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探訪烏茲別克斯坦⑥|布哈拉:經學院里的旅游市場
在撒馬爾罕,我一度失望于這座城市的旅游商業化氛圍,雖然這頗有些旅行者的一廂情愿。但是到了布哈拉,我才意識到,相比之下撒馬爾罕是多么富有生活氣息,布哈拉才是一座真正的主題公園。我一度試圖說服自己,這種商業化本身就是這座城市在古典時代的氣質,如今不過是經歷了蘇聯時代后,重新回歸了商業傳統當中,雖然這種回歸頗有些用力過猛。
一個細節是,我之前去土耳其和伊朗時,在店里看東西即使什么都不買,店主也會樂于笑臉聊天,但是在烏茲別克斯坦,尤其是景點周圍的店鋪,如果不買東西,店主就會馬上露出不高興的冷臉。這種冷臉大概是社會主義國營商店的遺留,還沒有真正把絲綢之路上的商業文化找回來。
在來到布哈拉之前,我對這座城市的想象是一個神圣的宗教與學術之都,畢竟這里是伊斯蘭世界最著名的學者之一伊本·西拿的故鄉,同時又誕生了重要的宗教學者伊瑪目布哈里和影響深遠的蘇菲教團創始人巴哈烏丁·納格什班迪。
利亞比·豪茲(Lyabi-Hauz)是布哈拉老城的中心,也是游客們主要聚集吃飯休息的地方。利亞比·豪茲是布哈拉古城里少數幸存的池塘之一,在蘇聯時期之前,布哈拉城區里有許多池塘,但這些池塘由于缺少維護而滋生疾病,大多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被填平。利亞比·豪茲之所以能夠幸存,是因為這里是16、17世紀宏偉建筑群的核心。
利亞比·豪茲的池塘。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拍攝這片建筑群的歷史與納迪爾·迪萬·貝吉(Nadir Divan Beghi)這個人有關,他是布哈拉埃米爾(注:布哈拉酋長國原本叫布哈拉汗國,18世紀中期,曼吉特王朝建立,由于統治者不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為強調伊斯蘭世界的身份,改稱“布哈拉酋長國”,國家元首稱為“埃米爾”。“埃米爾”是伊斯蘭世界貴族稱呼,類似“王子”或“指揮官”,除哈里發之外的地區性統治者,一般稱呼為“埃米爾“,即酋長)伊瑪目·庫里·汗(Imam-Quli Khan)的大臣,也是埃米爾的叔叔。納迪爾修建這片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建筑群時,附近有一座大房子屬于一個猶太女人,納迪爾認為這里是挖池塘的理想地點,但猶太女人拒絕了他收購房屋的提議。納迪爾將她帶到埃米爾面前裁決,但是布哈拉的伊斯蘭法學家們認為,納迪爾想要獲得這片土地,必須經過猶太女人的同意。
因為沒能買下猶太女人的土地,納迪爾想了一個缺德的辦法,他在附近建造一個小型水庫,挖了一條灌溉水渠,水破壞了猶太女人房子的地基。猶太女人找到納迪爾,他再一次表示愿意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她的房子,但是猶太女人拒絕了這筆錢,她希望納迪爾將一塊土地給猶太人修建會堂。納迪爾同意了,這片土地就是布哈拉的猶太區,猶太會堂和池塘幾乎同時出現,作為這座城市宗教寬容、族裔和諧的象征。盡管納迪爾采用了缺德的方法,但以他的身份來說,可以說是非常文明了,而伊斯蘭法學家們的裁決也被視為穆斯林社會對猶太人的保護。
利亞比·豪茲周圍的清真寺和經學院難免讓人有些審美疲勞,值得一提的是納迪爾經學院原本是一座商人旅館,但是建好之后埃米爾來視察,以為是一座經學院,于是就真的改成了經學院,這座建筑現在又回到了最初建造時的功能,里面是一個個小房間組成的店鋪。
納迪爾經學院今天,布哈拉幾乎全部經學院都是這樣的改造,變成一座座大型的旅游市場。如果不考慮其中昂貴的“手工特產”之外,這座經學院的外墻倒是值得一看,可以和撒馬爾罕的希爾多爾經學院對照一下,納迪爾經學院墻面上繪制了孔雀(也可能是西方的鳳凰菲尼克斯)叼著羊的圖案,中心也是人面太陽。
我在池塘邊坐著休息,不一會兒就看到很多人在拍婚紗照。池塘邊有一張榻,四個大叔坐在上面玩牌,原本很本地生活化的場景,在這樣一個旅游景點顯得格外突兀,一群游客開始拍他們,不知道他們是真在玩牌,還是習慣了當演員呢?
