,谷峻對眼前這位脫俗的姑娘,真是產生了從未敢奢想過的想法。但他還是不敢說出口,生怕被人說想吃天鵝肉。
還是小李知人知心,她問谷峻,有沒有考慮過個人大事?
考慮了,又頂啥用,有誰會看得上呢?谷峻說。
不一定吧?要是眼前就有,咋說。
小李的話,讓谷峻感受到了人生無比的幸福。
一燈如豆。小窗外,一對投緣的身影迸發出了相愛的火花。
在校長眼里,看得特別順眼的小魯和小李,他們的兩雙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這天,小李跑回家,滿臉的激動,她對家里的親人說,她想好了,像谷峻這樣的人,正是自己要找的人。
小李說,她愿意嫁給谷峻,并與他幸福生活,直到永遠。
家人問她:到底看上谷峻什么?
志氣。才氣。骨氣。小李干干脆脆地說。
家人最后無話可說。只是由衷地祝愿他們幸福。
甜甜蜜蜜的日子,像花兒一樣盛開在這一對新人心頭。
婚后,有一段時間,他們曾在都勻小圍寨山上開荒種地……小李她是甕安的女兒,黔南的女兒,是一個有勇氣的善良的女人。
谷峻說,沒有她,就沒有他完整的一家,更不會有后來在上高中、讀大學、參加工作在廣州的聰明可愛的兒子。
用谷峻母親的話說,孫子的相貌,長得與谷峻小時候一模一樣。
在小李和小李的家人眼里,也是笑得合不攏嘴。
滿月的時候,兩家人一合計,將小寶寶取名為:魯奇天,小名奇奇。
16.做一個文化人
家中,好事連連。
家外,大事開始。
那就是,谷峻所在的學校,將要擴并搬遷。
不久,谷峻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調整,學校考慮到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需要辦一本內部交流的學術刊物,叫谷峻為主,負責具體的組稿和編輯工作。
谷峻覺得,只要有更能發揮自身優勢的舞臺,一定將這本刊物辦好。
一年后,學校遷址都勻甘塘鎮,新校開門啟用之時,谷峻夜以繼日,編印出來的一本刊物,取名為《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也問世了。
當在魯迅故鄉紹興,收到來自位于云貴高原東南麓黔南的一個大號牛皮信封時,信封上那熟悉的字樣,給我的是一份云貴高原特有的真情。
讀著學報里的一篇篇論文,尤其是那些充滿地域風情特色的篇章,我為谷峻高興,更為谷峻所在的學院和黔南的千家萬戶祝福!
電話的那頭,聽谷峻和小李搶著對我說,黔南,山高林密,樹繁葉茂,聚居著三十多個民族。
千百年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
尤其是苗族同胞,擅長吹奏木葉,歷史悠久。早在唐朝時期,范綽所著的《蠻書》中,就有苗族少年吹木葉的記載。
如今,在黔南的苗族和布依族同胞中,吹木葉之風仍十分盛行。無論在地頭躬耕還是在山間放牧,勞作之余,隨手在枝頭摘一片青翠碧綠的木葉,貼在唇上,含于口中,嵐氣氤氳的山間,便會有顫悠悠的木葉聲漾起,在空中裊娜,如縷如絲……若非親眼所見,真難想象一片平凡無奇的樹葉到了山里人手里,居然可以當作樂器來吹奏,也居然能吹得抑揚頓挫,舒緩有致。
那清麗之音或珠圓玉潤,或雨驟雷鳴,或激越高亢,或纏綿繾綣,讓人如醉如癡,百聞不厭!聽,這是一位苗家后生的深情歌唱——
哪天砍樹做成犁?
哪天哥妹在一起?
哥吹一支木葉調,
幾時到妹心坎里?
