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關中“三劍客”:每一件皮影都凝結著匠人的靈氣和才華
在大眾媒體和工業制造的沖擊下,江國慶、汪天穩和李世杰成為最后的關中皮影“三劍客”。
圖:“碗碗腔之王”李世杰
▲“我朝也有幾個英雄爺……”
江國慶和他的師傅汪天穩,親眼見證了陜西皮影戲20 世紀以來的潰敗,至少在他們看來是這樣。作為一種古老的傀儡戲,直至20 世紀90 年代之前,皮影戲仍是關中平原上廣大農村紅白喜事、逢年過節不可缺少的活動,而現在,是皮影而非皮影戲成為故事的主角。
某種程度上,江國慶和汪天穩與他們共同打造的“華縣皮影”品牌,一起見證與推動了這場皮影制作與演出分離的變革。皮影制作與演出的分離,似乎是轉型時代皮影的生存之道,只是,這條道路也不容易,而更為艱難的是,皮影戲曾經真正的主角們——比如“德慶社”當年的臺柱子、有“碗碗腔之王”稱號的李世杰已經心涼。
在陜西戲曲研究院那棟略顯破舊的家屬樓里,80 多歲的李世杰不時接待各路采訪,見到外人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現在對這個事情無望了。”現實的情況是,會唱皮影戲的藝人越來越少,一些并不懂戲的人反而弄虛作假,妄圖申報國家傳承人。盡管憤慨,聊得興起,他仍會取下墻上的月琴,坐在堆滿雜物的陽臺上,連彈帶唱起來:
“我朝也有幾個英雄爺……”
▲“皮影這個藝術太深了”
在一個小區居民樓13 層的工作室里,汪天穩正帶領四五位徒弟趕制《白蛇傳》的演出皮影,在這個兩室一廳的房子里,大廳擺放著各種裝裱完畢的皮影,一間臥室用于雕刻,另一間用于染色。每逢趕制一批急活兒,他們都會在這里進行一段時間的封閉作業。
從11 歲開始,汪天穩已經整整刻了55 年皮影。最初家人想讓他去學秦腔a,他見那些唱秦腔的孩子很可憐,穿著渾身補丁的衣服,吃飯的時候還不能上桌,只能端著一碗飯遠遠地趕快吃完。皮影戲班的待遇顯然要好一些,總共才五六個人,至少可以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也因為從小喜愛,他從家里背糧帶錢,一個人跑到西安,跟著在陜西省傀儡藝術劇團上班的同鄉——皮影制作大師李占文,開始學做皮影。
過去,皮影制作藝人又稱“影子匠”,往往受聘于有錢的財東,專門為皮影戲班制作演出道具。從1960 年到1963 年,汪天穩跟著師傅學了三年。那個年代,手藝行里的師徒關系非常緊密,形同父子。每天早上起來,汪天穩首先要為師傅倒尿盆,疊被打水,睡前同樣要伺候周到,而師傅除了把手藝傾囊相授,就連訂婚結婚也幫他拿錢張羅。
陜西皮影以西安為界,分為東南西北四路,最有代表性的是東路和西路,前者集中于華縣、大荔、渭南、華陰等地,后者則主要在寶雞。東路皮影的制作最為講究,其雕刻技藝之所以至今領先全國,緣于其不同于其他皮影雕刻所采用的“側刀法”,采用“推皮走刀”的特殊技法——刀扎下去不動,靠食指、中指、無名指三個手指的功夫,推動牛皮雕刻,如此則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個下刀的位置,皮影因此可以刻得和頭發絲一樣細。這樣一來,對雕刻者的手上功夫要求就很高,練不好便鉆不透牛皮。
圖:制作陜西東路皮影的刻刀與染色顏料
開始,師傅扔給汪天穩一塊牛皮,讓他用一只手壓住,另一只手轉牛皮,最后換成磚頭,直到把手練腫再消了,才算過關。此外,每天早晚各半小時的練功還有講究,早上必須在大小便之前練習。兩個月后,師傅才給了他一把刀子,開始刻小手、花草等最簡單的配件。又練了一個多月,汪天穩開始刻一些簡單的皮影人物。
