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烏冬面還是烏龍面?感謝歷史的一場烏龍
黃哲
“他這個人啊,就是碗烏冬面!”在日語語境下,烏冬面怎么就成了“早鳥”的代名詞?原來,日本的烏冬面館和正宗的蘇州面館一樣,通常是清晨開門,過午賣完不候。
不過,一部《深夜食堂》讓全世界都知道,炒烏冬在星月相伴下更加美味。原因在于,只要下油鍋的,在日本都算菜,和他們的餃子要就米飯吃一個道理。
餃子和拉面,都是二十世紀才出現在日本餐桌的晚輩后生,烏冬面作為上千年的老人家,“早睡早起上早班”,實在再合理不過。
眾所周知,公元8世紀中葉開始,地球進入小冰河期,氣候變冷變干。亞歐大陸的游牧民族南下尋找生存空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安史之亂。
盛唐氣象從此一去不復返的同時,遼闊的大唐疆域從北向南也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面進米退”。
彼時,不知是不是在登陸福州時受了當地一碗面恩澤的緣故,日本高僧空海東歸不僅帶回了佛法和漢學,還讓他饑貧的家鄉贊岐(今香川縣)變成了日本糧倉,并因當年他吃過的那碗面而聞名于后世。
在遣唐高僧空海大師的故鄉善通寺市,面館紛紛以漢字“饂飩”而不是日語拼音為名,也昭示著這種古老食物和中國的關系。本文圖均為 黃哲 攝碗里沒有一滴油,卻被人奉為信仰
“恭喜你運氣好啊。”作為整艘輪船的CFO(首席食物官),歐巴桑一邊聽我和她抱怨趕這班輪船的一波三折,一邊熟練地三下五除二,下鍋、過水、澆高湯、擺油豆腐、撒裙帶菜和蔥花,沒等我抱怨完,一碗新鮮出鍋的烏冬面就堵住了我的嘴。
習慣了“日本鐵路=美味便當”,我想試一下船上美食又如何,于是,從本州到四國的跨海之旅,我沒有選擇火車或大巴,而是一班幾小時的輪渡前往香川縣首府高松。
輪船上,其他零食和飲料屈身自動出售機,唯獨一座先煮現賣的面檔,占據了指揮室正下方,整個客艙的中央C位,恐怕就是對民以食為天的最好說明。
熱湯熱面,最能撫慰轆轆饑腸。更何況這烏冬面的粗大程度,恐怕只有蘭州拉面家族里的二柱子可比。比起拉面,它水分更少,自然也更實在也更經扛。牙齒嚼碎它時,有點像吃海鮮里的軟體一族,面身仿佛也有求生欲一般,不停反彈和掙扎。再喝口湯,清淡鮮美,油豆腐口感清甜,湯里卻連半點油星都看不到。
前往烏冬面故鄉香川縣,輪船上現做的一碗狐烏冬,雖然簡單,卻因新鮮手打,是“下車面”的極品。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油豆腐顏色質地如狐貍毛色、又是傳說中狐貍愛偷吃之物,這一平民版配置也被稱為“狐烏冬”。
“你要是坐了前面兩班,就只能吃冰箱里拿出來的半生面啦。”大媽操著濃重的香川口音,“只有我們這班從高松出發前,剛好趕上今早‘制面所’新鮮出來的生面。”
香川縣人口和經濟都在日本倒數,唯獨小麥消費量在全日本一枝獨秀,比第二位高了一倍以上。而答案,就在那塊“歡迎來到烏冬面的故鄉”的牌子上。在香川各地,它無處不在。
烏冬面故鄉的人們,除非實在不得已,一般都會拒絕機器產品和冷藏成品,只接受當日新鮮手打的烏冬面。在日本版的各種地域歧視梗中,香川被外地人認為是“烏冬面腦袋”,而香川人看外地則是,“他們真可憐,不能天天吃到好吃的烏冬面”。
制面所,到現在也是驕傲的支柱產業
歐巴桑說“制面所”時,我起初嚇了一跳。不知是她口音太重還是我聽力太差。因為日語里的洗臉池叫“洗面所”,發音與之相似。就算日本水龍頭出來的也可直飲,您也太不避諱了……
后來,我在腦海里搜尋高松好吃去處時,想起來《孤獨的美食家》里,五郎叔曾經在寒冬里為烏冬面早早排隊的情節,這才反應過來,原來是制面所!
