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彼得·雨果:挖掘,深入表象
? Pieter Hugo, Portrait #16, South Africa, 2016. Courtesy of Pékin Fine Arts (Beijing & Hong Kong)
法國詩人和藝術評論家查爾斯·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1859)曾說:“肖像,可能很簡單,也可能很復雜,可能顯而易見,也可能諱莫如深”。在這里,波德萊爾談到的復雜性正是掌握肖像攝影所面臨的挑戰,比如如何捕捉攝影背后的權力關系,以及反映攝影主題的真實本質。本周,影像藝術博覽會與著名南非攝影師彼得·雨果(Pieter Hugo ,1976年)就如何呈現完美人像攝影進行了交流。雨果說:“我試圖在整個肖像拍攝期間保持一種緊張情緒,因為我的大部分最佳創作都始于熟悉拍攝對象之前。”
? Pieter Hugo, Mu, Beijing, 2015-2016. Courtesy of Pékin Fine Arts (Beijing & Hong Kong)
人像攝影絕非僅僅呈現外部“昭然若揭”的視覺效果,其復雜性還在于深入研究拍攝對象。當人們探討雨果的創作,這一點就得到了擴展,馬芝安女士(Meg Maggio,北京藝門畫廊總監)就指出:“最好的肖像攝影師都樂于‘挖掘’拍攝對象背后的故事。” 作為紀實攝影師,雨果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他所感興趣的主題,從而發展出引人入勝的敘事。比如,2005年《鬣狗與人》(The Hyena and Other Men)系列,由于其拍攝對象所蘊含的罕見故事吸引了大量媒體報道。作品中的這群人帶著鬣狗穿越尼日利亞,猶如上世紀30年代的馬戲團成員。最終,我們看到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野獸和人像。正是這種非同尋常的敘事,以及在創作過程中建立的親密關系,使雨果的藝術蓬勃發展。
“通過我多年來所做的各種項目,人們可以逐漸辨別出一種貫穿始終的攝影觀點。”雨果說,“馬芝安所指的‘挖掘’,對我(創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使自己處于與主題相關的位置。有時,我開始創作一個項目,我的創作動機很可能是前置的,因此常常需要時間來追趕那個促使我進行創作的刺激。‘挖掘’則有助于我開展這一過程,有助于我理解,為什么我會被某個主題所吸引”。
? Pieter Hugo, Portrait #12, Rwanda, 2015. Courtesy of Pékin Fine Arts (Beijing & Hong Kong)
? Pieter Hugo, Zeng Mei Hui Zi, Beijing, 2015-2016. Courtesy of Pékin Fine Arts (Beijing & Hong Kong)
最近,雨果通過攝影探索了“家”和“歸屬”的個人化主題。在本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上,北京藝門畫廊展出了其2013年所創作的《親屬》(Kin)系列。該系列描繪了后種族隔離時代的開普敦市,雨果在那里居住和工作了八年之久。藝術家富有表現力地探討了諸如無家可歸,不公和種族主義等,在南非敏感且必要的話題,從而揭示出“社會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藝術家解釋說:“攝影有能力在紀錄性和藝術性之間發揮作用。正是這種立場及其固有的窺探特質使攝影具有潛在的、強大而直接的能量。攝影是一種非常民主的媒介”。
由于其內容包含的政治性和敏感性,《親屬》這類的作品常常在觀者之中觸發各式各樣的反應。我們問雨果,拍攝時他是否會預測作品可能導致的反饋。他回答說:“我盡量不搶先于觀者或觀眾。因為,如果我被感動或發現某件事情有趣,其他人就會分享這種感受。藝術能讓我們從不同視角看待世界。這種方式不一定是我們預想的,但即便如此,藝術依然有這樣的能力。”
? Pieter Hugo, Shaun Oliver, Cape Town, 2011. Courtesy of Pékin Fine Arts (Beijing & Hong Kong)
而在類似有關歸屬感和認同感的主題中,系列作品《平面湯話》(Flat Noodle Soup Talk,2015-2016年)則成為雨果北京藝術駐留的見證。“那次駐留催化了一個更大的項目——我該如何拍攝一處我不了解或不感興趣的地方?我能否描述中國社會的變化本質,即從一種集體的,看似統一的身份認同,轉向一種隨著現代社會和經濟統治而日趨蓬勃的個人表達?”雨果拋出了自己的疑問。該系列成功展示了日常的北京人,從沙發上面無表情的家庭到頂著火焰藍莫霍克發型和打耳洞的男孩。這一切都圖解了波德萊爾對于肖像的論述:簡單明了,卻又蘊含了更為復雜和深刻的內容。
雨果已在世界各地舉辦過個展,例如海牙攝影博物館,布達佩斯的路德維希博物館和斯德哥爾摩的Fotografiska,他的作品也被許多機構和私人收藏,包括現代藝術博物館,V&A博物館和蓋蒂博物館。今年,影像藝術博覽會很高興北京藝門畫廊將雨果的作品帶到上海。
? Pieter Hugo, Yu Yuechao, Beijing, 2015-2016. Courtesy of Pékin Fine Arts (Beijing & Hong Kong)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