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聞系男生越來越“娘”和“慫”了嗎?
作者:楊小帥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娘”文化是性別標簽,還是性傾向
你眼中的記者形象是什么樣的?
是沖鋒衣、記者馬甲,是留著平頭板寸背頭,還是文縐縐帶著方正的眼鏡拿著采訪筆記背著攝像機…
你眼中的新聞系男孩子是怎樣的?
可能是播音腔、煙嗓腔、聲控小哥哥,穿著打扮韓系復古文藝男… 從而有人質疑,新聞系男生娘起來了。
近年來,“娘文化”開始滲透到各個領域,尤其是用來描述男性,那么“娘文化”到底是什么?在字面意思中,“娘”基本有三層含義,也即:
母親:娘親、娘家、爹娘。
對年輕女子的稱呼:娘子、姑娘、嬌娘、新娘。
稱長一輩或年長的已婚婦女:大娘、嬸娘。
這些詞語解釋在字里行間向我們傳遞出一個信息——“女性因素”,當人們印象中的男性形象開始出現女性色彩的時候,那么這個男性可能已經被“娘”化了。
談到男性“娘文化”,近可以追溯到20年之前,倘若說90后青春時代的“非主流時期”與韓流熱是現代娘文化的成長時期,那么當今的“偽娘文化”是否可以稱為”文藝復興”?
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韓流、臺灣偶像劇開始逐漸進入中國,小鮮肉、美男子等影視符號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與其并行的還有另一種現象:一個男戴長假發殺馬特、打著耳洞、染著七彩頭發長劉海…的非主流時代。對于進入新時代的年輕人來講,什么是潮流,這種刷韓劇、留著長發斜劉海的形象開始了當時男性對于“美”與“帥氣瀟灑”的追求。
2001年臺灣偶像劇《流星花園》的F4團體,他們留著當時看來算是瀟灑的“長發”與一位女主角“杉菜”開始了校園戀愛的愛恨情仇… 偶像劇播出后,長發飄飄的他們迷倒了當時萬千少男少女,男性長發飄飄從社會青年到高校學生,幾乎都引發了一遍“花美男”潮流。
此后媒介上的男性形象,尤其是綜藝熒幕上“長發”男子幾乎成了標配。一系列的形象轉變風,逐漸讓斜劉海、卷頭發、嫩皮膚、小鮮肉漸漸充盈在一些男性的裝束選項中。
然而這種看似越發越“精致”的男性形象,在一些傳統男性眼中成為了一種“搔首弄姿”的“偽娘”文化,痛罵其為“娘炮”…
“娘”什么時候成為一種屬性標簽,在文化含義上“娘”雖然帶著女性色彩,但女性色彩并不能以“貶義”使用,當女性詞匯被賦予‘貶義’時,也從背后影射出一種性別態度,這種態度現在依舊存在。
“男顏”侵蝕,小姐姐喜歡
在審美觀念上,女性審美決定顏值走向。在對形象建設的訴求上,男性與女性因不同訴求導致一致的結果。數據顯示,男性更遵從女性審美,女性也更在意同性審美。
總體來看,“清爽干凈的直男”形象,最符合中國人主流的男性審美。但隨著代際更替,尤其是00后一代進入高校,越年輕持有這種觀念的人占比越少,新世代更欣賞“膚白細膩boy”。
形象是人們與外部世界交流的首張名片。隨著偶像花美男,非主流耳洞殺馬特之后,小鮮肉逐漸從流行文化的沖擊波發展為最受年輕一代歡迎的形象,“好看”成為男性審美的關鍵詞。
在經歷了“花美男”、“非主流”浪潮后,媒體上的各類選秀節目開始興起,“花美男”在這類選秀節目上進階升華為膚白貌美、涂上淡淡口紅的小鮮肉,這些小鮮肉迷倒了萬千少女的心。
男顏文化的侵蝕下,小姐姐們也開始關注了。
因為追捧,所以模仿,當整個群體開始關注這種“男顏”潮流時期,不少的男性,乃至是新聞系男生開始走上了使用與模仿的不歸路。
在消費升級、文化融合、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精神需求增長,知識豐富、視野開闊,審美追求也在不斷提高。“男顏經濟”應勢而起,既受流行文化影響,也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豐富、物質生活邁向高階的體現。男性開始護膚、加入到美容美發的大軍來。
新聞系妹子:我也在努力擺脫刻板印象
在外人眼中,新聞系女生的形象是:顏值、才華、文采集一身的美女子… 這在某些情形下,可能成為了一種直接的刻板印象。
行內人看來,現實卻白天肩扛攝像機,是加班熬夜整理采訪作業、剪輯視頻… 可謂是校園里的電視民工。新聞系女生也并不是外行人眼中的嬌小瘦弱,也有懷著一顆文人俠客夢的女性。對于外行人的刻板印象,多少妹子想要擺脫。
