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你家樓下的菜市場成了當代青年的馬爾代夫
原創: 莽山烙鐵頭 X博士
我有個隱秘不足為外人道的愛好,就是在忙碌一周結束之后,去家周圍的菜市場逛逛,把這里當成自己的承德避暑山莊,雖然環境鬧哄哄,但總能讓我感覺身揣巨款,隨便買點水果,就Slay了所有攤位。于是我向我上高三的表弟發出誠摯邀約,準備帶他享受一次成年人之間的放松,他卻像被按下單曲循環的復讀機一樣,開始瘋狂模仿我聞所未聞的土味梗:
“窩窩頭,一塊錢四個,嘿嘿!“
“ 媽媽,我想吃烤山藥;吃,吃大塊的,兩塊夠嗎?“
“誰TM買小米兒??!“
上網查了才知道,原來這是短視頻平臺上最火的菜市場叫賣三巨頭,也是00后們對菜市場的全部想象來源。然而如果你沒去過菜市場,或者還沒接受過社會的毒打,那么你將永遠無法體會菜市場的魅力。
即便你上次去菜市場時TFBOYS還沒出道,但如果你回憶那個跟在媽媽購物袋后面的清晨,一定可以給你一種逃離嚴肅生活的輕松感。所以,在忙碌的一周工作結束之后,總會有人禁受不住去菜市場的誘惑。
因為當你在三里屯SOHO假扮了一周名媛,一定迫切需要一個能夠放松,還不會碰見前任、同事或前同事的地方,平時去趟SKP衣服都不敢試的你,在買柿子椒的攤位上,連價都懶得問了。
試問,誰能抵擋住這種渾身通透的感覺?
但是,對于追求新潮和與眾不同的人來說,“菜市場”這個詞匯就像“勾股定理”一樣古老而陌生。在和朋友們暢談周末安排時,別人都說自己要去School看演出,要去OT蹦迪,誰也不會貿然說出自己要去菜市場買菜的計劃。
然而,如果你在小紅書上搜“菜市場”,就可以看到一堆菜市場愛好者群居于此,分享著自己家樓下的優質菜市場,以及賣菜大爺大媽的點點滴滴。
以至于形成了一股文藝復興的風潮,史稱菜市場文學。
在菜市場,你很容易被簡單的細節打動,比如賣菜阿姨關心她最近忙不忙,送了這個網友一些菱角和羅勒葉,讓她感覺回到了江南:
△ 圖片來自博主@林曦的小世界一旦沉浸在菜市場的氣氛當中,戴上耳機,你也很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日劇女主角,徜徉在食材的海洋中挑挑揀揀:
還有的時候,你發現周末明明在家躺了兩天,周一上班依然特別累,其實是因為躺著并不能真正緩解你的壓力。有人就在挑挑揀揀和討價還價中,在滿眼綠色的柿子椒和大蔥之中,才能舒緩緊張的情緒:
△ 圖片來自博主@半城君除了菜市場文學以外,菜市場攝影學也非常興盛,除了這些描寫細致的心情日記,你還可以看到一堆菜市場拍照教程,有人手把手教你怎么在不起眼的菜市場里拍出帶有煙火氣的照片,成為全菜市場最Chill的人。
有帶著相機去菜市場,專門抓拍菜市場里各式各樣人物的:
△ 圖片來自博主@糖葫蘆六然而博主不光上傳作品,還很細心的把后期濾鏡的每個參數都貼了出來,從對比度到高光,無所不包。
有教你后期參數的,也有教你如何凹造型的,利用50塊錢一顆的鳳梨,在不起眼的水果攤拍出大片的效果:△ 圖片來自博主@李阿雪甚至還有人穿著長裙,在王芳蔬菜配送門口拍出膠片感,讓你以為這是在泰國曼谷的某個Local夜市,結果一看地點,竟然是河北燕郊:
△ 圖片來自博主@什么雷雷甚至還沒踏入菜市場,單是看著這些菜市場里的文字和圖片記錄,就能讓人的心情不由自主的變好。
我覺得原因是這樣的,當你看到有人挑挑揀揀買菜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隨后的油煙機聲、炒菜香、碗筷的叮當作響以及你媽叫你吃飯的聲音。
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景象是異地生活的你許久沒有感受到的,這種感覺,就像寫字樓的工位上,窗外一道溫暖陽光照到桌上。
其實不光是本地的菜市場,還有人在旅游時特別喜歡逛菜市場,有人甚至說:不逛當地的菜市場,你就不算真正了解這個地方。這種說法的確有道理,相信很多人在旅游時都體驗過被商業街支配的恐懼。
南鑼鼓巷、田子坊、戶部巷、城隍廟,去之前都說是當地最著名經典,去之后發現賣的都是奶茶、大香腸、鐵板魷魚和長沙臭豆腐。
△ 這個叫吉事果的東西已經強勢占領了全國各大商業街的市場也不是說這些東西就難吃,只是覺得大老遠去了,總得體驗點家門口沒有的東西吧?