談起師傅讓他獨自刻的第一段戲,汪天穩至今仍很激動:“1962 年11、12 月,我給渭南一戶人家刻了一段《三打祝家莊》,花一兩個月刻了20 多個人。”那時他已經學藝快兩年了。
傳統的皮影刻制有許多公式與模板,通過畫譜一代代流傳下來。“小生有小生的模板, 小旦有小旦的模板,你需要啥人物,我給你套啥人物。過去不管啥劇, 臉譜都是固定的, 比如武松的形象,眉毛是皺的,戴著皂角帽。”皮影又分為頭茬(頭)、樁樁( 身子)、雜件( 桌椅板凳)、布景幾大類,刻好后分門別類放在箱子里, 演出時再根據需要臨時組裝。
皮影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選皮,以3~5 年的黑毛牛皮色度最好。下來是泡皮和繃皮,繃皮很講求技術,一張長十五六尺的皮子被四根椽綁成四方,在陰干的過程中要放三次繩,以防止牛皮在收縮中由于過緊而崩斷了纖維。下料與選皮則要充分考慮皮影的演出效果,皮影各部分用的牛皮厚薄不同,需要找到平衡點。經過推皮和過稿,下來才是雕刻與染色。汪天穩閉著眼都清楚這些環節,“總共24道工序,缺一不可”。
1963 年, 由于被批為“宣傳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皮影戲無法演出,李占文和劇團的人被派到農村宣傳社會主義教育。1967 年后,他們又被打為“黑五類”,被遣送回家進行勞動改造。而汪天穩則在幾個縣的文化館輾轉幾次, 雕刻《白毛女》、《三世仇》、《奇襲白虎團》等新戲。從1968 年開始汪天穩在部隊當了6 年兵,暫時離開了皮影制作行當,直到1977 年他被調到西安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才又重操舊業,一直干到現在。
2006 年,汪天穩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兩年后,又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干了這么多年,究竟對皮影制作這門傳統手藝有多少創新?汪天穩更多談起的是修正與借鑒。首先是把過去一些不太合理的設計變得合理,而方便快捷的交流,也讓他有機會看到其他地方更多的皮影畫樣,進而吸收借鑒到自己的創作中。
由于地域不同,皮影戲演出的劇種紛繁復雜,汪天穩僅以陜西皮影舉例,“用皮影表演的,就有碗碗腔、老腔、眉戶、同州梆子、道情、弦板腔、秦腔等”。全國又有多少種戲、多少個品種?“皮影這個藝術,說句實在話,你說我現在會了沒有?有些東西真的不知道,干到老學到老,這太深了。”汪天穩說。
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陜西皮影傳承人汪天穩
▲ 機器皮影的沖擊
1980 年,從陜西師范大學畢業后,江國慶被分配到了汪天穩所在的西安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民間工藝室,一邊跟著汪天穩學習皮影雕刻,一邊幫助師傅設計皮影。
皮影雕刻的規矩很多,這讓學工筆重彩出身的江國慶一度很不適應。1981 年,故宮博物院接到日本國立博物館的請求,希望找人幫他們做一套《大鬧天宮》的皮影,任務輾轉落到汪天穩師徒身上。那時民間僅有一些傳統的猴戲可供參考,為了完成任務,江國慶和師傅到民間四處采風,收集大量皮影作為設計素材。為了設計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江國慶還觀摩了敦煌壁畫上面的神火。
