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地圖西南角的騰沖,是你今生必去的美食秘境
原創(chuàng) 丁個 新周刊
騰沖特產(chǎn)“土鍋子”,是過年和清明時節(jié)限定的美食。/圖蟲創(chuàng)意美酒胭脂紅,美食大救駕,騰沖的飲食文化,充滿詩意和講究。而與挑選食材同樣嚴格的,還有令人起敬的餐桌禮儀。
梨炭上一只燙紅發(fā)亮的銅鍋,濃湯中大塊翻滾飄香的牛腩,心急的食客須得小心避開炙熱的鍋把,然后才可以敞開肚皮享受嗜肉者的狂歡。
“若是冬天,再喝上一壺本地自釀的小鍋酒,一切寒冷都煙消云散了。”老板娘把詩一樣的廣告語貼在墻上,柜臺一邊的小壇子裝著本地最特色的胭脂紅和青梅酒。
在騰沖,這樣的銅瓢牛肉店較晚才興起,當?shù)厝艘郧白鰷伵H猓灿勉~鍋。銅鍋耐燒不易糊,騰沖人也愛用它煮飯。
有別于云南其他地方的少數(shù)民族特色,騰沖保留了純正的漢文化,民間過節(jié)習俗和飲食結(jié)構(gòu)和中原地區(qū)無二。這和獨特的歷史與地理環(huán)境有關(guān)。
明朝正統(tǒng)年間,緬王部隊勾結(jié)麓川(現(xiàn)今瑞麗地區(qū))的土司,準備揮戈中原。明政府派兵部尚書王驥統(tǒng)兵西征,十多年間動用了80萬部隊。
云南私房菜。/圖蟲創(chuàng)意“部隊不像一般移民,他們開進的速度非常快,也來不及和周邊環(huán)境交流。”騰沖文化館館長段應(yīng)宗說。
路途艱難,來到騰沖后的士兵想回家難于登天,最后大都駐守下來。“冬時欲歸來,高黎貢山雪。秋夏欲歸來,無那穹賧熱。春時欲歸來,囊中絡(luò)賂絕。”大理人賈客在南方絲綢之路上有感而發(fā),以詩歌描繪了高黎貢山古道的隔絕與蒼涼。
留下來的明朝部隊帶來了漢族的傳統(tǒng)飲食。騰沖干腌菜是江南梅干菜的一個變種,辣椒油則是上海無錫一帶的辣椒醬。土鍋子最早也流行于兵營,當時給駐守在高山上的士兵送飯菜會變涼,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陶罐可以燒火保溫,就采用了這種方法。
云南菜常用陶罐來盛放。/圖蟲創(chuàng)意餌絲也是明代大規(guī)模傳到騰沖的。今天的“云南十八怪”中有一句“粑粑叫餌塊”,“餌,粉餅也”,米泡了蒸熟,舂搗加工后就是餌。
騰沖百姓家的廚房幾乎天天和餌絲打交道,特別是早餐和宵夜。餌絲是熟食,抓一小把放進滾湯中,倒數(shù)十來秒,它就變得柔軟。
騰沖民俗大年初一不許做生食、煮生米,所以當?shù)厝藭硗霟釟怛v騰的餌絲。初二,丈母娘給來拜年的女婿做一碗“頭腦”,糍粑片油炸之后,用醪糟酒沖上,形似頭腦,寓意新的一年里女婿有頭有腦,小兩口日子甜蜜。
餌絲是云南人桌上的常客。/圖蟲創(chuàng)意騰沖人待客,必備菜品除了常規(guī)的雞、魚和豬肘子,還有甜咸雙拼的鴛鴦八寶飯、白籽仁或銀耳做成的開胃甜碗,以及炸得焦干的酥肉干拼、雞蛋卷裹著肉的什錦菜等。
和其他地方從生燉到熟的鍋子菜不同,騰沖土鍋子的食材除了芋頭全用熟菜,雞或者排骨熬成底湯,將黃花菜、豬皮、酥肉、青菜、炸豆腐和豆米層層鋪開,最上面再放一層蛋卷。“騰沖人做菜特別注重美感,一定要講究色、香、味齊全,這實際上也是漢族烹飪的傳統(tǒng)。”段應(yīng)宗說。
餐桌禮儀在騰沖人眼中和食物一樣講究。和順宴席的用餐順序,從舅爺和外公家的賓客開始,遠房親戚接著動筷,最后才輪到本家人。騰沖的四合院以堂屋為尊,外公一定要坐在中間上座。
同一桌中長者先吃,有晚來赴宴的人,不分長幼,已入座者都要起立以示對后來者的歡迎。騰沖人口語中的吃飯叫“請飯”,喝水叫“請水”,喝茶叫“請茶”。待全部人坐齊后,長者一句“大家請吧”,開始了又一次的宴席。
茶媽媽李友芬 守望騰沖茶文化
騰沖的茶文化在地方志中,也在墓碑上、舊宅里,在每一棵古樹、每一盞茶水,更在茶媽媽李友芬的堅持中。
在騰沖喝茶,喝著喝著,自然就會慕名喝到綺羅古村——就是當年徐霞客夜宿過的那個古村落。這里不只有文人墨客的行跡,還有上百年的老茶園。在古村附近不遠的綺羅清水茶園,有可能見到一位茶媽媽。
