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復興古老書院等十項目獲“敦和·蓮子計劃”書院基金資助
近日, “敦和·蓮子計劃”書院及傳統文化教育傳播項目扶持基金(簡稱“敦和·蓮子計劃”書院基金)終評會在北京落下帷幕,經過路演、問答、打分合議三個環節,最終,10個項目脫穎而出,分別獲得十萬元及五萬元的公益資助。
據了解,本次終評會專家評審由國內學術界、公益界、媒體界的代表構成,他們分別是,北師大教育學部教授徐勇、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相洲、北京市明德書院理事長張順平、鳳凰網副總編輯李小鳴、世紀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寶麗格、敦和基金會副秘書長孫春苗、書院中國基金會秘書長畢曉倩。
參會全體人員。敦和基金會 圖
澎湃新聞了解到,敦和基金會與書院中國基金會于2017年11月發起,以包含書院在內的傳統文化教育、傳播推廣機構中的優秀項目為資助對象,以“書院在線”網站作為項目申報及展示主要平臺,以指標評估、實地調研和專家評審相結合建立篩選機制,以資金資助為主,以專家指導、行業研討、資源對接、品牌傳播等系列扶持手段貫穿資助前后。
2018年8月,“敦和·蓮子計劃”書院基金(第二期)已完成第一期評選,選出的10個項目正在接受資助。“敦和·蓮子計劃”書院基金(第二期)自今年2月啟動,至5月10日招募結束,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152個申報項目,最終15個項目脫穎而出。此后,組委會開始赴各地進行實地調研走訪,8月初,共選出12個項目進入終評。
澎湃新聞了解到,8月22日的終評以路演、問答、打分合議三個環節組成。通過路演,評審專家對項目概況及其所屬細分領域的情況更加明晰;在問答環節,評審專家從社會價值、團隊、項目現狀、可持續性等角度與項目方進行了深入溝通。最終評選出10個項目及其對應資助的額度。
評議討論現場 敦和基金會 圖據了解,終評會后,與會專家、參評項目、未入圍項目代表以及媒體人士就“書院振興與傳統文化教學實踐”,“文化藝術、城市記憶的創新傳承”兩個話題進行了研討。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里,組委會還將面向所有申報項目組織多場講座、研討會、參訪與資源對接等賦能活動。
附錄:獲得“敦和·蓮子計劃”書院基金十萬元資助的項目:
·鹿門書院|復興古老書院,開展城鄉閱讀活動
浙江嵊州的鹿門書院歷史可追溯至南宋,由理學家呂規叔創辦。2018年當地呂氏家族中任語文老師的呂紅蕾、呂群芳姐妹,開始在原本只是文保單位的這里為市區兒童開設傳統文化公益研學課,并逐步探索適合鄉村孩子的教學方式。在這之前,她們的團隊已經在市里的新華書店開展了一年多的公益閱讀課。
·老濟南記憶公眾教育
項目以公益手段開設泉城講堂、老城實地講解、老濟南記憶進校園,并致力于志愿者講解員的培訓,希望通過系列文化保育工作,摸索出一條對城市化造成的記憶斷代、文化斷層等問題的解決之路,在文化傳承、教學相長過程中聯結家鄉歸屬感,同時讓更多老年人參與到老城回憶和志愿講解中,讓老有所為。
·走進京劇之美,國粹文化導覽和體驗式傳承
團隊針對不同受眾(年齡、境內外)開發運營了六個獨立的京劇沉浸式體驗活動,逐步將難以標準化的文化項目進行模塊化,以進行快速迭代和復制,希望摸索出一個集內容策劃、產品開發、互聯網營銷、標準化運營的文化資源整合模式。
·橫渠書院|張載正蒙讀書會暨青年學術沙龍
陜西眉縣橫渠書院的講學史可追溯至北宋的理學大家張載,他所創立的“關學”是宋明理學的四大學派之一,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也被馮友蘭先生稱為“橫渠四句”。該項目為了促進當代對“關學”的研究討論,特意走出眉縣,在西安設立書院之分院,利用西安高校較多的優勢,為青年學者搭建了一個交換意見、撞擊理論思維的平臺。
·城市走讀,重讀杭州
項目通過將文化沙龍、專家講座、實地走讀、文物導覽等相結合,用可參與、可體驗、可接受的形式,與地域文史專家一起,探索一條將研究成果用更貼近大眾的方式進行轉化與傳播、系統理清城市記憶來龍去脈的研學方式。項目由商業機構開發,產品感強,已復制到多個城市。
獲得“敦和·蓮子計劃”書院基金五萬元資助的項目:
·壺林書院|金石文化活化傳播
山西壺關縣地處太行山南麓,當地石刻資源豐富,造就了厚重的儒家金石文化。2000年,石雕非遺傳承人在發展當地產業經濟的同時,重修了始建于明代的壺林書院,通過匠人的傳習、專家的研討、學生的踐行,傳承展示著當地這一特色的書院文化,同時也面向社會進行綜合性的國學教育。
·浙江越調吟誦
吟誦是詩文的傳統誦讀方法,也是詩文創作的重要基礎。82歲的張一平老先生的吟誦調式源自其曾是塾師的父親,從前年開始他在杭州進行了四期較為系統的公益師資培訓,希望“在宋都復興宋詞吟唱”。可貴地是,他在講授傳統的官話吟誦調式時,也注重普通話調式的教學,并用現代樂譜記錄了105首詩詞的吟誦調。
·“村媽媽 好家風”農村母親賦能
項目通過國學課堂、家風尋宗、幸福家庭等多種形式的課程,對農村媽媽們進行培訓、引導,培育、傳承優良家風,提高農村家庭的教育水平,促進傳統文化在農村地區的傳播與發展。
·瓶花與傳統節日
如何讓傳統節日更有儀式感?古代文人往往將插花與節日結合在一起,這種傳統在近代卻出現斷層。本項目以瓶花藝術為載體,結合“歲時節序”及徐文治先生對歷代文獻史料的梳理,面向公眾進行講座、公開課、體驗沙龍等活動。在此之前,徐先生曾多次為故宮、國博的特展進行插花陳設。
·社區非遺科普繪本教學,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團隊關注傳統文化與傳統手工藝的傳播,并用漫畫繪本這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借此將相關知識引入社區的非遺體驗教學。項目強調動手操作,以增強參與者之間的互動,有助于促進社區融洽氛圍的形成,也帶動更多人關注傳統手工藝、關注文化傳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