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例涉微信紅包和表情著作權糾紛案落槌:模仿使用者被判侵權
因認為“吹牛”軟件使用了與微信相似的紅包界面和聊天表情,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訊科技公司”)和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訊計算機公司”)將“吹牛”軟件的開發運營方—北京青曙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曙公司”)告上了法庭。
7月19日,北京互聯網法院分別對微信紅包和微信表情案進行了一審宣判。在微信紅包案中,北京互聯網法院一審認定涉案“微信紅包聊天氣泡和開啟頁”具有獨創性,構成美術作品,微信紅包相關頁面構成有一定影響的裝潢;在微信表情案中,北京互聯網法院一審認定涉案微信表情體現出一定的個性化選擇和獨創性表達,具有審美意義,構成美術作品,騰訊科技公司對其享有著作權。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后認為,在上述兩案中,被告青曙公司構成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并實施了不正當競爭行為,判令其賠償原告共計90萬余元。
微信紅包是否具有獨創性?
原告起訴指出,青曙公司開發運營的“吹牛”軟件含有的電子紅包頁面與“微信紅包聊天氣泡和開啟頁”相同或構成實質相似,侵害了己方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同時,微信紅包相關頁面和微信整體頁面構成“有一定影響的裝潢”,被告作為同類產品、服務的經營者,整體抄襲、全面模仿微信紅包的全流程設計、軟件界面及圖標設計,極易造成相關公眾混淆或誤認,構成不正當競爭。
據此,原告請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害著作權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合理支出共計450萬元。
被告青曙公司則辯稱,在原告進行作品登記前,已有大量與之相同或相似的作品發表,涉案“微信紅包聊天氣泡和開啟頁”不具有獨創性;被告使用的電子紅包與涉案作品存在差異。因此,被告未實施著作權侵權行為。此外,青曙公司認為,微信紅包相關頁面及微信整體頁面不構成“有一定影響的裝潢”,被告未以任何形式宣傳其軟件與微信應用軟件存在關聯,相關公眾不會產生混淆或誤認。因此,被告未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
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認為,“微信紅包聊天氣泡和開啟頁”的顏色與線條的搭配比例、圖形與文字的排列組合,體現了創作者的選擇、判斷和取舍,展現了一定程度的美感,具有獨創性,構成美術作品。被告的電子紅包聊天氣泡和開啟頁與原告主張的“微信紅包聊天氣泡和開啟頁”分別構成實質性相似,被告未經許可進行使用,使用戶可以在其選定的時間和地點使用原告的“微信紅包聊天氣泡和開啟頁”,侵犯了原告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此外,法院指出,被控侵權頁面與微信紅包相關頁面整體視覺效果上構成近似,容易造成公眾的混淆和誤認,系不正當地利用他人的勞動成果攫取競爭優勢,損害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構成不正當競爭。
最終,法院認定被告侵害了二原告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判令停止侵權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10萬元;認定被告實施了不正當競爭行為,判令停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并賠償騰訊計算機公司經濟損失40萬元;此外,被告還被判決賠償原告合理開支9萬余元。
“捂臉”等表情的著作權花落誰家?
原告訴稱,“捂臉”等涉案微信表情具有獨創性,構成美術作品,原告對其享有著作權。被告未經許可,在其經營的“吹牛”應用軟件中提供與涉案微信表情完全相同的聊天表情,侵害了原告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據此,原告請求法院判令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共計50萬元。
被告辯稱,原告不享有涉案微信表情的著作權。雖然涉案聊天表情構成美術作品,但是在案證據不能證明原告對其享有著作權。同時,被告已經停止使用涉案微信表情。
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認為,涉案微信表情均為采用“黃臉表情”設計理念的卡通形象設計。即用圓形黃色表示面部,在此基本造型的基礎上,通過眼部、嘴部、手勢等神態的變化來反映人物的不同情緒,在線條、色彩運用等方面體現出一定的個性化選擇和獨創性表達,具有審美意義,構成美術作品。騰訊科技公司系涉案微信表情的作者,涉案微信表情的創作完成時間為2016年8月29日,故騰訊科技公司自該日起對涉案微信表情享有著作權。
關于被告提出的“奸笑”表情與百度團隊在先設計的“滑稽”表情相同或構成實質性相似的抗辯主張,北京互聯網法院認為,兩表情在眉毛的位置、長短和形狀,眼睛的位置、大小和形狀,以及腮紅的深淺等方面均存在客觀可識別的明顯差異,且兩表情傳遞出的情緒和含義明顯不同,因此“奸笑”表情具有獨創性。
關于被告提出的涉案“捂臉”表情與商標注冊人金召平申請注冊的商標一致,且金召平申請注冊商標時間早于涉案“捂臉”表情登記時間的抗辯主張,北京互聯網法院認為,涉案“捂臉”表情的創作完成時間和發表時間均早于金召平申請商標注冊的時間,且被告并未提交證據證明該商標由金召平創作完成,不能證明金召平是涉案“捂臉”表情的作者。
關于被告提出涉案“嘿哈”表情的原型來自盧正雨表情包的抗辯主張,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認為,在案證據不能證明盧正雨的表情包早于“嘿哈”表情的創作完成時間,且兩者的表現形式并不相同,從真實人物的表情到聊天表情美術作品的創作,需要作者對線條、顏色等進行選擇、判斷和取舍,凝結了其獨創性的智力勞動,不能證明原告不是涉案“嘿哈”表情的著作權人。
北京互聯網法院指出,被告未經許可在其經營的“吹牛”應用軟件中使用了與涉案微信表情完全相同的聊天表情,被告的行為使該軟件的用戶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涉案微信表情,侵犯了原告依法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最終,北京互聯網法院認定被告構成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判決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30萬元及合理開支一萬余元。
作為上述兩案的審判長,北京互聯網法院副院長姜穎在宣判后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姜穎告訴記者:“案件的主要審理難點是,對于‘微信紅包聊天氣泡和紅包開啟頁’,被告抗辯稱其來源于傳統的紙質紅包,原告僅是把線下的紅包放到了線上,沒有獨創性勞動,故不應認為構成作品。但法院審理認為,即便原告使用了部分公有領域的素材,但在進行界面等設計時還是付出了創造性的勞動,包括色彩搭配、形狀和其他元素的組合應用。”
“在兩起案件中,我們還是秉持著‘鼓勵創新、保護創造、反對惡意模仿’這一理念來作出判決的。對于原告具有獨創性的勞動,我們應給予保護;對于被告的惡意模仿,則要進行制止和打擊。”姜穎說。
(原題為:《首例涉微信紅包和表情著作權糾紛案落槌 模仿使用者被判侵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