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促消費強市場|以新基建和數字經濟促進新消費
消費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消費不振,經濟不穩。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了國內消費,國家及時出臺了保消費、穩增長的相關政策。3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宣部、財政部、商務部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3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2月經濟數據,有兩個消費數據值得注意:一是社消品零售總額大幅下降,同比降幅20.5%;二是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逆勢上漲,同比漲幅3%。一降一漲,反映了什么,疫情期間的熱詞“新基建”和“數字經濟”,與消費之間是什么關系,如何引領消費擴容提質?
一、從疫情期間消費看成績
20%的降幅和3%的漲幅,其實都是成績。特別是20%的降幅,不能用常規標準理解。在春節假期疊加疫情沖擊的雙重影響下,無論是出于主觀動機還是客觀限制,消費者的謹慎性、避險性和保障性的生存型消費傾向都會增強,所以只有基本民生類商品,如糧油、生鮮等食品類消費才有明顯的增長(這也解釋了疫情期間怎么會有那么多人廚藝大漲),其他消費大多下降或蟄伏。在消費結構扭曲的條件下,總額“僅”下降20%,確實來之不易,更何況還有3%增幅亮點。可以說,一增一降體現的正是中國消費的韌性。
這種韌性直接來源于基本民生消費得到了有效保障。疫情嚴重阻塞了民生消費的線下采購渠道,保障民生需求的重任自然放在電商平臺和物流快遞身上。而電商平臺的整體表現也并沒有讓人失望。京東的物流配送體系持續保持了高效運轉,使它成為疫情期間業績不降反升的逆行者。可能這種表現會讓很多人覺得,京東的商城自營和阿里的平臺運營孰優孰劣這一喋喋不休的爭論似乎有了答案。然而,這種理解有失公允,因為阿里也在努力維系著平臺眾多中小企業的正常經營,為全面復工復產奠定條件,同樣也是韌性的體現。
疫情期間的消費韌性,根本上得益于中國互聯網生態和數字經濟的繁榮。我國既有京東、阿里這樣競爭共存的綜合電商平臺,也有眾多的異質化電子商務平臺;既有強大的獨立自營快遞服務商,也有眾多加盟式快遞服務商;既有強大的傳統電子商務,也有不斷創新的服務業態,比如微信社會團購、外賣OTO平臺、直播帶貨等;既有主導型大企業領銜創新,也有眾多新興創新企業不斷涌現。疫情期間消費的韌性,并非來自單個企業,而是來自眾多企業、眾多模式、眾多業態、眾多鏈條構筑的多樣化生態,來自于國家戰略對信息產業和數字經濟的高度重視,來自于市場競爭不斷激發的創新活力。
得益于成熟的網上交易平臺、強大的線下物流配送體系和多元的數字經濟服務,疫情期間的網上消費呈現出快速的擴圍增長態勢。眾多消費者在疫情期間輕松實現了生活消費的全網絡化轉型,大量交易賬號被注冊和激活,許多陳年老號再度蠕動,觸網的老爺爺、老奶奶不在少數。盡管很多網上消費受到疫情影響,但發展型和享受型網絡消費卻明顯受到青睞,而且消費品種不斷豐富,用戶消費體驗也不斷提升,特別是滿足疫情期間工作、學習、娛樂需求的遠程辦公、遠程課堂、網絡閱讀、網絡音視頻、網絡游戲等信息消費出現了井噴式發展。
總之,并不算太好看的數字,確實代表了一個不錯的成績——這并非恭維,而是簡單的事實。
二、從疫情期間消費看短板
疫情也讓我們看到短板,互聯網長期以來都作為創新的前鋒,一路狂奔。疫情期間,我們也終于有機會停下來,看看究竟有哪些人還沒能乘上數字經濟的快車。
(一)數字鴻溝
并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負擔哪怕最基本的數字消費。除了必要的終端設備和網絡接入外,信息消費本身也需要不少持續性開支。所有這些為網絡接入和數字消費而花費的支出,對很多家庭而言都是沉重負擔。疫情沖擊使許多家庭面對突如其來的消費轉型時,多少有些措手不及,甚至引發了一些讓人十分沮喪的悲劇。盡管我們可以選擇疫情來當替罪羊,但無法否認的是,有些家庭正在面臨被“數字鴻溝”隔絕的風險。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術正不斷成熟,但遺憾的是,有些人的信息可能還沒有資格作為這些技術的“輸入”。
疫情反映出,數字經濟發展還沒有能夠充分考慮不同主體對數字經濟轉型的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將業務實現網絡轉型,一些地區、一些群體、一些家庭等,將會很難適應數字經濟帶來的沖擊。如果不重視解決數字鴻溝,那么數字經濟將不可避免地產生“數字階層”的現象。當越來越多的人的被創新大潮裹挾著跑步進入數字時代后,可能會發現網絡世界仍不是“平”的,這無疑更讓人沮喪。2020年是決勝全面脫貧的關鍵之年,但脫貧不是終點。未來仍要面對后脫貧時代的挑戰,消除數字鴻溝或信息貧困,同時高度警惕脫貧人口因“數字鴻溝”返貧的風險。
