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上海人的語言標配
原創: 知滬者 滬申故事
一百多年前,永安公司在南京路上開業,招聘售貨員有個規定,應聘者必須會講粵語、滬語和國語,還要能聽懂一些英語和日語。這個規定如果延續到今天,現在的南京路上,不知有多少店員會被“炒魷魚”而失業?
永安公司當年,上海開埠不久,洋行里的買辦和做生意的富商中廣東人居多,南京路上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公司等的老板、高管也都是廣東人,你如果聽不不懂粵語,在南京路上是找不到“飯碗”(工作)的。
四大百貨公司上海灘是吳語方言區,江浙移民較多,他們和本地人都能聽懂上海話,所以,在“十里南京路”上做生意,上海話就是母語鄉音,寒暄交談是不能不會說的。
十里南京路北方話和長江北岸的江淮官話,上海人都稱“開國語”,專門用來當作跟五湖四海來的移民交往的通用語,雖然他們大多人的齒音和翹舌都很夸張乃至滑稽,但是南來北往的客人都能聽明白他們表達的意思。
租界里的西洋人、東洋人越來越多,洋涇浜英語應運而生,在大眾交往里流行。那時候,繁華的南京路是摩登時尚的楷模,華洋之間用英語或日語溝通,也引領了上海人的一種國際范。
洋涇浜英語當年,永安公司的霓虹燈閃爍著“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顧客永遠是對的),整潔明亮的店堂里,身著統一制服的男女店員用各種語言跟天南地北的顧客親切交談,介紹商品,標志著一種“海納百川、大氣謙和”的新上海人,開始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了。
那時,住在蘇州河北面和近郊地區的人,都將到南京路去稱作“到上海去”,他們認為,南京路就是上海。
南京路上有永安公司等四大公司,20年代,那里陳列的商品四分之三是國外進口的日用品,棕欖香皂、桂格燕麥、克林奶粉、西門子電器、派克金筆、康特斯特相機、飛利浦收音機以及眼鏡、打字機、加熱器、冰箱等,用今天的話講,就是一個常年的進口博覽會。
“摩登上海”國貨則大多是各地頂級的工藝品和土特產,蘇州的刺繡、江西的瓷器、福州的漆器、金華的火腿等,隨意去走走看看,也可以飽覽中華精粹。
大新公司國內獨有的手扶梯到南京路去,店員一口熟悉的鄉音,消弭了與時尚的隔閡,不僅逛街購物,還可以帶回新的眼光和境界,甚至帶回一個新的自己。
永安公司的規定,也成了上海人的語言標配,這些上海人會在同鄉公所里講自己的家鄉話,也能在社交場合說上海話,還可以跟聽不懂上海話的人開國語或者外國話,展示他們那種尊重別人的上海格調。
這樣的上海人,如今在上海的南京路上是不大不多見了,倒是在香港、紐約的街頭還能偶遇相識。現在,“到南京路去”還能算“到上海去”了嗎?閱讀原文
原標題:《老上海人的語言標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