樹木掩映的小溪邊,流水潺潺。一陣“悉悉簌簌”的響動過后,傳來一位姑娘羞答答的歌聲——
高山木葉對摞對,
歌妹采來細細吹;
小小木葉通情意,
吹響木葉不請媒……
啊,樹葉無意,木葉卻有情。這“哩哩嚕嚕”的木葉何止是一支支原汁原味的歌?它更是情的渴望、愛的詮釋!它從大山的心坎里“汩汩”流淌而出,空谷佳音,縈繞不絕……
谷峻說,在眾多人的印象中,“夜市”總是和繁華之地連在一起的。
比如說,浦江夜市、羊城夜市等等。那么,被一些人視為“窮鄉僻地”的云貴高原的夜市又是怎樣的呢?在都勻,一個月朗星稀之夜,他興致勃勃地瀏覽了當地夜市。
高原的夜,似乎比沿海地區來得晚些。
傍晚七點多鐘,天才漸漸暗下來??罩胁粫r有歸鳥匆匆飛過。
華燈初放,夜市的帷幕便拉開了。臨街兩側,白天密匝匝的帳篷林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色彩斑讕的傘群:粉的、白的、黃的……像童話里倏然冒出的蘑菇,又使人聯想起青島的海濱。這里的街也真別致,路面全是由一砣砣形狀和顏色各異的卵石鋪成,坡度都不小于三十度。與其說是街,倒不如說是“坡”更好些。街道兩旁或桂花蓊郁,或女貞婆婆,頗具山情野趣。每到晚風送爽、繁星閃爍之時,從夜校、舞廳、影劇院和看完電視從家里出來散步的人們,便熙熙攘攘,相隨而行。
互相認識的,挑個“雅座”、或茗,或嘗鮮,或“吹牛”,或邊小酌邊談生意。間或有身穿小褂、頭佩銀飾的黛帕(苗語,即“姑娘”)和腰系蠟染圍裙的布依族少女穿梭期間。
銀鈴般的笑聲攪動一街油香,縈繞著高原皎月與臨空兀立的一座座苗家吊腳樓,活脫脫一幅民族風情畫!
黔南的夜市大多屬于綜合性夜市。本地土特產、南北果品、民族手工藝品、新潮服裝,真可謂土洋結合,五花八門!這里的夜市很特別,賣主很少大聲吆喝,顧客也極少大聲喧嘩,仿佛是雙方達成的一種默契。
而對來來往往的游客,老者靜靜地蹲在攤前吸著“老綿煙”,目光透過青煙,包含一種希冀,姑娘則沖你甜甜地笑,使你覺得不買東西也想找個借口多呆一會兒。當然最吸引人的莫過于那些小吃攤了。
無須打聽,誘人的香味便會引你身不由己地前往。辣雞粉、腸旺面、絲娃娃、黃糕粑,還有米豆腐、酸湯魚、煨田螺、沙煲狗肉……地道的高原風味,又讓人一飽口福之余,頓生一種返樸歸真之感。
夜市中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書攤。四五個攤旁都 圍滿人。
人們一邊隨手翻閱,一邊計價還價。精明的攤主把那些最搶手的書,專門放在醒目的地方。
谷峻說,當他看到有一本《戴望舒詩選》放在那兒,不一會,就被一位學生模樣的女青年買走。
雖然這里的書價略高于國營書店,但買書的人還是不少。他問年輕的攤主,一晚上能掙多少錢,攤主狡黠地沖笑笑,說:“馬馬虎,賺些辛苦錢…”
又是一年春草綠。一轉眼,又到了黔南采蕨的時節。
如今,谷峻在貴州生活的二十多年里,已品嘗了許多以往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敢所未敢的東西,如蝦酸(一種以小魚蝦發酵的的食品)、馬屎坨(獼猴桃)、烤螞蚱、馬蜂蛹,還有奇臭撲鼻卻回味悠長的漤菜等,可被稱作“山菜之王”的蕨菜他卻一直未吃過,這于他委實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記得《詩·召南·草蟲》里曾有這樣的詩句:“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蹦钱斎恢皇菍τ臅那嗄昴信畟兌f的。
可喜的是只要小李說起蕨菜時,那副饞兮兮的神態,總讓谷峻相信它是一種極佳的美味。妻子又告訴他,蕨菜時令極短。“驚蟄”一過,在淅淅瀝瀝的春雨滋潤下,一棵棵野生蕨菜便從山坡地角破土而出,散發著淡淡的幽香。一個晴朗的雙休日,谷峻被妻子喚出書齋,踏上了采蕨去的山坡!
