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經濟學人書架|艱難時代的好經濟學
2020新年伊始,我走在哈佛大學Windener圖書館的地下四層,為尋找一本書而不斷穿行在似乎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書架之間,不禁感嘆人生之須臾而逝,知識之無盡藏也。終于找到了那本書所在的書架,點開按鈕,書架徐徐移開,我在一處角落找到了那本書。人類的時間,都隱藏著每一頁或古老或嶄新的書頁之中。古往今來的學人,來過、思考過,然后離開這個塵世,留下的可能不過是寥寥幾頁而已。無數的才華和生命的光彩,隱沒在如許的書架中,沉默如山。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2019年已經過去,我們每個人都在為生活而奔忙。身處在這個巨大的變革時代,我們既面對著人類歷史上最富庶的時代,也面對著每個人的卑微求存的生命意志,但這一切,都離不開對經濟的思考。因為,經濟就是我們的生存方式的總稱。本文我之所以取了“艱難時代的好經濟學”這個題目,其實是借用了2019年新科諾獎得主班納吉和杜弗洛合寫的新書《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這是我今年到美國之后,在MIT書店買的一本新書。面對紛紜的時事,兩位作者決定寫一本書,討論那些突出的經濟問題——移民、貿易、不平等和環境等等。這本書使我們更為切近地認識到,經濟學所告訴我們的所有這些問題的真相,以及與人們一般認識之間的距離。它讓我們感到,在艱難時世,好的經濟學依然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這個作用,就是從改變我們的認知開始。
《Universal Economics》
2019年我讀書生涯的一件大事,那就是閱讀并在翻譯的阿爾欽與艾倫這部出版于2018年的《經濟學通義》(Universal Economics)。阿門·阿爾欽,是張五常教授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求學時的老師,連一向倨傲的五常先生都對他推崇備至。十多年前,周其仁師在浙江大學教我們《新制度經濟學》,首選的教材之一就是阿爾欽與艾倫合著、出版于1984年的《大學經濟學》。這本書是我的啟蒙經濟學教材,如今出了新版,幾乎相等于重寫。蒙出版社不棄,邀請我來翻譯,我自然不敢怠慢。
長久以來,各類觀察家和自命的導師——神學家、詩人、哲學家——致力于解決一些苦樂參半的人生謎題。幸運的是,今天,我們有了像阿爾欽這樣的經濟學家。20世紀下半葉,是經濟學上的一個黃金時代,群星璀璨,輝映千古。而在這群星當中,阿爾欽同樣當之無愧,他是一個大師級的能工巧匠,遵循著一到兩個世紀之前那些極富想象力的經濟學科的先輩之宏偉的思想計劃,對于個人及其社會的本質,以及一個社會建立其上的經濟運行機制,他建立起了一整套令人嘆為觀止的經濟學分析體系。而且,與經濟學圈的其他堅定分子一樣,他熱愛教書。弗里德曼說:“有些人天生就有經濟推理的能力。”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經濟推理是一種后天習得的技能和品味,阿爾欽的這本書不但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技術精湛、壯麗恢弘的學術大廈,而且還為我們提供了高妙的智識品味,讀之令人不忍釋卷。只有在阿爾欽這樣的大師手里,你才能看到,初階的經濟學工具可以使到如何出神入化的地步。
《財富的起源》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然而,對于財富是什么以及如何創造,卻一直未嘗能夠給出一個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定義。埃里克·拜因霍克的《財富的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一書終于有了中文版,這本書集復雜性科學對經濟學思考之大全,向我們展示了另外一幅思考財富的性質、產生以及應對策略的復雜經濟學圖畫。這本書把我從經濟學家物理學崇拜的迷夢中驚醒。
