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些好聽的童謠你們都聽過嗎?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歌曲的名字叫做《秋柳》。 2019年9月,音樂人小河帶著“尋謠計劃”團隊來到杭州。在收集當地的民間童謠素材時,他遇到了85歲的梁爺爺。
據梁爺爺介紹,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他曾經在外國人創辦的教會學校讀書,而《秋柳》就是一首改編自美國經典鄉村音樂的童謠作品,其中文歌詞據說是由著名音樂家李叔同創作的。
“堤邊柳/到秋天/也亂飄,葉落盡/只剩得/細枝條……君不見/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勝悲。”
雖然已至耄耋之年,但那深刻在心里的童年旋律,無需費力就能脫口而出。雖然身邊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但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時,不管是唱的人還是聽的人,似乎都跟隨著音樂一起穿越到了童年里最純真的年代。
而這,就是童謠的魅力。
1月8日,由音樂人小河、Figure創始人張悅聯合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共同發起,演耳文化與Figure出品與主辦的“尋謠計劃·上海站”在PSA正式啟動。該項目以尋找上海本地老童謠的方式,將在未來5個月的時間里和聽友們一起去發現那些“聽見看不見”的通道。
2020年1月8日,“尋謠計劃·上海站”開啟,音樂人小河在現場介紹尋謠計劃 。PonyBoy 圖散落在記憶深處的童謠
上海是“尋謠計劃”到訪的第四座城市。從2018年8月在北京前門打磨場發起尋謠計劃以來,音樂人小河帶領的演耳團隊走過了北京、長沙與杭州三座城市。
尋謠計劃的目的是重拾那些失落在城市里的年代久遠的童謠歌曲,并且整理出十來首進行改編和再創作。在過去的兩年時光里,團隊尋訪了100余位老人,這些老人大多出生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通過他們的回憶,團隊采集了200余首第一手童謠錄音資料,開展了11場童謠現場。
“我們為什么會選擇30年代、40年代出生的老人,那是因為他們頭腦中的很多東西都沒有被記錄下來,只存在于記憶中,而他們的年紀又已經到了七八十歲歲,甚至九十歲,再沒有人記錄可能就再也聽不到了,這是我們特別想去找到這些老人的一個原因,”小河說。
童謠的歌詞大多簡單,直白,就像孩童的內心放不了太多的復雜的東西。有的童謠十分經典,傳唱至今,有的童謠帶有鮮明的時代色彩,成為那個年代獨特的記憶。甚至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方言系統里,同一首童謠都會帶有不一樣的色彩。
“我們在北京找到了一首胡同童謠,叫做《盧溝橋》,我從來沒有聽過。這首歌是在北京市玉淵潭公園附近發現的,為我們演唱的何大爺已經80歲了,歌詞很簡單,旋律也很簡單,但是你仔細聽,總會聽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其實我們這兩年在做這個項目的時候,慢慢內心里反而更加堅定,為什么會堅定?是因為這個項目讓我們打開了一些未知的通道,接受到了一些能量讓我們相信這件事情可以讓我們走得更遠”。
尋謠的過程中,與老人的接觸與互動,對地方文化的好奇與鉆研,每一場線下即興改編和演出,都在很大程度上豐富著這個項目的內涵與外延,也豐富著整個團隊。而那些年代久遠的童謠,大概也從來沒料到,會在21世紀的今天被以這種方式重新喚起。
那些“聽見看不見”的通道