跑了一大圈,江國慶在桌子上趴了7 個月搞設計。師傅帶著十幾個人,把《大鬧天宮》一套78 件皮影雕刻出來。做完后, 日方非常滿意, 他們也為所里創下40 萬元的外匯收入。
沒過多久, 研究所搞體制改革, 研究經費全部減半,逼著各研究室面向社會創收。江國慶帶著研究所的幾個員工, 把他們做的十幾件皮影放到西安華僑商店試賣,沒想到產品大受歡迎,一個皮影三五十元不等, 被一個法國旅游團一掃而空。當時師傅一個月的工資才53元, 試賣成功讓江國慶很受鼓舞,他聯系西安各個旅游點,大搞聯營銷售,最多時建立了18 個聯營點。
圖:皮影大師江國慶
江國慶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那時候社會上剛有了‘萬元戶’的說法,我們一晚上就可以創出好幾個萬元戶。”盡管收入歸所里擁有,但他們一個月也能拿到幾千元的提成。皮影很快不夠賣了,汪天穩的徒弟和親戚都開始學刻皮影,全村所有勞動力全部上手,還是不夠。旅游市場的火爆把皮影制作很快輻射到全縣乃至鄰縣,僅華縣當時就有上千人從事皮影雕刻,皮影也成了當地的支柱產業。時至今日,人們還往往直接把陜西皮影稱為“華縣皮影”,正緣于此。
當初為單位收藏皮影,更多是為了充實設計理念,當手里有了更多的錢,江國慶開始自己收藏。那時農村許多人家都藏有祖傳的皮影,由于后人不喜歡,或者蓋房子娶媳婦急著用錢,許多人都把皮影拿出來賣,所以江國慶收集起來相對容易。只要打聽到哪里有皮影出售,江國慶就坐上長途車到縣城,再借上輛自行車就直奔而去了。
有一次,他得知乾縣一戶吳姓人家藏有一套灰皮影,欣喜若狂。據說這戶為逃難而來的人家祖上在慈溪演過皮影戲,當時表演所用的灰皮影采用石灰泡制,制作工藝已經失傳,拿在手里有絲綢的感覺,潤滑勁道。結果江國慶去了兩次,人家連看也不讓看,后來托村長說情,他總算一飽眼福。但提到轉讓,對方死活不同意。后來,老人去世,皮影被分給三個兒子,隨后流散民間。讓江國慶欣慰的是,他最終幾經輾轉,從別人手里買到了幾幅。經過多年積累,江國慶搜集了整整20 多箱上萬件皮影,為此,他計劃建立一座皮影博物館。陜西省政府為此批了十幾畝地,但多年過去終未落實,江國慶至今仍是一個有東西沒地方的“空頭館長”。
在江國慶看來,收藏皮影的過程,也是皮影演出與制作不斷分離的過程,皮影正在成為一種懸掛的藝術品。繼旅游市場之后,江國慶開始將目光投向展覽與拍賣領域。
2002 年,江國慶認識的上海市一個區文化局的局長,問他敢不敢用皮影刻一幅《清明上河圖》。江國慶試了試,覺得可行就答應下來。很快2003 年“非典”爆發,旅游業停頓,制作人員正好也沒活兒干了。于是,他從上千人中精心挑選了18 人,從朋友那里借了一個大院,開始封閉作業。
本次工程投入巨大,光原料就拉了幾卡車。由于前期經驗不足,牛皮收縮性狀不同,在拼接原作中水紋時老出問題,因此他們廢了很多牛皮。“十塊只能做出一塊”。后來他們全部采用了牛屁股上的皮,最終完成全套154 塊60 厘米×40 厘米的皮影,用掉了470 多頭牛身上的皮。由于從未做過如此大的皮影,江國慶和師傅汪天穩面臨很多挑戰。他們新做了很多刀具,還開發了七八十種新的刀法。經過近11 個月的努力,這幅投資達上百萬元,高1.2米、長23.58 米的巨作終于完成。