蕨菜雖非珍饈,但卻自古被視為佳蔬。它不僅口感清脆鮮嫩、營養豐富,而且極少受環境污染,對風濕性關節炎等還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有解毒清熱、潤腸化痰之功。
如此珍品,也令他們的兒子奇奇好奇。于是,一家三口子,開始在山頭坡間尋覓起來,他們滿腦子定格著蕨菜的大特寫……高原的春陽柔和地灑著。青枝綠葉間,小鳥的啁啾象晨露般滾落。牛羊的叫聲夾雜著飄飄裊裊的苗家山歌,如夢似幻……春天的山野,真讓谷峻一家子心曠神怡啊!
與高原與黔南渾然融為一體的江南水鄉的兒子,終于在有人欽佩,有人白眼;有人贊嘆,有人嘲諷之中,擁有了一方自由的天地……他很想把這一切記錄下來或者吶喊出來,可書法沒有這一功能,于是,他就自然而然地找到了文學,找到了最能宣泄他的感情的散文、詩歌!
現為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的谷峻,先后被貴州省黔南州人民政府授予“優秀科技人才”、“自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不容易啊,谷峻!
只要翻開人類的歷史,便會發現,殘疾人與健全人相伴相生。然而,在人類這個大家庭里,有的人看似完美但卻欠缺;有的人雖然欠缺但卻完美——古今中外,一些人往往因為殘疾和苦難而使自己變得堅強乃至偉大——司馬遷、貝多芬、張海迪……是的,也許一時會覺得他們太崇高,遙不可及。
但在今天,2009年新中國誕生六十周年的秋收時節,在我的身邊,一個與我交往了三十多年的強者——魯谷峻,正是一個可以大寫的人。
魯谷峻在辦公室。
尾 聲
行走最不方便的人走得最遠。
當年,我們紹興縣上蔣中學的五十多名同班同學,如今都已過了不惑之年,除了谷峻遠在千里之外,其他的都在家鄉,其中包括曾經在異鄉創業謀生的男女同學。說起同班同學,谷峻心里有許多話。
他說,也許是命里注定的吧?或者說紹興雖是他的故鄉,但他卻和紹興缺少某種緣分。
的確,沒有人會去怨恨生養自己的地方……但就像我離開紹興后朋友們給他的信里寫的:浙江如此大,紹興經濟如此發達,卻容不下一個小小的你—— 一個小小的不屈的你!他告訴說沒關系,好男兒志在四方!……紹興有他的父老鄉親,他們純樸善良,但無權無勢,無法改變什么……幾次他回老家,鄉親們聞訊都圍攏來,拉著他的手噓寒問暖。
還有些青年打聽到他要回家,提前就把婚事定在其探親的時候,為的是請他給他們寫春天的喜聯……他說他非常懷念他們!
我,便是谷峻書法杰作一個珍藏者。記得成家搬入新居前夕,我與搞裝修的設計師商量,在客廳正中的墻上,有個書畫作品什么最好。設計師說畫,我想了想說,不,書法最好!
于是,我是想到了谷峻的字,這樣就能 每天能看到谷峻寫的字,見字如見人,那是一種奮進,一種共勉的力量!
