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姥姥沒牙了,閉上嘴,這張老臉就像只“貓”,老人不識字,沒出過遠門,但絕對是個民間接生高手,活了92歲。
我家的窯洞就像個產房,堡子里大肚子女人都喜歡找我太姥姥接生,臨走時送包糕點啥的“賄賂”一下,不知這個接生婆從哪學到這門醫術?擱在今天,至少能享受產科醫生的待遇了。
我們老家地廣人稀,種莊稼就需要人手,在沒有計劃生娃的年代,只要女人的肚子能生,就會一直生下去,沒人管,多子多福是黃土地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觀念。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生娃。婚嫁可是人生中一件大事,來不得半點含糊,城里人追求白富美、高富帥,黃土地的百姓更看重能生娃、能種地……
婚姻法定年齡,男性滿22周歲,女性滿20周歲,這個婚嫁年齡對都市里的青年有點早,不然,大男大女遍地都是,可對鄉村卻有點遲,抱著娃去登記結婚的大有人在,雖然娃娃親不多見,但早婚早育現象仍較普遍。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土地女子十六七歲就定親了,再遲個幾年,別人還以為這家女子的肚子耍了嘛噠,女人生不了娃那可是天大的事,不能斷了人家的后。至于玩“丁克”這類新潮的人不多,這是斷子絕孫的玩法,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勇氣,因為家族里無法接受,婆娘肚子生不了娃,哪怕去外面抱養一個也算是家族里的后人,黃土地百姓把傳宗接代看的太重,因為人類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
早期黃土地娶親是根據男女生理現象,只要女子能生娃就可以出嫁了,但十幾歲的娃娃哪懂得什么人情世故,一般由父母包辦,所謂的包辦婚姻就是這樣由來的。
黃土地百姓這輩子就折騰了三件事:生個娃、蓋個房、娶個親,當這三件大事辦妥了,人這輩子就可以蓋棺定論了。其實城里人也差不多,無非是多砸幾個錢。
黃土地娶親是要彩禮的,還要有婚窯,娘家把女子養大不容易,不能白送給你。有人說這是買賣婚姻,但拿不出彩禮想娶媳婦確實開不了口。
并非是女方娘家拿這筆彩禮錢去享受,而是留給自己娃將來娶媳婦。所以,這筆彩禮就這樣從東家轉到了西家,越貧窮的地方彩禮越高。
娶妻生子是天經地義的事,不然這輩子就白活了。但由于貧困,許多地方出現近親、換親等現象,導致這種婚姻確實錯綜復雜。
嫁給皇帝的女人叫“皇后”,嫁給平民的女人叫“老婆”。女人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嫁給誰,有錢人娶走了漂亮女人,窮人總不能一輩子打光棍,貧困山區百姓往往出現近親、換親等現象,其實誰也沒權利譴責這種荒唐、但又實出無奈的畸形婚姻。
當你走進黃土大地,看到山大溝深的黃土疙瘩,就知道絕不會讓自己的女兒嫁到這里。這可不是游山玩水體驗生活,而是要扎根一輩子。中國苦難的婚育史,糾結著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牽扯諸多矛盾。
黃土地娶親別有一番風味,方式也有所不同,比方在地窯里娶親,來客一時半會兒摸不著方向,只有走到地窯跟前,才看到下面黑壓壓一片。
那場面可熱鬧了,敲鑼打鼓,鞭炮齊鳴,鎖啦聲響徹整個黃土大地,大老遠就能感受到婚禮喜慶的場面。
喜酒可不是白喝的,來客要行禮,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禮尚往來。等你娃娶媳婦禮金可又回來了,這時你可不能掉鏈子,弄不好會傷了和氣。
行禮多少,這要看關系遠近,雖然有人不情愿,心想,我孫子都抱上了,等到猴年馬月歸還禮金?但沒辦法,這就是習俗。
