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致敬百年抗“疫”逆行者: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1910年10月至1911年4月我國東北發生了比較嚴重的鼠疫
小說《白雪烏鴉》是當代東北女作家遲子建取材于歷史上爆發于哈爾濱、死亡數萬人的鼠疫事件而創作的。作者以頗具有地域風情的筆觸,講述了鼠疫流行時生活在哈爾濱的老百姓的故事,表達普通人在災難面前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積極抗爭的斗爭精神。根據真實歷史人物塑造的華僑醫生伍連德,雖未施重墨,卻令人印象深刻,留給讀者長久的回味。
1910年10月——1911年4月,我國東北發生了被稱作20世紀最嚴重的一次鼠疫,吞噬6萬余人的生命。災難波及哈爾濱、滿洲里、東北平原及河北、山東等地。
鼠疫首發滿洲里,傳至哈爾濱傅家甸。每天先是一兩例感染,后陸續增多,不到一個月激增數千人。之后如江河決堤,傳染人數劇增。1910年12月,清政府指派天津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赴哈爾濱開展抗疫防疫工作。伍連德出生于馬來西亞,是首位獲劍橋大學醫學博士的華人,1906年懷著拳拳報國心回到中國。
伍連德
臨危受命的伍連德時年31歲,手持一臺貝克顯微鏡,在蕭瑟寒風中走下月臺。助手提著裝滿實驗器械的兩只藤條箱,緊隨其后。按伍連德的建議,當局對疫情采取了科學而有效的防控措施:組建各級防疫組織,頒布各種防疫法規,隔斷交通、對病人及疑似病人實施隔離,焚化尸體,嚴格消毒等。伍連德向中東鐵路公司借了60節“瓦罐車”,用做臨時隔離營。醫生每日診察,如果連續7天體溫正常,即解除隔離。他認為,在抗生素發明之前,對待鼠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隔離,切斷人與人之間的傳染鏈,鼠疫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而當時,大多地方官員對現代檢疫、防疫知識,幾乎一無所知。如最初負責傅家甸檢疫、防疫的地方官就是一位典型的傳統文人。此人擁有舉人頭銜,操一口帶有濃厚吳地口音的官話。伍連德后來回憶:他抵達后第二天與其見面,早上9點鐘趕到縣衙門,居然還在客廳等候了半個多小時。伍連德與之交談后的印象是:“正是這種無知導致了形勢的復雜化,并使疫病向更遠的南方蔓延。”
得知傅家甸一名與當地人通婚的日本女人死于瘟疫,伍連德決定解剖。當時中國對現代醫學完全是一片蒙昧狀態。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解剖尸體無疑是對死者的大不敬,不但面臨著社會風俗的壓力,從法律層面來講,也是不被允許的。所以伍連德只能秘密進行。這次尸體解剖,也是第一例有記載的病理解剖。直到3年后,北洋政府才制定出有關尸體解剖的法規文告。沒有實驗室,伍連德和助手從當地總商會借了個房間,做血液化驗。在顯微鏡下,他清楚地看到一種橢圓形的疫菌——鼠疫。他立即向北京發電報告,并提出初步的防疫措施:控制鐵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離疫區傅家甸。傅家甸民居低矮骯臟,門窗緊閉,一人染病很快感染全家。為了防止飛沫傳染,伍連德設計了一種極其簡單的雙層紗布囊口罩,即用兩層紗布,內置一塊吸水藥棉,戴上它就可以隔離病患,成本費僅需當時國幣2分半錢。后來,在沈陽召開的國際鼠疫研究會上,各國一致贊成采用這種口罩。至今,醫務人員仍在使用這種口罩,并稱之“伍氏口罩”。
在伍連德來哈爾濱之前,日本南滿鐵路也派了醫生調查病因。他們雇人捉老鼠,解剖了上千只,并沒發現鼠疫桿菌,所以認為不是鼠疫。基于傅家甸流行的疫疾可通過呼吸飛沫傳染等種種事例,伍連德力排眾議,果敢地將此次疫病命名為“肺鼠疫”,可人傳人。1911年新年元旦的前夜,伍連德拜訪了很多外國領事館,向大家講了他的“肺鼠疫”理論,呼吁群起防治。然而,除了美國領事羅杰·格林之外,幾乎沒人相信他的話。
伍連德人際傳染的“肺鼠疫”理論,也遭到了同行的抵制,其中就包括法國軍醫梅斯尼。梅斯尼來華多年,曾是一名軍隊外科醫生,時任天津北洋醫學堂首席教授。1908年唐山曾發生一次死亡800人的鼠疫,在梅斯尼的主持下得以控制,因而他也深得信賴。伍連德對梅斯尼的到來十分高興。他迫不及待地想把發生在哈爾濱的疫情告訴他。但當他介紹完疫情,以及自己肺鼠疫的結論后,他發現這位老朋友的情緒不太對頭——伍連德后來才知道,來哈爾濱之前,梅斯尼在奉天拜訪了東三省總督錫良。梅斯尼認為伍連德經驗不足,認為自己更有資格取代他,出任東三省防疫總醫官,不料卻被錫良婉拒。伍連德回避了與梅斯尼發生正面沖突,他給施肇基發了一封辭職電報。為了能讓防疫工作進行下去,情愿把防疫總醫官的職位讓給梅斯尼。整整38個小時之后,他收到北京的回電:決定召回梅斯尼,仍由他繼續擔綱三省防疫。
幾天后,伍連德卻意外得知梅斯尼生病的消息。1月5日,梅斯尼前往哈爾濱鐵路醫院,在沒有戴口罩的情況下,先后診斷了4名傳染者。3天后,在俄國大飯店,梅尼斯頭痛、發燒、徹夜不眠。1月11日,梅斯尼去世,距離他去鐵路醫院僅僅6天。 梅尼斯的突然去世令人震驚,而伍連德的判斷竟以這樣一種吊詭的方式得到了證實。