2004 年4 月,當這幅作品在上海美術館展出后,馬上有三家拍賣公司希望簽約,評估價是800 萬元。由于已經答應赴臺灣歷史博物館展出,江國慶最終沒有將其拍賣,并決定將它作為未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此外,江國慶還與師傅汪天穩合作創作了《文成公主進藏》、高達1.8 米的《門神》等大型作品。2007 年,江國慶聯合幾位藝術家,創作了中國首部皮影動畫片連續劇《小藏羚的榮耀》,獲得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大約八九年前,采用激光雕刻技藝的機器皮影興起,原來一個人幾天時間才能做出一件皮影,現在一個人操控兩臺機器,一天就可以做150 件皮影,價格也一下由幾百上千元下降到幾十元。機器皮影給傳統皮影生產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很快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
為了解情況,江國慶專門買了一臺機器,花了幾個月時間研究,最終發現即使以他的技藝,用機器做出的皮影與傳統手工皮影仍有天壤之別。更重要的是,在江國慶看來,“機器皮影成千上萬一模一樣,做出的東西沒有魂,不像手工皮影每件都不一樣,凝結著匠人的靈氣和才華”。
▲ 曇花一現的演出改革
當汪天穩在20 世紀60 年代跟著師傅學習湖南皮影靈活的活動關節,試圖改進皮影演出效果時,李世杰在西安德慶皮影社的演出改革已經進行了好幾年。
出身皮影演出世家的李世杰7 歲學戲,在12 歲時已小有名氣,人送藝名“十二紅”。1953 年,在渭南的物資交流大會上,李世杰和父親兩個人輪流唱,一連唱了一個多月。此前,德慶皮影社的副社長盧成福已給他打了招呼,讓他演完后就過來幫忙。兩年前,德慶皮影社成立,能唱能跑的盧成福支起攤子,并把師傅謝德龍請來當社長。
1954 年,20 歲的李世杰來到德慶皮影社,很快成為社里的實力主唱。德慶皮影社每個周末演出兩場皮影戲,觀者如云,當時陜西的戲曲氛圍很濃厚,光有名的秦腔劇團就有十多個。
皮影的演出改革首先從燈開始,從最初的煤油燈到菜油燈,再到日光燈,映在亮子(幕布)上的皮影更加清晰。1959 年,德慶皮影社到北京參加小戲會演。會演結束后,他們從別的劇社拿來本子加以修改,創作了《張郎與金魚》、《豬八戒學本領》、《深夜凱歌》等新戲。
在這些新戲中,為了更好的演出效果,他們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把帆布放在紡線車上面,攪動紡車,帶動帆布,造成刮風的效果;用細竹篾配合燈光效果,做出下雨的特效;在《豬八戒學本領》戲中,通過水平移動事先畫好的幕布,造成豬八戒巡山時不斷前行的畫面;利用煙霧制造筋斗云的效果;用燈泡、紅玻璃紙和硬紙片上畫好的火焰形狀,來營造孫猴盜扇中的火焰山。“扇子一扇,火燒了半個亮子,美得很。”李世杰對當年的創新津津樂道。
1956 年,由市文化局出面,李世杰被借調到陜西戲曲研究院代課,教授學生唱碗碗腔和樂器彈奏。院長有意把他留下,德慶皮影社社長謝德龍一下急了,多番找到文化局的人,把李世杰要了回去。
德慶皮影社的演出與革新并沒有持續幾年。1964年,由于奉命下鄉宣傳毛澤東思想,德慶皮影社改名“農村宣傳隊”,后來“易俗社”等秦腔劇團的人和一批剛畢業的學生又加入進來,“農村宣傳隊”又改名“西安市文藝工作隊”,簡稱“文工隊”。1966 年8 月,“文革”開始,文工隊一下子亂了,沒法再演戲了,皮影也被毀壞殆盡。
1970 年,西安市砍掉了評劇、粵劇、先鋒文工團、文工隊四個劇團,幾百人被下放到飯館、糖果廠、門市部等單位。李世杰被下放到糖果廠,從搬運工到食堂管理員,一直干到倉庫總管,最“輝煌”的時候手下管著7 個倉庫管理員和30 名搬運工。