利亞比·豪茲的游客總之,布哈拉的初印象,就是曾經的伊斯蘭經學院里面全是面向游客的店鋪和表演,如果說撒馬爾罕是官辦旅游商業,而民間生活氣息保留還好,那么布哈拉就是敞開了的全民旅游商業。看來一個國家有錢時還是要大興土木,如果后代落魄了,靠吸引外國人旅游,也還能湊合活下去。
廣場上最吸引游客合影的景觀就是騎著毛驢的納斯爾丁雕像。我之前去土耳其時,當地人說納斯爾丁是個土耳其人,塞爾柱蘇丹國時期出生在科尼亞,是一位蘇菲智者。而烏茲別克人則認為,他出生在布哈拉,在維吾爾族人當中也有納斯爾丁的傳說,就是阿凡提。從塔里木盆地到小亞細亞,多半個亞洲都知道納斯爾丁非常聰明。我想可能是因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又有暴君,又有奸商,不斗智斗勇哪行呀,生活在殘酷地區的人們必須崇拜智慧。
騎著毛驢的納斯爾丁雕像在池塘的西北角是地基下沉的馬戈吉阿塔清真寺(Maghoki-Attar),歷史非常古老,考古學家曾在這里挖掘出公元五世紀的瑣羅亞斯德教神廟和更早期的佛教寺廟。在蒙古人入侵時,當地人用沙子把清真寺埋了起來,所以建筑的地基很低,大概在地面四米多以下,現在周圍也都是考古挖掘現場。
馬戈吉阿塔清真寺在建造第一座猶太會堂之前,猶太人與穆斯林共同使用這座清真寺,猶太人在穆斯林之后進行禮拜。現在這里被改成地毯博物館,展出布哈拉本地生產的精美地毯,地毯編織工藝也是這座城市在絲綢之路上的象征。有趣的是,我在里面發現了一件繡著陰陽與河圖洛書圖案的地毯,工作人員說這是來自中國的學生在布哈拉學習地毯工藝留下的作品。
從地毯博物館繼續向西走,經過幾條售賣千篇一律旅游紀念品的店鋪,就到了這座城市的象征——喀龍宣禮塔(Kalon Minaret),喀龍清真寺周圍的城區一直都是這座城市最核心的部分。1127年,喀喇汗國統治者阿爾斯蘭·汗(Arslan Khan)修建了這座清真寺,在蒙古人征服布哈拉時,成吉思汗以為這座清真寺是可汗的宮殿,他保留了宣禮塔,也有說法是成吉思汗驚嘆于這座宣禮塔的高大雄偉,認為不該毀掉它。然而,清真寺本身的建筑并沒有幸免于大火,在大火之后的許多年里,這座清真寺一直是廢墟。
喀龍宣禮塔喀龍宣禮塔的高大在這片城區格外顯眼,它的尺寸明顯超過了清真寺宣禮塔的實用功能,所以學者們猜測這座宣禮塔可能沿襲瑣羅亞斯德教的光明塔。在布哈拉酋長國時期,這座高塔承擔了另一項功能——處決示眾,布哈拉的統治者把不受歡迎的人從上面推下來,當眾摔死。
很多城市都有一座陽具一樣的地標,往往象征著對權力和財富的炫耀,顯然布哈拉的統治者選擇了最殘暴的一種表達。
喀龍清真寺和撒馬爾罕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差不多大,但它們在建筑風格上卻有很大不同。這座清真寺被一個大的藍色瓷磚穹頂所覆蓋,環繞清真寺內部庭院的長廊有288個穹頂,被208根柱子支撐。面對庭院的是一個高大的瓷磚拱券門,可以進入主禮拜殿。
喀龍清真寺從喀龍清真寺前往外城的途中,我路過了一座監獄博物館,主要展示曾經布哈拉酋長國的刑罰照片和刑具。監獄里有一個巨大的坑,當地人稱為蟲坑,因為統治者會把他最不喜歡的囚犯扔進去,讓他們在蟲子與老鼠當中忍受饑餓與痛苦。我想起在這個蟲坑里曾經關押過兩個英國人,他們的經歷被西方世界稱為獻身于荒蠻東方的英雄故事,這兩個人背后的那段歷史就是英國與俄國爭奪中亞、阿富汗和印度的大博弈。
英國人對中亞的企圖一部分來自征服印度之后的延伸,一部分來自對俄國的防范。1831年,亞歷山大·伯恩斯爵士(Captain Sir Alexander Burnes)對印度河的勘測打通了前往中亞的道路,他進入阿富汗,經過興都庫什河到達布哈拉,成為最早為英國提供中亞情報的人,回國后,他出版了《游歷布哈拉》(Travels into Bokhara)。
