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寫作沒有神童可言,作家需要用一生來處理他的原始經驗
創意寫作坊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2018年8月11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裔英國作家維·蘇·奈保爾逝世,享年85歲。V·S·奈保爾(1932-2018)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一個印度婆羅門家庭。祖父1880年作為契約勞工從印度北部漂洋過海移民特立尼達。奈保爾年幼時,父親憑自學謀到特立尼達英語《衛報》記者之職,于是舉家從鄉間小鎮搬遷到特立尼達首府西班牙港。在父親的感染下奈保爾從小立志做作家。他和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稱“英國移民文學三雄”。1990年,奈保爾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重要作品有《米格爾街》(獲毛姆獎)《印度三部曲》等。作品主要寫印度、非洲、加勒比地區人的生存狀況,表現了后殖民時代的世態人心。本文譯自《紐約書評》1987年4月23日,譯者不詳。我真的不知道我是怎么成為一名作家的。我可以提供一些我寫作生涯中的確切日期和背景資料,但過程總是神秘的。舉例來說,第一次將寫作作為自己的人生志向——成為作家,擁有聲譽和名望的心愿,這一時刻就是神秘的。在我幻想著寫出作品之前,這一志向就已秘密地降臨到我的身上。
我記得1950年,在牛津大學的第一學期時,我熱愛著長途旅行,我記得那路上,秋葉滿地,客車和卡車擦身而過,卷起飛舞的落葉——我不知道我將會寫下些什么。在此之前,我為獲得進牛津大學求學,最終成為一名作家的獎學金而努力學習。然而,當我真的成為了牛津大學的一員,我卻為該寫些什么而感到困惑。真的,有時我想,要不是被一種強烈的內心需求,就像恐慌一樣所驅使,我恐怕永遠也不會寫作。因為將寫作的雄心壯志擱在一邊的想法能夠讓人平靜下來,這是很有誘惑力的——就像對于那些正從莫斯科撤退的拿破侖軍隊的士兵來說,引誘他們的是中途的睡眠。
我過去認為寫一本書僅僅需要熟悉一些程式。這種想法一直延續到我多年之后開始寫第一本書之時——我指的是虛構性作品。我的寫作一開始并沒有明確的主題或故事。許多想法圍繞著我,我常常在我的書里寫下一些矯揉造作的、不怎么自然的開頭,直到終于,一些真正的刺激——我苦苦尋求所要達到的效果占據了我,從此,我開始了在寫作中經年累月的航行。但這仍然是神秘的,除了文學的套路,一個作家還需要接觸并激起靈魂、情感和記憶深處的東西。
文學體裁都有一定的寫作模式,盡管為了與新的語調和新的情境相匹配,我們需要經常地變換它們的面貌。例如,曾經,一位技藝精湛的寫作者要為劇院寫一個劇本,而又不知從何入手,那么他可以把他自己的素材編排到場景和劇幕中去;要是還沒有定稿,可以先寫下一些"片段"來吸引演員——這是一位劇作家告訴我的經驗;并且,想象自己(為了使寫作的過程變得簡單)正坐在劇院的前排。
曾經,在一個沒有廣播或者唱片的時代,一個被印刷品所支配的時代,一個意欲寫作的人恐怕不得不將自己的小說連載幾個月,或者填滿三卷本的厚度。而在這之前,作家可以嘗試著用詩歌、詩劇、押韻或者不押韻的文句或者史詩的形式來寫作小說。
正如今天的讀者所認為的,文學體裁都已程式化了。它們應該像當今第一流的小說那樣自然和恰當。盡管小說這種體裁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在動筆之前,你還是要首先決定,是否要簡化和變化體裁,如何解決客觀形式與主觀經驗之間的矛盾。我現在在探討的,非常粗略地探討的,是在我在寫作之初對文學程式化的感受。在我試著寫下一些文字的時候,我想知道的是,哪些個人經驗能與這種體裁相吻合。事實上,在最隱秘的層面上,我想了解,我怎么才能改編,甚至是虛構經驗,以適應這種偉大的體裁。