(二)線上線下融合
除非人類社會像《黑客帝國》那樣,愿意活在數字編輯的虛擬世界中而不在意身體的真實體驗,否則數字經濟的發展仍必須重視線上與線下的融合。然而疫情期間消費表明,實體零售企業受創嚴重,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仍然滯后。
盡管有京東自營物流的亮眼表現,但也要看到其他綜合電商平臺,比如阿里、拼多多、當當等受制于物流體系的限制,難以有效完成線上供需的線下實現。當然,綜合電商平臺越來越重視對物流環節的縱向控制,但如何將業已分散、參差不齊的物流快遞體系有效地與線上業務對接融合,是對體制、結構、模式、管理和科技的綜合考驗。
同時,專業化的物流企業,比如順豐雖然在保障疫情期間重點物資運輸方面表現突出,但不可避免地受到商業業務量驟減的影響,實現供應鏈上游延伸和快遞業務下沉滲透,同樣是一個挑戰。此外,對于眾多中小實體零售企業,由于更多倚重到店式消費,線上轉型滯后,無疑成為最容易受傷的商業群體。
疫情期間,防控措施阻滯了生鮮產品的線下消費,生鮮電商采購劇增,由此形成了對冷鏈物流的巨大需求。然而,冷鏈物流的供給能力和運行效率仍不能充分適應需要,既難以充分滿足陡增的食品剛需,也無法有效地消化滯銷農產品,還無法適應日益增長的醫藥冷鏈需求,而且流通損耗也比較高。
三、從疫情期間消費看發展的潛力
疫情過后,消費潛力釋放完全可以期待,特別是新基建和數字經濟兩大支柱,將有力支撐消費的強勁恢復和穩健升級。
(一)以新基建帶“綠色智能”的新消費,通過技術創新激活消費潛力
新基建不同于傳統基建,其賦能性更強,更能創造以“綠色”、“智能”為特征的新消費領域、新消費機會和新消費能力。新基建圍繞現代生產生活的兩大基本要素“能源”和“信息”部署,旨在增強基礎要素的賦能能力,實現消費供給與消費需求的高效釋放和匹配。可以看到,《意見》專門提出了加快5G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商用步伐,而制約5G、數據中心發展的主要成本是用電成本,因此推動電力行業新基建恰是信息網絡和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升級的重要條件。
未來整個社會的終端消費將呈現出全電氣化、全信息化特征。現階段以新基建為支撐的再電氣化和數字經濟,已經在推動新消費上,表現出強勁動力,比如電動汽車和城際交通的發展;而5G基建、數據中心作為新型耗電大戶,對經濟電力供應要求更是高之又高,一舉取代傻大黑的傳統重工業,成為白富美的新晉耗電大戶。
目前,我國消費距離終端消費全電氣化、全信息化的綠色智能目標仍有很大差距,其中也孕育著巨大的空間。比如,家庭取暖、烹飪等仍主要用能方式依然化石能源,甚至在全國最發達城市的核心區內,煤氣罐也仍是最主要的民生必需品之一。各類服務消費的網絡化、智能化程度依舊偏低,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做好旅游服務,社會服務等,仍有巨大潛力。
(二)以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統一市場,通過制度創新發揮超大市場規模優勢
一方面,要消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順暢商品和要素流通。影響超大市場規模優勢發揮的最大阻力來自市場分割,主要體現為地方保護、區域壁壘、城鄉壁壘,還有一些落后的全國性制度規定。要通過政策法規的“廢改立”和政府“放管服”改革,協調推進商品市場競爭秩序保護與要素市場的市場化改革,逐步建立起統一市場準入和標準體系,構建高標準的商品與要素市場體系,以及科學監管和競爭政策體系,促進商品要素在全國范圍內的充分自由流動,最大限度地優化資源配置。
另一方面,大力完善數字經濟發展機制,充分釋放數字消費潛力。首先,要努力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線上消費與線下消費深度融合。要高度重視商業模式、商業業態、供應鏈和企業管理的優化完善,以網絡無疆界克服現實交易成本。尤其是要幫助更多中小微企業享受數字經濟發展紅利。其次,要繼續保持數字經濟的多樣化生態。要完善數字經濟的監管與競爭政策,加強政策的競爭性審查,保持競爭活力與維持競爭秩序,抑制各類抑制競爭的行為,對數字經濟采取包容審慎監管。最后,要高度重視“數字鴻溝”風險,推進“數字普遍服務”。要盡快明確實施數字普遍服務的必要性,厘清基本原因、服務對象、責任主體、服務內容及實現機制等,確保低收入等群體公平享受數字經濟發展的機遇和紅利。
(作者馮永晟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成本研究會副秘書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