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混沌的貨幣亂相?惱人的物價怪圈?聽聽金融前輩是怎么說的
原創 趙銘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文│趙銘
鄧加榮(1932年7月-2017年6月),生于遼寧營口。20世紀50年代初,他在前蘇聯莫斯科財經學院(現莫斯科國立財政大學)專攻短期信貸專業四年,學成回國后進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業信貸局工作。1959年初調至金融研究所,負責《國家銀行十年》的圖書編纂等。十年動蕩時,他被調離銀行,進入教育界,先后在遼寧財經學院(現東北財經大學)和北京經濟學院(現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任教。1975年6月由遼寧財經學院調入光明日報社從事新聞工作,采寫、編輯、出版了大量有深度、有影響的稿件和著作。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從金融界到教育界再到新聞界,鄧加榮筆耕不輟,留下了包括長篇歷史小說、散文、詩歌、兒童文學等多種形式的文學作品。在金融研究方面,亦未曾懈怠,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始終不忘對金融理論的鉆研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致力于貨幣流通與信用,概四十有年矣”。共和國時金融的見證
鄧加榮本書即是將從四十余年來鄧加榮發表的文章、論著中摘取出的近百篇文稿集結成冊的一部文選。全書共五個篇章,第一編“貨幣篇”,講人民幣的發行及貨幣流通中的規律和現象;第二編“資本篇”,從資本的原始積累說起,敘述到當今的資本周轉與循環;第三編“工商信貸篇”,主要為結合銀行工作的理論論述和評論文章;第四編“統計數字篇”,講銀行工作中的一些工作方法;第五編“金融家篇”,介紹了從事銀行工作的一些出色人物。
遍覽一遍,筆者認為本書有兩個特點:一是選用的文章時間跨度大,從1956年到2013年,跨五十余年;二是內容豐富,文風多變,有仿歷史小說口吻、文風生動的《人民幣誕生記》、《對商品經濟有著遠見卓識的學者孫冶方》等,有金融史科普向、語言通俗易懂的《“銀行”、“金融”、“信用”等名詞的來歷》、《什么叫規律》等,有力求平實準確的工作總結與指導性質的《什么是季節性企業》、《如何檢查工業生產企業的借款物資保證》等,有結合實際生活的經濟評論文章《惱人的物價怪圈》、《大款≠高消費》等,還有探討古代經濟思想的論文《墨子經濟思想中的商品價值觀》、《<管子>的經濟思想分析》等。如同鄧加榮在《編后話余》所說:“這里選出的近百篇文章,都是根據當時的經濟情況和銀行工作(也包括教學工作)的迫切需要,趕寫出的一些急救篇和急救章;現在看起來,只能說是當時的歷史真實寫照了,或者說是,可供大家共同回憶的一份備忘錄而已。”而作為建國后中國經濟發展變遷的真實歷史映照,也正是本書的意義之一。讓我們來看看本書中所展現的建國70年來的幾個重要節點和事件。
人民幣的誕生
董必武共計六十余萬字的文選開篇第一章即是《人民幣誕生記》。這是新中國經濟事業發展的重要起點。
解放前夕,各解放區根據地貨幣不一,流通困難。當時在中央分管財經工作的董必武就遇到了因貨幣問題影響生活的一樁子事。當時他從陜甘寧邊區的延安出來,途徑晉綏邊區和晉察冀邊區,在晉察冀邊區的天臺縣東山區大槐莊休息時,想買些吃食。警衛員付款時卻遇到了麻煩,賣燒餅的村民一接過警衛員遞來的陜甘寧邊幣就瞪大了眼睛,翻來覆去看了幾遍,還是退回拒收,當地只用晉察冀邊幣,別的錢一概不用。
警衛員去附近的公營商店換錢,也遭拒,一時間拿著錢竟買不到食物。還是董老的夫人想了辦法,拿隨身帶的給孩子做衣服的布料去換了幾個燒餅。因著貨幣不能流通,竟只能使用以物易物的原始手段,令人感慨,這也是當時各區經濟交流普遍遇到的不便。董老到了西柏坡就根據中央指示主持召開華北財經會議,決定盡快成立統一的財經機構、發行統一貨幣。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籌備,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成立,嶄新的人民幣首先由河北省平山縣銀行和石家莊市銀行同時對外發行,受到了民眾的熱烈歡迎。
