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復旦大學史地所舉辦首屆全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生聯席會議
2019年12月14日,首屆全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生聯席會議在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舉行,會議由復旦大學青年禹貢學社具體承辦。作為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子為主體而組建的新興社團,青年禹貢學社在會議開幕式中舉辦了簡短而又正式的成立儀式。同時,該會議亦被作為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例行舉辦的禹貢青年沙龍年度會議,今年為第四屆。
為繼承禹貢學會前賢的學術追求,2018年11月,復旦大學的歷史地理學研究生開始籌備成立研究生學術社團——青年禹貢學社。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期,學社此次正式成立。
與會者合影近年來,全國各高校歷史地理學學生社團組織蓬勃發展,例如,暨南大學輿地學會、四川大學禹跡歷史地理學社、中山大學山海學社、陜西師范大學河山學社等。擴展至歷史學類,則有中國人民大學清風學社、四川大學天健文史社、復旦大學史翼社、上海交大史學社等。此外,還有北京大學史學論壇、山西大學鑒知研究生論壇、武漢大學珞珈史學博士論壇、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學術講座等史學類研究生組織。地理學方面,則有規模龐大的全國地理學研究生聯合會。各研究生學術組織之間亟需交流砥礪,集思廣益。為此,青年禹貢學社藉成立之機,召集歷史地理學研究生聯席會議,為增進全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生社團組織間的學術聯系提供一個平臺。
會議開幕式由青年禹貢學社新任社長龔應俊主持。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鄒怡致開場辭,他向與會學子介紹了復旦歷史地理學研究生學術活動由小規模的學術沙龍起步,因應交流需求,逐步創設多元化活動形式的發展過程,這也正是本次會議的緣起。隨后,全國地理學研究生聯合會副主席倪振宇向大會介紹了全國地研聯的成長歷程,分享了全國地研聯建設中的一些經驗,并邀請各歷史地理社團共同加入全國地研聯這個地理學大家庭,積極參與全國地理學研究生學術年會及其他學術活動,開展合作研究,實現“歷史與現代的對接”。最后,青年禹貢學社發起人閆偉光回顧了學社成立的背景與過程,并詳細介紹了社團的定位與活動。作為學社發起人和籌備期組織者,閆偉光滿懷激情地期待青年禹貢學社能追跡禹貢學會,以“求真務實,服務社會”為宗旨,定期舉辦禹貢青年沙龍、研究生自組織專題工作坊、年度會議等學術活動,并組織田野考察、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為歷史地理青年學子提供一個高質量的學術交流平臺。開幕式的最后,閆偉光與復旦大學研究生團委社團部指導教師安寧、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鄒怡,在與會代表的共同見證下,宣布青年禹貢學社正式成立。
論文報告環節,根據主題,分為歷史自然地理、歷史政區與城市地理、歷史經濟地理、區域社會史四個板塊,分別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青年教師鮑俊林、黃學超、王哲與鄒怡,以及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王奕斐擔任評議人。
會議現場歷史自然地理板塊的4篇論文,共同關注了人地時空關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博士生倪振宇論述了冬、夏季氣候對全新世青藏高原東南緣山地植被帶演替的影響,論文以青藏高原東南緣貢嘎山脈的木格措為研究區域,借助巖芯采集,孢粉分析,復原了木格措區域植被演替的歷史,并透過垂直植被帶的對比,分析了冬、夏季氣候的不同,辨析了其中的主要驅動因素。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徐正蓉的論文,分析了1849年南京大洪水期間時人對玄武湖是否應通長江的討論,輿論多以風水為由否認了這一動議,結果影響了洪災的治理。該研究表明,歷史氣候變化響應機制研究,不可忽視文化因素的作用。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生寧浩的論文探討了朝鮮的“丙丁牛疫”(1636-1637)及其跨境傳播,報告從疫病史切入,貫通至國際關系史,在全球史的觀照下,展現了一種新穎的研究角度。云南大學西南環境史研究所碩士生何云江評介了托馬斯·R·陶德曼的環境史專著《大象與國王:一部環境史》,她著重介紹了書中所論戰象制度在客觀上對象群的保護,并引申討論了制度與環境的關系,認為王權與生態間的關系是環境史研究的一個嶄新思考路徑。