其實禮尚往來還有另一層意思,比方有求哪個大官辦事,巴不得這個大官的娃三天兩頭娶媳婦,這樣送禮就有由頭了,你要辦的事很快就能解決,不然,去牢房“蹲點”的人一撥又一撥。
地窯人家娶親,一般會在窯口擺張桌子,上面放著一瓶高度白酒和幾盒香煙,外加一盤糖果和瓜子,這是供行禮人免費品嘗。長條凳上坐著兩個堡子里玩筆墨的文化人,一筆一畫登記禮金,仔細一瞧,人家的毛筆字功底真好。如今,有這樣功底的人不多,社會到底進步了,手機刷二維碼來得更快。
其實在窯洞里娶親也挺煩惱,街上買的高檔家具、家電都是參照高樓大廈設計的,這些精致的家當擺放在拱形的窯洞里就很不相配,咋看都別扭。
困難時期百姓家里沒電,都是點煤油燈,那時根本談不上什么家用電器,但有一樣電器不可或缺,那就是手電筒,窯里黑乎乎,找東西不方便,但還要省著用,因為電池成本太高。
如今百姓日子好了,家電不算個啥,但在一些偏遠山區電壓不穩,停電很正常,并且電視信號不穩定,窯頂那口“大鍋”要反復尋找衛星信號,遇到刮風下雨大鍋“生氣了”,還要爬上去再找目標,經常是電視里的明星長啥模樣看不清,但聲音還是很親切的。
女方陪嫁一般有洗衣機,娘家人想的很周到,這樣可以減輕女子的勞累。但洗衣機在地窯里就很難操作,要將窖水舀上來,再倒進洗衣機里攪騰,太折騰人了。所以,婚禮過后,洗衣機幾乎成了擺設。
不過,掛在窯里的婚紗照還是光彩照人,雖然和土窯洞形成了巨大反差,但看上去還是挺時尚,給窯里的新婚男女增添了許多美好的色彩。
喝喜酒的人都會鉆到婚窯里瞧一瞧,看這戶人家都買了哪些大件?女方娘家陪了幾床被褥等等。黃土地婆娘特別看重這個細節,想到自己出嫁時的寒酸,哪像今天的年輕人這么幸福。
黃土地迎親可是個重要環節,可不能把新娘子給累著了,至于出嫁后那是另一碼事。所以,早期娶親新娘一般是騎毛驢,前面有個小男娃拽著繩子,這是擔心毛驢受驚把新娘給摔倒了。
進入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騎毛驢不多見了,改為單車。這個鐵家伙到底比毛驢好使,只是黃土高原溝溝壑壑,單車動力不足,感覺還不如騎毛驢舒服。
從迎親這個細節看到黃土地的變化,檔次很快就提高了,拖拉機、大卡車四個輪子到底跑得快,雖然連個頂篷都沒有,但迎親隊伍仍頂著寒風,浩浩蕩蕩地把新娘娶回到窯里。
這幾年就更氣派了,沒個三五輛小汽車娘家人肯定不高興,女子出嫁多少要風光一下,盡管兩家距離不遠,但迎親車隊一定要圍著堡子轉個大圈,絕不能走回頭路,要讓全堡子里的人都看到我們家女子是坐小汽車出嫁的。
小汽車動力到底大,不大功夫就開到了窯洞跟前,但汽車個頭太大,地窯門洞進不去,所以,迎親隊伍到此就結束了,全部停放在麥場,這里不收取停車費。
新娘漫步走下小汽車,進入窯口時,有幾個人拉著床單擋住門,意思是“辟邪祈福”。老外弄不明白,地窯里四面是黃土,站在下面就像個天井,什么都看不著,邪氣從哪進來的?
此時此刻,婚禮達到了高潮,好奇的男女老少都站在窯頂,看這家新媳婦長得有多漂亮。
因為地窯面積受到限制,來喝喜酒的人太多,實在是擁擠。但地方再小婚禮也得照常進行,跑別人家算哪家娶媳婦?
開席后,地窯里人山人海,只要找到空位就可以開吃了,但娘家人和堡子里有頭有腦的人都安排在中窯,這相當于都市里的大酒店包間,全是一些重量級人物。
困難時期喝喜酒那絕對是吃大餐,平時肚子里沒油水,喜酒可以放開來喝,雖然吃相不雅,但肚子卻填飽了。當婚禮結束后,帶著醉意回到自家土窯里,心里盤算著下一場該是娃的滿月酒了。
黃土地娶親那真當成是一錘子買賣,不是今天過到一起了,明天就散伙,這樣“玩”的夫妻相對比較少,不像城里的同志加兄弟也能過到一起。至于海誓山盟,愛你一生這類豪言壯語聽到的不多,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仍停留在黃土地的婚姻觀念里,男人耕種、女人生娃,重復著父輩走過的路,過著黃土地百姓平靜的生活!
請繼續關注《窯洞里的葬禮》
給點力,我會走得更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