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幸福城市杭州的治理邏輯:找到“無為”與“有為”的平衡點
杭州這座城市,有特別的溫度:
車讓人,只要你在斑馬線前,你不走,車也不走;
天冷了,見乘客怕冷不想握扶桿,公交車司機會織好毛線套安在扶桿上;
夜深了,看到沿街住戶突然失火,過路的灑水車上前加壓噴水控制火勢……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事雖小,但往往會讓人心頭一暖。
在“2018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評選中,杭州排名第三,成為全國唯一連續12年入榜的城市。
為什么杭州的幸福感可持續?幸福感的背后是否有跡可循?
杭州西湖“無為”與“有為”的平衡點
2017年5月,山東《濟南日報》曾發文介紹杭州經濟逆勢上揚的經驗、做法和給濟南帶來的啟示。報道將高效能的“服務型政府”放在經驗之首。
“一張寫字臺、一臺電腦,就能注冊成立公司;一個電話、一個信息,就能找到‘店小二’上門服務;一次跑腿、一套程序,要辦的手續全部完成……”
報道認為,杭州一方面堅持“無為而治”,不干涉企業具體經營,通過推進“最多跑一次”等改革舉措,以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把屬于市場的還給市場。另一方面,該放的權力放給市場后,政府可以心無旁騖地搞好服務,像店員接待客人那樣當好“店小二”,與市場各司其職。
這種“服務型政府”的“無為而治”,避免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之間出現激烈的對立情緒,為城市“幸福感”提供了生根發芽的土壤。
“無為而治”并非“無所作為”。
在《浙江改革開放40年口述歷史》一書中,從2003年1月起擔任了近9年浙江省省長的呂祖善說:“很多年來,很多人說浙江改革開放是政府‘無為而治’。我認為‘有為’和‘無為’不可以一概而論。浙江各級政府新時期積極轉型,在‘無為’和‘有為’之間找到了適合浙江的平衡點,這就是政府‘有為’?!?/p>
杭州在城市治理中也找到了適合她的“無為”與“有為”的平衡點。
引入市場主體對接社會需求
在城市治理中,杭州的“無為”體現在它會“借力”市場。
和很多大城市一樣,杭州也面臨著十分嚴峻的老齡化問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杭州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74.44萬人,占總人口數的22.53%,比上年增加7.25萬人,增長4.34%。在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高齡化趨勢明顯的態勢下,建立一套高效優質的養老服務體系并非易事。
2017年初,杭州正式啟動“智慧養老”綜合服務項目,以公開招標方式產生了市級“智慧養老”服務商資格庫,這些服務商通過建信息服務平臺、發智能化終端,為老年人提供“助急”“助潔”“助餐”“助醫”“助浴”“助行”“助聊”等共13項服務。
陽光大管家正顯示著杭州拱墅區養老服務訂單的數據。澎湃新聞記者 陳雅儒 圖借助市場的力量,老人的特殊需求都可以被挖掘出來并由市場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從數據上看,我們發現老年人助餐的需求很大。有些年紀更大的老人如果連電話都不會使用,可以來社區里的陽光小站,有志愿者幫助他們,為他們提供相應的信息和服務”。公羊會相關項目負責人忻怡告訴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在一些行動不便、身患疾病等需要特別照顧的老人家里,也安裝有視頻監控和感應設備,老人如有危險可以及時提供報警信息。
不僅養老領域在積極引進市場的力量,《“數字杭州”(“新型智慧杭州”一期)發展規劃》中也提到,政府在城市建設發揮引導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在城市發展和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公共服務領域積極引入市場機制,激活城市發展整體動力”。
用市場主體對接社會需求,不僅能做到精準對接需求,也提升了公共服務的效率,降低了幸福感獲取的難度和門檻。
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杭州也在積極“有為”地推進城市治理。
重視人的需求
重視人的需求才能讓一個城市有溫度,這是杭州“有為”的體現。
在主城區拱墅區的和睦新村,小區設施的幾個細節令記者印象深刻:
其一,樓道轉彎處的墻上以及路邊的欄桿處,每隔一段距離就安裝有折疊椅;
其二,小區內的活動室以及各類提供服務的場所通通只有一層樓的建筑;