自從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初期,由于社會上多種復雜因素,一開始的文人騷客多為男性,雖然其中不乏一些女性,但是男性仍然占大多數。在早期著名報人中,黃遠生、邵飄萍、史量才、范長江… 這些我們熟知的著名新聞工作者都為男性。
據相關材料統計,僅僅在1945年到1949年間,在上海報刊中曾以女記者名義被報道過的女性達到60人。但當時對女記者的定義很寬泛,把凡是在新聞單位里工作的女性都稱做女記者,真正外出采訪、寫稿子、編新聞,當成一種職業的女記者其實并不多,主要有《中央社》的陳香梅、《申報》的謝寶珠、《新聞報》的嚴洵、《大英夜報》(后《商報》)的池廷熹、《和平報》的陳羽新、《正言報》的李青來、《辛報》的許瑾、《文匯報》的麥少楣、《新民晚報》的高汾和周光楣、《聯合報》的姚芳藻、《世界晨報》的邵瓊等。
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開始重視各種教育形式,提倡男女平等,文人群體的中女性也越來越多。女記者,女性新聞工作者逐漸出現在更多人的視野中。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統計:“截止到2012年11月5日, 我國持有新聞記者證的新聞采編人員共248101人, 從性別比例上看,男記者為140684人, 女記者為107417人, 男女比例為57∶43”。
“截止到2017年11月7日, 全國共有228327名記者持有效新聞記者證,按性別劃分,男性118214人, 占51.77%;女性110113人, 占48.23%……”
每一年新華社都會公布應聘名單,2019年,新華社一共招聘了144名應屆生,其中女性有71人(占比為49%),男性為73人(占比為51%),男性比女性略多2人。女記者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
是男性審美的倒退,還是個性自由
“男顏”的興起,是審美的倒退,還是個性的自由奔放?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男性這一角色定位,可以追溯到原始農業社會時期,男性意味著勞動力,也暗含其剛毅的角色形象。幾千年的男權社會,也是不斷深化這種男權形象。
當一直以“剛毅”、“肌肉”標榜的男性形象拿起化妝包,開始護膚、紅妝粉飾,讓許多白發群體甚至是黑發群體不能接受。但現實卻是,時代變了。在這個時代,勞動形式、勞動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文化開始更加豐富,男性開始追逐女性的顏值趨勢。這一特征,在局內人看來稱之為“性別平等”、“追求個性”生活。
“肌肉”身份認同與“偽娘”
當年輕人開始追逐男顏,社會的“肌肉”身份認同還在嗎?不得不思考,男性氣質應該是什么樣的。是勇毅,還是顏值清新小鮮肉,亦或者是搔首弄姿“偽娘”(此處“偽娘”不代表筆者觀點)
近日,東部戰區海軍某掃雷艦大隊,舉辦的“鎧甲戰士”比賽,比什么,答案是秀肌肉。
網絡上流出的照片,卻讓許多人點贊,直呼:燃爆了。相比健身房速成肌肉,部隊官兵秀出的是日常訓練中養成的健壯的身體。
這個時代,人們對于男性的的定位是什么?是肌肉,還是顏值鮮肉。不可否認的是,肌肉派中有微微索索行粗鄙之義的,顏值鮮肉中也不乏青春、向上、奮斗的精神。
對于男性的定義,是怎樣的。正如《人民日報》曾經在《什么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指出:
從對于熱血男兒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外形不是問題的關鍵,內涵才更深刻地決定著人們對一個人的評價。
其實,關于到底什么是男性應有的氣質,從來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是中國傳統所推崇的男性畫像,從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致、文雅的一面,而那種五大三粗的個人形象、不修邊幅的生活習慣、大男子主義的做事方法,歷來受到人們的摒棄。
“重質不重形,魂到品自高”,這樣的認識應該說是主流。即便在少數人眼里“顏值”可以成為硬通貨,甚至有“靠臉吃飯”之說,但那些能持久地作用于社會文化、作用于世道人心的,仍然是閃現于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內在美”。
學界到業界,還“娘”的起來嗎?
