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干新基建|新基舞“劍”,意在地產?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主要國家的相繼暴發,世界經濟面臨新一輪衰退陰影。我國當前疫情雖然得到初步控制,但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大背景下,生產生活短期內均難以恢復正常。
服務行業,特別是具備消費者聚集性特征行業,不可避免要遭受巨大經濟損失。其他多數行業雖然有條件恢復正常生產經營,但需求(訂單)卻又因全球經濟不景氣而大幅消減。挽救經濟增長、避免硬著陸,多項經濟振興計劃箭在弦上。
在眾多被提議的經濟振興政策中,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工業互聯網、5G網絡、特高壓等為代表的“新基建”目前呼聲很高,同時受到的批評與質疑也最多。
倡導者認為,新基建代表了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可以一舉解決當前經濟現實困難和未來經濟發展動力的問題。但質疑者認為,新基建巨額資金來源問題無法解決、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有限、投資效益無法保證,因而難以有效化解眼前的現實經濟困境。甚至有人認為,從拉動就業和投資角度來看,新基建的刺激效果還遠不如以“鐵公基”為代表的傳統基建。
當爭議難分高下時,我們不妨以史為鑒。
2008年末,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國可能面臨的經濟硬著陸的風險,我國推出了 “四萬億”投資計劃。這是一項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大規模基建投資計劃。根據國家發改委測算,四萬億中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電網改造約1.5萬億元。換而言之,“四萬億”投資計劃的主要資金投向,是以“鐵公基”為代表的傳統基建。之后,我國成功率先從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
從中國GDP增速看,2009年經濟增速避免了類似2008年的直線式下滑,2010-2011年經濟增速還有一波較快回升。雖然之后經濟增速重新進入緩慢下降的“新常態”,但短期經濟向下劇烈波動的態勢得以成功熨平(參見圖1)。
圖1:中國GDP年度增速
盡管“四萬億”投資計劃也顯著推高了房價,但不少人贊同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對沖了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避免了大規模的農民工返鄉。此后,一旦遇到經濟增速下滑,人們難免會想到利用加大基建投資去對沖。此次新基建的提出,也和這一歷史經驗有一定關聯。
然而,利用大規模基建投資來對沖經濟衰退風險的“成功歷史經驗”可能只是歷史表面現象,并不代表歷史事實。中國如何迅速走出全球金融危機陰影,我們還有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基礎建設投資,一般屬于高投入、低回報、回收期極長的項目。雖然可能有利于長期發展,但對經濟的短期拉動作用有限,甚至還可能使短期經濟失血,加大宏觀經濟風險。從經濟學角度看,政府大規模投資可能會產生“擠出效應”,推高民間投資與消費成本,從而使民間投資與消費下降。
為什么其他發達國家在面臨同樣境地時,很少推出大規模基建投資計劃呢?為什么中國的“四萬億”投資計劃能夠在全球率先奏效呢?是發達國家基礎建設水平太高不需要重復建設嗎?是“鐵公基”成功吸納了大規模就業嗎?都不完全是。中國經濟能夠迅速率先從全球金融危機中脫困,這很可能僅是因為,我們的前述分析中遺漏了一個不愿被公開提及的重要角色。這一重要角色即是房地產。
“四萬億”投資計劃所投資的“鐵公基”,也許能夠為長遠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能,但短期的經濟拉動能力不足也是事實。之所以大規模基建投資之后,經濟形勢無懼金融危機陰影迅速好轉,僅是因為房地產業在資金政策雙重剌激下,得以迅速滿血復活(參見圖2、圖3)。
圖2:歷年新開工房屋面積
圖3:歷年房地產開發投資
不僅如此,大規模基建投資計劃本身,也間接起到為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投融資的作用。典型的比如大拆大建,各類資金變相流入房地產領域等。雖然“鐵公基”對就業和經濟的短期拉動作用有限,但房地產業卻是不容置疑的短期經濟強“興奮劑”。
這也可以從另一方面解釋,為什么發達國家很少利用大規模基建投資作為短期經濟的剌激手段。西方國家城市化進程早已結束,國民居住條件較高,已經沒有了房地產在后面同時發力。
新基建投資并不是挽救短期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能吸納相對更多就業的傳統基建“鐵公基”也不是,房地產才是。一條新修建的高速公路,可能三五年內都沒有多少車通行。而一個新家,從交房之日起便需要不斷的裝飾、維護、添置家具家電。更別說住房與結婚及人類繁衍息息相關。
