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壬辰戰爭如何影響了之后五個世紀東亞世界的走向?
戰爭之后
1598年年末,秀吉的軍隊回到日本,七年征戰幾乎一無所獲。他們確實掠走了很多朝鮮奴隸,后來這些人或是被迫在農田勞作,或是在奴隸市場被販賣。他們抓走了有著先進技術的朝鮮陶工,日本的陶瓷工業因此而繁榮。他們帶走了大量銅活字,為日后日本印刷業短時間內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千冊珍貴圖書被掠奪回日本,很多被收入德川家康修建的圖書館,日本人因此掌握了書中的知識。朝鮮的繪畫、卷軸和宗教用品同樣損失慘重,甚至連石塔和珍木也沒有幸免。正是因為這些掠奪來的物品,后來的日本人才會將秀吉的大陸侵略戰爭稱為“陶瓷之戰”或“活字之戰”。不過,和成千上萬喪生的日軍士兵(對死亡者數量合理的估計在七萬到八萬之間,其中一部分死在戰場上,更多的人死于艱苦的環境和疾病),以及為了支撐這場戰爭從日本經濟中抽取的巨大財富和資源相比,文化領域的發展只能說是聊勝于無。如果無法攫取大量新土地,如此巨大的代價必定得不償失,而秀吉的軍隊沒能達成上述目標。因此,日本人將秀吉野心勃勃的征服亞洲之戰總結為另外一個詞“龍頭蛇尾之役”,即開始時雄圖壯志,到頭來兩手空空。
18世紀朝鮮畫家所繪的壬辰戰爭中東萊城陷落的場景凋敝的朝鮮
壬辰戰爭對朝鮮的影響比對日本大得多。直到今天,從財產和人口的損失上看,它仍然是該國經歷過的最大災難。1592—1598年間,成千上萬的朝鮮人因秀吉的侵略直接喪生,其中既有浴血疆場的戰士,也有手無寸鐵的平民。除此之外,戰爭導致大量人口流離失所,很多人死于接踵而至的饑饉和疾疫,再加上那些被掠為奴隸再也沒能回家的人,朝鮮損失的人口很可能高達兩百萬,大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0%。
日本人在第二次入侵時推行的焦土政策,以及農民棄田外逃的現象,給朝鮮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特別是南方的糧倉慶尚道和全羅道。1601年戰后第一次量田的結果顯示,當時全國只有三十萬結(土地面積單位)的田地仍在耕種、納稅,而在1592年戰前不久的評估中,這個數字在一百五十萬到一百七十萬之間。朝鮮農田的損失率高達五分之四,這不僅意味著食物供給嚴重不足,也意味著政府稅收收入大幅減少,而當時的政府急需稅金重建國家。朝鮮從未從這次打擊中完全恢復過來。戰爭結束百年之后,它的耕地數量仍然沒有恢復到戰前水平。戰爭結束兩百五十年后,曾經的王宮(也是國家中心)景福宮仍然是斷壁殘垣。政府用度不足,缺乏重建的資金。
除了人口驟減和經濟凋敝,壬辰倭亂也使朝鮮陷入社會政治動蕩期。首先,朝鮮的很多奴婢(根據一份人口調查,當時朝鮮三分之一的人口屬于奴婢身份)獲得了良人或兩班身份。這是因為證明奴婢身份的文書在戰爭中被日本人或是幸運的奴婢自己銷毀了。不過,朝鮮的奴婢數量并沒有因此大幅減少,那還要再過百年,直到1894年奴婢制才被徹底廢除。可能的原因是,戰爭中脫離奴婢身份的人稍后再次失去良人身份,或者是原來的良人淪為奴婢,后一種情況是為了獲得食物或是逃避政府的重稅,他們寧愿以自己和子孫后代的自由為代價,依附于愿意接受他們的地方豪族。對一個自耕農而言,這意味著他要成為佃農,只能依靠一小塊土地勉強維持生計,并為這塊土地支付固定的田賦。