傳媒智庫南方傳媒書院曾在《記者著裝圖鑒:男記者為什么愛穿馬甲沖鋒衣,女記者不穿裙子高跟鞋?》一文強調:不論是馬甲沖鋒衣,還是西裝革履…著裝的變化應適合采訪環境、作業環境進行調整變化。記者的職業著裝,其出發點基本在于促進采訪,為采訪服務。
文章雖談記者著裝,但回歸到新聞學子身上來,不論是濃妝艷抹還是短發寸頭,首先要考慮日常的學習實踐與新聞業務工作,能否為采訪服務。
再看新聞工作實務,回歸到新聞業務上,倘若采訪時記者是以一種濃妝艷抹的形象出現,必然會給新聞工作帶來麻煩,“娘”文化是不中用的。
陳安慶:娘不是最可怕的,這屆年輕人普遍慫了嗎?
◎作者:陳安慶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想用鋼印在你臉上戳個慫字 !年輕人身上再也沒有“不服就干”的叛逆因子,反而是越來越慫了……慫了……了…
想當年的80后,誰沒把自己想象成叱咤在銅鑼灣的杠把子呢?無所拘束,極端的個人主義,和任由本能欲望驅使的情緒宣泄,才是年輕的符號。
如今的年輕人,每天飾演一個情緒穩定的中年人。這屆年輕人,是否信奉一種防御性處世哲學,認慫是保存實力的一種方式。
頹喪、佛系、隨緣,很慫很慫,這屆年輕人逃避,懶惰、厭世、沒責任心、心理早衰、看破紅塵、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打醬油、逆來順受、在最該奮斗的年紀,放棄拼搏的動力和勇氣 。
“喪”已經是消極了,更消極的是,慫,一種面對壓力的自我消解。不憤青!不撕逼、不差評、不暴躁!反正就是慫了!敢愛敢恨!矢志不移、堅定理想?最孤的獨,最烈的酒,最酷拽拉風的爺們,哪里找?
這屆年輕人,慫,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時代,每個成員似乎都是“自己生活的導演與演員”、“人人都是藝術家”,“狂歡的無極世界”給熱衷上網的屌絲族提供了優質的娛樂“舞臺”,他們成為了認慫亞文化的創造者和助推者。
如果你對年輕人慫文化,仔細研究一下,你會發現慫文化流行蘊含的各種因素,也可從中揭示中國當下社會復雜的權力關系和深刻的社會矛盾。認慫、認喪背后是無奈的妥協。
對于這屆年輕人來說,房價高、物價貴、好工作也難找,老板太兇,工資太低,漂亮女友難找,即使使出渾身解數,往往要委曲求全,最終妥協,神經總是緊繃、壓力總是山大……
想把事業當愛人,又沒那么大沖勁兒!想把工作當成做愛,又燃不起激情!據說80后叫中年大叔,00后叫明日之子,這屆年輕人卻叫空巢認慫老人。這屆年輕人,年輕人本該有的蔑視權威、顛覆經典、解構傳統、張揚個性、諷刺社會的批判精神和銳氣,到哪去了?斗不過你,玩不過你,弄不過你,認慫、不爭總是可以的吧!
這屆年輕人,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很多人都是家里6個大人悉心呵護中成長的一代。擱在溫室里二十多年的花骨朵,被現實社會一點小坎坷這迎頭一擊,打得有點蔫、有點喪了!有點慫了!?
互聯網上千帆過盡,曾經暴戾憤怒的青年叛逆張揚一時流行,到今天未老先衰,內心滄桑,主動認慫,悲情背后冷暖自知。對自己的小女友說好了一起白頭,自己卻先禿了頭……
原來充滿憤怒的抗爭與反叛精神,逐漸被娛樂性自嘲的佛系妥協亞文化所取代。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反抗和渴望關注的欲望,在現實生活中卻找不到適當的宣泄通道,既然燃不起來,那就一衰到底,認慫到底!