2016年,小河創建的“演耳文化”與當代藝術家鄔建安合作其《征兆》個人展覽,在籌備展覽的聲音內容時,鄔建安與小河從展覽聊到“通道”,起因是聊到人體的皮膚。看似阻隔了人體與外界的皮膚,其實正是人體與外界聯系的通道。皮囊之下,無數個肉眼不見的毛孔,維系著人體內部與外界自然的呼吸吐納。
小河相信音樂本身也是一個“通道”,老人們通過“通道”回憶起五味雜陳的往事,聽者通過“通道”獲得感動、開心與啟悟,而“尋謠”就是要通過對童謠采集文獻的梳理、再創作讓參與者們發現或構筑起這樣的“通道”,去觀照自身與外界。
“音樂是一種通道,我相信這個體驗我們不用多說,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就是你在聽一首你以前喜歡的歌的時候,你瞬間可能會返回時空,或者是跟你記憶當中的一些情感重逢。”
“以前我們一提到老人都會有刻板的觀念,比如老人就代表著舊時光,甚至我會對我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看法。但當我們真正走進時,我們見到的每一位老人都不是觀念當中的老人,他們非常有個性,有的可能脾氣古怪,有特別愛時尚,對待自己每一天的穿著打扮,都是那么在乎。”
“這些東西都是當我們真正建立起‘通道’以后,產生的對老人的一個新的認識,而這些老人也通過我們的活動,比如到城市的空間里,與年輕人、孩子們共度一個下午,老人也有一些變化,這些都讓我們深受感動。”
“我希望通過尋遙計劃,我們來慢慢地努力讓‘通道’顯現,顯現給一些其他的藝術家也好,或者是更多的人也好,慢慢地讓它變成是一個可以探討,可以建立,甚至是可以分享的東西”。
“尋謠計劃·上海站”啟動現場,音樂人陸晨、Figure創始人張悅、樂評人孫孟晉、脫口秀演員池子組成圓桌,進行對談。PonyBoy 圖以下為音樂人小河對“尋謠計劃”相關問題的回答:
Q:為什么要做尋謠計劃?
小河: 最開始做尋謠計劃第一季——北京“打磨場回響·胡同童謠”的創想是,借助與老童謠發生音樂行為上的碰撞,來展現與探究聲音與時空關系的復雜性。現在繼續做的原因是,做這件事自己感覺很幸福,同時也有很多社會力量給予我們支持,很多美好的反饋鼓舞著我們。
Q. 如何做尋謠計劃?
小河:目前項目前面三站資金來源分別是:藝術空間展覽邀約,藝術節邀請與企業贊助。 團隊目前核心與常駐工作人員一共有6人。
尋謠計劃運營流程是:演耳團隊與紀錄片團隊落地、組建志愿者團隊、尋找記得老童謠的老人、紀錄片團隊跟拍音視頻資料建檔整理、童謠回響錄音現場(5場、短視頻制作(5個)、自媒體發布、童謠音樂會(目前還未完成)、尋謠專輯及周邊的開發與發售。
Q:現在尋謠做成了什么樣子?
小河:目前尋謠計劃采錄民間歌謠樣本約200首,童謠樣本約60首左右,活化出25首北京、長沙、杭州三地的童謠。在剛剛結束的杭州站,已經有部分小學在教“尋謠計劃”活化出的童謠了。更令人欣喜的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也正在設法將“尋謠計劃”列入學生們的選修科目。同樣是2019年杭州站,綜藝節目《奇遇人生》邀請音樂人譚維維與阿雅,參與了一期尋謠計劃。
Q:“尋謠計劃·上海站”會有什么不同?
小河:當“尋謠計劃”走過北京、長沙、杭州站,它的社會公益性逐漸被人們認可的同時,這個音樂公共藝術項目內在的藝術探索性卻被人們忽視了。這次與“PSA一頓半”的合作,將著重探索與呈現“聲音與聲音行為”在當代城市中是如何建構人與人之間連接的通道,繼續實踐與社群、城市空間更多的互動可能,并計劃與更多上海本土藝術家合作,以綜合藝術展的形式,生動有趣地展現“尋謠計劃·上海站”的不同。
Q:尋謠計劃除了音樂互動現場,唱片之外還有什么可能?
小河:尋謠計劃可輸出的產品,除了傳統的音視頻,還會有兒童音樂啟蒙課件的研發,以及城市與鄉村聲音景觀與互動文化裝置的開發。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