很快,我馬上拔通了黔南的長途電話,請谷峻為我寫幅字。
好!好!谷峻說。
最后,寫什么內容呢?我一時沒想好,就說過幾天告訴他。
回家后,我問弟弟,選何內容,弟弟參謀著,說我的性致與陶淵明相互,就選《歸田園居》(其一)吧:
少無適欲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境況相投,我對弟說好,就用手機以短信形式,將詩句給了谷峻,叫他盡快給我用六尺宣寫好,寄我。
他說一定。沒想到兩天后,谷峻說,黔南地方買不到六尺宣,另他要我刻兩方抬頭和落款的印章,我說行。
接著,我就將在紹興書畫社選購的宣紙,還有墨潤堂相中的壽山石請人刻成后,分兩宗郵件——一宗是宣紙,用PVC管作包裝,一宗是印章,用小木盒作外殼,快件寄去。
谷峻收到郵件,很認真地寫了,他說自己雙腿不便,沒有若大的書桌,只能將宣紙鋪在地上,半站半蹲地撲著寫,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歸田園居》的詩句,搬到紙上,寫好后的第二天,他就去郵局,還是用我寄去的那截PVC管作包裝,一周后到了我手上。
打開一看,作品果然顯出了谷峻的書法功底。
字如其人,有骨氣,見神韻。我將作品再拿到了墨潤堂,請他們作了裝裱,取回后,又叫來釘地板的木工師傅為我上墻。
這天,天色已暗,匾上墻定位后,我們一家人便上街去了。不料等幾個小時后,我們踏進門檻時,被眼前的場面驚呆了。
只見,剛剛上墻的匾不見了,匾旁邊掛著的一口圓圓的大鐘,竟然就安靜的仰躺在了門口。
我一看,糟了。
顧不上脫鞋換拖鞋,我就馬上跑到三人沙發邊尋找匾的下落。
當時,料想墻上的匾肯定已經粉身碎骨。哪知在我往沙發背后定睛一看時,又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怎么?一塊足有門板這么大的玻璃匾額,從墻上掉下來,位置移了一兩米,竟然沒有破損,還安然無恙地豎靠在墻邊,而那口鐘的內臟和鐘面玻璃,也是完好的。
真是奇怪,老天保佑。事后,我喊來木匠,問他為何?他說,主要是固定匾的下面兩支撐釘子脫落了。等木工將兩只黃銅做的長腳鎖扣釘進墻面,重新把匾掛上墻后,我特地作了破壞性試驗,發現牢固了,這才噓了一口氣。
也許,這一場虛驚,是對我和谷峻同學情義的一次無情考驗。
也許,我和谷峻同學一場,多年交往的情和義,感動了上蒼。
也許,陶淵明的詩作,為我和谷峻顯了神靈,保佑了我們的平安。
前兩年,南方遭受特大雨雪災害期間,谷峻的母親正值人生的彌留之際,后來,谷峻的弟弟又患病住院,他連續回紹興兩次,我作為他的知己,深為他家的情況著急。
期間,我與家人一起去他們村子里,安慰病中的慈母,盡管當時他娘已經骨瘦如柴,但我看到他娘的雙眼依然明亮得出神,他望著眼前的兒子谷峻,依然保持著十分樂觀的心態,說:只要阿峻(晶)在她身邊,她也就沒有牽掛了。
母親走了。
在谷峻回到黔南家中不久的一天晚上,而這天正是谷峻的生日。對此,谷峻悲傷無比。他說:冥冥之中,母親是要讓兒子在生日這天,知道九泉之下的娘在保佑著他和他的家人。
谷峻是位孝子。這一點,我從他給我的信中、還有電話里、直至他一家子幾次回紹興,在我寒舍的書房里長談時聽入耳、入心的。當我與他提及那匾額上墻的前后經過,他呵呵一笑,說要為這不幸中的萬幸祝福!說得也是,我更要默默地為谷峻在不幸中得到的萬幸祝愿和祝福!
谷峻,是殘疾人群體中的一員,為他久久地祝愿和祝福,不為過。因為,他沒有殘,而那殘疾的雙腿,只能讓他擁有一個更加健全完美的身心。
殘疾人作為一個特殊和弱勢的群體,他們絕大部分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甚至不少人還掙扎在生存線上。殘疾不是殘疾人的過錯。他們是人類大家庭中最不幸、最需要關愛幫助的人群!
近些年,隨著黨和政府對殘疾人事業的重視,殘疾人的境況較過去明顯改善,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殘疾學生可以上大學……但就殘疾人自身而言,殘疾不能成為自己接受別人廉價同情的理由和資本。
殘疾人,應該自尊、自信、自強、自立!
不一定要成名成家,但一定要扎扎實實,學一門能夠養活自己的真本事……我真誠希望,殘疾同胞的生活會一天比一天美好!
寫到這里,本文也同時給我埋下了伏筆。從此以后的十年里,谷峻又生活得怎樣?如何續寫他與我的故事?在杭州保俶塔下,我常常望著尖尖的塔頂,遙祝南國的谷峻生活得更好!
——原創于2009年10月9日 古越于習石齋
——改定于2020年4月11日 西子湖畔金祝
本文作者蔣鑫富(左二)與陪同的朋友一起和魯谷峻夫婦(左三、右二)在都勻的春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