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談到城市創新吸引力,你關心過家附近的醫療設施是否便利嗎?
原創: 新一醬 新一線城市研究所
在城市提供的所有公共服務設施中 ,醫院的重要性在你需要它的時候顯得格外突出。當自己或家人生病,或是需要采取其他醫療措施的時候,家附近有一家可以信賴又方便可達的醫院能夠在不小程度上提高生活質量。這是很多在大城市奮斗的年輕人在選擇居住空間時甚至還沒有納入考慮的一個問題。
在北京、深圳和杭州這三座以年輕人聚集和創造力釋放為特點的城市,隨著產業園區、創新平臺或是其他屬性的經濟開發區向城市外圍拓展,人們的居住空間也迅速向外蔓延。新建成的城市空間總是在公共服務配套上有這樣那樣的短板,由于醫療需求的隨機性和一旦需要的依賴性,它在新城市空間中的服務能力往往能代表這些區域中居民真實的生活便利性。
新一醬這次就以北京、深圳和杭州為樣本,對它們的醫療設施是否方便周邊居民到達和使用展開研究。
分析之前,我們先將城市內的醫療設施分為以下幾類:聚集優質醫療資源的三甲醫院、除三甲之外的綜合醫院、社區醫院以及私人診所。
三甲醫院通常是城市中最優質的醫療資源。不管在哪個城市,三甲醫院一直以來都是人滿為患。上圖中,新一醬先統計了三座城市的三甲醫院(包括其分院區),將它們投在地圖上,并利用高德API計算了從這些醫院出發,半小時(紅色區域),一小時(粉色區域)和一個半小時(灰色區域)公交行程內可以抵達的居民區范圍。
在北京的西北方向,以中關村軟件園為代表園區提供了高密度的互聯網行業就業機會,圍繞這一片區,“程序猿”們聚居的西二旗、回龍觀、天通苑一帶經過多年發展,也已經擁有了較為完善的周邊配套設施。僅在這一片區域內,就有多家市內老牌的三家醫院開設的分部或分院區,比如北醫三院第二門診部、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北大人民醫院清河分院等,為周圍居民就近就醫提供了良好的資源。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杭州,如果居住在同樣互聯網企業集中的濱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未來科技城附近,你想去更好的醫院看病就很可能要跑到市中心才行。深圳的情況相對理想,幾個重要的科技產業園周邊都有三甲醫院配套。
不過話說回來,三甲醫院應是處理危重患疾病的醫療場所,對于大多數日常病癥來說,非三甲綜合醫院和社區門診就可以滿足大家的需要。
近年來各級政府一直在推廣“分級診療”制度,按照病情的輕重緩急選擇就診的醫療機構級別。基于這樣的安排,三甲醫院以外的三級、二級、一級綜合醫院和優質的私立綜合醫院就成為了很好的醫療資源補充。
這里我們使用泰森多邊形分析方法,為城市中三甲醫院之外的綜合醫院劃分了服務區,并統計每個服務區的面積和覆蓋的居民戶數:
三座城市相比,北京的綜合醫院可達性最好,每家醫院只需要服務1.18平方公里,平均服務人口為7437戶。相比之下,深圳的綜合醫療平均服務人口與北京相當,但它們服務范圍更大,也就是說周邊居民需要走更多路才能抵達就近的醫院。從空間上展開各城市的綜合醫院分布情況,新一醬篩選出了三座城市中綜合醫院服務人口最多的前十個區域。
無論是三甲醫院還是綜合醫院,北京的醫療資源分布都呈現出明顯的西多東少的格局。從綜合醫院的服務人口來看,朝陽區出現了多處服務壓力較大的區域,尤其是朝陽區與通州區交界的高密度住宅區。比如垂楊柳醫院管莊院區的服務范圍內,住戶數量就達到了6萬多戶——這一區域附近同樣也缺乏三甲醫院。
相比于三甲醫院較為理想的配置,深圳的綜合醫院資源不足的區域普遍集中在各科創園區周邊,比如南山科技園附近的蛇口、后海區域,龍華創新產業園附近的坂田區域,以及天安科技園附近的香蜜湖等區域。杭州的情況類似,出現綜合醫院服務人口過高的區域與科創園區的關聯度也很高,尤其是大城西的未來科技城、拱墅申花、蔣村、余杭翡翠城、三墩等區域的綜合醫院服務人口也都在3萬戶以上。
那么在綜合醫院配置不足的情況下,為了不至于頭疼腦熱想拿點藥都要去大醫院擠,這些區域內是否能有基層醫療設施來作為補充呢?
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進一步統計了三座城市中綜合醫院資源不足的區域內,小區周邊社區醫院和藥店的覆蓋程度。具體統計方法是以小區為中心,搜尋其1000米范圍內是否有社區醫院和藥店。
整體上看,三座城市中,小區1公里范圍內社區醫院和藥店雙覆蓋的比例都能達到80%以上。但在北京的東壩和長陽,深圳的蛇口,以及杭州的下沙江濱和蔣村,社區醫院和藥店的雙覆蓋程度依然偏低。居住在這些區域的人們面臨著綜合醫療資源不足,也少有基層醫療設施補充的現狀,就醫相對困難。生活尚未安定下來的很多年輕人經常抱著“小病不用看”的想法,對社區周圍的醫療設施配套冷感。但實際上,在公共醫療體系中,社區醫院承擔著居民的日常醫療保健中的重要功能。比如,通常社區醫院的常用藥和疫苗貨源充足,可以避免大醫院的預約排隊等情況;一些社區醫院也設立了家庭醫生或者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等制度,為周邊居民提供更長期穩定以及便利的醫療服務。
不少城市近年都在主推各類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生活圈”的概念。按照步行15分鐘近似1公里的距離換算,北京、深圳和杭州的基層醫療設施覆蓋中也都還有一定比例的空缺需要填補。新一醬綜合了與醫療設施的便利度相關的各維度數據,嘗試制定出一套衡量城市醫療設施可達性的指標計算方法:
城市醫療設施可達性=
三甲醫院人均占有量×0.2+
三甲醫院交通便捷度×0.1+
綜合醫院服務距離×0.2+
綜合醫院人均占有量×0.2+
居住區1km內醫院藥店雙覆蓋率×0.2+
城市私人診所數量×0.1
從結果看,這次納入案例分析的三座城市中,北京整體的醫療設施可達性最好,僅在綜合醫院人均占有量上有明顯的短板。深圳的弱項則比較多,三甲醫院的人均占有量與交通便捷度、以及綜合醫院的服務距離、私人診所數量都與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京有明顯差距——隨著深圳城市的持續擴容,這些矛盾在未來很可能會更加突出。
而在城市人口規模相對較小的杭州,醫療資源的人均性指標表現較好,在便利度方面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原標題:《談到城市創新吸引力,有人關心過服務于創新人才的醫療設施是否便利嗎?》
文/高赫 視覺/王方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