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課︱武漢之聲⑦:一方市井,一方風味
老先生愛吃武漢沈陽路口熊阿姨做的炸面窩。熊阿姨的鋪面離他的女兒家不遠,每回去女兒家,他都要囑咐女兒買幾個面窩回來。熊阿姨的面窩在他心中是當之無愧的武漢之最,他常和人說,如果沒有吃過她炸的面窩,那就不算吃過面窩。
很可惜,大概不少人像我一樣,很難成為“算是吃過面窩”的人了。丁遵新的文章提到,熊阿姨不久前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
網友拍攝的正在炸面窩的熊阿姨。 圖片來自網絡
網友拍攝的熊阿姨面窩。 圖片來自網絡
網友拍攝的熊阿姨面窩。 圖片來自網絡
在武漢,曾經像熊阿姨這樣經營著街頭小吃的手藝人不少。諶毅覺得,他們做的小吃往往比老字號里賣的更有滋味。在他的印象里,近幾年武漢街頭小吃的花樣在逐漸減少,工藝稍復雜的變得很難尋到。究其原因,以前武漢“過早”(武漢話,意為吃早點)的豐富精彩依托于里分街坊,這樣的開放式街區,城市格局的變化大刀闊斧地將人們的生活改變了,那些手藝人和追捧他們的食客在“每天不一樣”的新生活里告了別。
武漢的小吃到底有多少種?這很難數明白。面窩、豆皮、糍粑、發糕、豆絲、油香、歡喜坨、糯米雞、寬粉、細粉等等,這些都在武漢人日常過早的名單上。而對于外地人來說,除了小吃,武漢最有名的菜,如果不是武昌魚,那就當屬小龍蝦了。
“沒有一只小龍蝦可以活著離開武漢。”表姐曾告訴我,小龍蝦是武漢人請客最高的待遇,如果你們交情夠深,你的武漢朋友一定會請你吃小龍蝦。
武漢小龍蝦。 “表姐”供圖
蝦蟹煲,用螃蟹、基圍蝦和雞爪混合燒制而成。 諶毅 圖
武漢小吃可不全是你想到的普通模樣。在《武漢之聲》的預告里,我寫到了三鮮豆皮,字里行間流露著我對那種武漢傳統小吃的鐘愛之情。稿件發出后,同事小馬趕來留言:“我代表油餅包燒麥表示不服?!边@美少女戰士要捍衛公理的口氣讓我心中寫滿了疑問。
油餅包燒麥就是武漢小吃中一個特別的存在。其他地方的人,要么吃油餅,要么吃燒麥,能將這兩種小吃結合在一起送入胃里,還只有武漢人會這么做。
在滾熱的油鍋里,師傅一手操著鐵夾,一手掌勺,把用老面發酵的面團翻滾炸透,待面團表皮被炸至金黃酥脆,他迅速夾起,遞給身旁另一位師傅。那位師傅則用鐵鏟,將鼓脹的油餅掀開一道口子,然后熟練地從蒸籠里夾起幾枚燒麥,塞入油餅里。燒麥是糯米、肉丁、香菇裹著重油捏在面皮里。一口咬下去,外酥里糯。
網友拍攝的油餅包燒麥。 圖片來自網絡
諶毅覺得,熱干面是“武漢過早一哥”。在他小時候,早餐攤沿著家門口的長街依次排開,十幾個攤子,只有一家在賣熱干面?,F在,下樓走上幾分鐘才能尋到一家早餐鋪,這唯一的一家也許就是賣熱干面的。
熱干面做起來不費時,手腳麻利的師傅還沒等你完成“掃碼付款”,一碗面就下好了。這種“速食”適合如今奔波的上班族。在這座城市里,生活節奏在加快,武漢人豐富的過早品種卻在漸漸變得單調。
武漢人的早餐,熱干面、面窩、蛋酒。 “表姐”供圖
在諶毅心中,萬般花樣的吃食中,只有“家家用銚子煨的藕湯”才能滿足武漢寄托著鄉愁的味覺?!凹壹摇笔俏錆h話對“外婆”的稱呼。銚子則是一種用砂土做成的罐子,是老武漢人用來煨藕湯的器皿。隨著人們搬出“里分”,搬進“樓房”,煨藕湯的煤爐扔了,后來銚子也扔了。諶毅覺得,如果要判斷一個住進樓房的武漢人還有沒有鄉愁,就看看他家窗臺外是不是還掛著一口銚子。
武漢飯館賣的藕湯。 “表姐”供圖
在《武漢之聲》第7集中,諶毅聊了聊武漢的美食。不知在收聽這集音頻的你是否也吃過他提到的那些?哪一款是你的最愛呢?倘若你有想說的話,或是想問的問題,可以錄制一段音頻或寫一封信發給城市課制作小組,郵箱是kangning@thepaper.cn。
武漢的夜宵攤。 諶毅 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