與住房配套的固定車位,是便利使用新能源汽車的重要條件。房地產業及其直接關聯的建安裝飾產業不僅本身能吸納大量就業,房地產業還對諸多上下游重要產業有巨大的帶動作用。更重要的是,房地產業的復蘇能夠使地方財政脫困,從而促使瀕臨休克的區域經濟迅速重新進入正常運行軌道。
回到最初的討論,離開了房地產,不僅新基建難當挽救經濟大任,傳統基建同樣不行,它們都不是很好的熨平短期經濟周期波動的政策工具。2008年以來“鐵公基”為代表的基建作為短期經濟周期工具看似有效,只是因為人們不愿意提及作為“幕后英雄”的房地產。
從這個角度看,部分新基建的倡議者,也可能只是把新基建作為房地產融資的手段,而借機激活地產才是終極目標。
然而,到目前這個階段,房地產還堪當大任嗎?答案既是否定的,也是肯定的。
如今,房價處于歷史高位,居民普遍背負數十年的房貸,手持多套房者亦不在少數,三四線城市及大城市遠郊住宅空置率高企。房地產泡沫帶來的城市低水平向外簡單克隆,也極大損害了城市品質。
多數人心里都明確,我國已經無法再承受新一輪的房地產泡沫。再度剌激房地產,一旦引發房價大起大落和市場崩潰,后果不堪設想。近年來中央反復強調的“房住不炒”,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避免因炒房引發系統性經濟風險。
我國房地產業雖然具有較大的泡沫風險,但同時也有較大的發展潛力。這一論點表面上好像相互矛盾,實際并非如此。
盡管我國一直為房地產泡沫問題所困擾,但是像我國這樣城市化沒結束而房地產已經有大泡沫化特征的,在世界各國發展史上并不常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元土地開發制度對房地產業發展的剛性約束。城市土地由當地政府獨家拍出,形成人為的稀缺性。使得人們的住房需求還遠未得到滿足時,房地產泡沫就已經累積。
衣食住行是人們最基本的需要,改善居住條件既是人們向上的動力之一,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目前還處于城市化的大背景之下,未來一段時期內每年還有上千萬的農民進城需要住宅,一批已經進城的無房者(半城市化人口)也需要在未來購置住宅。我國城鎮居民總體住房品質也不高,非成套住宅、筒子樓等還占有存量的較大比重,改善性居住需求有待激發。在抑制泡沫的同時設法滿足這些基本需求,既能解決房地產業的發展潛力問題,也能部分化解當前經濟發展的困境。
雖然由于土地制度約束,傳統的房地產發展模式已經走進死胡同,泡沫和炒房將隨著行業復蘇更快反彈。但如果能夠打破土地壟斷,則我們能夠在大幅增加住房投資、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的同時,也能抑制消減地產泡沫,可以實現一舉多得。我們需要開發新的房地產模式,而開啟新地產模式的鑰匙就是土地制度改革。
目前,我們已經走出了改革的第一步。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確定為工業、商業等經營性用途,并經依法登記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所有權人可以通過出讓、出租等方式交由單位或者個人使用”。這實際上為打破土地供應壟斷、促進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創造了一定的法律條件。
可惜的是,規劃為工業、商業等經營性用途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規模很小,農村主要建設用地是宅基地。這一改革實際應用場景極其有限,難以撼動傳統的壟斷性房地產開發格局。
如果我們能夠更進一步,探索宅基地等非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的直接流轉途徑,則新地產模式將誕生。我們既可以放手發展房地產業改善居民住宅條件,又能夠抑制房地產泡沫的擴張,更可以解決當前的經濟困境,起到一石多鳥的功效。
在新的地產模式下,與街區制相配合,放開和支持居民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購地自建房,將進一步激發居民的改善居住條件熱情,促進城市風貌的多元化。城市單一化擴張的格局也能得到進一步改善,對城市建筑文化藝術是一個重大發展。
總之,新基建和傳統基建作為長期發展戰略的必要部分,仍需要加大投資。
但短期看,資金很容易流入地產領域,形成新一輪的房地產泡沫。單純采取堵的策略,強力防范資金流入房地產領域,可能事倍功半。而且離開了房地產,新基建和傳統基建都只能作為長期戰略而存在,無法迅速拉動經濟、解決當前的現實經濟困難,這是一個悖論。
走出歷史怪圈的辦法是,通過土地改革開啟新地產模式,引導資金合理流入房地產領域。在消解房地產泡沫的同時,居民住房條件得到長足改善,短期經濟增長動力問題也得以解決。
(作者鄒琳華為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住房大數據項目組組長、中國社科院競爭力模擬實驗室副主任,緯房指數創始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