1838年,英國人查爾斯·斯托達特上校(Colonel Charles Stoddart)抵達布哈拉,試圖與納斯魯拉·汗(Nasrullah Khan)結盟。斯托達特的任務是要說服布哈拉統治者釋放俄羅斯奴隸,消除俄國可能入侵的借口,并與英國簽署友好條約。納斯魯拉·汗惱怒于斯托達特沒有帶來禮物也不鞠躬,更重要的原因是斯托達特只帶了一封印度總督的信,但納斯魯拉·汗認為他和英國女王才是對等的地位,于是將斯托達特囚禁在監獄的蟲坑中。
1841年,亞瑟·科諾利(Arthur Conolly)到達布哈拉,試圖說服納斯魯拉·汗釋放斯托達特,但是他也被關了起來。隨著英國軍隊在阿富汗的軍事失利,以及寄給維多利亞女王的信沒有答復,納斯魯拉·汗在1842年處決了兩個人,他們在雅克城堡前的廣場上被斬首。
我沿著這兩個英國軍官從監獄被押往行刑地點的道路來到雅克城堡,這是一座巨大的堡壘,除了作為軍事要塞外,也是一個小型城鎮。城堡里曾經居住著布哈拉周圍地區的貴族們,布哈拉埃米爾在這里接待各地使者,與大臣們開會。
城堡在布局上類似矩形,入口由兩座18世紀的塔樓構成,塔的上部通過走廊與房間和露臺相連。在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城堡面前的廣場曾經是集市,埃米爾站在城樓上可以俯視他的臣民們,這片廣場也是宣布法令和公開處決犯人的地方,查爾斯·斯托達特和亞瑟·科諾利就是在這片廣場上被處決的。
雅克城堡今天這座城堡被改造為博物館,展出關于布哈拉酋長國和埃米爾家族的歷史。我在城堡的一個房間里發現了一幅彩色照片,照片上是末代布哈拉埃米爾穆罕默德·阿里姆·汗(Mohammed Alim Khan),他身穿藍色衣服頭戴白色頭巾坐在椅子上。這張照片非常有名,拍攝者是俄羅斯攝影家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普羅庫丁-戈爾斯基(Sergey Prokudin-Gorsky),他開創了彩色攝影技術,記錄了俄國的很多地方,留下了20世紀初珍貴的歷史資料。
末代布哈拉埃米爾穆罕默德·阿里姆·汗的照片穆罕默德·阿里姆·汗曾在圣彼得堡學習,接觸了很多俄國文化并帶回布哈拉宮廷中。他在1910年繼任后,最初試圖推廣一些現代化的改革,但不久保守派控制了國家,一開始支持改革的穆罕默德·阿里姆·汗也認為,現代化并不適合他的國家。
1918年3月,青年布哈拉黨(Young Bukharians)聯系塔什干的布爾什維克,告訴他們布哈拉人已經準備好革命。當布爾什維克們前往布哈拉,要求埃米爾將這座城市交給青年布哈拉黨時,埃米爾采取了武裝對抗,擊潰了布爾什維克軍隊。隨著俄國內戰結束,新政權開始有足夠的力量和精力對付埃米爾。1920年,一支紅軍部隊襲擊了布哈拉,這次指揮軍隊的是著名的紅軍領導人米哈伊爾·伏龍芝(Mikhail Frunze)。經過四天的戰斗,布哈拉城堡被攻陷,城堡內大部分建筑被摧毀,今天看到的基本都是后來重建的。
阿里姆·汗逃往喀布爾,1944年去世。他的女兒舒克里亞·拉德·阿利米(Shukria Raad Alimi)曾擔任阿富汗廣播電臺的廣播員,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后,她與家人逃到了巴基斯坦,然后又到了美國。城堡里的導游說,幾年前,末代埃米爾的后人還曾回到布哈拉,來城堡里參觀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