中國進入“豐裕社會”和消費時代,物質雖然豐富了,絕對貧困也消除了,普通底層階級的孩子也變成了“窮二代”,卻成了被商品消費時代俘虜的一代,失去了階層原有的美德,對逆襲的高壓重負又充滿膽怯,成為空洞膩味的認慫青年。曾經的小憤青小狼狗在反傳統的叛逆期后,進入社會屢屢受挫。一個必然的后果是——原有的烏托邦被摧毀后,價值體系崩塌,使得他們無所適從,陷入看破紅塵、消極遁世的精神困境中。
浪不動了,也不想浪了。認慫了,小狼狗變成一只小奶狗,很溫順,很慫的那一只。陷入彷徨和困惑,這屆年輕人精神提前老化。 連泡個妞,表個白都怕自己被拒絕,選擇愚人節!
潑辣大膽、喜新犀利,喜歡挑戰傳統、彰顯自我,曾經“語不驚人死不休”的90后小憤青,如今身還未老,心已滄桑!說好了闖蕩落拓不羈的江湖呢?說好的詩和遠方呢,如今只剩下眼前的茍且了!
真正有夢想的人,就是遇到黑暗,也不會輕易返航,就是撞上南墻也要把南墻撞倒!身上要有一骨子拼勁!一股闖勁兒!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面對屠刀時卻豪情萬丈的血性投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對暫時身處逆境中的一種自信的血性。
安逸喪志、價值虛無、消極無為,是導致這屆年輕人血性精神退化的主要原因。
血性絕不是嗜血獸性,血性也有別于妄自尊大,血性也不等于熱血魯莽,自信、自強、勇敢、無畏的氣魄,才是有血性、有尿性的內核。
這屆年輕人,有見義不為的“理性”、有范跑跑式的精致利己、明哲保身、陰柔嬌弱的“審美”。
這屆年輕人群體偶像中,有血性尿性的爺們越來越少,陰柔中性化的影星、歌星越來越多,追星文化中,崇拜剛強健朗硬漢、德藝雙馨實力派的越來越少,追捧“偽娘”鮮肉、花瓶偶像的奶狗,越來越多。
安逸的社會環境、溺愛式家庭教育,導致這屆年輕人血性弱化,普遍很慫。溺愛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容易養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人格,依賴性強,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遇事沒有主見,難以面對困難和挫折,經不起風吹浪打,最終培養出的是一群既自我中心、又缺乏主見的奶狗、娘炮。
抗壓能力不足,弱化了奮發自強、直面競爭的勇氣,慫,就成為了這屆年輕人信奉的圭臬。缺乏持久堅持的毅力與韌勁,喪失了奮發自強、直面競爭的勇氣,無法通過日復一日的點滴積累,錘煉提升自己。他們自卑自哀、自怨自艾,陷入頹廢甚至自暴自棄。
這屆年輕人關心的信息,也從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國計民生、大事件中集體退出,退居到自我營造的“小時代”和“小確幸”中。
看看愚人節當天,微博和網絡上這屆年輕人的熱搜關鍵詞吧:張衛健結過三次婚 、王菲謝霆鋒合體 、 戴岳云鵬面具搶劫、李小璐與母親接甜馨、熊黛林穿白裙開深V、袁立婚房疑曝光、鐘嘉欣為女兒寫新歌、范冰冰乘豪車出行等等。
看到了沒,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游戲的庸俗文化。
拿破侖說,世界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精神。這個只有162個子的科西嘉人,有著野心勃勃的夢想,年輕的時候,泡妞的時候,說要把整個歐洲獻給心愛的女人。
這屆年輕人身上少了虎狼之氣,認慫不說了,越來越像一個娘炮,做事畏手畏腳,不敢于亮劍,更不敢突破自己,一觸即潰,一敗涂地 。
奉上杜拉斯的名言:“愛之于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參考文獻:
1.解密“男顏經濟”——顏值迷信、化妝啟蒙、崇尚大牌
2.什么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
3.南方傳媒書院:談談女記者:民國VS西方VS當代
注: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