社會階層的另一極同樣發生了變化。由于財政收入只有戰前的一小部分,為了籌措急需的資金,朝廷不得不將兩班身份和官職出售給出價最高的人。朝鮮兩班的數量因此增長,有資格入仕的人也因此增加。這反過來加劇了黨爭(隨著和平的恢復,暫時平息的黨爭也死灰復燃),因為政府官職的數量是固定的,而競爭者卻變多了。結果,在日本入侵之前已經使朝鮮朝廷分裂的黨爭,在1600—1650年間達到巔峰,并且一直持續到朝鮮王朝滅亡。黨爭使朝廷專注于無窮無盡的、瑣屑的政治紛爭,對外部世界的變化一無所知。
朝鮮水師的主力戰船“板屋船”明清易代
雖然秀吉入侵朝鮮一無所獲,征服中國的企圖更是無從實現,但是戰爭卻以太閣完全無法預見的形式加速了明朝的衰落。為了阻止秀吉的進軍,明朝出兵朝鮮,其本已捉襟見肘的財政不得不為此額外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超出了其可以負擔的極限,最終使其無力應付來自其他地方的威脅。據估計,明朝在1593—1595年第一次出兵朝鮮時花掉了一千萬兩(約合三十六萬八千五百五十公斤)白銀;第二次出兵又花掉了一千萬兩白銀。根據另外一種估算,明朝共耗費了兩千六百萬兩白銀。如此巨額的財富流失,使戰后的國庫一貧如洗,嚴重削弱了明朝抵御內外敵人的能力,因為在16世紀后期,明軍士兵要依靠糧餉度日,他們只在每月按時領餉的情況下才會作戰。沒有銀子就等同于沒有國防。
明朝在戰爭初期無法為一支大軍提供足夠的補給,充分證明了其孱弱,情況因此進一步惡化。由于能夠提供的兵力有限,明廷回應朝鮮求援的唯一方法,是從帝國的其他地區調集兵力,拆東墻補西墻。明朝軍事力量的變動,對東北地區的影響最大。這里歷來是需要重兵把守的多事之地,主要是因為一旦哪個地區的防守有所疏忽,它很可能遭到女真人的劫掠。在16世紀的最后十年里,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他擁兵自重,對明朝構成威脅。
明朝意識到努爾哈赤的威脅越來越大,但是由于明軍深陷朝鮮,無法抽身,因此除了安撫,別無他法。努爾哈赤安靜了一段時間,在此期間鞏固自身的地位和實力,明廷眼睜睜看著這一切發生卻毫無作為,它知道將發生什么,但是沒有足夠的資源去阻止。
1616年,該來的還是來了。努爾哈赤起兵反叛,建立后金。然后他開始擴張自己的領土,派軍隊占領明朝邊城,迫使朝廷不得不做出回應。1619年,明廷傾盡全力集結起一支九萬人的軍隊,在復出的經略楊鎬的率領下出征東北,希望能夠一舉擊敗努爾哈赤,重新控制這片土地。明朝同樣希望屬國朝鮮派軍支援。漢城派出了一萬人,不過有所保留,因為它很清楚現在的明朝已經式微,未必能取勝。因此,受命統兵的兩位將軍(其中一位是在與日本人的戰斗中表現不俗的金應瑞)接到命令,戰斗開始后盡量后退,如果戰事不利可以投降。實際上,他們確實是這么做的。對明朝而言,1619年4月的薩爾滸之戰是一場噩夢。
當朝鮮人按照漢城的指令拖延進軍時,努爾哈赤的騎兵集中兵力接連挫敗了明軍的四路攻勢,四萬六千名明軍士兵和包括“大刀”劉在內的兩名總兵官殞命。第三名總兵雖然在第一次的屠殺中僥幸生還,但是在隨后的交戰中喪命。第四位總兵李如柏被言官彈劾,自殺身亡(他在1593年參加過壬辰戰爭,在兄長李如松的麾下服役)。經略楊鎬被朝廷追究戰敗之責,系獄九年后問斬。
