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李濤:四代基層“黃河人”的奉獻與堅守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采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德州市齊河黃河河務局河道修防工技師李濤。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丁曉文 圖8月11日早晨,臺風“利奇馬”在山東登陸,這讓原本就處于汛期的黃河水流愈發湍急。
那天,在離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縣城120多里地外的潘莊,30歲的河道修防工技師李濤正在值班,他每隔三個小時就要到黃河邊觀察水位和雨量,隨時向上級匯報,掌握雨情和汛情。
“臺風來的時候,我們確實比較辛苦,下著雨還要出去進行巡查。”近日,李濤在對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回憶時表示,越是刮風下雨的時候,他越要到室外去,因為這時黃河越容易出現險情。
黃河像母親一樣滋養著中華文明,“黃河人”則像守護母親一樣守護著黃河,李濤就是其中一位平凡的“黃河人”。七年來,每到汛期,他的身影總會出現頻頻出現在齊河河務局潘莊管理段的黃河邊。
家庭對李濤的成長有著深刻的影響,從老爺爺、爺爺到父親,祖輩三代都是“黃河人”,這跨越半個多世紀的足跡,讓李濤的小家與黃河大家庭之間產生了一種無法分割的情愫。
“在祖輩身上,我感受到的不僅是黃河人的無私奉獻、兢兢業業,更看到了我為之奮斗的黃河精神。”李濤說。
黃河與黃河人
在迷茫中磨練意志
2012年的冬天,李濤邁進了德州黃河大家庭,以復退軍人的身份,復員安排到齊河河務局潘莊養護隊,成為一名河道修防工人。
潘莊管理段距離齊河縣城120多里地,無論當時還是現在,交通都不算方便,生活條件也比較艱苦。
作為德州黃河河務局下轄基層段所,當年的齊河潘莊管理段辦公條件不比現在二層小樓,使用的還是老式木頭門窗、桌椅、白熾燈、煤球爐組成的老房子。
讓李濤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天值班。當時要燒煤球爐取暖,一天下來被子上裹著一層灰,而且需要提前把水儲存下來,否則當水管凍壞的時候,只能跑到二里地外的潘莊閘管所接水。
作為一線養護工人,李濤的日常工作都是野外作業,一年到頭重復著清掃堤頂路面、撿拾堤防和險工垃圾、修整坍塌備防石垛、填墊水溝浪窩、植樹、病蟲害防治、防汛值班等常規工作。其中最苦最累的,當屬夏、秋兩季的草皮修剪。
烈日下,李濤背著近20斤重的割草機割草。烈日下,李濤和同事們一起背著近20斤重的割草機左右快速擺動,揮汗如雨,堤坡和埽面上高高的雜草被割草繩打倒打碎,伴隨著草屑、灰塵、蟲子尸體、小石子一并在空中飛舞,落在被汗水浸濕的工作服上,時間久了工作服就像盔甲一樣,又厚又硬。
“即使你穿著厚厚的衣服,戴著兩層口罩,完工后身上也往往會附著一層灰色的粉塵,甚至鼻孔里也全是黑色的粉塵。”李濤說。
在每年兩個多月的打草季里,李濤和同事們每天從早上七點多一直忙碌到傍晚七點多,一天將近九個小時與汗水、灰塵、機器轟隆聲為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的手上磨出了老繭,皮膚曬得黝黑。
“剛工作的時候其實有很多期待和憧憬,只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李濤表示,當他懷揣夢想、躊躇滿志想在黃河邊大展拳腳、有所作為時,每天卻是重復瑣碎且枯燥的日常工作,這讓他也一度迷茫過。
直到有一次,他在參加2016年舉行的青年科技治黃工作者座談會時,有專家對在座青年“黃河人”說,基層養護職工確實很辛苦,要擺正心態,我們進行草皮修剪不僅是為了美觀,更重要的是發現堤防及埽面工程存在的水溝浪窩及隱患,以便更好地進行工程維修養護,保持良好的工程面貌,確保黃河大堤達到“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景觀線”的要求。
李濤豁然開朗,“成長就是這樣,在黃河最基層的養護隊上,我們這些年輕人不斷接受著磨練,正是在艱苦的工作中,我們熟悉了業務,磨練了意志。”