在日語漢字中,制x所就是制造某項產品的小工廠甚至作坊。但能冠以此名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僅負責生產,還要有研發功能,往往少不了專利傍身。
二戰后,日本經濟起飛,靠的就是這無數家如毛細血管般,同時解決稅收和就業,甚至還引發不少技術革命的小微企業。
查了這家松下制面所的營業時間,我決定當天早早休息,翌日起大早,先吃第一鍋手打烏冬,再逛旁邊米其林三星級景點栗林公園。
一條小巷深處,前店后廠,其中前店又分兩開間,一間只有寥寥幾個凳子,周轉率之高遠勝流水席,一間則只能對著窄窄的臺面站著吃。
包括“五郎叔”松重豐在內的,造訪過制面所的名人玉照和簽名,就貼掛在隔斷墻上。據說最早“五郎叔”掛在最外做招徠看板,結果差點被粉絲順手牽羊,于是現在被挪到柜臺深處。
小到不能再小的制面所,卻不知多少著名的美食家在此大快朵頤并欣然留念,包括“五郎叔”松重豐。制面所首先是工業,經營堂食是副業,那也就別奢談什么服務了。最好一切都顧客DIY,買取相符,全憑自覺。
跟著長長的隊伍,卻以不慢的速度往后廚方向前進,選好自己吃幾“玉”。一份面叫做1玉,以此類推,如果早飯的話,一般來說男2女1,再加個蛋或者天婦羅就夠了。
選好幾“玉”后,配菜,按標價自己計算交錢,拿面,在熱水池里自己冒熟——至于是一兩分鐘還是更久,火候全憑本人喜好,接著,入高湯,至于是澆入面碗,還是另放一碗,以備分蘸或澆著吃,隨你。如果冷吃,則省了過河的全套工序,自己直接澆冷湯端走。
分布在店堂各處廣大吃友的碗內乾坤,仿佛濃縮了大河劇里的日本史:天婦羅烏冬,海鮮炸到金黃,飽滿帥氣,可稱烏冬里的華族。加了溫泉蛋,因形狀如月得名的月見烏冬(如果是鍋燒月見烏冬,還有個文雅的簡稱:釜月),則是士族。之前我在船上吃的狐烏冬若算平民的話,沒想到被選最多、最受歡迎的,竟是烏冬王國里的乞丐——
沒有漢字名,發音為bukkake,意譯的話就是“潑水面”,但要加的料卻一點不少。除了新鮮的小蔥,白色的蘿卜泥、米色的姜泥,更珍貴的是炸天婦羅剩下的副產品——變廢為寶的金黃色油渣,從視覺引發味覺沖擊,構成梯度漸進,所有這些,被稱為“藥”,可見作用是四兩撥千斤。但別忘了擠幾滴檸檬進去,本地吃法才算徹頭徹尾正宗。一百年前,香川可是日本最早栽種檸檬樹的地方。
我選了一碗當地群眾最喜聞樂見的潑水面,但還是擔心寡淡,于是追加了塊可樂餅。和檸檬一樣,這種炸牛油土豆餅也是西風東漸的產物,我特意留了小半塊沉底,最后吃出了類似泡在羊湯里的燒餅的奇妙口感。
肯德基州有肯德基,丸龜卻沒有丸龜制面
在香川第二大城市丸龜市,貴為全世界第一大烏冬面帝國、擁有1200多家全球店面的丸龜制面,早就聞名遐邇。
本想著如同在西雅圖的破舊菜市場里尋找星巴克起源店那樣,尋找丸龜制面的元祖店,沒想到竟一家都沒有。
后來才知道,正如肯德基不是在肯德基州開起來的,丸龜制面也是墻外開花,它最初是小地方的制面職人,到大城市神戶之后的發明。
