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京話“吃了嗎?您吶!”該怎么回?
小早 北京早知道說起咱北京人的問候語,
可真不是喊一聲兒“您好”就能完事兒了,
過去在北京,大清早,
街坊互相一照面兒打招呼啊,
先不會問“吃了嗎您內?”,
而是喊一聲兒:起了您內?”
“起了!”
“喝了嗎您?”
“喝了喝了,您呢?”
“得,我那剛沏上,沒喝我那喝去啊。“
大清早問喝了嗎?這...您放心,這不是酒,這喝的是茶。
老北京人早上起來頭檔子事是喝茶,
“吃了嗎你內?”那是晌午才問的。
過去北京人早上四、五點鐘就起來了,喝茶的時候得墊補點兒干果、蜜餞和點心。
因為北京人每天只吃兩頓飯:
早飯上九、十點,晚飯下午四、五點。
晚上七、八點鐘就睡覺了。
只不過到了今天呢,咱作息時間都變了,
能喊出一句“ 吃了嗎?您內”,
幾乎成了“絕句”
所以,現在大家都對這句太有感情了!
似乎成了兩個北京人相互認清彼此身份的象征了!
所以,
今兒,到現在說了這么多,才到了這個主題。
北京人最愛問的:“吃了嗎?您吶!”,到底該怎么回?!
比如:講究的,“吃了嗎您?”“偏您了!”
北京話中,這個“偏”字用法比較活,
主要還是客氣用語。
老北京的口頭語常說“吃了嗎您,一塊兒喝點,吃點。”
一般回答“我偏您了,您慢慢兒吃吧。”
意思是“我吃過了,您吃吧。”
再好比:吃飯的時候,先上了自己的那份吃的
就會謙讓地說道:“您得著”或者“那我偏您了”。
也就是說:我比您先吃了(其實未必),一句客氣話,略帶有一絲的對不住的意思,
老北京人待人接物都處處顯出和氣禮貌,
處處替別人著想。
說到這兒,想想北京人到底有多在乎這句問候呢?還記得當年何勇在香港紅磡演唱會,
面對著全場的香港歌迷,開口的第一句問候就是:
“香港的朋友,你們吃了嗎?”
響徹了全場,一直流傳到今天!
所以,在北京當您聽到“吃了嗎您?”這句,透著太多的人情味兒啦!
到現在聽真的更是太親切了!
只不過,現在幾乎聽不到“偏您了”這種回答,
因為有時根本說者不需要回答,
這就是一句熱乎乎的問候!
讓走在胡同或者大街上人,聽到這句:
“吃了嗎您?” 心里一下子變暖了。
(轉自:張儒剛博客,畫家:張石)其實除了這些,咱北京人說話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
“順口搭音兒”
這算是一種問候,更是一種人情練達的禮貌,
這意思就是:您說,我聽著呢,
這對人是尊重,是禮貌。
有些朋友就說了,您這也不嫌累?
不嫌!還真不累!
姆們成天就這么說話.
(轉自:張儒剛博客,畫家:張石)“可說呢”
“可不是嗎”
“誰說不是呢”
“沒錯兒”
這都是咱們常用的詞兒,一天念叨八百十遍的
院里李大媽說句:“今兒個天兒真好!”王大媽接上:“可不是嗎!”
這說的是好事兒,高興。
要是遇見那個讓人糟心的事兒,
咱一般都說:哎,這事兒鬧得,
來表示理解和寬慰。
不僅嘴上說著,咱還得頻頻點頭,頻頻應和,
節骨眼兒還得對,要不人家說著一半兒,
您抽不冷來這么一句,還是不禮貌不尊重。
說白了,哪句話都給您接住了!“掉”不到地上,要不有人就說了呢,
聽咱倆北京人說話特像聽相聲,
那是因為咱平時搭話,順手兒就把捧哏給練了
習慣了,改不掉,這么說話就是舒坦!
當然有些時候,您也瞅準了,別等人家剛從廁所出來,您上來一句:
“吃了嗎您?”,這就尷尬了!
再或者,您回答可以逗個貧說:“沒吃呢”
那我肯定回您:“沒吃,來點!”
原標題:《北京話“吃了嗎?您吶!”該怎么回?》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