其三,在小區食堂,有一塊用餐區域的裝修風格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工業復古風,墻上的一些老照片、舊報紙為居民自發提供。
和睦新村社區路邊及樓道內的折疊椅。澎湃新聞記者 陳雅儒 圖和睦新村社區內食堂一角。澎湃新聞記者 陳雅儒 圖
這些細節都是在老舊小區改造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起來的。和很多城市特別是主城區的老舊小區一樣,和睦新村的老年人口相對較多,小區原有的無論硬件軟件設施都很難解決老齡化帶來的各類問題。針對小區情況的適老化改造就成為和睦新村改造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年人需要什么?方便、服務、陪伴與交流。
在聊到以上細節的設計時,和睦街道黨工委書記饒文玖告訴澎湃新聞,折疊椅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同時不占用公共空間。而公共服務區域只有一層樓的設計可以讓老年人充分使用這些空間和服務,很多時候,就是幾步樓梯的距離阻擋了他們走出家門、走入公共空間。另外,工業復古風的餐廳設計讓退休居民有文化共鳴,看著老式收音機、二八大杠自行車、搪瓷缸、舊報紙、老照片,他們很容易互相聊起天來,不經意間就促進了交流、增強了感情。
小區設有樂養、健養、休養中心,分別針對老年人娛樂休閑、追求健康、無人照看的訴求或問題,進行了人性化的設計。人性化設計在細節上的體現也間接作用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給社區氛圍帶來了積極影響。比如,有特長的退休居民會在樂養中心開課,免費教太極、舞蹈;較年輕的老人通過一些志愿活動服務于年紀較大的老人等等。
一個人的社會需求得到滿足,那么他便會有意識去觀察別人的需求,就有可能采取行動讓他人的需求也得到滿足,當每個人都滿足了一點,城市的幸福感就會提升一點。
城市治理手段不斷數字化創新迭代
正在全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的杭州,創新一直是其關鍵詞,也是杭州“有為”的重要抓手。在現代化城市治理上,杭州的治理手段不斷地進行著數字化創新迭代。
在市應急指揮中心大廳,“應急大腦”正在忙碌的工作著:大廳一側的全彩LED屏上有16個分屏正在滾動,工作人員可隨時切屏查看現場情況。
杭州市應急指揮中心大廳。澎湃新聞記者 陳雅儒 圖“包括市公安局、消防救援支隊、氣象局、交通局等22個市主要部門的數據系統已經全部接入了這個‘應急大腦’,一旦有突發事故災害,這里便可統一指揮,快速精準地調配各類應急力量和資源,避免了信息不暢、人員來回跑、分散溝通等不便,大大提高了各類應急處置工作的效率?!焙贾菔袘惫芾砭指本珠L陳小旦告訴澎湃新聞。
作為杭州“城市大腦”建設的一部分,今年1月份開始打造的“應急大腦”目前擁有4大應用場景:防汛防臺應急聯動、?;肥鹿史揽亍翱吹靡姟?、城市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自然災害綜合檢測預警。由于各類數據可以實時監測,一旦超過警戒數值,相應系統便會自動發出預警,而應急數據的可視化分類及融合,也為突發事件處置提供了直觀的決策支持。
“市民們現在也能感受到‘應急大腦’的存在。比如,在今年梅雨季和汛期期間,如果某區域有超強降水,‘應急大腦’通過移動通信平臺向該區域的市民發送強降水預警,并提供一些風險防范的建議?!畱贝竽X’目前已經發送累計超過30萬條短信?!标愋〉じ嬖V澎湃新聞。
“杭州建設城市大腦,就是要為城市生活打造一個數字化的界面,讓人們通過這種界面去觸摸城市的脈搏,去感受城市的溫度,去享受城市的服務。同時,也讓城市管理者擁有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最佳工具。”杭州市副市長陳衛強在9月8日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上發表的《杭州城市大腦的實踐與思考》一文中寫到。目前,杭州的“城市大腦”正在實現從治堵到治城的轉變。
用互聯、在線、智能和開放去構建城市大腦,打破數據壁壘,杭州在優化政府決策和服務、強化城市治理能力的同時,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質。從這個層面來說,杭州幸福感的基礎有了數字化的設施架構。
該“無為”的時候,引入市場主體激活市場機制對接社會需求;該“有為”的時候,以人為本,不斷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找到“無為”與“有為”的平衡點,政府與社會主體以及個人之間,就形成了良性互動的循環,這或許就是杭州幸??沙掷m的來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