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課︱武漢之聲①:城市的身份認同
表姐在大學教書,就住在校園里,學校位于武昌。
從我所住的酒店去她家,坐19站地鐵,算上步行的路程,大約一個半鐘頭就能到,交通沒太大障礙。
但直到要離開,在停留的兩天里,我也沒能與她見上面。
站在漢口,總覺得武昌很遠,像另一個地方。
在人心上,這段被江水隔開的距離顯得格外長。
2015年1月2日,諶毅拍攝于武漢武昌江灘,遠處是長江大橋。
十八歲離開漢口,過江去武昌求學,在此之前,武昌對于諶毅這個漢口人來說陌生極了。
他認為,不少人是通過方方和池莉的文學作品最先了解到武漢的。
作家方方 圖片來自網絡
封城后,方方的日記逐漸成為了一些圍城內外的人關注武漢的窗口。前不久,方方接受了《新民周刊》的采訪。她說,“武漢人其實蠻老實的。盡管有一股大大咧咧吊兒郎當的勁,敢說敢罵也敢打,有江湖氣,也仗義。但骨子里是老實人,膽子不算太大。”
作家池莉 圖片來自網絡
池莉創作的小說《生活秀》描述了武漢吉慶街一位女老板來雙揚的生活。有人評價說,在她的筆下,無論是城還是人,都帶有濃郁的武漢味。
諶毅說,事實上,方方和池莉都算不上是狹義的武漢土著,卻是本地人認可的武漢人。
改造前的武漢吉慶街。 圖片來自網絡
改造后的武漢吉慶街。 視覺中國 資料
諶毅在這一集中談到的另一個“外地人”是葉調元。
這位祖籍浙江余姚的才子,最有名的作品是《漢口竹枝詞》。
葉調元筆下的“漢河前貫大江環,後面平湖百里寬。白粉高墻千萬垛,人家最好水中看”,寫的就是長江水與漢江水交匯的景色。
《漢口竹枝詞》 圖片來自網絡
竹枝詞是一種詩歌體裁,原在古代川東、鄂北一帶流行,是一種與音樂、舞蹈相結合的民歌。不少竹枝詞的作者是土生土長的在地文人,他們熟諳鄉邦掌故及當地的風俗民情;而另一些作者則是外來的觀察者,這些人對于異地的風俗更是充滿了好奇,“沿途據所見聞,兼用方言聯成絕句,隨地理風物以紀游蹤”。故而,竹枝詞對于一地歷史文化的研究,具有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摘自新浪)
在諶毅看來,武漢為人熟知的文化代言人多是移民,而非土著。
他覺得,在這片被劃為一體的土地上,人們的城市認同還沒有最終完成。
第一集《武漢之聲》中,諶毅談了談武漢的身份認同。
不知在聽這期節目的你,對這個話題有什么想法?倘若你有想說的話,或是想問的問題,可以錄制一段音頻或寫一封信發給城市課制作小組,郵箱是kangning@thepaper.cn。
2018年,諶毅拍攝于武漢青山江灘。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