第二板塊的主題是歷史政區與人口地理,5篇論文的研究時段涵蓋了秦漢至民國,研究對象則集中于歷史時期的政區變動,包括王朝更替時期的政區、縣以下政區等歷史政區地理熱點話題。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博士生宋亮從北宋太平興國年間陜西轉運司分為陜西河北與陜西河南二司出發,對該政區名稱在文獻中的互稱,以及前人研究存在的歧異提出了自己的解釋。宋亮指出,宋平北漢前,陜西路同時管轄今山西西南部區域,即文獻中陜西河北路,從而厘清了宋代至道定制之前,特別是太平興國年間諸路的沿革、區劃等情況。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博士生趙文濤的論文圍繞明清之際偏沅巡撫駐地的變動,論述了清初偏撫建置調整和轉型等問題,以期能夠為全面理解明清之際巡撫的發展路徑提供一定幫助。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陳俊宇的論文初步梳理了民國四川縣佐的置廢過程,分析其時空規律及影響因素,推進了對縣以下政區的研究。上海師范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碩士生紀展鴻利用以路網、地塊與建筑基底為城市平面格局三要素的康澤恩理論,嘗試對民國川沙縣城進行了精確復原。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代劍磊則將目光投向漢王赴封漢中的道路問題,探討了當時的秦嶺交通,他結合交通、政治、都城地理三要素,在交通復原的基礎上,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局勢。
第三板塊的主題為區域社會史,4篇論文圍繞科舉、宗族和宗教等主題而展開。第一位匯報的是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碩士生石笑陽,她對《永樂十年進士登科錄》所含鄉籍信息展開量化分析,討論了居住地在城或在鄉的差異對考取進士的影響,推斷城居者更易通過科舉實現社會階層的向上流動。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碩士生葉鵬匯報的論文亦與科舉有關,與石笑陽的研究形成對話,他以清道光徽州《王百齡縣試訟案文抄》為核心史料,剖析了清中后期佃仆出戶之后參與科舉的窘境。葉鵬指出,作為社會階層垂直流動通道的科舉,在地方實踐中實際仍然存在著身份認定等門檻,深受區域社會既有結構的影響。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碩士生黃一彪的論文別出心裁,通過量化分析光緒年間浙江嵊縣《金庭王氏族譜》所載世系信息,討論了清代族譜所存宋元明史料之可靠性。黃一彪推斷,此譜南宋之前世系多偽造,南宋之后則相對可信。最后一位報告人是來自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博士生馬文忠,他的論文聚焦于伊斯蘭教門宦教主的社會經濟活動,以甘肅河州小楊門門宦為具體案例,結合文獻與田野,論述了外來的門宦教主通過交易、婚姻等途徑,積累財富、構建網絡、扎根地方,成長為地方權勢的過程。
第四板塊的主題是歷史經濟地理,該板塊有2篇論文涉及茶馬貿易,另有2篇關注了明清民國時期的商業活動。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伍磊以歲額為中心,考察了北宋茶馬司的演變,由此深入探討了茶、馬兩司的機構建設、組織關系以及都大提舉茶馬司的形成過程。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博士生吳兆慶則主要關注明代山西馬市的市本問題,論證了馬市市本的構成存在著一個由多元化向一體化的轉變。論文還揭示了三邊三鎮馬市市本來源的復雜結構,論證了明后期財政管理因分權而導致的權責不明。兩篇文章雖然關注時代不同,但同時聚焦于馬市,并由馬市問題引申至財政問題,形成良好的學術對話。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博士生郭心鋼的論文分析了明清至民國晉西南從商者的主要活動區域,嘗試從社會風氣角度提出商業移民的新解釋。暨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碩士生楊耀東則以民國新會縣民事糾紛檔案為中心,研究了新會縣商鋪的鋪底權,梳理了其演變過程,并嘗試分析其與當地商業發展之間的關聯。
會議現場學術討論會后的聯席圓桌討論,聚焦于歷史地理學研究生社團的建設。龔應俊作為引言人,邀請與會各校、各社團代表介紹了本單位或本社團研究生學術活動的基本情況。介紹過程中,大家發現社團運作面臨著一些共同的問題,集中于經費支持、人員構成、社團傳承和活動形式等方面,針對這些問題,與會者群策群力,提出了各種改進設想。在此基礎上,大家深感成立學術共同體的重要性,倡議未來合組全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生聯合會,匯聚史地學子,建立跨校交流的常態機制,及時互通各校的學術信息與研究進展,攜手推進史地青年的學術進步。
(本文圖片攝影張端成,同時各分會場同學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文字記錄,一并致謝。)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