隨著明朝的衰落,宣祖之子、1608年即位為王的光海君和東人分裂出來的北人中的大北黨,一改朝鮮此前奉行的親明政策,在衰落的明朝和崛起的后金之間保持平衡。光海君的努力最后成了一場空。1623年,長期失勢的西人利用這個議題廢黜光海君,擁立其侄子為王,重回親明路線,史稱“仁祖反正”。除了西人自身的政治動機,仁祖反正能夠成功,也是因為朝鮮人仍然對明朝忠心耿耿。許多大臣真摯地認為,明朝有恩于朝鮮,因為其在與日本的戰爭中提供了大量援助。不幸的是,這也為努爾哈赤的繼承人皇太極提供了征討半島的口實。女真人的第一次出征發生在1627年,1636年再度出兵,因為朝鮮人仍在反抗。當仁祖最終投降后,后金軍隊回師東北,命令朝鮮人在漢江邊為他們立下功德碑,碑的一面用滿文,另一面用漢文寫道:“天降霜露,載肅載育。惟帝則之,并布威德。”為了表示誠意,朝鮮人不得不送兩名王子入后金朝廷為質,定期朝貢,為接下來的征明提供軍隊,當時這場戰爭已經基本結束。
行將滅亡的明朝最后孤注一擲,向日本求援。1649年,南明魯王政權派張遴白為正使,阮美為副使,前往長崎,帶著普陀藏經作為禮物,向日本借兵。這個任務最后失敗了。長崎的大名對佛經很感興趣,提出以大筆銀子購買。不過,他拒絕承認明使是上國的使臣,對提供軍事援助之事絲毫不感興趣。在港口郁悶地待了一周后,明使得出結論,不應該像商人一樣將朝廷貴重之物賣掉。于是,他們登上船,帶著無價之寶返回中國。佛經完璧歸趙,南明最終滅亡。
明清易代并沒有此前的王朝興替那么慘烈,它甚至被稱為“整個中國歷史上破壞性最小的王朝更替”。其原因在于明末時北京周圍形成了權力真空,滿人只需要進來填補即可。不僅如此,掌握權力以后,滿人幾乎保持原狀,因為他們欽佩明朝的風物,無意改變(除了要求穿著滿人的服飾和剃發)。實際上,滿人自稱是偉大傳統的捍衛者,而虛弱的明王朝已經無力為其提供保護。除了清初的剃發令,清朝統治下的漢人并沒有被描述成“在異族統治下過著悲慘的生活”。
不過,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反清復明”仍然偶爾被提及,而朝鮮人則繼續激動地談論著明朝與自己患難與共的兄弟情誼,他們因為明朝在壬辰戰爭中提供的幫助而對其感恩戴德,覺得欠下了永世難以還清的債。1865年,一名朝鮮學者寫道:“我們的神宗皇帝為了趕走邪惡的侵略者,召集帝國軍隊,耗盡帝國的資源,收復我國三千里江山。皇帝陛下不吝惜一草一發……自那時起,人們從未忘記要償還這筆債……即使滄海變桑田,這項義務也永遠不會被忘記。”
德川家康的野心
朝鮮之役結束一年多以后,日本的和平岌岌可危。太閣五歲的兒子和繼承人豐臣秀賴,同自己的母親淀殿在大阪城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在年輕的繼承人成年之前,秀吉在生前任命的五奉行和五大老(最主要的是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負責處理政務,保證秀賴的安全。不過,很快有跡象顯示,有人開始蠢蠢欲動。首先,秀吉定下的制度逐漸崩壞。在這個可能發生動蕩的時期,越來越多的大老、奉行和許多其他大名離開大阪城,返回各自的領地處理私人事務。然后,到了1599年,前田利家去世。前田是唯一有足夠的資歷和權力足以抗衡德川家康的重要大名。前田在大阪城的宅邸緊挨著秀賴,他的地位因此得到進一步提升。在五大老中,他是這個無助的年輕繼承人最重要的庇護者。前田去世后,德川成了日本最有權勢的大名。17世紀初,他利用自己的權力,將秀賴從京都附近的伏見城帶到大阪城,將其安置在自己的身邊。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五大老之首、五十八歲的德川家康雖然繼續聲稱自己會效忠秀吉和秀賴,但是他的行動越來越清楚地顯示,經過同豐臣家十三年的結盟和耐心等待之后,他準備攫取大權。