文學的體裁是必不可少的:個人經驗必須經由一些易被人們所接受的方式傳達出來。但也有某些體裁,像服裝設計中的時尚潮流,有時就顯得極端。這些體裁遠離了具體和直接的經驗,給人一種假模假式的感覺,從而使形式成了一種負擔。在鋪敘時的小說家特羅洛普是多么迷人,這是位學識淵博的社會觀察家,在社會學和文學方面的知識甚至要超過狄更斯。然而,我對鋪敘之后,著力于展開敘述的特羅洛普頗不以為然。我在書頁里能讀到的只是社會學和哲學的概念。我和薩克雷的感覺差不多:我能感到一個作家多么需要敘事和情節壓在他的肩上,就像一副擔子。
事實上,大約是在過去的一百年間,我們對文學敘事和閱讀快感的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過去一個世紀中,所有的寫作、電影和電視都在驅使我們加快步伐。19世紀的英語作家帶給我們閱讀"小說"最大的快樂,努力反映現實,為日常生活提供了一種視角——而這些作家在他們的時代根本就不會被視為"長篇小說家"。
我現在能想到的現代作家,是像理查德·杰弗里這樣的。杰弗里描寫農民的小品文攜帶著大量的信息和經驗,短短的文字卻常常能容納一個人的一生。或者是威廉·赫茲里特,查爾斯·蘭姆似的,堅強而憂郁,不復傳說中的溫文爾雅、淡而無味的散文家面貌。還有威廉·考伯特——活躍于鄉村的新聞記者和小冊子作家。他的驚險散文,他用他的野性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清晰的鄉村畫卷:小徑、曠野、當地居民、鄉間客棧和美食。所有這些作家的寫作天賦都被他們所處時代的小說所沖淡和消解了。盡管他們提供的是一種小說化的閱讀快感,但他們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文學形式。
每一個嚴肅的作家都必須是一位原創作家,他不可能滿足于成為一個前文本的翻譯工作者。而且,每一個嚴肅的作家都了解這個形式問題的后果:因為他知道,無論他受前輩作家的影響和啟發有多么大,形式必須與自己個人經驗相一致,盡管這不是很嚴格。
已故的菲利普·拉金——新穎而偉大的作家,特別是他晚期的作品——認為形式與內容是不可分割的。他寫的很慢,他說:"你會發現,你要說什么,也就是你要怎么說它。它們都要花費你不少的時間。"聽上去這很簡單,但是他說出了一個難題。文學不像音樂,它不是為年輕人所創作的。寫作沒有神童可言。一個作家要想在作品中表達出來的學識和經驗既具有社會普遍性,又是個人情感的表露,這需要經過時間的磨練,甚至需要他的一生來處理他的原始經驗,以便懂得他經歷了什么樣的風風雨雨。另外,為了一些經驗的原生狀態不被忽略,不被不恰當的形式所消解,尤其需要敘述時的小心謹慎和老練的筆法。他人的形式只為他人的思想服務。
我總在思考形式問題,甚至是詞語,因為我不久就清楚地認識到,在我了解和閱讀過的文學作品和那些播種了我的文學信念的文學作品之間,在文學作品和我的生活背景之間,存在著一種分裂,一種不一致。很快,它們就讓我明白了一件事:寫作絕不是簡單的模仿。
在詹姆斯·喬依斯的一本早期作品中,他寫下了他——或他的英雄——對于英語的困惑:"我們正在言說的語言在為我們所有之前是他人的。這些詞"家庭"、"基督"、"啤酒"、"大師"在他和我的唇上多么的不同!沒有心靈的騷動,我就無法說出或者寫下這些詞語……我的靈魂在語言的陰影里經受著折磨。"