西柏坡華北財經會議舊址當全國解放,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由農村走向城市之際,面臨了艱難險峻、危機四伏的金融市場環境。國民政府留下的物價飛漲、投機橫行、嚴重通貨膨脹的爛攤子令人民幣穩定地占領市場困難重重。鄧加榮在《開國第一任央行行長南漢宸》一文中對當時的情況進行了生動描述:“物價飛漲,猶如脫韁的野馬,一天一個行市,讓人‘談虎色變’;投機倒把橫行,奸商興風作浪;紙幣喪失威信,金銀、外幣盤踞市場,成為了主要的計價和流通手段;私人銀行、錢莊票號和證券交易所大多數已‘失身’于投機活動之中,淪落為投機商人提供資金援助的工具”。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經濟手段和政治力量齊上陣,金融隊伍與銀元投機分子打了一場硬仗,使人民幣占領了市場。銀元投機風潮平息后,投機商又將陣地轉移到了糧食、紗布市場上來,大肆囤積,導致糧價暴漲。在南漢宸的領導下,金融戰線采取“收存款,建金庫,靈活調撥”的方針,上下一心,打贏了1949年這場市場領導權的爭奪戰。金融、物價至此基本穩定下來,人民生活得以有序發展。
改革激流的滌蕩
“1979年,出現了晨風、朝霞和魚肚白色的黎明。”鄧加榮用如此詩化的語言講述了經濟體制改革。銀行是國民經濟的樞紐,金融領域的一切動向都是國民經濟的綜合反映。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建設的另一個重要節點,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金融業也在不斷改革發展。比如金融市場,以前人們對它的印象就是股票投機、買空賣空,加上電影《子夜》的影響,“都把它當做資本主義的東西,誰也不敢碰它”。知道1983年金融學會年會上,一批年輕的研究生大膽地從理論上全面論證了金融市場的性質和作用,大家才受到思想觸動,逐漸接受。再比如銀行之間的競爭,在此前的市場僵化模式下是無從想象的,人們習慣了銀行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只有一種信用。這些禁區都逐漸被打破了,改革的激流滌蕩著、沖擊著就得體制和模式,亦使前方的路更加清晰而光明了。時至今日,經濟體制改革仍一直在路上。書中還為我們展示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經濟圖景,揭示了在改革開放初期,新舊體制并存而相對混亂的市場狀況下的一些社會問題。一是物價怪圈,1988年的物價系列性調整,生活資料漲價,生產資料漲價,原材料漲價,成品漲價。互相牽動,互相影響,惡性循環。于是人心浮動,搶購囤貨成風,畢竟在物價上漲的預期之下,早買等于賺錢。一是未富先豪,當時消費攀比之風盛行,一些先富地區人民賺了錢無處可用,投資意向不明,只有20%用于擴大再生產,其余的竟都消費了,用于所謂陰陽兩宅的建設,未死之前就把陰間居所搞得豪華氣魄。另有一點,就是公款吃喝。鄧加榮在書中多篇文章中批判當時的這種風氣,稱不斷膨脹的集團購買力,對于全國性的“消費超前”和“未富先豪”帶了個壞頭。因是公款,不掏自己腰包,便越發注意排場。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酒不厭醇,量不厭大,左右時借花獻佛。當時東北流傳一套順口溜:“到處都請吃,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誰不吃白吃”。更丑陋的行為則是“吃貧”,某些貧困地區的干部為了向國家要錢,將當地百姓說得越窮越好,可扶貧款一撥下來,就將百姓忘到腦后,開始吃起款子來。蓋賓館、造宿舍、建劇院、買轎車,再找一切名堂大擺宴席請吃請喝。看得人分外心痛。
入圍2019年全球銀行1000強的前25家中資銀行掩卷細思,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市場混亂、百廢待興,到七、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打破僵化,再到新世紀的蓬勃新面貌,新中國已經走過了70個寒暑春秋。如今,距人民幣誕生已71載,幣值穩定、防偽先進,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亦愈發凸顯;距改革開放已41年,金融事業發展迅速,在2019年的全球銀行前1000名排名中,136家中資銀行上榜,其中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國銀行包攬前四強。中央八項規定后,公款吃喝的不正之風也大為肅清。河清海晏,前路可期。
原標題:《混沌的貨幣亂相?惱人的物價怪圈?聽聽金融前輩學者是怎么說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