所以有人就發現,與其在商業的多重圍追堵截下無路可逃,不如去當地的菜市場看看,雖然不一定好,但一定可以發現最原汁原味的當地特色。
在Youtube上,有個叫“一個人窮游”的博主,每天就在全中國旅游,但他很少去名勝古跡,反而是到了一個地方,就先去逛逛菜市場,隨便買點啥。
比如他去天津的菜市場買個瓜:
去呼和浩特買10塊錢桃:去濟南的菜市場買個窩窩頭:評論里都說看完之后很快樂,甚至有種世界和平的感覺。除了一些國內的市場,還經常有人在國外逛市場,并且錄成視頻上傳,都可以成為你了解當地情況的最好切口。
有人去越南農村的菜市場實地拍攝,發現這里和中國云南農村的習俗特別相像:
還有人去印度菜市場的魚攤,發現商販因為宗教信仰不殺生,就讓魚自己撞刀而死,用魚殺刀。當然,也有人會去更規整高級的市場,體驗別樣的風情。在各個視頻網站上,你可以看到一整個臺灣家庭跑到紐約切爾西市場吃一頓波士頓龍蝦:也可以伴隨著俄羅斯大哥搖搖晃晃的鏡頭,去莫斯科的丹尼洛夫斯基市場嘗嘗地道的酸黃瓜:這些視頻往往沒什么構圖、鏡頭和轉場,但就是能給一種戴著VR頭盔,置身另一種文化中的感覺。對充滿煙火氣菜市場的想象,讓很多人產生過每天去菜市場買菜的想法。但如果你不是菜市場老炮,還想深度參與菜市場的生活,菜市場也可以變得很殘酷,對未經世事的你進行迎頭猛擊。
首先,雖然你拿著一百塊錢就能買不少東西,一問全都三塊兩塊,但如果不每天都進行對比,你根本不知道食材真正的價格是多少。
更何況,在真實的生活中,并不是每個菜市場都能像筑地市場、切爾西市場那樣,滿足你對煙火氣的所有想象。其實我們身邊很多菜市場會有一點臟亂,魚龍混雜,讓你在大爺大媽搶奪新鮮食材的過程中無所適從。大爺一會還要接大孫子放學,你就別想說拍點帥照,感受人間煙火氣了。不過,時代在發展,面對年輕人對逛菜市場的需求,其實,菜市場們也在進步,變得更加整潔干凈、明碼實價。
在臺灣,有一群設計師就組成了美學團隊,把當地的士東市場,改造得特別新潮和有質感,有的店面招牌被改成了隸書,食材也整整齊齊:
旁邊的花店也被布置得特別精致:曾經有些臟亂的士東市場,甚至被當地人稱為“文青菜市場”。類似的菜市場,在北京也有一家,就是三源里菜市場。
這家菜市場憑借能買到很多其他地方難以購入的新鮮食材,經常有明星出沒而聞名,即便價格并不便宜,但也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前來“參觀”和購買。
而就在最近,北京的三源里菜市場也迎來了一次美學改造,在騰訊新聞和BMW X2的聯合之下,將他們的審美融合進了菜市場的每個角落。他們采用了黑色和熒光綠為主色調,并且加入了大量拼貼的設計風格,把三源里菜市場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重新設計,一改普通菜市場視覺標識雜亂沉悶的氣息。
從顏色鮮明的菜市場門面:
再到對比強烈的商戶招牌:小到觀感醒目的商品價簽:甚至連購物袋都采用了年輕化的設計風格,并且分發給三源里菜市場的攤販,即便你只是買了幾根黃瓜帶走,也可以成為地鐵上最引人注目的那個。有人可能會覺得,菜市場就是買菜的地方,沒有觀賞的社會屬性,沒有必要被改造成一個很前衛、很新潮的地方,但我覺得不是,因為菜市場里邊最重要的東西是“人”,只要有賣菜和買菜的人在,煙火氣不會消散。更重要的是,這些看似新潮的裝飾,則是城市美學的體現,因為菜市場并不一定要是一個聽起來很老氣的地方,只要食材不變,裝潢也可以很酷,可以讓人們覺得去菜市場逛街拍照,是一件很有型的事。
所以說,不管你平時是不是一個菜市場愛好者,不妨就在這個周末、起個大早,去三源里菜市場逛一逛,也許這會成為你最難忘的菜市場體驗。
設計/排版:文特森
原標題:《你家樓下的菜市場成了當代青年的馬爾代夫》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