李濤正在進行工程觀測為養護任務跑遍9公里多堤防
2015年,對李濤來說,是一個特別關鍵的轉折點。
當年5月,他參加了山東黃河技術工人骨干培訓班,那是他第一次系統地學習河道修防工所涉及的工程檢查、工程觀測、工程養護、工程維修、工程搶險等基礎理論知識和各項技能。工作中遇到的種種疑惑、不解在這里得到了解答,同時也使他更深切認識自己所從事這項工作的復雜性和重要性。
為了全面掌握河道修防工的專業知識,提升工作技能和效率,李濤開始拿起課本,利用每天早上、晚上以及節假日等時間一點一點地學習《河道修防工》。
當時正值“十二五”工程檢查期間,作為潘莊養護隊技術員的他,用近兩個月的時間一直呆在責任段,嚴格按照工程管理考核標準施工。
為了又好又快完成工程維修養護任務,他跑遍了潘莊所轄9.529公里的堤防與險工,熟悉并全面掌握了所轄堤段草皮、樹株、排水溝、險工壩頭等詳細資料。在年終的工程質量檢查中,潘莊責任段的優良工程面貌獲得檢查組一致好評。
在邊學、邊干中,李濤迎來了山東黃河河道修防工技能競賽,初戰沙場便取得了競賽第二名。在2017年舉行的全國河道修防工職業技能競賽上,憑借扎實的理論功底、出色的實操表現,他從46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一舉奪魁。
談起全國賽的經歷,李濤告訴澎湃新聞,他在準備競賽期間,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學到凌晨一兩點,早上五六點鐘又起床學習,對于一些不明白的知識點,他還會開車四五十公里去找老師傅探討。
“我可以安于平凡,但我不想甘于平庸。”李濤表示,作為新一代“黃河人”,能夠做的事情還很多,他可以學習更多知識,可以實現更多的人生價值,可以為黃河貢獻更多的力量,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工作,只要肯努力,勤鉆研,就能創造更加光明的未來。
李濤和同事一起在黃河邊巡查四代基層“黃河人”的堅守與傳承
從最初的動搖迷惑,到如今的寧心靜氣,從最初對黃河工程的一知半解,到如今諳熟堤防險工的各個位置,從最初工作中的浮躁與乏味,到如今的踏實肯干、嚴謹認真,李濤從一名養護新兵逐步成長為業務熟練的河道修防技術工人。
能有這樣的轉變、取得此番成績,少不了家庭給李濤帶來的深刻影響。
從老爺爺、爺爺到父親,祖輩三代黃河人,跨越半個多世紀的足跡,讓李濤自己的小家與黃河這個大家庭之間,產生了一種無法分割的情愫。
李濤告訴澎湃新聞,他從小在黃河邊長大,在家里聽到、接觸到最多的就是關于黃河的事,包括黃河的人、黃河的搶險故事、黃河的防汛值班等。
李濤的老爺爺是新中國第一代黃河人,他們當時掄大錘、搬巨石,將原來老的埽工壩頭改建成防沖能力更強的石頭壩頭。1962年,李濤的爺爺參加工作,在潘莊閘管所退休。他的爺爺當過工程班班長、股長、段長以及當時齊河修防段造船廠的負責人。李濤的奶奶曾告訴他,爺爺年輕時很少在家過年,作為爆破隊長,他總是堅守在防凌一線。
1978年,李濤的父親加入了“治黃大軍”,在最基層的一線機械化施工隊、吸泥船、管理段、閘管所一干就是40年。父親對工作認真執著、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的態度深深印在李濤腦海里。
每年六月份,閘上停水,父親都會和同事在外施工,為干渠清淤,而六月份也恰好是奶奶的生日,為了配合父親的工作,奶奶的生日基本上都會推遲,父親總是很愧疚。“去年四月份,父親退休了,他無怨無悔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獻給了熱愛的單位和治黃事業。”李濤說。
正是有了四代“黃河人”的記憶,李濤從小就對黃河有了歸屬感。他也見證了治黃事業的不斷發展——從最初掄著大錘、搬著巨石、挑燈巡堤、以身試水,到如今動用推土機、挖掘機、自卸車等機械化設備施工,用無人機進行智能化巡查。
李濤(最左)系好安全繩,準備到黃河邊檢查。走在齊河黃河大堤上,挺拔的樹、翠綠的葉紛紛映入眼簾,宛如一條蓬勃的綠色長城。而這條綠色長城的形成,記錄了一代代黃河人在筑綠、護綠、愛綠道路上的傳承與堅守。
盡管設備更新換代,但李濤一家人對黃河的情愫始終未變。“在祖輩身上,我感受到的不僅是黃河人的無私奉獻、兢兢業業,更看到了我為之奮斗的黃河精神。” 李濤這樣表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