1593 年 2 月的碧蹄館之戰內戰的兩大陣營開始劃定。一方是德川家康,他被認為是后秀吉時代日本實力最強的大名,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因此實力更勝一籌。支持德川的大名大多在東日本,德川自己的領地也在這里。參加過朝鮮之役的老將,如黑田長政、鍋島直茂、宗義智和對秀吉忠心不二的加藤清正(加藤支持德川的例子,很好地說明了大名僅僅效忠于秀吉本人,因此在他死后迅速改換陣營)。另一方是反對德川的大名們的松散聯盟,他們主要來自西日本,以五奉行之一的石田三成為首。同德川一樣,石田也宣稱自己只是為了維護秀吉的遺產,不過實際上他也懷著奪取統治權的個人野心。支持他的大名包括以下幾人:朝鮮之役中的重要人物宇喜多秀家,他是壬辰戰爭中侵朝日軍名義上的總大將,也是五家老之一,曾發誓要保護秀賴;五家老中的另一位毛利輝元,他曾經指揮日本水軍同李舜臣交過手;九州的基督教大名小西行長,他在兩次入侵中均是先鋒,參與謀劃了停戰期間的大部分外交騙局;泗川之戰的勝利者島津義弘,他割下了大量鼻子作為戰利品;小早川秀秋,他是小早川隆景的養子,后者是在1593年的碧蹄館之戰中擊敗明軍的九州大名。年邁的隆景死于1593年,享年六十五歲,沒有子嗣。
1600年10月21日,經過前期六次小規模沖突后,來自東、西日本的兩大陣營在京都東北一百公里外的關原,展開了一場決定日本歷史進程的決戰。這是一場大戰,參戰兵力據說多達十五萬,分別是德川家康麾下七萬紀律嚴明的東軍和石田三成的八萬松散結盟的西軍。早上8時,濃霧開始散去,石田軍的主力與德川軍遭遇。石田把小早川秀秋的部隊作為預備隊部署在附近的山上,讓他看準時機投入戰斗。雙方鏖戰數小時不分勝負。最后,石田點火為號,召小早川秀秋的部隊進攻。秀秋沒有回應。石田不知道的是,這位二十三歲的大名已經秘密改換陣營。他在稍早時候被黑田長政成功勸誘,轉投德川。秀秋等待了片刻,然后率部進攻石田軍。最后時刻的叛變使德川占據上風,西軍見勢不妙,不得不后撤。
關原合戰結束后,發生了所謂的“日本史上最大規模的轉封”,反對德川的八十七位大名的領地被沒收,然后被賞賜給幸運選對陣營的大名。絕大多數被剝奪領地的大名(包括石田三成)或是被殺,或是被勒令切腹。視自殺為不可饒恕之重罪的基督大名小西行長,因為拒絕切腹而被斬首。據說行刑人砍了三次,才終于砍掉他的頭。曾經與德川為敵,但是現在愿意聽他號令的大名,雖然基本上都被剝奪領地,但是性命無虞。例如,宇喜多秀家被沒收家產,放逐到一座名為八丈島的小島上,他在那里一直默默活到九十歲。四國領主長宗我部盛親也被沒收領地,他是侵略朝鮮的長宗我部元親的兒子,元親于前一年去世。立花宗茂的命運和他相似。毛利輝元是被允許保留部分領地的三大名之一,他保住了位于現在廣島附近的龐大領地的三分之一。積極支持德川的大名們的命運和這些人截然相反,他們獲得了豐厚的獎勵,一些人的領地石高甚至翻倍。得到賞賜最多的是黑田長政。德川認識到他說服小早川秀秋加入本方陣營的重大意義,此舉瞬間扭轉了戰局,因此將這位三十二歲的大名轉封到福岡,新領地的石高幾乎是以前的四倍。曾經和小西行長分享九州肥后國的大名加藤清正得到了前者的封地,單獨領有該地。五大老之一、已經去世的前田利家的長子前田利長得到了弟弟利政的領地,后者和利長決裂,加入石田的陣營。