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導演手記看《我和我的祖國》
今年國慶長假的電影市場最引人矚目的當屬《我和我的祖國》,7天時間已經創造了21億元票房收入,平均每天超過3億元。按照這個速度,最后票房沖上40億元都不是奢望。
一部“命題作文”式的主旋律獻禮大片,何以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正好,手里有一本商務印書館新出的《我和我的祖國》,里面不僅收入了電影劇本和精彩劇照,還有7篇導演手記。我最在意的不是劇本和劇照,而是這7篇珍貴的導演手記。從導演手記看導演,看電影,或許是一個挺別致又挺實在的捷徑。
祖國是一個深入骨髓的細節
《前夜》導演管虎在導演手記“開國大典之《前夜》”中有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拍攝漸近,‘祖國’這個概念于我依然難以拿捏,但我知道她既是朦朧的印象,也一定是深入骨髓的細節。”
這句話與陳凱歌導演提出的“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迎頭相撞”的創作思路一起,為我們觀看和理解《我和我的祖國》提供了一個思路。70年間7個普通人經歷的瞬間,串聯起我們的歷史記憶,映射出共和國70年艱難曲折和燦爛輝煌的歷程。
這是文藝作品中非常常見的“以小見大”的創作方式。任何重大歷史事件,都是由一系列細節組成的,都是由無數普通人完成的。剝離了細節,剝離了個體,歷史就只是一個蒼白枯燥的名詞。從一滴水可以窺見太陽的光輝,從一滴水也可以分析大海的深邃。這種微觀講述的方式,不僅不會局限于細枝末節,恰恰相反,能更深刻地揭示宏觀歷史事件的本質。
管虎導演背起93歲的父親時,不敢相信他居然那么輕。由此他感受到了生命之沉重,之柔軟。我們在觀看《我和我的祖國》時,也從林治遠、高遠、陳冬冬、張北京、呂瀟然這些普通人身上,看到了我們自己,聽到了祖國前行的腳步。正因為《我和我的祖國》的編導們找準了這些深入骨髓的歷史細節和瞬間,才能觸動那么多觀眾的柔軟的內心,令我們熱淚盈眶。
10多天前,我看了另一部獻禮片《決勝時刻》,寫了這么一段文字:“從10年前的《建國大業》到今天的《決勝時刻》,一樣的宏觀敘事,一樣的平鋪直敘,以致難出新意。有意思的是,我在網上看到了另一部國慶獻禮影片《我和我的祖國》的預告片,用70年間7個人的7個瞬間來講述新中國70年的輝煌,無疑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現在看來,我的預測很準確。一味地執迷于宏大敘事,容易失之于概念化,失去歷史深度,而從微觀細節入手,恰恰是揭示歷史本質的最好方法。
他們的故事其實就是我的故事
《北京你好》導演寧浩在導演手記里講述了一個故事:他15歲時第一次來北京,和一位素昧平生的北京大哥拼桌吃了一碗刀削面。聊天吃面之后,才知道北京大哥已經替他付了面錢。20多年后,這個北京大哥在寧浩的攝影機里復活了,幻化成一事無成卻善良幽默的出租車司機張北京。
《我和我的祖國》之所以感人,并不僅僅因為“以小見大”的創作方式,主要是因為這些細節和瞬間都來自幾代人的真實記憶。所以,它能感動從40后到00后幾乎所有人。那個為了研制原子彈獻出生命的高遠,那個為了街巷鄰居觀看奧運女排決賽而放棄與青梅竹馬小女友告別的陳冬冬,那個從佛山偷渡香港終身以修表為業的華哥,那個頑劣調皮的小女孩和從不認輸的女飛行員呂瀟然,無不真實自然。還有那些場景,北京街頭漫天飛舞的號外和游行的人群,黑白電視機和竹竿上的天線,北京奧運期間的全民感動,令我們這些親歷者恍然穿梭到過去。
寧浩在導演手記里寫道:“我終于逐漸明確了自己想要的電影:我堅信我們的祖國是由十幾億這樣的人組成的,他們是歷史的參與者,也是推動者。或者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的故事,其實就是我的故事。”看到這句話,我才領悟到,之所以《北京你好》被網友們廣泛認定為《我和我的祖國》中最優秀的一段,不是沒有理由的。只有用心拍出來的電影,才能真正感動人。
形成對照的是陳凱歌導演的《白日流星》。雖然大漠奔馬的場景無比絢麗,雖然退休基層干部老李的胸懷頗為感人,無奈宇航員回歸感動失足青年的基本情節設計得過于生硬,致使扶貧的主題浮于表面,形成了這部影片中的明顯短板。
由此我感悟到,一部好電影,不僅要有好的創作思路,更要有由衷的創作熱情。只有這樣,觀眾才能從電影中感受到真實的生活,感受到生活中的自己,從而認同導演,接受電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