詹姆斯·喬依斯是純粹形式的實驗者——他從傳統中脫身而出。然而,詹姆斯·喬依斯所指出的語言問題并不是我在談論的問題。我從未感到英語問題——作為言語的語言——的存在。糾纏著我的關鍵問題是詞語,詞語的不同釋義或詞語的組合。"花園"、"房屋"、"種植園"、"園丁"、"不動產":這些詞對英國人意味著一回事,而對于一個來自特立尼達——一個為了農業目的而建立的殖民地的人來說則意味著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因而,如果我正好用到這些詞,我怎么能夠公正或明晰地寫下它們?對我來說,它們成了一些私人的詞匯,而對于外界的讀者,他們又會馬上將這些詞和以往的文學作品聯系起來。我感到要想真實地表達我的所見所聞,那我必須先以一個作者或敘述者的身份出現,我必須將事件重新闡釋一番。在我的整個寫作生涯中,我曾經嘗試了用不同的方式來做這件事。經過兩年的努力之后,我剛剛完成了一本新書。正如我想要做的,我終于使再度敘事的公共職責和我的個人敘述成為一體。
我的目標是真實,細節經驗的真實,這也是寫作本身的含義之一。然而,在此書的結尾部分,我意識到,創作的過程和過去一樣神秘。
法國批評家圣伯夫認為,作家生活的某些細節能用來解析作家的秘密。在普魯斯特一本名為《駁圣伯夫》的奇異、新穎而又優美的書;一部分是自傳,一部分是文學批評,還有一部分則是小說的書中,普魯斯特嚴厲地反駁了圣伯夫的這種做法。在這本書中,對圣伯夫批評觀念和批評方法的批評體現出普魯斯特對文字的熱愛,也成為普魯斯特的自傳和虛構小說的理論基石。
"這種方法",在談到圣伯夫的批評方法時,普魯斯特寫道(根據塞爾維亞·湯姆森·沃納的譯文):"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對我們自己有那么一丁點的認識,那又有什么用呢?而書籍是另一個"自我"的產物,與在性情習慣、社交生活和惡習缺點中表現出來的那個人完全不同的另一個自我。"一小段文字之后,普魯斯特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圣伯夫的這種暗示,只能使作家的身份變得更膚淺和更空洞,使讀者沉浸在作者的私人生活之中。事實上,一個作家奉獻給公眾,在孤獨中寫就,并只為他自己所寫就的篇章,是其內心生活的分泌物……無論在圣伯夫的探討過程中,他的考察是如何精確,將注意力放在私人生活的方法也只能是非常膚淺的。只有通過將外部世界拋開,將那個與世界頻繁發生關系的自我撇開在一邊的方法,我們才能找回自我,深入到內心的最深處。"
奇怪的是,還不至于讓我們太吃驚——對于作家的寫作,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作家薩默塞特·毛姆幾乎也有同樣的考慮。在一本名為《蛋糕與啤酒》的書中,毛姆用小說的筆法生動描繪了托馬斯·哈代的生平。這是一次絕妙的反擊(招致了極大的非議)。這位來自威薩克斯郡的悲劇小說家在私下里只是個極其普通的人而已。"我有一種印象",毛姆總結道:"一個真實的人至死都是無名和孤寂的。他成了一個寂靜無聲的鬼魂,既不是書籍的作者,也不是那個過日子的人。在兩個傀儡之間,他露出諷刺性的超然微笑。"
來源 | 詩歌
推薦閱讀
《與逝者協商》[加拿大]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著
趙俊海 / 李成文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9-11
內容簡介:
本書剖析了長久以來困擾很多寫作者的重要問題。作者回顧了自己的童年及寫作歷程,以親身經歷檢視了小說家和詩人的創作活動、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寫作到底需要怎樣的“天賦”、如何獲得這種“天賦”、作家與社會政治權力和讀者之間的關系,等等。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書籍!
選對書,能減少你在寫作中要走的彎路END
本期編輯 | 溫不叔
閱讀原文
原標題:《奈保爾:寫作沒有神童可言,作家需要用一生來處理他的原始經驗》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