丸龜制面有個改變快餐界的,為人津津樂道的經典流程,兼顧效率和美味,全程90秒自助搞定。這一流程,參考了丸龜舉世聞名的支柱產業——團扇生產。
飽餐了大份牛肉烏冬面后,我找到了舌頭的準星——贊岐牛肉,在香川,它和贊岐烏冬一樣出名。不過,當地人紛紛選擇的則是冰塊冷湯配熱面的版本。
“中國的成語日本也有:陽春白雪,最簡單的,是最高級的。”一位在高松生活快20年的華僑聽了我無肉不歡的自述,隱晦地批評了我境界不高,“香川人是對面條本身有很大信心,才敢直接把一碗近乎光面端來給客人。”
“吃過香川的贊岐烏冬之后,其他地方轉眼都成了浮云。”這位華僑舉例說明,“小麥粉、鹽和水,名副其實的陽春白雪。這境界,勝過靠油脂和蛋白質堆出來的米其林。”香川縣以水好著稱,好到縣名都因此得名。此外,香川還有三白一黑笑傲日本:除了棉花不能入味,綾川平原的小麥,小豆島的醬油,瀨戶內海的鹽最終都到了這碗面里。瀨戶內海的鹽除了調味,更是制面時讓面形成最佳口感的入魂所在。
烏冬還是烏龍面?感謝歷史的一場烏龍
作為一個堅決不脫離低級趣味的吃貨,我堅持把澆頭看得更重。然而,今天的乞丐版吃法,卻是1200年前萬國來儀之大唐的主食。
我旅行的最后一站是善通寺市。作為中日橋梁之一空海大師的老家,這座小城歷來有不少華僑居住。最多的是福州及周邊閩北同胞,怕也是托空海大師當年在福州登陸,又在開元寺精進的福。
比起回到日本弘揚佛法、發明日語假名兩項世人皆知的豐功偉績,空海大師于物質上的貢獻更是實實在在。在他遣唐之前,四國北部因雨水稀少、產米極差,在日本是最貧窮的所在。而當他把在唐朝大規模種植的耐旱小麥帶回國之后,其家鄉在隨后千余年里,都是日本的糧倉。
善通寺里的空海(弘法)大師像。拜過了善通寺和空海大師,再祭五臟廟,我一不留神找到了烏冬面的源頭。原來,udon只是音讀,嚴格說來,并沒有烏冬面這東西。如當地不少老字號招牌所寫,人家的官稱叫做“饂飩”。但這理當不是餛飩的通假訛寫,因為餛飩(kunton)在日語中指的東西和在中國并無區別。《辭海》曰:饂,面糊也。至今,中國南方鄉村也有這種食物。
“我們老家現在的主食大條面,做法和長相和日本的烏冬面一模一樣”。饂飩店店主朱老板掏出手機搜索,證明此言不虛。自稱朱熹后代的他,來自朱子老家、福州上游的尤溪縣。直到上世紀,當地人最多的營生就是放木頭到下游的福州,再出海轉賣。
尤溪人放木頭的閩江支流,也是空海大師旅福期間日日枕流其上的烏龍江。華南沿海包括港澳臺地區,都管烏冬面叫烏龍面。無巧不成書,木頭漂流的終點、也是空海大師當年隔江相望的地方,叫做尤溪洲,而“尤溪”的發音,和日語“好吃”居然驚人相似。
這些是否只是簡單的有趣巧合,不得而知。只是,如果不是因為偏航,導致大師一行未在原定的揚州登陸,恐怕本文中涉及的一切都將改寫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