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提振經濟丨疫情能逆轉中國的全球供應鏈地位嗎
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稱“疫情”)使中國制造業幾乎停擺,對中國以及世界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疫情過后,中國制造業供應鏈在全球的制造業的地位將會怎樣?
中國供應鏈目前的地位
2008年之后,以制造業遷移為特征的第五次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的重構已經悄然啟動,并且發展越來越快。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原材料等要素價格上升等因素,我國成本驅動型制造業開始由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以及東南亞、南亞等生產要素價格低廉的國家轉移。
中國供應鏈已經是世界制造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自從中國加入WTO以后,全球制造業供應鏈形成了“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
這其中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成為制造業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以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為例:全球80%以上的汽車零部件和中國制造相關,2019年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出口額超過600億美元,其中外資企業在華子公司對外出口占比超40%。美國每年從中國進口汽車零部件超過100億美元,數額僅次于從墨西哥的進口;日本此次新冠疫情前從中國進口汽車零部件年均超過3000億日元,相當于“非典”時期的10倍。
不僅僅是汽車制造,在其他領域,中國的供應鏈地位同樣“舉足輕重”:在電子制造和機械制造領域,中國占全球出口總額約23%,占全球進口總額約13%;在紡織和服裝領域,中國占全球出口總額近40%。隨著中國營商環境、基礎設施等快速發展,世界各國對中國的制造業進出口依存度逐年提升,中國也將在世界制造業供應鏈體系中占據愈加重要的地位。
疫情的負面影響
疫情已經影響到了中國制造業的正常運轉,也給全球制造業供應鏈帶來了一定危機。
首先是庫存受到影響。制造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進程中,以實現“零庫存”為目標,減少庫存。疫情使得企業生產走向柔性化過程中,實現“零庫存”和庫存不足導致經營互相矛盾。
目前向韓系整車廠供應相關零部件的一級、二級供應商合計有40家,其中雖然38家已經復工,但復工率仍低于60%。若供應持續出現短缺,僅現代、起亞兩家車企在中國的產能,就將面臨近5萬輛的供應減少,導致的銷售額損失將超過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8.8億元)。
在尚未實現全面柔性化生產之前,是否應該保證適當的庫存以應對緊急情況是在本次疫情中出現的需要反思的一個問題。
其次是企業外遷。供應鏈缺口致使外資企業轉移國內生產線,對我國經濟產生一定影響,疫情引起的全球制造業供應鏈體系出現不穩定跡象,若不能及時補住缺口,將導致更多外資企業轉移生產線,對我國經濟造成一定沖擊。遷移方式有兩種,一是在武漢的外國企業遷往其他低成本國家,另一部分是遷回本國。譬如偉福科技(本田CR-V供應剎車踏板的供應商),于1月底宣布將其在武漢工廠的產能轉移至菲律賓工廠。日本大金工業表示正在考慮將商用空調的組裝從武漢遷至馬來西亞或其他國家,如果復工繼續延遲,可能會將壓縮機等關鍵產品的生產轉移至日本或泰國。富士康為完成蘋果公司訂單,1月底已經制定了相關條款,將一些生產工作轉移到印度和中國臺灣。日本運動服飾公司Asics表示正在準備將在武漢的外包生產轉移至越南和印度尼西亞。
疫情還使得供應鏈收緊。供應鏈緊縮會導致我國供應鏈緊縮導致的資金鏈緊張,制造業國際供給能力下滑。
如果疫情持續發酵,我國制造業將面臨供應鏈緊縮、產線停擺、訂單減少以及資金無法周轉等問題。隨著疫情的持續發展,什么時候復工、什么時候能恢復百分之百產能,成為越來越多制造業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疫情可能會導致其全球供應鏈存在斷裂風險,缺乏新增產能有力支撐等因素,我國制造業供給能力會出現一定下滑。大規模的停工導致勞動力閑置的同時增加了企業的用工成本和償債負擔,加之生產能力不足增加違約風險,直接導致訂單不能如期完工,企業面臨違約風險,這些都是企業未來發展的不利因素。此外,疫情也將導致制造業各生產要素環節的GNP(國民生產總值)下降。
疫情后中國供應鏈的地位
此次疫情,大家最為關心的是,是否會造成中國乃至世界制造業供應鏈體系的重構?中國供應鏈體系成熟度高,短期內領頭羊地位“仍舊穩固”。因為中國制造業供應鏈有一種獨特的優勢,雖受到疫情影響,但在全球的行業地位不會改變。中國制造業供應鏈“技術”與“手藝”融合度高。隨著工業4.0的加速到來,我國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速制造業智能化改造的腳步加速邁進,以智能化賦能制造業的“技術”領域探索不斷深入。同時,由于中國供應鏈體系時間長、鏈條完整,其中涌現出來的工匠生產經驗的理解力、領悟力、判斷力是其他國家所欠缺的,也正是這些“手藝”,讓中國的供應鏈網絡難以被其他地方替代。
中國制造業供應鏈通關成本及效率優勢明顯,這得益于中國強大的國際地位。隨著中國的貿易伙伴逐年增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推進,如果成功簽署,我國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間將會結成更大的自由貿易伙伴關系,到時候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的通關成本將會進一步降低,通關效率也會進一步提升,這些優勢將是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