宣誓效忠德川,但是沒有實際參戰的大名,只是保住了原先的封地。被斬首的小西行長的女婿宗義智是其中之一,他是被秀吉侵朝軍當作跳板的對馬島的領主。宗家在對馬島的統治又延續了兩個半世紀。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大動亂中,豐臣秀吉之子秀賴沒有被廢黜。他保住了大阪城及其周邊六十五萬石的領地,雖然只有他的父親留下來的三分之一,不過仍然是日本領地最大的大名之一。德川家康知道,除掉這個孩子的時機還未成熟,日本人還沒有忘記秀吉的權威。現在離太閣之死不過兩年,如果選擇在此時徹底顛覆豐臣家,那些剛剛向德川宣誓效忠的大名勢必會生叛心,同盟必然瓦解,部分大名會選擇站在秀賴一邊。從取得關原合戰的勝利到滅亡豐臣家,德川耐心地等待了十四年。
日本與朝鮮的再次接觸
與此同時,作為確立自己新政權合法性的方法之一,德川開始尋求恢復和朝鮮之間的外交關系。對馬島主宗義智非常歡迎再次和朝鮮接觸的命令。長久以來,他的這座以農業為主的貧瘠島嶼,利用朝鮮人賦予的貿易特權來獲取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他們現在因為和朝鮮間的往來斷絕而苦不堪言。對馬島派出少數幾人作為第一批前往朝鮮的使臣。他們到達釜山后,或是被抓,或是被立即趕走。考慮到朝鮮人對日本人的敵意,這不足為奇。在戰爭剛剛結束時,漢城甚至打算出兵遠征對馬島,以懲罰它最近的背叛行為。不過,朝鮮的閉關政策沒有持續太久。1601年,對馬島派出的第四個使團成功地將書信交到漢城,并且獲得了答復。朝鮮政府在回信中寫道,如果日本真的希望和平,那么它必須送回在戰爭期間被掠走的朝鮮百姓。此后雙方重新開始溝通,朝鮮于1602年派使臣前往對馬島,調查日本是否真心想要和解,后來又于1605年再次遣使赴日,這次一直前往京都同德川家康會面。使團由受人尊敬的高僧惟正率領,他在壬辰戰爭期間曾經組織僧兵抗擊日軍。此次出使取得了實際成果,五千多名朝鮮俘虜得以回國,雖然只占被擄人口的十分之一,不過已經足以安撫朝鮮人,讓雙方的交涉能夠繼續下去。
兩國間仍然存在著相當大的理解鴻溝。首先,他們對戰爭的看法差距很大,朝鮮人認為日本是失敗的一方,而日本則認為自己達到了“懲罰”朝鮮,從而向明朝展示自身實力的目的,因此多少可以算作勝利。雙方對目前外交進展的看法,也存在著不小的差別。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本國在世界的位置的認識迥異。雙方的交涉均由對馬島的宗家作為中介加以協調,他們積極消除障礙,篡改了部分外交文書,有一些甚至完全是他們偽造的。例如,1606年,他們給漢城送去一封偽造的信函,其中德川家康的頭銜是“日本國王”,這相當于承認了明朝皇帝的正統性,也意味著承認日本在中華世界的附庸地位,朝鮮人因此感到滿意。宗家的改動還包括一些更加平常的細節。例如,為了避免冒犯朝鮮人,他們會把日本國書的日期改成中國的紀年。反過來,為了讓德川幕府滿意,宗家會讓朝鮮國書的口氣更加謙卑。雙方都察覺到對馬島在暗中動了手腳,但是為了改善雙邊關系都假裝不知。不過,更加明目張膽的謊言永遠都無法被原諒。
朝鮮人絕不會承認自己處于從屬地位,即使只是最輕微的暗示也不能接受,而德川幕府認為自己的地位在中國之上,而非之下。17世紀30年代初,宗家發生內訌,對馬島的詭計被公之于眾,招致江戶幕府的干預。從1635年開始,精通漢字(亞洲的外交文字)的禪宗僧人被派到對馬島監督同朝鮮之間的書信往來。在同一年,日本將軍的名號被寫作朝鮮和日本都能接受的“日本國大君”英文中的“巨頭”(tycoon)一詞便源于此。
