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時代奮斗者|用AI靈動課堂,她說豐富的內心世界不靠做題
【編者按】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上海從曾經的小漁村發展為如今的特大型城市,離不開擁有實干精神的奮斗者。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平凡卻不平庸,兢兢業業地書寫著歷史。
4月8日起,澎湃新聞推出“新時代·奮斗者”系列稿件,向家國追夢人致敬。
陳美老師首次結合信息化技術上語文公開課。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圖當AI(人工智能)遇上了語文課,會產生怎樣意想不到的體驗?
2019年12月17日,是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簡稱靜教院附校)一月一次的校園開放日,提倡開門辦學的靜教院附校圍繞“賦信息技術靈動的教學生命”向社會和家長展示教育信息化與課程相結合的最新應用和實踐。
在靜教院附校中學部,8點20分的第一節教學展示課是六年級語文《京劇趣談》,執教者是正高級教師陳美。
作為上海市特級教師、語文教學專家,陳美是2019年“全國模范教師”稱號獲得者,也是靜教院附校的教研組長。從教至今長達33年,已執教了200多堂公開課,但是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信息化技術進行公開展示,對于她而言也是頭一回。
陳美引導學生通過Aiclass完成課文思維導圖。靜教院附校供圖信息技術讓因材施教成為現實
“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這些時髦的熱詞都是小年輕們喜歡搗鼓的。”陳美坦言,第一次使用Aiclass上語文課,起初心里是有些忐忑的,不過經過40分鐘和孩子們的互動,她發現,“這是一種美妙的享受。”
《京劇趣談》一課中,陳美多次通過Aiclass發布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結構,理解課文內容。
陳老師首先通過問題“說起京劇,你會想到什么?”導入課文,并通過Aiclass檢測學生們對京劇基本常識的了解,著重講解了錯誤率較高的問題,“京劇知多少”環節豐富了文本的信息量,也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隨后讓學生通過Aiclass完成課文思維導圖,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修改完善后選擇一份上傳,然后進行全班交流,大家就其中幾份進行評價、補充、完善。
陳美一步步引導學生理梳理文章的結構,理解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并通過Aiclass讓學生比較《亮相》一節與《辭海》中的文字,理解課文的行文邏輯和語言表達。這堂課很好地運用了信息科技,激活了思維,點燃了課堂。
“哪個學生回答錯了,屏幕上馬上顯示出來,我可以立刻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引導。”陳美發現,大數據的即時互動,讓她的教學更精準了。更讓她欣喜的是,信息化技術讓課堂的因材施教成為了現實,“每個同學都實實在在地參與了,每個人回答問題的情況也即時呈現。”在傳統課堂中很難解決的個性化教學,在現代技術的助力下變得易如反掌。
人手一只iPad,所有學生都能充分參與。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圖而這也正是靜教院附校校長張人利的目標:通過逐步推進,讓全校教師學會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信息化技術。
靜教院附校是上海市54所教育信息化應用標桿培育校之一,因倡導后“茶館式”教學,變“容器教學”為“人的培養”而聞名的張人利校長,經過幾年的摸索后,再一次解決了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的一個痛點和難點:如何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日常教學而不增加師生的負擔。
張人利巧妙地將課程進行了統整,融入信息科技,以項目學習為主線。課堂更靈動了,學習效率更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了實實在在地提升。
“我喜歡這樣的課程。”靜教院附校六(4)班的宋星穎同學說,陳美老師的課有趣又能增長見識,“我原先語文不太好,有些害怕上語文課,自從上了陳老師的課,我現在都快成了爸爸媽媽的語文老師了。”
哪怕是初三,面臨中考,陳美都會從容地帶著學生們“品三國”“講紅樓”。外出開會時,她故意不安排其他老師代課,讓學生按序上臺講《三國演義》或者“紅樓專題”。
她始終堅信語文素養是通過大量閱讀積累的。為鼓勵學生課外閱讀,陳美想了許多辦法。她給學生布置了一項“榮譽作業”:讓學生挑選出古今中外自己最喜歡的100首詩,抽時間背誦,背得差不多了,約時間,背給老師聽,背一首得1分。
陳美和學生在語文課上互動。靜教院附校供圖一學期下來,學生最多的可以背幾百首,最少的也有二三十首。學生一旦背詩“上癮”便一發不可,紛紛跟老師討價還價:背《琵琶行》總得要15分吧,背前后《赤壁賦》該給10分吧……陳老師總是欣然允諾:當然,必須的!同學們越背越起勁。
同時,她結合學生的特長,請他們進行深入地分享和交流。有的學生喜歡李清照的詞,陳老師就獎勵她做微型講座,一場《從少女心到悲秋情》贏得滿堂喝彩,講講、讀讀、背背,同學們沉浸其中,后來這位同學又做了《哭柳三變》的講座,異常精彩。
“孩子們是天使,和他們在一起,我就生活在天堂。”陳美希望做雕琢心靈的語文老師。她說,語文,蘊藏著華夏民族文化的密碼,澆灌著孩子們的精神發育和心靈成長,“豐富的內心世界不是靠做題目做出來的。”
陳美是教研組長,也是靜安區勞模創新工作室的主持人。她領銜的語文組是區名學科,是上海市巾幗文明崗。
作為靜安區首批學科實訓基地主持人,2010年起,基地吸引了七批91位骨干教師,有學員成為區“教學明星”,獲市“語文大講堂”一等獎。2011年,陳美開設并主講市級共享課程《初中語文后“茶館式”教學》,吸引了全市100多位骨干教師參與培訓。
陳美帶教的李英娥老師上課中。 受訪者供圖名師出高徒。2019年11月20日,陳美帶教的李英娥老師在靜教院附校進行了《伯牙鼓琴》公開課的展示,李英娥充分利用AI展示數字課堂的優勢,師生互動,氣氛和諧而熱烈,聽課者都不相信把課堂駕馭得如此之好的李英娥是入職才兩個多月的新老師。
陳美堅信,一枝獨秀怎比滿園春色 。因為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只有年輕人得到了快速的成長,才能改變教學生態,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的教育。
一個人,一種思想,一種情懷,引領著一批人,奮勇前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