中國供應鏈網絡龐大,產品的綜合生產成本低。依托中國龐大的供應鏈系統,生產某一產品的上下游相關配件、原材料,工程師群體和熟練工人群體等都有很高的性價比,這些性價比能把產品的綜合生產成本控制在一個非常低的水平。
雖然受到疫情影響,部分企業有意將生產線遷移至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但是一方面這些國家自身體量太小,所能支撐的供應鏈網絡與中國相比差距過大。另一方面轉移到這些國家的企業如果對制造業供應鏈相關環節需求度高,還需向中國進行采購,其本身生產彈性低,和中國實質上形成了相嵌的關系,很難獨立于中國制造業供應鏈,向大規模協同方向發展。
我國制造業供應鏈協同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從過去企業間和產業間有限環節、有限流程的協同,發展到現在跨行業、跨區域的大規模供應鏈協同。
跨領域供應的背后,是我國成熟的供應鏈體系下供應鏈企業利用其生產管理、市場協同、技術輸出等能力,通過打通各個環節的數據壁障,構建了不同產業、不同企業間的資源整合,實現了一體化供應鏈運作。
疫情后中國制造業企業如何發展
一是利用工業互聯網。我們認為企業應該加強數字化轉型,為制造業企業長足發展打下基礎。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創造更為便利的數字化管理模式。譬如阿里云技術支持的“疫情信息采集系統”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無人駕駛、無人超市等在疫情中作用有所展現;無人配送機器人等設備在醫院送藥、送餐過程中起到了避免交叉感染的風險。
持續提升制造企業供應鏈協同與管理能力,向工業電商轉型:以工業企業為中心,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環節,涉及企業上、下游供應鏈協同全場景。改變傳統模式,通過網絡平臺實現緊密結合。譬如“疫情”關鍵時期,中國石化通過其工業電商平臺易派客喊話尋找缺貨設備口罩機,同時也轉讓富裕原料熔噴布。工業互聯網打造同產業集群內企業的云平臺,把企業間的生產、倉儲、產品、供應商、客戶等信息緊密連接起來。
中國華能在疫情中通過供應鏈大數據系統發現急需物資在天津大邱莊有貨,通過“能運”和“真好運”兩大物流平臺在12小時內將物資運往武漢蔡甸建設現場。
疫情導致企業延遲復工,供應鏈受到影響,也使企業意識到數字化轉型是企業“迫在眉睫”的任務,數字化轉型后,企業也將以更高效、敏捷的速度在當今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浪潮下快速發展。
工業互聯網打造同產業集群內企業的云平臺,把企業間的生產、倉儲、產品、供應商、客戶等信息緊密連接起來。
二是實施智能化物流,為制造業產品精準供應提供保障物流運輸是制造業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疫情發生處于春節前后,物流企業大多已經員工放假停止運輸,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無論是防控物資的運送還是制造業產品的運輸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時無人化物流充分發揮優勢,成為制造業產品精準供應的保障。加強制造企業生產過程中和貨物出庫時的無人物流管理積極推進制造企業與有關部門聯動,加強碼頭、汽運航運中轉站等地的自動化轉運管理
推演產能恢復順序,引導供應鏈各環節按需生產可以預測,疫情過后制造企業為了減小虧損,或將開啟“報復性”生產,屆時原材料、零部件、工人將是制造企業爭搶的主要對象,該如何合理分配人員、原材料去匹配工廠的設備生產,又該如何將原材料、零部件、人員等合理的分配到各個行業,以保證供應鏈的完美運行等將成為企業考慮的問題。
三是通過積極引導企業推演產能恢復順序,引導供應鏈各環節按需生產,推動疫情后我國制造業供應鏈高效運轉,盡快全面恢復全球制造業供應鏈缺口。
建立模型預先模擬生產,根據市場需求分配人員、充分利用各方資源,通過模擬和推演分析預測產能需求變化及原材料供給瓶頸,提前進行計劃調度,規避問題風險。
運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對供應商、客戶、經銷商等進行全流程數據分析,幫助企業實現以銷定產、以產訂購,達到精準營銷的目的運用工業互聯網優化決策,幫助企業精準營銷,預測供應各環節風險,提前采取應對措施。
四是發展供應鏈金融。為制造業企業發展提供融資保障提升制造業供應鏈服務水平,大力培育新型供應鏈服務企業。
首先是推動建立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拓展質量管理、追溯服務、金融服務、研發設計等功能,提供采購執行、物流服務、分銷執行、融資結算、商檢報關等一體化服務。
精對確于大度型、制造穩企定業來性說、,可可以靠建立性重不要資足源和產品全球供應鏈風險預警系統,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全球供應鏈風險管理水平。
其次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幫助制造業企業對供應鏈中交易方式和參與方的行為進行約束,對相關的交易數據進行整合,形成線上的合同、支付、單證等完整記錄,以證實貿易行為的真實性,提供豐富可信的貿易場景,有效解決制造業供應鏈體系中多級供應商的信用問題。
(本文來自賽迪顧問,其圖解版近期將在賽迪滿天星刊出。本文作者陳永燦、徐迎雪、屈園卓來自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研究中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