德川幕府想要恢復同朝鮮之間的外交關系的理由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幫助新政權確立合法性。但是朝鮮人為什么會愿意在戰爭結束后不久便重啟和日本的關系呢?實際上,漢城朝廷的政策,部分受到了壬辰戰爭期間被擄到日本并于1600年被釋放回國的姜沆所著的《看羊錄》的影響。在《看羊錄》中,姜沆沒有掩飾自己對日本人的感情,他對他們恨之入骨。他形容他們是“可怕的民族”,朝鮮人的“宿敵”,日本不過是“狗和豬的巢穴”。但正是因為他們過于危險,因此不能被置之不理。姜沆指出,這是朝鮮過去犯下的最大錯誤。在整個16世紀,朝廷固守傳統政策,對北方邊界的重視程度更甚于南方,沒能認識到日本人因為窮兵黷武和對火器的嫻熟掌握而成了比女真部落更大的威脅。從今往后,“(南方)邊界的守備要增強百倍”。姜沆也建議要和戰后日本的任何一個政權建立起聯系。如若不然,他認為日本會在數十年內再次侵略朝鮮。但是,“由于日本人本性重視聯盟,如果我們能夠(和日本結盟),或許我們就可以維持百年的和平”。為了建立這樣一種聯盟,姜沆呼吁重新采取戰前的便宜之計,讓對馬島和它的領主宗義智處理雙方全部關系。不過,朝鮮人現在已經十分清楚,狡猾的宗義智在戰前利用中間人的地位為自己謀取利益,最后背叛了朝鮮。他和他的繼承人應該被安撫,朝鮮應該給予他們貿易的機會(不過要受到嚴格監視),這樣他們才會依賴朝鮮,從而忠于朝鮮,同安撫邊境女真部落的策略如出一轍。但是在允許他們來朝鮮的同時,也必須將他們的活動范圍限制在南方海岸特定的貿易區之內,這就可以使日本人沒有任何可以獲取朝鮮的交通和內陸防御情報的機會,在策劃1592年的入侵時,日本人充分利用了他們獲取的情報。“為了控制日本人,”姜沆總結道,“首先要控制對馬島,而要控制對馬島,沒有比這更好的方法了。”
這些建議成了戰后朝鮮對日外交政策的基礎。兩國的交往被限定在通過對馬島主進行的有限的貿易。此外,當新的朝鮮國王或日本將軍繼位時,雙方會派遣通信使通知對方。德川幕府歡迎朝鮮使臣偶爾來到江戶(實際上是應他們的請求前去的),因為幕府可以告訴民眾,他們是來自屬國朝鮮的朝貢使,從而彰顯將軍在海外的權威。朝鮮人同樣很樂意獲得前往日本的機會,因為他們可以趁機搜集該國情報,打探它是否在準備戰爭。不過,日本人從未正式派使團出使朝鮮,即使他們有意,朝鮮人也不會接受。江戶的國書全部由對馬島的使臣轉交,他們是唯一被允許踏上朝鮮國土的日本人。不僅如此,一旦到了朝鮮,每個對馬島使臣只能在釜山城外筑有圍墻的日本留館附近活動,而且一直受到監視。朝鮮不允許任何人北上漢城。日本人偶爾會抱怨這些限制,一些大名急于像宗家一樣取得同朝鮮貿易的權利,認為漢城應該對和日本做生意持更加開放的態度。但是他們的呼吁沒有任何效果。直到19世紀初,經過兩個多世紀的和平和穩定后,這種情況再次發生改變,雙方暫停了偶爾出使的使團,停止了通過對馬島的貿易,兩國關系到了新的低點。
本文摘錄自《壬辰戰爭》,[加]塞繆爾·霍利 著,方宇 譯,后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年7月。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現標題和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