一九二一年,伍連德博士(左)和伯力士在哈爾濱實驗室做研究
當時大批勞工乘火車從疫區南下,奉天(今沈陽)一度成為鼠疫重災區。為限制人口流動,清政府在山海關設立檢驗所,凡經此旅客都要停留5天觀察。措施嚴厲,以至于太子太傅、欽差大臣鄭孝胥從東北返回,也毫無例外地停留了5日才得以返京。疫情最危急時,伍連德將傅家甸分為4個區,每區由一名醫藥大員主持,配兩名助理、4個醫學生、眾多衛生夫役和警察。救急分診斷、消毒、站崗等諸多崗位。每天,各區逐戶檢查,發現有人感染鼠疫,立即送到防疫醫院,住所用生硫磺和石炭酸消毒。另外還規定,傅家甸居民出行必須在左臂佩戴證章,分白、紅、黃、藍4種,各在本區活動,去別的區須申請特許證,區內軍人也不得例外。嚴格的警戒,使“任何人偷越封鎖線幾乎都不可能”。按照病情,病人分住疫癥院、輕病院、疑似病院和防疫施醫處,各有醫官、庶務、司藥生、看護、巡長等各司其職加強管理,避免交叉感染。現在的“疑似病房”,也是伍連德首創的。
鼠疫之初,政府為死者提供棺材安葬;街上發現的尸體也由政府收集,放入棺木運到墳場。后期死亡人數越來越多,尸體便直接放在墳場。隨著天氣漸冷,土地凍得堅硬,坑埋非常困難。伍連德憂心如焚。如果老鼠等接觸這些尸體,又會發生新的傳染,那將前功盡棄。他憑直覺認為,肺鼠疫菌在地面下也可以存活,但他沒有時間證明這點。后來俄羅斯專家證明了,在哈爾濱嚴冬的溫度下,肺鼠疫菌至少能存活3個月。必須盡快處理這些尸體,唯一辦法是集中火葬。可這是個巨大的挑戰。思來想去,伍連德決定上書,讓朝廷下旨平復民間反對之聲。三天后,他終于收到外務部“準伍氏之請”的電報。第二天大早,伍連德立即行動,雇用工人用消防車在尸體上澆煤油燃燒。伍連德的專業及敬業精神,受到國際社會稱贊:“哈爾濱防疫局總醫官伍連德自到哈以來,辦理防疫事宜,不辭勞苦。聞日前,在東四家焚燒疫尸,防疫局委員等皆不欲往前監視,伍醫官自赴該處點查尸數,親視焚燒,俟焚化凈始行回局。”
防疫機制建立前的1個月,死亡3413人;新機制建立30天后,死亡記錄為零。報告傳來,哈爾濱傅家甸防疫總部一片沸騰。幾日后,鑒于鼠疫死亡連續多日為零,宣布解除了傅家甸的隔離。之后,伍連德又轉戰長春、沈陽等地,到4月底,東北三省鼠疫全部撲滅。他不畏艱險,采取多種科學防治辦法,創造了歷史上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傳染病的范例,被譽為“鼠疫斗士”。
伍連德是杰出的公共衛生學家,中國檢疫、防疫的先驅,還主持召開了萬國鼠疫研究會議。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動下,中國收回了海港檢疫權。他先后主持興辦檢疫所、醫院、研究所共20多家,還創辦了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是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雜志》首任會長、主編。他鮮有豪言壯語,只有幾句話常出現在嘴邊:“一個人擇定了工作就應該認真去做,千萬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本著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負責任。”著名學者梁啟超評價他:“科學輸入垂50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伍連德字)博士一人而已。”可謂國士無雙!
梁啟超評價伍連德:“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歷史越過百年,哈爾濱人民沒有忘記他。2008年哈爾濱為伍連德建造的紀念館,也是黑龍江省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回溯那次災難事件,醫者伍連德濟世救民的擔當精神,群防群治的成功經驗,對我們科學防治,眾志成城,全力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有著積極的啟示意義。
“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今天,大批伍連德式的“國士”“大醫”,正奮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他們滿腔仁心,滿懷仁術,“逆向而行”,在年夜飯飯桌上和家人告別,打起背包,馳援武漢。面對疫情,更有廣大武漢醫務人員日夜奮戰,堅守崗位,忘我工作,發揚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偉大精神。他們是新時代的抗疫英雄,值得我們謳歌與點贊!
作者:宋子牛,河南電視臺高級編輯,總編室副主任,中國作協會員
來源:前線客戶端
責編:金蕾蕾
版式:陳莉
圖片:來源于網絡
監制:李愛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