在糖果廠待了十幾年,李世杰終于又回到陜西戲曲研究院,一直干到退休。然而,陜西的皮影劇團再也沒有恢復起來。在20 世紀90 年代,有人曾找到李世杰,希望他出來演皮影戲,可后來他發現對方和自己的想法大相徑庭,李世杰想“把攤子撐起,給后人留點東西,帶兩班娃”,對方卻只想利用他一味賺錢。
雙方很快不歡而散,年歲漸長的李世杰從此很少公開演出,除了教孫女彈彈月琴,只在高興的時候才吼上幾嗓子:“唉,走咧—”許多人對陜西皮影的最初印象,往往來自著名導演張藝謀的兩部電影—《秋菊打官司》和《活著》,然而很少人知道的是,它們都與李世杰有關。和自己的想法大相徑庭,李世杰想“把攤子撐起,給后人留點東西,帶兩班娃”,對方卻只想利用他一味賺錢。雙方很快不歡而散,年歲漸長的李世杰從此很少公開演出,除了教孫女彈彈月琴,只在高興的時候才吼上幾嗓子:“唉,走咧—”
許多人對陜西皮影的最初印象,往往來自著名導演張藝謀的兩部電影—《秋菊打官司》和《活著》,然而很少人知道的是,它們都與李世杰有關。
圖: 制作精良的皮影頭茬
圖: 制作精良的皮影頭茬
圖: 制作精良的皮影頭茬
圖: 制作精良的皮影頭茬
圖: 制作精良的皮影頭茬
“唉,走咧—”《秋菊打官司》里那段抑揚悠長的片頭,正是李世杰錄制的。一天,陜西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趙季平找到李世杰,讓他到辦公室唱幾段戲,說明天要錄音。不明所以的李世杰接連唱了幾段,趙季平似乎不大滿意,問他還能唱啥,李世杰只好說:“沒啥唱了,我給咱耍個怪,唱個丑角戲。”趙季平聽后,高興得一拍桌子:“我要的就是這個味兒!”于是就有了后來的片頭。電影出來后,有人拉著李世杰去看,看到篇末打出的字幕,他才知道是自己唱的片頭。
1993 年,張藝謀拍攝《活著》。他曾打算叫李世杰給葛優指導演唱技巧。當時李世杰忙著給學生上課,于是劇組讓另一位碗碗腔著名藝人潘京樂去教。在江國慶眼里,陜西皮影不過“一李一潘”。所不同者,李世杰是演戲世家,科班出身,潘京樂則是民間“土八路”,吐詞雖然不清,但表情入味。雖然沒去教戲,李世杰卻寫了張條子,給劇組推薦了一個皮影箱子。
在李世杰家中的墻上,貼著一張《碗碗腔之王》的紀錄片海報。海報上面,李世杰手握月琴縱情彈唱,背后是滾滾黃河和數量眾多的伴唱演員。這部拍攝于十幾年前的紀錄片,只拍了一半,據說由于遭人嫉妒,最終在不斷上告中被壓了下來。
“當時在黃河邊拍了兩次,我腳下就是嘩嘩的水流。怕我暈倒,導演讓人找根繩子,在我腰上拴著,繩子頭纏在一塊石頭后面,由兩個人拉著。”在繩子的保護下,年近70 的李世杰唱了起來:“行一步我來到黃河東岸,又只見狂風起波浪連天。”
肚子里的戲太多,李世杰往往能即興演唱,絲絲入扣。直到現在,他仍能記住150 本皮影戲的臺詞。讓他痛苦的是,現在唱皮影的人越來越少,而且漸漸沒人會唱了。“他們發聲位置不對。銅器(鑼鼓)是戲的骨頭,音樂是戲里的肉,演員才是調味。誰唱戲有味沒味,就看后面那一點聲,能不能鉆到弦里頭。”
在傳統手藝如燭閃爍的時代里,從設計、雕刻到演唱,江國慶、汪天穩和李世杰成為最后的關中皮影“三劍客”。
相關閱讀:
本文摘編自中信出版集團《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三聯生活周刊》文叢系列;匠人精神:淬煉心性,養成自己;中國民間手工藝人的堅持與傳承)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