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網絡述年|“團子”與團圓
一年有那么多個節,不光節日要聚會,節前還要“做食”。正月半搓元宵,端午包粽子,七月半做茄餅,八月半最豐富,有我愛吃的韭菜餅、糍團和酥油餅,重陽要吃重陽糕,臘八要喝臘八粥,年前還要做團子,因為“團子”意寓“團圓”。每次“做食”,大人們家長里短,小孩們便猴子開會?,F在每每有“猴子開會”的機會,我都盡量不讓我的孩子錯過,因為我知道那開心的滋味;也因為我是個有些貪心的老母親,私心希望孩子以后是個“有根”的都市人,既能享有大都市的自由,又能擁有共同體的溫暖,能穩穩走好“傳統”與“現代”的平衡木。
第二日,母親又略帶驕傲地打電話來說:“我們一個上午便做好了,十幾家人家的份額都分好了,剩下一些過幾天就帶去上海?!痹诤荛L一段時間中,“我們”的主體是母親三姊妹。公認里外一把手的大姨是主廚;能干的二姨是副手,做幫襯工作;家中排行最小的母親是策劃,負責組織、買菜和打下手。近年來,母親三姊妹年齡漸長,略有力不從心之感,所以,“我們”中也會時不時加上表姐表嫂們。生活中的傳承其實很簡單,就是一起過節與“做食”。生活中的傳承又很難,因為一起過節與“做食”要考驗家庭成員的時間安排、空間分布和情誼維系。單單前兩點,許多外出奔波、為生計操勞的人便難以做到。好在進步主義基調的現代社會并不僅有傳承的一面,在輕輕惋惜、默默哀傷之外,至少還可以選擇帶著長輩一起參與當下。畢竟對于親密關系的維系來說,“融入”比“以何種形式融入”更重要,后者不過是手段,而前者才是目的。
昨日,已將父母和“團子們”接來上海。今年,吃好“團子”便要帶著孩子、父母公婆和寡居的大姨一同去更溫暖一些的南方過年。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老人見識更多彩的世界,讓孩子感知和體驗家庭結構,這算是中年人勉力交出的生活答卷。雖有“煩擾”,雖有些看不到“自己”,但或許這就是“自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