東非馬賽族人來問拜因霍克,也就是本書的作者,你家里有多少頭牛?作者說:我一頭也沒有。馬賽族人非常不理解,如此窮困潦倒之人怎么有錢大老遠地跑到這兒來,而且還擁有一臺相機?因為在他們的世界里,只有牛才是財富。財富為何物?對于馬賽族人來說,財富是以牛的數量來衡量的。你以為馬賽族人的這個故事只發生在他們身上嗎?在這個時代,我們也是一群馬賽族人。尤其是物聯網、數字經濟、信息社會和智能未來的到來,財富的形態在持續發生變化,我們只有認清楚財富的本質,才能掌握增加財富的秘訣。財富不只是龐大的商品的堆積,財富也不僅僅是處于均衡中的生產和消費數量,財富是一種有用的秩序,是一種關于秩序的信息和知識。亞當·斯密開啟了一場經濟學革命,梅納德·凱恩斯也開啟了一場經濟學革命,其實,它們并不只是經濟學革命,更是認知革命。斯密和凱恩斯看到了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變化,以及人類生活變化本身的底層邏輯,這才是真正的大師。而這本《財富的起源》是拾起了這些大師們對真實世界的思考,重新界定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這本書尤其值得推薦給長期浸淫于新古典經濟學的同行們閱讀,相信必能帶給你們以啟發。一般讀者也可以從這本書中汲取見識,這本書對讀者極為友好,文字很好,雖然是一部巨作,但讀起來很是適意,不會感到枯燥繁難。
《為什么》
近二三十年來,計算機科學和社會科學掀起了一場“因果推斷”的熱潮。在這個時候閱讀《為什么》(朱迪亞·鉑爾和達納·麥肯齊,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可以說正當其時。
鉑爾是一位計算機專家,他是計算機界最高獎圖靈獎的得主,他長期致力于因果性的研究。二十多年前,鉑爾就曾斷言,因果論正在一次重大轉變,“從一個籠罩著神秘色彩的概念轉變為一個具有明確語義和邏輯基礎的數學對象,圍繞在因果性上的那些悖論和爭議終將得到解決。”這本書用非數學的語言講述了因果革命的知識內涵,分享了在解決因果性問題方面,我們的前輩所走過的英勇的征程。鉑爾這本書發人深省,還在于它提出了更深一層的問題:我們該如何進一步認識我們自身?我們的思維為什么以這樣的方式運行,以及理性思考原因和結果、信任和意涵、目的和責任究竟意味著什么。
《精通計量》
在經濟學領域,有一個以識別因果關系為主要任務的領域,那就是應用微觀計量經濟學。在這個領域,有一個大神級人物,他就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安格里斯特教授。2019年,他的新書《精通計量》(喬舒亞·安格里斯特、約恩-斯特芬·皮施克,格致出版社,2019年)的中文版終于與我們見了面。我們如何評價一項政策或干預的因果效應?舉個例子,我們如何評價性別在工資中所起到的作用?這種因果關系的識別,必須把其他那些和性別混雜在一起的因素分離出來,而分離它的方法,就是反事實框架。所謂反事實框架,就是觀察同一個人,如果時光倒流,在出生之初改變了性別,那么,平行世界中的這同一個人只因為性別不同,其收入會有什么變化。沒錯,你馬上會問,這怎么可能,我們無法同時觀察一個人的兩種狀態,但隨機試驗方法可以幫我大體做到這一點。這本書是安格里斯特教授著意為一般讀者所寫,通篇借用一位少林和尚的那些高深禪語,來揭開因果識別之路。這本書,也許用《功夫計量》更為傳神一些。
《稀缺》
2019年,忙里偷閑,還讀了一本出版于幾年前的一部行為經濟學經典之作:《稀缺》(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埃爾德·沙菲爾,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行為經濟學是把心理學的觀察引入經濟學分析的新興學科,兩位作者——穆來納森和沙菲爾——就是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組合。我們是如何會陷入貧窮與忙碌的,這本書告訴我們,是因為稀缺心態,稀缺心態讓我們深陷管窺之見,越是缺某種東西,我們越是會深陷其中。不是只有窮人才會遇到稀缺問題,《稀缺》這本書讓我們重新看待稀缺這件事,稀缺不僅是客觀的事實,更是主觀的心態。讀這本書,不僅能夠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還能改變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稀缺問題,它讓我們陷入權衡的焦慮之中不可自拔,使我們常常犯下各類錯誤,事后又后悔不迭,它讓我們缺乏遠見,甚至會變得愚笨和沖動,缺乏自制力。用《瓦爾登湖》作者梭羅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的富有程度跟他能夠忽略的東西的數量成正比。”這本書提醒我自己,要給自己創造寬松的心態,這樣才能真正做一個幸福的人。
2019年已經過去,2020年的開篇也有點“南”,在舉國抗疫的嚴峻時期,保持一顆冷靜的心,學會分辨各種不同的信息,團結一致;同時,在居家期間,靜心閱讀,沉思,思考這個世界的未來可能性,也不失為一種抗疫之舉。
(作者李井奎為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