“你一定要見見這個人,李友芬。她從16歲開始制茶,40多年沒離開過茶一天。這位茶媽媽簡直就是個茶神。”說這話的是戴斌,做了20年翡翠的他,自從結(jié)緣茶媽媽后,對聊茶的興趣便超過了聊石頭。
見到真人之前,在這些騰沖老茶客的嘴里,“茶媽媽”就像騰沖茶界的一位奇人。
當年徐霞客夜宿綺羅,
定是錯過了這座茶園
老火塘邊,炭火點著,燒得漆黑的老茶壺、用了20年的烤茶罐,一群人煨著火,等水一開,一盞滋滋作響的雷響茶一倒上,茶媽媽就出現(xiàn)了:“聽到響了嗎?好聽吧,茶葉被喚醒了,這就是我們騰沖的雷響茶。”
李友芬今年59歲,地道的騰沖人,16歲知青返城,她進了騰沖紅茶廠就再也沒有離開,從小茶工做到廠長,一輩子和茶打交道。茶媽媽的叫法,出自一個臺灣姑娘,她來騰沖想喝地道的雷響茶,尋到李友芬處,一杯下肚后,張口就叫了聲“茶媽媽”。那時,李友芬在騰沖有個民間的名號:雷響茶傳人。
做了半輩子茶廠,她想有一天可以隱居某處茶山,守護那些百年古茶樹,安安靜靜喝茶。如今她把制茶廠搬到了這座海拔1670米的清水茶園,推門捻茶、抬頭望云,邊制茶邊喝茶,算是過上了半隱居的茶生活。
云南的茶農(nóng)在采摘春茶。/圖蟲創(chuàng)意老火塘邊的門板、梁柱,所有木質(zhì)結(jié)構(gòu)都是用不同的茶湯熬制著色。來了投緣的客人,她一邊奉茶、講茶,再備上一桌古茶簸箕宴,一邊叮囑著:紅茶豬腳放心吃啊,放心吃啊。“茶水泡過的,你就看那茶,追著脂肪,欻欻地跑,吃了不會胖。” 這是騰沖人應(yīng)該有的最日常也最古典的生活樣子。有人說,當年徐霞客夜宿綺羅時,定是錯過了這座茶園。
“騰沖從明朝洪武年間就開始種茶,有600多年歷史了。” 總有人喝過茶后,對騰沖竟有這么多的茶種、古茶園表示意外。李友芬總是哭笑不得地介紹。時間退回到上世紀80年代,還是茶廠工人的李友芬,看到電視上進行的地理勘測航拍,在騰沖發(fā)現(xiàn)大面積原生態(tài)古茶樹,20多歲的她,心情比當年知青返城還要驚喜。
她骨子里為騰沖茶感到驕傲,也對外人不了解騰沖茶而無奈。
既為封家看茶,
也為封家看墳
相比被叫了幾十年的李總,她喜歡“茶媽媽”這個稱呼,這讓她有著使命感,總想起騰沖茶的鼻祖——封家大院的人。
“騰沖茶的祖師爺——封鎮(zhèn)國,當年帶著12000斤茶種,跋山涉水用馬幫馱運到騰沖。騰沖能有大量古茶,高黎貢山一帶煙山變茶山,就靠封家。” 機緣所致,茶媽媽撞進了這座封家大院。她沒想到,后來自己做起了封家的茶文化保護。
那是距離綺羅50公里遠的村子——上營鄉(xiāng)竄龍村——封家古宅所在地。她要去看看封家留下的古茶樹。推開門時,她嚇了一跳,涌出的野草比她還高。年輕時她是騰沖縣女子籃球隊的隊長,打中鋒,如今一腳陷進這滿院雜草里時,她下決心,要把封家大院修復(fù)起來。
云南騰沖的深秋風光。/圖蟲創(chuàng)意50公里不算遠,但這兩年她來回折返無數(shù),已難用公里計。“我想讓更多人知道騰沖茶、封家茶。” 她想起當年封家為研制好茶,從江浙請了位80歲的制茶師,到昆明后要進騰沖,只能用滑竿,700多公里,抬著老先生,一個多月,才抬進竄龍鄉(xiāng)的茶園。“跟上輩子那些老茶人比,我這算什么。”
后來,那座被人遺忘的老宅掛上了封家大院的匾。破舊的門板和廳廊,都以舊修舊,恢復(fù)當年的樣子。那些上百年的古茶樹,她定期帶著茶工、茶童上山去打理。村子里有人念叨她,說封家后人都散了,再做茶,還是得找這樣懂茶的人。
他們不知道,這位茶媽媽,看完茶樹,還要去遠處山里看一座墳。“封家的祖墳。這也是茶的歷史啊,我真怕有人不懂給遷了。”那碑上,有白崇禧、于右任、李根源等人對封家功績的紀念。
如今在綺羅茶園,慕名而來尋茶媽媽的人,喝上一杯雷響茶、馬幫茶后,沒準就能討上一杯封家茶。封家的文化不再只出現(xiàn)在州志縣志里、墓碑上、舊宅中,它在騰沖的每一棵古樹、每一杯茶里。
首發(fā)于《新周刊》455期
原標題:食物之美:跟著味蕾走騰沖
原標題:《地圖西南角的騰沖,是你今生必去的美食秘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